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肺、心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贵州3种蝙蝠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和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进行了G-带、C-带带型分析。结果表明,2种鼠耳蝠的G-带基本相同,亚洲长翼蝠的G-带与两种鼠耳蝠有一定同源性;C-带核型中,中华鼠耳蝠和亚洲长翼蝠只有着丝粒带,而西南鼠耳蝠有的染色体有插入C-带和端位C-带。根据带型异同分析讨论了鼠耳蝠和长翼蝠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周全  张燕均  杨平  杨奇森  吴毅 《四川动物》2012,31(2):287-289
1984年9月24日在广东连州采集到2只蝙蝠(1♀,1♂),体型大,头体长分别为92.0mm,85.0mm,前臂长73.2mm,73.0mm,颅全长24.68mm,23.97mm;尾端有少量长毛;脑颅比较狭窄。经与国内已采集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标本及已报道的同类蝙蝠特征相比较,鉴定该蝙蝠标本为鞘尾蝠科的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 Dobson,1872,为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3.
贵州6种蝙蝠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谷晓明 《动物学杂志》2006,41(5):112-116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贵州6种蝙蝠的核型。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2n=44,染色体臂数(FN)为58;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染色体数是2n=46,FN为50,黄大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2n=32,FN为60;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2n=62,FN为60;云南菊头蝠(R.yunnanensis)2n=44,FN是60;犬蝠(Cynopterus sphinx)2n=34,FN=58。其中白腹管鼻蝠、云南菊头蝠和犬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蝙蝠科七种蝙蝠的核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贵州7 种蝙蝠科蝙蝠的核型。伏翼和印度伏翼的染色体数为2n = 26 , 常染色体都由10 对双臂染色体和2 对微小点状染色体组成, N.F = 44 , 性染色体是大小悬殊的端着丝粒染色体; 两者核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No.3 是中着丝粒染色体, 后者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大鼠耳辐(四川亚种) 、水鼠耳蝠和西南鼠耳蝠的染色体数都是2n = 44 , 常染色体都由4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7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50 , 其中大鼠耳蝠(四川亚种) 和水鼠耳蝠核型非常相似, 西南鼠耳蝠与前二者有一定区别; 山蝠(福建亚种) 是2n = 36 , 常染色体包括7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 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 N.F = 50 ; 南蝠2n = 50 , 常染色体由24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48 , X染色体是最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冯庆  王应祥  林苏 《动物学研究》2007,28(6):647-653
1992年3月和1999年12月,分别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腊补崩和麻木树采到6号长舌果蝠,经与我国已记载过的翼手目(Chiroptera)狐蝠科(Pteropodidae)长舌果蝠亚科(Macroglossinae)的种类比较:其舌甚长,舌尖具刷状突起,舌面中央有三尖形乳突(tridentate papillae)、前臂长47.31~51.01mm与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相似,但第二指具爪,翼膜止于第三趾趾基,上唇前缘无沟槽,鼻孔不突出,尾极短、隐于毛被中;头骨后部明显向后下方倾斜,齿槽后延线明显超过人字嵴上缘达及顶间骨上缘水平,牙齿非常长而细弱,与长舌果蝠明显有别,这些特征与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一带的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nus)一致,为我国翼手目狐蝠科长舌果蝠亚科的属、种新纪录,本文对这一属、种作比较详细的记述;另对已记录的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根据新的资料作补充记述。  相似文献   

6.
三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及其夏季食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7.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8.
四川七种蝙蝠的核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报道了四川地区7种蝙蝠的核型。菊头蝠科2种,即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mutus)的核型为2n=62,FN=60;栗黄菊头蝠(R.ssinicus)的核型为2n=36,FN=60。蹄蝠科1种,即大蹄蝠(H.armiger)的核型为2n=32,FN=60。蝙蝠科3种,即伏翼(Pipistrellus abramns)的核型为2n=26,FN=44;南蝠(Iaio)的核型为2n=50,FN=48;山蝠(Nyctalus velutinus)的核型为2n=36,FN=50。犬吻蝠科的皱唇蝠(Tadarida teniotis)的核型为2n=48,FN=62。南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但栗黄菊头蝠的核型2n=36与安徽张维道报道相同,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同种R.rouxii的核型2n=56迥异。分布在中国的栗黄菊头蝠R.sinicus应为独立种而不是R.rouxii的中国亚种。另5种蝙蝠的核型与前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广东7 种蝙蝠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毅  原田正史 《兽类学报》2006,26(4):403-406
对采集于广东的4 科7 种蝙蝠进行了核型分析,它们的核型分别是:犬蝠(Cynopterus sphinx)2n =34,FN= 58;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2n = 54,FN = 104;大耳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2n = 32,FN =60;中蹄蝠(H. larvatus)2n = 32,FN = 60;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2n = 46,FN = 52;大黄蝠(Scotophilus heathi)2n = 36,FN = 54;南长翼蝠(Miniopterus australis)2n =46,FN = 50。其中大耳双色蹄蝠和大卫鼠耳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犬蝠、印度假吸血蝠、中蹄蝠、大黄蝠和南长翼蝠的核型为中国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1992年3月和1999年12月,分别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腊补崩和麻木树采到6号长舌果蝠,经与我国已记载过的翼手目(Chiroptera)狐蝠科(Pteropodidae)长舌果蝠亚科(Macroglossinae)的种类比较:其舌甚长,舌尖具刷状突起,舌面中央有三尖形乳突(tridentate papillae)、前臂长47.31~51.01 mm与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相似,但第二指具爪,翼膜止于第三趾趾基,上唇前缘无沟槽,鼻孔不突出,尾极短、隐于毛被中;头骨后部明显向后下方倾斜,齿槽后延线明显超过人字嵴上缘达及顶间骨上缘水平,牙齿非常长而细弱,与长舌果蝠明显有别,这些特征与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一带的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nus)一致,为我国翼手目狐蝠科长舌果蝠亚科的属、种新纪录,本文对这一属、种作比较详细的记述;另对已记录的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根据新的资料作补充记述。  相似文献   

11.
黑胡鞘尾蝠和大蹄蝠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维道  汪漠庆 《兽类学报》1992,12(4):306-307,274
1.材料与方法本文所用黑胡鞘尾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蹄幅(Hipposidaros armiger)系1990年3月在海南省坝王岺石灰岩洞中捕取。染色体标本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直接制片法。秋水仙素量按1微克/克体重计算,实验材料取臂骨骨髓,经0.4%KCl低渗30分钟。标本用1/10 Giemsa液染色20分钟。光镜下选取10个分散好的中期分裂相进行摄影、剪贴、测量,根据Levan等(1964)按臂比指数进行染色体分类,依着丝粒位置和相对长度排列编号。  相似文献   

12.
We constructed a genomic DNA library enriched for CA repeat motifs in Eonycteris spelaea. Nine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isolated and tested on a population of 39 samples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ese nine loci had three to 22 alleles per locus.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values ranged from 0.079 to 0.963 and from 0.078 to 0.959. Two loci revealed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and no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as found between loci pairs. These microsatellites can be a powerful molecular tool for population-level studies of E. spelaea.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1月26日在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翠鼻峰一无名洞捕捉到1只雄性蝙蝠,体型中等,前臂长60.7 mm,体重21.4 g。耳大,椭圆形,两耳于前额上方约15%的高度相连,耳屏细长双叉;鼻叶较简单,后鼻叶椭圆形,顶部钝圆、两侧缘向外隆凸,中央具一条显著的纵形隆脊,隆脊下部与隆起的间鼻叶相接,间鼻叶呈三角形,顶部W-形,前鼻叶呈马蹄状,前端紧接吻部;无尾,第二指仅具第一指骨;上门齿缺失,上犬齿前后基部均有一较大的副尖,Pm3缺失,下颚第二前臼齿(Pm3)缺失。经鉴定,该蝙蝠为中国新记录——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 spasma)。该文给出此蝙蝠的形态与头骨测量数据,并与国内分布的另一种假吸血蝠——印度假吸血蝠(M. lyra)进行了对比。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正在自然生境中,果蝠主要以果实或者花蜜为食,成熟果实或花蜜由于微生物发酵而含一定量的乙醇。乙醇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常见物质,它是生物厌氧代谢的终端产物之一(Van Waarde,1991)。一旦果实成熟,它们中的糖分就会被微生物或者自身发酵代谢成乙醇(Battcock and Azam-Ali,1998;Dudley,2000,2004)。果实中的乙醇浓度主要是由这些以糖分为能源的发酵微生物的扩增状态来决定  相似文献   

15.
2019年7月于海南岛儋州市石花水洞网捕到1只蝙蝠,形态特征、头骨特征及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鉴定证实其为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该物种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为:中等体型,前臂长69.6 mm;第二指无爪;有一短尾,尾长12.9 mm,明显突出于股膜之后;肛腺发达;头骨较大,头骨和吻部相对较长,颅全长35.2 mm,吻长11.4 mm。本文报道了海南岛长舌果蝠的外部形态、头骨特征以及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并与该物种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正>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墓蝠属(Taphozous)在全世界共有14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 2019),分布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Kitchener et al., 1993)。该属在我国仅分布2种,即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前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澳门和香港(蒋志刚等,2015),为广布种;后者文献记录甚少,标本稀缺,  相似文献   

17.
侧柏亚科三种植物的核型及其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了北美乔柏、北美香柏和西方翠柏的核型,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K(2n)=22=16m=16sm(2SAT),20m(2SAT)+2sm和20m(2SAT)+2sm。北美乔柏的核型为首次报道。经对侧伯亚科10个属(22种)的核型的比较分析,似见南半球5属和侧柏属及Tetraclinis最为原始,罗汉柏属和崖柏属最进化,翠柏属居中。本文还讨论了翠柏属、侧柏属及南半球属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发现泰坦尼亚彩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7月和8月,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溪村(26°37.143′N,114°10.875′E,海拔777 m)和朱砂冲林场(26°33.703'N,114°11.232'E,海拔805 m)使用竖琴网分别采集到7号(6雄1雌)和5号(全雌)森林性蝙蝠标本。上述蝙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0.16~33.85 mm,颅全长13.90~14.76 mm;无鼻叶,耳廓呈漏斗状,耳屏略呈披针形;脑颅骨略显扁平,齿式为2.1.3.3/3.1.3.3=38;核型中染色体数(2n)为32,常染色体臂数(FN)为52。经鉴定均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除海南和台湾)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本文给出了泰坦尼亚彩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对江西产该种蝙蝠雌雄性标本间的形态数据以及江西产标本与东南亚产该种标本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该种性二型分化不明显,但江西和东南亚两地区种群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同时对其染色体核型、生态及保护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