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Caco-2细胞培养模型,分析大肠杆菌K88感染Caco-2后的单层细胞跨膜电阻值(TEER)、甘露醇透过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分布的变化,并在培养液中加入蒙脱石,探讨蒙脱石对大肠杆菌K88感染Caco-2后的屏障功能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肠杆菌K88感染Caco-12细胞后,细胞单层TEER值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感染3 h后TEER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而添加蒙脱石组TEER值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蒙脱石剂量在0~1 g/L的范围内,感染Caco-2细胞单层TEER值随着蒙脱石剂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蒙脱石剂量在1~1.67 g/L的范围内,TEER值变化趋平.感染Caco-2细胞的3H甘露醇表观渗透系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蒙脱石组各时间点3H甘露醇表观渗透系数均显著低于大肠杆菌K88感染组(P<0.05).大肠杆菌K88感染后,相邻Caco-2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遭到破坏,occludin的表达减少,而蒙脱石处理后可使大肠杆菌K88引起的紧密连接结构受损减轻、occludin表达增多.结果提示蒙脱石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K88黏附Caco-2细胞引起的通透性增加、屏障功能损坏,改善紧密连接的结构和OCtludin的表达分布.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屏障功能完整性的维护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稳定且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形成菌膜屏障或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等方式形成保护屏障,并在肠道病原菌感染和威胁期间维持和促进免疫稳态中起积极作用。本文重点叙述宿主-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抗病原菌感染的方式,以及肠道微生物参与合成抗菌化合物抵御肠道病原菌入侵和威胁的机制,为调控肠道微生物解决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相关症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模型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动力的改变情况,为微生物−肠−脑轴在ASD发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C57bl/6J雌鼠和雄鼠交配,丙戊酸钠(VPA)诱导的ASD模型及对照组小鼠分别于孕12.5天皮下注射VPA或生理盐水。BTBR模型组为BTBR T+Itpr3tf/J小鼠交配所产幼雄鼠。各组小鼠出生3周后,每窝随机选择2只雄鼠,各组5窝,共计10只,纳入相应组别。各组小鼠6周开始按如下顺序进行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埋珠实验、三室社交实验、发声检测和自我梳理实验,各检测间隔5 d。评估小鼠肠道动力(粪便含水量及小肠推进率)和小鼠肠道屏障功能: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TREK1,CLDN1,CLDN3,OCLN及ZO1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和VPA组小鼠穿越旷场中间区次数和停留时间显著降低(P<0.05);于目标小鼠侧室的停留时间率显著降低(P<0.05);埋珠率和自我梳理时间均显著升高(P<0.05);在(20~50)kHz和(50~100)kHz频率范围的发声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小鼠粪便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而VPA组小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BR组和VPA组小鼠小肠推进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和VPA组小鼠血清FITC−葡聚糖水平均升高,结肠TREK1,CLDN1,CLDN3,OCLD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肠Il6,Tnf-α和Ifn-γ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ZO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鉴于BTBR及VPA模型小鼠均表现出与ASD患者类似的广泛行为障碍,上述模型可作为ASD研究的可靠参考。与此同时,两种ASD小鼠模型均出现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肠道屏障通透性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增高,表明微生物−肠−脑轴在ASD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对治疗ASD症状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结论 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常伴有胃肠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肠道菌群紊乱与肠上皮通透性增强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饮食限制可改善肠道菌群的构成、维持肠上皮稳态。本文假设隔日禁食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肠道屏障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肠道菌群的失调以及促进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有关。【目的】探究隔日禁食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自由饮食组(NS+AL组,n=8)、生理盐水+隔日禁食组(NS+ADF组,n=8)、MPTP+自由饮食组(MPTP+AL组,n=8)、MPTP+隔日禁食组(MPTP+ADF组,n=8)共4组。隔日禁食方案以48 h为一个实验周期,前24 h采取禁食,后24 h采取自由摄食,在第12?14个周期内连续5 d给予小鼠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thydropyridine,MPTP)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在隔日禁食17个周期结束后收集小鼠粪便,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小鼠行为学测试后收集其空肠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组织学变化,通过RT-qPCR方法检测AMPK、Occludin、ZO-1的mRNA表达水平(Prkaa1、Ocln、Tjp1),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ZO-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NS+AL组相比,MPTP+AL组小鼠运动能力显著下降(P<0.01),而MPTP+ADF组小鼠运动障碍有所改善(P<0.01)。HE染色可见NS+AL组小鼠空肠绒毛结构完整、排列紧密,MPTP+AL组空肠绒毛破碎甚至脱落,而MPTP+ADF组则显示出空肠绒毛相对完整、排列紧密。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MPTP+AL组相较于NS+AL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升高(P<0.001),而相较于MPTP+ADF组并无显著变化;各组间小鼠的肠道菌群构成具有显著差异,相对物种丰度在科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与NS+AL组相比,MPTP+AL组艾克曼菌科(Akkermansiaceae)丰度明显升高(P<0.05),而MPTP+ADF组相较于MPTP+AL组该科菌的丰度显著下降(P<0.01)。RT-qPCR检测结果发现,相较于NS+AL组,MPTP+AL组小鼠空肠Prkaa1 (P<0.01)、Ocln (P<0.01)、Tjp1 (P<0.0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中,MPTP+ADF组与MPTP+AL组小鼠相比Prkaa1 (P<0.01)和Tjp1 (P<0.01)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升高,MPTP+ADF组的Ocln表达水平也比MPTP+AL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ZO-1在MPTP+ADF组小鼠表达水平相较于MPTP+AL组显著上升(P<0.05)。【结论】隔日禁食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空肠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维持肠道菌群艾克曼菌科相对丰度及菌群稳态、提高空肠紧密连接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病因造成的慢性疾病.随着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日益受到重视,针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变化的研究及临床干预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肝硬化可造成患者肠道屏障损害,使肠道细菌和内毒素进人机体,引起内毒素血症及自发性腹膜炎,进一步加重患者肝硬化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此文就肝硬化对肠道屏障的损害机制、检测方法和干预措施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乐康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87例,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39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常规护肝对症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常乐康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常乐康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中梭菌属I簇和XI簇及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显著升高,而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显著降低;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LPS)和二胺氧化酶(DAO)的水平显著下降,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下降,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上升。结论常乐康可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效减轻系统性炎症反应,可作为阻止乙肝肝硬化病情进展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球虫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迫切需求使球虫病的防控面临新的挑战.伴随世界"禁抗"进程的不断推进,家禽养殖业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球虫方法.益生菌可竞争性排斥病原菌定殖以防止球虫病继发感染,可刺激宿主抗菌肽、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分泌以抵御球虫入侵,还可激活免疫反应以增强机体抗球虫感染的能力.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模拟体外炎症环境,观察不同浓度下乳杆菌微小膜蛋白(micro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MIMP)对肠上皮细胞Caco-2的生物学影响,评估其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首先通过CCK-8实验检测在LPS刺激后不同浓度MIMP(0.01、0.1和1 ng/mL)对Caco-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利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抑制剂作为阳性对照。其次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下MIMP对Caco-2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在12 h的特定孵育时间内,单独应用不同浓度MIMP及TLR4抑制剂对Caco-2细胞增殖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MIMP可以拮抗LPS对Caco-2细胞的促增殖作用(P<0.05)。不同浓度的MIMP对Caco-2细胞的周期和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不同浓度MIMP对Caco-2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并可以拮抗LPS的促细胞增殖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望用于临床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胰腺炎时肠道厌氧菌比例失调,致病菌过度繁殖,肠屏障功能破坏,细菌或毒素易位,是导致继发感染影响其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采用益生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初步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鉴于急性胰腺炎病程长,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应用益生菌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补充益生菌对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肠道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7 d开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感染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7 d及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高于术前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道手术患者术前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其肠道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营养不良普遍存在于危重症患者疾病发展过程中,并且与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营养支持已成为危重症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危重症患者营养与代谢状态的改变,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与时机,通过调整能量的供给、控制高血糖和应用免疫营养素等措施,提高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以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舍得老酒对大鼠肠屏障功能及其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

方法

将28只SPF级180~22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 = 7):对照组、乙醇组、舍得老酒1组及舍得老酒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酒精(7.6 mL/kg)及舍得老酒(3.8 mL/kg和7.6 mL/kg 2个剂量),连续灌胃4周。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血清炎症相关分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免疫细胞水平;采用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构成。

结果

乙醇组大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较低,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高,白介素10浓度较低,而舍得老酒2个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乙醇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不良反应。舍得老酒7.6 mL/kg剂量组可能通过降低CD4+ T细胞比例而减少炎症的发生。舍得老酒3.8 mL/kg组大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高于其他3组。4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具有一定差异,门水平上,乙醇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其他组高,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F/B)低于其他3组;属水平上,乙醇组Ruminiclostridium_6、Prevotella_9及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丰度较对照组增加,舍得老酒3.8 mL/kg组的接近对照组,乙醇组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舍得老酒3.8 mL/kg组Lactobacillus丰度增加。

结论

低剂量组舍得老酒可改善大鼠肠屏障功能,并可通过增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抑制部分肠道致病菌的生长及增加有益菌,从而起到一定的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于肠道菌群种类以及作用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作为人体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和菌群分布有紧密联系的肠屏障功能的改变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对人体的治疗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而活血化瘀法是使用具有消散作用及攻逐体内淤血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人类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肠道菌群以及肠屏障功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对近十年关于肠道菌群与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究活血化瘀法(中药及中药复方)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A缺乏影响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A(vitamin A,VA)在维持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调节黏膜免疫反应以及抗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肠道相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可表达合成视黄酸(retinoic acid,RA)所必需的酶(retinal dehydrogenase,RALDH),合成RA。RA通过诱导T、B细胞产生整合素α4β7、CCR9,使其归巢到肠道,并提高肠道黏膜sIgA的水平。RA可增强天然CD4+T细胞分化为Foxp3+Treg细胞,抑制Th17细胞的生成。当机体VA缺乏时可降低肠道屏障功能,下调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增加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容易导致腹泻。针对维生素A在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益生菌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克罗恩病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住院尾号单双数随机分为单号的对照组(n = 45)和双号的益生菌组(n = 49)。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安慰剂治疗,益生菌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时,分别检测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数量,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血沉(ERS),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胺氧化酶、D-乳酸、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4、IL-10、IL-17的水平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Treg细胞的数目。随访2组患者预后不良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2个月,益生菌组患者粪便中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简化CDAI、ERS水平,血清中hs-CRP、二胺氧化酶、D-乳酸、IFN-γ、IL-17水平,外周血中Th1、Th17的数量均低于对照组;而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血清中IL-4、IL-10水平,外周血中Th2、Treg的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过程中,益生菌组患者预后不良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益生菌能够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病情及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对预后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脑屏障可控制循环系统和脑之间的物质进出及分子、营养物质交换,保障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完善的血脑屏障是脑发育和功能的关键。但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近期,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Braniste等研究者提出血脑屏障通透性可能受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Claudin-5在上皮组织调节屏障功能。研究人员将胚期的无菌的小鼠和携带有正常肠道菌群的  相似文献   

20.
肠道不仅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人类肠道中存在着超过百万亿的微生物,其在漫长的自然选择及共同进化中与宿主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肠上皮是先天免疫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各种黏膜保护屏障将肠腔内容物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各种肠上皮细胞相互协调维持肠道内稳态,并与肠道微生物、肠黏膜免疫系统共同形成抵御肠腔内有害抗原的第一道防线。肠上皮作为肠道微生物和肠黏膜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枢纽,在黏膜免疫防御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肠上皮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深入理解肠上皮,为探索肠道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