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化石》2013,(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詹姆斯·克拉克教授共同领导的中-美联合考察队2000年以来一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对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和将军庙地区广泛出露的石树沟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已报道龟鳖类、鳄形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翼龙和恐龙6个类群的15个新属种.2006年,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五彩湾地区石树沟组中部新发现了兽脚类恐龙一新属种,5月3日出版的英国《古生物分类学杂志》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Clark et al.,2006),其中包括许多零散的骨骼和牙齿标本。本文报道一个产自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牙齿化石(IVPP V 15310),对于全面了解石树沟脊椎动物群具有一定意义。V 15310保存了一个近乎完整的上颌齿或下颌齿的齿冠。它具有典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特征:强烈侧扁,向后弯曲,前后缘有锯齿。齿冠有几种不同的磨蚀面:齿尖磨蚀成近圆形,靠近齿尖的齿冠前缘有一较大的平的磨蚀面,锯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磨蚀。V 15310很大,相关的测量数据和一些白垩纪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测量数据相近。依据我们定义的一个定量评估锯齿大小的指标(锯齿大小指数),得出V 15310的锯齿大小指数非常小,与霸王龙相似,这与锯齿和齿冠大小具有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Farlow et al,1991)。V 15310的另外一些形态特征对于推断它在兽脚类中的系统位置也提供了帮助。这些特征包括后缘锯齿明显高于前缘锯齿以及齿冠的唇侧和舌侧都有微弱的釉质褶皱。根据牙齿大小、釉质褶皱的发育程度以及锯齿的形态(Sereno et al.,1996;Chure et al.,1999;Holtz,2004),V 15310被归入中国盗龙类。其中,后缘锯齿和前缘锯齿的基部长度近似,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特征组合可能是中国盗龙类的一个鉴定特征。这一特征组合也见于四川的中国盗龙类。相比而言,V 15310在已报道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牙齿中尺寸最大(Smith,2005;Smith et al.,2005),大小接近白垩纪的一些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兽脚类至少在晚侏罗世早期就已演化出了这种巨型体型。  相似文献   

3.
<正> 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麦里地区的恐龙沟和五彩湾两地的石树沟组的中、下部层位中,发现了一些迷齿类化石,包括一些零散的脊椎骨和头骨碎片化石。石树沟组的时代当前一般认为是晚侏罗世的,也有人认为是中侏罗世晚期的。这是我国首次在侏罗纪地层发现迷齿类化  相似文献   

4.
韩凤禄 《化石》2016,(1):79-80
2015年12月9日出版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凤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Catherine Forster,James Clark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联合报道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晚侏罗世早期石树沟组发现的一新的基干角龙类化石——五彩湾花脸角龙(Hualianceratops wucaiwanensis),这是继发现当氏隐龙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原始角龙,对于研究角龙类的早期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工作时采得蜥脚类化石进行简报。化石得自中一晚侏罗世五彩湾组、石树沟组,计有苏氏巧龙(Bellusaurus sui gen. et sp. nov.)和天山龙(未定种)(Tienshanosaurus sp.)。  相似文献   

6.
提起恐龙,在大多数人印象里都是些体型庞大、暴躁凶残的食肉动物。旗下云集了始盗龙、暴龙、异特龙、窃蛋龙等一大批白垩纪著名"杀手"的兽脚类恐龙就更应该是这样了,兽字当头,岂能食素?但古生物学家最近发现,兽脚类中的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却并不像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以肉食为主,而是一群偏爱植物的素食主义者。似鸟龙类恐龙与现生的一些犬型鸟类,如鸵鸟、鹈鹕,在形态上相当接近,只不过它们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的晰脚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枝明 《古脊椎动物学报》1990,28(1):43-58,001,T002
本文是对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工作时采得晰脚类化石进行简报,化石得自中一偿罗世五彩湾组、石树沟组,计有苏氏巧龙(Bellusurus sui gen.etsp.nov.)和天山龙(未定种)(Tienshanosaurus sp.)  相似文献   

8.
冠龙是一种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基干暴龙类,现已发现的化石皆产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石树沟组。本次研究使用激光非接触数据化仪对冠龙标本IVPP V14531的左手进行扫描,用RapidformXOV2软件建立单块骨骼三维数字模型,然后用AutodeskMaya软件关联手部各块骨骼,建立整个手部的功能性三维数字模型。尽管基于骨骼化石对兽脚类恐龙手指活动范围进行推测受制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还是能够给出手指的可能活动范围,来测算兽脚类恐龙手指的背展和屈曲度。对模型的分析显示,冠龙手指Ⅱ和Ⅲ的有限背展度介于基干僵尾龙高棘龙和虚骨龙类当中的恐爪龙之间,有限屈曲度变化范围很大,但在高棘龙和恐爪龙变化范围之内;手指Ⅳ的掌骨和指节间关节几乎没有活动性,第一个指节间关节背展度很大,甚至强于高棘龙,第二个指节间关节活动性和高棘龙相当,第三个指节间关节活动性和恐爪龙相当。这也许暗示兽脚类恐龙在演化过程中,手指背展能力逐渐减弱,而屈曲能力逐步加强。这一演化趋势是否存在还需要更多相关数据来检验。  相似文献   

9.
<正>腔骨龙类属于基干兽脚类恐龙,体型较小,仅发现于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2014年10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等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Zootaxa)上报道了在云南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一具保存较好的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禄丰盘古盗龙(Panguraptor lufengensis)。这是腔骨龙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  相似文献   

10.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手盗龙类(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化石 ,已知兽脚类恐龙包括 8属 1 0种 ,其中 6属 8种保存有原始羽毛或者羽毛结构。已经报道的属种均产自朝阳地区。 2 0 0 1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考察队在邻近朝阳的锦州地区义县头台乡王家沟义县组下部采集到一件恐龙标本。这一标本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肩带和前肢 ,在骨骼化石附近还保存了皮肤结构。通过研究对比 ,我们建立了手盗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长掌义县龙 (Yixianosauruslongimanusgen .etsp .nov .)。依据以下特征将长掌义县龙归入手盗龙类 :肩胛骨明显短于肱骨、肩臼窝的乌喙骨部分小、乌喙骨近四方形、尺骨向后弯曲以及挠骨细。长掌义县龙手部的相对长度以及手指各指节的相对比例不同于已知手盗龙类。原始兽脚类恐龙的手部一般短于肱骨 ;手盗龙手部加长 ,长于肱骨 ;原始鸟类的手部相对更长 ,但进步鸟类出现反转 ,手部次生变短。长掌义县龙手部的相对长度在非鸟兽脚类恐龙当中仅比原始祖鸟 (Protarchaeopteryx) (Jietal.,1 998)和树息龙 (Epidendrosaurus) (Zhangetal.,2 0 0 2 )短。次末端指节加长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进步特征 ,长掌义县龙具有这一特征。比如 ,长掌义县龙的手指指节Ⅱ 2长于掌骨Ⅱ ,在已知兽?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的鸟脚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记述了一个小型鸟脚类——五彩湾工部龙(新种)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sp.nov.,讨论了它们的分类位置和产出地层时代。  相似文献   

12.
袁凤钿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399-403,T012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介形类已由众多中外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进行过数十年的研究并有系统成果问世。本文仅介绍两个侏罗系化石点,作为前人工作之补充,充实已有化石记录,也提出了进一步划分的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Bathonian-Callovian) Toutunhe Formation of Liuhonggou, SW of Urumqi in the southern Junggar Bas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ropod material is described in detail for the first time. A large carnosaur is represented by five tooth crown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entition. The size of the teeth indicates an animal 6–8 m in total length. Teeth and postcranial material from the Toutunhe Formation of Sangonghe River, E of Urumqi, belong to the same or a closely related taxon. A second, smaller theropod with an estimated entire length of 3 m is represented by another tooth crown, re-markable for its bifurcated mesial carina (genetically induced abnormality ?). It is not identifiable but shows greatest similarities to members of the Coelophysoidea. The distal end of a fibula could belong to the same taxon. Two new components are thus added to the dinosaur fauna of the Toutunhe Formation, hitherto restricted to a nodosaurid and unidentified (“megalosaurid”) theropod material.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部侏罗、白垩纪非海相腹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1994,33(1):85-105
记述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侏罗、白垩纪非海相腹足类10属15种,其中6新种、1未定种。根据这些腹足类的地层分布特点将它们划分为3个组合,自下而上为1)Viviparussangongheensis组合,时代为早侏罗世;2)Viviparusqiketaiensis-Amplovalvatasuturalis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3)Cincinnaturgensi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这些腹足类生活习性的分析,这两个盆地在早侏罗世气候温暖湿润,草木繁茂,大部分地区为平静、滞流的湖泊、沼泽;中侏罗世盆地相对下陷,水域扩大加深;中侏罗世末期至晚侏罗世早期,盆地抬升,水域范围明显缩小;至早白垩世,盆地又扩大加深。  相似文献   

15.
16.
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 dongi) 是产自中国西北部新疆侏罗纪石树沟组上部的一种大型兽脚类。其正型标本包括了保存完好的脑颅,这是在最近的化石修理中额外发现的。脑颅中骨化筛骨的横切面为 U 形。在脑颅的解剖方位,蝶筛骨和眶蝶骨之间有一未骨化空间,表明该恐龙存活时具有软骨质的中隔蝶骨。利用乳胶颅腔模型和 CT 扫描技术对颅腔和含气隐窝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此前未描述过的特点。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发育良好的尾鼓室隐窝[一般认为是虚骨龙类(coelurosaurs) 的典型特征]以及基蝶骨隐窝和相关气腔的内部形态。侧鼓室隐窝和基蝶骨隐窝有纵向通道连接,很可能同时具有气腔和血管功能。模型也表明,颅腔没有髓质隆起,小脑绒球隐窝的开孔为沙漏状。若不包含嗅束和嗅球,颅腔容积为 95 ml,脑容商在其他基干坚尾龙类( tetanurans) 的范围内。虽然这些类群的第Ⅱ-Ⅳ对脑神经相对位置各有差异,但前脑、中脑和后脑之间的角度与鲨齿龙类( carcharodontosaurids) [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 及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 ]相似。第Ⅸ,Ⅹ和Ⅺ对脑神经穿过一个半月形的孔。在异特龙超科( Allosauroidea) 中,中华盗龙(Sinraptor) 在颅腔形态上与鲨齿龙、南方巨兽龙和异特龙( Allosaurus) 的相似程度比它与高棘龙(Acrocanthosaurus) 的相似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solated pterosaur and dinosaur teeth and a sauropod metatarsal I and manual phalanx V-1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Callovian) Balabansai Svita in the northern Fergana Valley, Kyrgyzstan, are described and attributed to the pterosaur taxon Rhamphorhynchinae indet., a theropod Tetanurae indet., a sauropod Neosauropoda indet., and a new pachycephalosaurid Ferganocephale adenticulatum gen. et sp. nov. The Balabansai theropod is possibly a stem-lineage representative of Dromaeosauridae. The new pachycephalosaurid is the olde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group and extends its known history by 10–20 myr. The Balabansai vertebrate assemblage is most similar to the Callovian assemblages from the Qigu and Upper Shaximiao formations in China, and intermediate in the evolutionary level of the taxa present between the Bathonian assemblages from Wucaiwan and the Lower Shaximiao formations (China) and the Late Jurassic Shar Teg fauna from Mongolia.  相似文献   

18.
《Palaeoworld》2014,23(3-4):294-303
Tracks of large theropods and a single sauropod footprint are reported from red beds at Beikeshan locality in the Middle Jurassic Chuanjie Formation, of Lufeng County, near the large World Dinosaur Valley Park complex. The Chuanjie theropod tracks are assigned to the ichnogenus Eubrontes and the large sauropod track is given the provisional label Brontopodus. All occur as isolated tracks, i.e., trackways are not preserved. Saurischian dominated ichnofaunas are relatively common in the Jurassic of China. The producers of the Chuanjie tracks may have been similar to the basal tetanuran theropod Shidaisaurus and to mamenchisaurid sauropods, which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China, during the Jurassic, and are known from skeletal remains found in the same unit. Other potential sauropod trackmakers include titanosauriforms or as-yet-unknown basal eusauropods. The ichno- and skeletal records from the Jurassic of the Lufeng Basin are largely consistent, and both document the presence of middle-large sized theropods and sauropods.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具嵴冠的兽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龙堡双柏龙(Shuangbaisaurus anlongbaoensis gen.et sp.nov.).双柏龙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保存了部分头骨带下颌.双柏龙沿两侧眼眶背缘向上有嵴冠发育,这在其他兽脚类中未曾报道过.与其他早侏罗世体型较大且具一对矢状嵴冠的兽脚类(双嵴龙属和中国龙属)相比,双柏龙还独具一些特征组合,如相对较高的前颌骨体、抬高的前颌骨腹缘、后腹向延伸的轭骨后突及较小的上颞孔.比较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双嵴龙”(“Dilophosaurus”sinensis)可能应归入中国龙属(Sinosaurus),但未必属于模式种.双柏龙的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基干兽脚类的演化,尤其是各类头骨骨饰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