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洋安渡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埋藏于长江右岸第2级阶地的上部,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碎屑和石器;其它遗物包括以大溪文化类型为主的陶片和大量动物残骸。石制品的原料来源为遗址附近长江河漫滩的砾石,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石片生产技术主要为以生产零台面石片为目标的摔碰法。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斧毛坯、磨石和磨光石斧等;砍砸器和刮削器全部单面加工,技术熟练,加工简单,刃缘较长;石斧毛坯虽为打制,但形状规整,加工精致,是石器加工的重点;磨制石器数量少且残断。洋安渡遗址的石器兼有打制和磨制两大类,虽然石器加工的重点为磨制石斧,但打制技术依然重要,其一方面为磨制石斧打制合适的毛坯雏形,另一方面加工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满足临时和补充的使用。洋安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为了解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技术提供了直接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骨器     
骨器像石器一样,也是远古人类使用的一类工具,只不过它是由骨头,而不是由石头制成的。对于远古人类的石器的认识过程,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久的时间。据记载古代人早就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石器,可是他们不明白它是什么东西。有的人认为形状特别的石器是天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游戏,未予重视。有的人认为它是神物,如我国古代曾把石器当作天神雷公的斧子,名为雷斧。直到十七世纪末期,才有人认识到石器是古代人所使用的工具。这是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以后,从印第安人使用石器这—事实的启发下,作出的推断。到十八世纪末,由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进步,有的学者已能根据地质古生物证据,作出科学的论断,认为人类的历史是极久的,人类在创世纪前已经存在,他们使用石器,尚不知道利用金属。虽然这些科学论断是正确的,但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这是因为当时的世界仍然被宗教迷信所笼罩,上帝造  相似文献   

3.
2021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汝州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汝州温泉遗址,地层厚约3 m,发现石制品148件,分为石核、石片、石锤和石器。原料以石英岩、安山岩为主;石核以简单剥片石核为主,存在盘状石核;石片中以大、中型为主;石器类型包括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石球、刮削器、尖状器、钻器、砍砸器等。整体石制品面貌既有简单石核-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又有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石器工业常见器类,年代属晚更新世。温泉遗址的发现是北汝河流域存在阿舍利技术的证据,河南北汝河流域或将成为国内又一处阿舍利技术表现较为集中的区域,将为研究阿舍利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和扩散等提供新的线索和区域视角。  相似文献   

4.
一打制石器是人类开始劳动的产物,从旧石器时代初期起便已經被应用了。这种粗糙的生产工具,在漫长的人类生产斗爭过程中起了显著的作用。到了中石器时代,开始在石器上出現局部磨光的現象;至于磨制石器則盛行于新石器时代,直到青銅器时代初期也还占着比較主要的地位。从生产工具的不同发展阶段,充分說明了人类生产力及其物貭文  相似文献   

5.
石燕的故事     
中药店里有一种入药的化石,称作石燕。人们多以为是古代飞燕的化石。其实,石燕非燕,它是一种古代海洋中营固着生活的腕足动物的壳体化石。那末,怎样会把它当作飞燕的化石呢?说来话长,早在晋代(四世纪后半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在其《启矇记》中曾提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可算是记载石燕化石的开  相似文献   

6.
广西境内分布着很多喀斯特式的石山,石山中有很多洞穴,在洞穴内蕴藏着各个时代的堆积物。1935年,杨钟健、裴文中、德日进等教授把这些堆积物命名为“黄色堆积”和“含介壳的文化堆积”;并根据动物群的性质确定前一种堆积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与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相当,后一种堆积的时代则为更新世晚期或近代。同年,裴文中教授又根据“文化堆积”里的遗物,主要是石器,确定其时代可能为中石  相似文献   

7.
石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者,在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探讨是考古学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石器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从器物形态出发,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针对石器具体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对磨制石器的研究尤为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原地区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痕分析和实验考古的方法,对石器的功能、使用方式及加工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石镰的主要功能是收割禾本科植物;石刀主要用于加工禾本科植物、木材和兽骨等;石斧的功能主要是加工木材,另外还可能承担加工兽皮和兽骨的工作;石锛的主要功能与木作有关;石凿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其加工对象主要是木材;石铲的功能以掘土为主。微痕分析的结果使我们对贾湖聚落磨制石器的功能有了客观的认识,可以看出石器的功能并不单一,广泛存在着"一器多用"的现象。本研究从石器使用的角度,揭示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先民的生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8.
诗二首     
石器几块泛着青灰的石器 ,仰卧在自然博物馆的橱窗里 ,默默地休息。它们是远古人类 ,积年累月的无穷毅力 ;是他们最初生存的原动力。虽然这些石器早已不再锋利 ,但其留下的故事 ,却包蕴着无数的记忆。那些粗糙的边缘 ,刻下了人类的崛起。这些不规则的表面 ,载着人们千万年来走过的足迹。当我们今天回首往昔 ,不知还能否记起 ,祖先们穿着兽皮 ,把它们握在手里 ,为了生存 ,艰难地磨砺。青铜烛台照亮暮色苍茫中匆匆过客的 ,是那古旧的青铜器上 ,模糊的铭文和不老的传说。依稀又听到 ,一些熟悉的声音 ,恍如十面埋伏里凄怆的楚歌。点亮一盏灯火 ,…  相似文献   

9.
石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者,在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探讨是考古学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石器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从器物形态出发,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针对石器具体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对磨制石器的研究尤为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原地区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痕分析和实验考古的方法,对石器的功能、使用方式及加工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石镰的主要功能是收割禾本科植物;石刀主要用于加工禾本科植物、木材和兽骨等;石斧的功能主要是加工木材,另外还可能承担加工兽皮和兽骨的工作;石锛的主要功能与木作有关;石凿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其加工对象主要是木材;石铲的功能以掘土为主。微痕分析的结果使我们对贾湖聚落磨制石器的功能有了客观的认识,可以看出石器的功能并不单一,广泛存在着"一器多用"的现象。本研究从石器使用的角度,揭示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先民的生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夏,在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羌塘高原旧石器调查中,从规模恢弘的尼阿木底遗址地表暴露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分别采集到似阿舍利类型"手斧"9件和"薄刃斧"2件。本文对尼阿木底遗址所见的这类器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只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勒瓦娄哇技术产品的石核,或偶尔为之的、与手斧和薄刃斧形似的石制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手斧与薄刃斧。尼阿木底遗址不存在从选料、剥片、加工出成品,到使用、损坏和废弃等各个阶段的、明确的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工艺链条,换言之,在尼阿木底生活的古人脑海中,并不存在一个加工阿舍利类型手斧和薄刃斧等工具的"概念模板"(Mental template)。联系到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以前所报道的同类材料,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腹地目前所见的旧石器遗址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晚更新世末期时,来自于印巴次大陆方向的早期占领者,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昆仑山脉三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之间的通道,自高原西南方向开始向高原腹地扩张,其间阿舍利石器工业技术在非洲和欧亚大陆早已消弭,当时的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具备重新产生该类石器工业技术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1978年9月在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公社大贤庄附近发现的石制品。石制品主要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全部标本均采自大贤庄附近的山坡地表。采集品中有:石核(单台面、双台面、多台面及船底形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包括用石片制成或用石核制成者,单向加工或交互加工)、刮削器(单刃与双刃)、圆头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加工较为简陋,大部分为一般的特点,在进一步确定时代上意义较小,唯船底形石核较有意义。这批标本虽然脱了层,但在调查中未见到陶片或磨光石器,推测其时代有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稍晚。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考古学家托马斯·洛依发现不少石器时代的武器和劳动工具都留有血迹。人们一般会认为,取下血迹的血红素,通过化验就能判断这是哪种动物的血迹。不过,洛依认为用这种方法判断许多世纪以前的血迹不一定可靠。洛依考察大量实物证明,有百分之八十六的石刀、石斧、石锤都留有血迹。通过化验血红素和其他最先进的方法证明,石器上遗留的是黑尾鹿、驼鹿、兔子、加利福尼亚海狮和山羊的血迹。一些两千三百八十年前最古老的石制工具上,留有加勒比鹿和灰熊的血迹。此外,在一些石器上,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类型和加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1,20(1):1-18
在周口店第 15地点经过加工的石器中 ,刮削器占近 93%。其它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尖刃器、石锥、凹缺器、雕刻器和薄刃斧。石器由锤击加工。绝大多数标本向一面加工。石片石器多为正向加工。大多数石器个体很小 ,形态不规则 ,修疤呈鳞状 ,深浅、大小不一。少数标本的修疤浅平、规则而平行。统计分析显示在各类器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大小与加工上的区别。单边刃刮削器的各亚型之间在大小、加工长度和深度以及刃角和刃形诸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说明这些刮削器在刃口形态 (直、凸与凹 )方面的的变异主要取决于毛坯的原始形态 ,而非代表类型与功能的不同。变量相关分析揭示石器的大小与加工程度和原坯的大小与形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56件。延岭地点加工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堆积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石英岩次之,石英砂岩、砂岩、火成岩、硅质岩等偶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为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组合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器、薄刃斧和手镐。遗址地层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距今12~7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早期为石制品埋藏最为丰富的时段。  相似文献   

15.
石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珊瑚是生活在海洋中腔肠动物六射珊瑚的一目,通常皆固着在岩石上生活,且多数种类集成群体,因此很多人误认它为植物,如中国古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上写道:“珊瑚生海底作枝柯状。”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着:“珊瑚色赤或生於山或生於海”。皆默认它为植物。“海中图经”上写道:“珊瑚贯中而生,歲高2—3尺,有枝无叶。”则显然把它当作植物。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把珊瑚列入金石部,玉类,  相似文献   

16.
林麝麝香腺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野麝家养,人工驯化、人工活体取香获得显著成效后,目前已成功地使家养林麝一年多次生香,大大提高了麝香的产量。有关麝香的形成,历来有许多神秘的记载和传说,如本草纲目记载“夏月食蛇虫多,至寒则香满”;近年来,有认为麝香囊的云皮(或银皮)产生麝香。对麝香腺显微结构的研究,尚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1994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多处地点采集的624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占44%以上, 类型丰富, 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石球、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 石器素材主要为砾石, 大多数个体粗大。这一石器组合与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工业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手斧工具的出现表明,这些石制品在探讨东、西方的旧石器文化交流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洛南盆地的薄刃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社江 《人类学学报》2006,25(4):332-342
薄刃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Acheulian)石器工业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以前的研究结论认为在东亚地区的旧石器早期遗址中缺乏薄刃斧,有的学者经过细致的甄别后从华北一些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它的踪迹。近年来在中国南方的旧石器遗址中也不乏薄刃斧发现的报道。尽管如此,如同对手斧的认识一样,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对该类器物认识模糊的问题,另外,国内报道的薄刃斧的数量偏少、含薄刃斧的遗址分布范围有限、制作方面也不如西方典型。本文简单梳理了西方学者对薄刃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1995─2004年期间在陕西省秦岭山地东部洛南盆地南洛河及其支流两侧阶地63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发现的119件薄刃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紫菜与紫菜养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菜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海藻,素为我国沿海地区人民所喜好,唐朝孟铣的“食疗本草”中就提到过。紫菜久已成为商品海藻,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有这样的记载:“闽越悉有之,大叶而薄,彼人揉成饼状,晒干货之,其色紫,亦石衣之属也。”我国经济海藻的名称多因地而异,相当混乱;书刊上所用的名称也常不一致。伹紫菜是唯一的例外,不论地方名称或书上名称都同样称为“紫菜”。在少数地方,除了紫菜这一名称以外还另加一些特殊名称,如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的“紫塔膜菜”和庙岛群岛的砣矶岛的“铜皮菜”等。在“闽书”和福建沿海各县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早在没有文字记载以前,也就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带着原始文化从大陆来到台湾岛,艰苦奋斗,创造绚丽多彩的原始文化。台湾省台东县八仙姑洞“先陶文化”的发现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八仙姑洞位于台东县长滨乡樟原村附近,这一带集块岩是中新世火山从海底喷发形成的,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海水的冲击和淘蚀,形成许多山洞,在东西约半里、南北约1里的范围内就有11个洞,在其中的三个洞穴内发现了被称之为“先陶时代的文化”或“长滨文化”(图1)。在这几个地点作了几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共发现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