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麦蚜的阶段性为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测定麦蚜为害后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朗:麦蚜为害后,可使小麦穗粒数减少18.60%,千粒重下降45.24%,机位数达到30.19%。为害性表现为小麦灌浆前期六于灌浆中后期。小麦灌浆后期,由于蚜虫的为害,面粉中的氨基酸总量和主要氨基酸含量、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外源脯氨酸对镉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高蛋白小麦品种“北农9549”为试材,研究喷施不同浓度脯氨酸(0、1.0、5.0和10.0 mmol·L-1)对镉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不施镉为对照,1.0 mmol·L-1CdCl2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根长、株高和干质量分别显著下降24.0%、15.0%和27.5%,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显著下降23.3%、6.7%和30.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18.4%,内源脯氨酸、抗坏血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显著上升78.6%、31.5%和17.9%,细胞膜相对透性显著升高24.8%,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为对照的2.4倍,并且促进对铜的吸收,抑制锌的吸收.随外源脯氨酸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的根长、株高、干质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抗坏血酸、内源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均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POD活性、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下降,而锌积累量升高,镉、铜积累量下降.叶面喷施外源脯氨酸可缓解镉对小麦幼苗生长的胁迫,以喷施5.0~10.0 mmol·L-1外源脯氨酸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沟金针虫为害小麦的损失分析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沟金针虫为害小麦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麦返青拔节期为害,使小麦茎蘖死亡。穗数减少。二是拔节后为害,形成白穗、虫伤株,使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1~5级虫伤株的损失率分别为1%、6.3%、30.7%、33.4%和57.3%。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呈直线回归关系,方程为y=-2.8901+19.3318x,在亩产200~250kg水平下,防治指标为4~5头/m~2。  相似文献   

4.
耐盐性不同的小麦根和根茎结合部的拒Na^+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NaCl处理引起小麦幼苗干重下降,盐敏感品种比耐盐品种下降幅度要大,盐敏感品种的拒Na 能力为35%左右,耐盐品种的拒Na+能力为50%-60%左右。这表明耐盐品种的拒Na能力远远大于盐敏感品种,不同耐盐性小麦的拒Na+倍位不同,盐敏感品种的拒Na 部位主要在根茎结合部,而耐盐品种的拒Na 部位主要在根部。  相似文献   

5.
在渗透势为-0.5和-1.0MPaPEG处理下,不抗旱的郑引一号小麦根PMH+-ATPase活性分别下降45%和65%,抗旱品种陕合六号则增加了11%和12%。小麦根组织H+分泌与PMH+-ATPase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胁强增加,郑引一号H+分泌下降,陕合六号H+分泌是先升高后略降。Na3VO4和DCCD对H+分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品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外源电子受体Fe(CN)63-的加入促进了小麦根H+分泌,陕合六号增加25%-39%,郑引一号增加21%-45%。与此同时,Na3VO4没有表现出对H+分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干旱与复水对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不同生育期变水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分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为亏缺敏感期,该期胁迫引起产量显著降低,相比充分供水处理普通小麦减产25.93%,同时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均下降,蒸腾增强;灌浆期为复水高效期,对比胁迫处理普通小麦增产38.78%,光合增强,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增加,蒸腾减弱。  相似文献   

7.
两种小麦品种绵农4号(Triticum aestivum L. cv.Miannong No.4)和绵农5号(Triticum aestivum L.cv.Miannong No.5)在渐进水分胁迫下相对含水量、质膜相对透性及光系统ⅡDCIP(2,6-二氯酚靛酚)光化学还原活性变化的差异显示,绵农5号小麦比绵农4号小麦具有较高的水分胁迫耐受力。进而对比了水分胁迫对这两种耐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的光系统Ⅱ在基因转录及蛋白代谢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渐进水分胁迫下.两种小麦的光系统Ⅱ主要基因(psbA、psbD、cab)的转录本水平及其编码蛋白(D1,D2、LHCⅡ)的稳态含量分别下降20%及14%以上,而绵农5号M6基因的转录水平下降程度(39.5%)与绵农4号(61.8%)相比明显缓慢.这可能是其具有较高耐旱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土培盆栽和大田栽培小麦(Triticumaestivum)为研究材料,探讨了青海高原小麦在正常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出现的土壤水分含量(SWC)的变化所引起的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叶水势(wl)的变化以及自然强光(PFD;Q)导致的高温(Ta)所产生较低的空气相对温度(RH)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的中午降低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田小麦正常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当SWC等于或低干30%时,小麦叶片的RWC和wl下降,气孔导度(Gs)变小,气孔阻力增大,CO_2的供给受到了限制,从而也引起了小麦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下降,Pn日变化就出现了明显的中午降低现象。当SWC在80%左右时,小麦叶片的RWC和wl升高,Gs增大,气孔阻力变小,CO_2供应充分,小麦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增强,Pn日变化就没有出现中午降低现象(图1),而青海高原偶然出现的自然强光(PFD)导致较高的Ta所产生较低的RH%和较低的SWC一样也是晴天中午,小麦叶片Pn日变化产生中午降低现象的直接原因。所以说,晴天中午,青海高原大田SWC的高低和RH%的大小是引起小麦叶片Pn日变化出现中午降低现象轻重与否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9.
小麦幼苗经饱和度为50%的一氧化碳(C0)溶液预处理24h可以缓解随后以200mmol·L^-1NaCl处理所导致的小麦幼苗生长的受抑程度和相对含水量的下降。CO预处理还可有效提高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根中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从而诱导脯氨酸的大量合成,缓解盐胁迫对小麦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小麦根质膜H^+—ATPase活性与H^+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渗透势为-0.5和-1.0MPa PEG处理下,不抗旱的郑引一号小麦根PMH^+--ATPase活性分别为下降45%和65%,抗旱品种陕合六号则增加了11%和12%。小麦根组织H^+分泌与PMH^+-ATPase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胁强增加,郑引一号H^+分泌下降,陕合六号H^+分泌是先升高后略降。Na3VO4和DCCD对H^+分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品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外源电子受体  相似文献   

11.
小麦拔节期淹水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拔节期涝害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以小麦品种烟农19 为试验材料, 采用盆栽试验, 于小麦拔节 期进行淹水(涝害)处理, 分析小麦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 拔节期淹水6 d 后小麦叶片SPAD 值较对照显著下降。在淹水3–9 d 内, 随着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下降, 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 浓度亦显著下降, 说明烟农19 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叶片气孔限制引起的。而在淹水后期(9 d 之后), 净光合速率持续下降, 而叶片胞间CO2浓度却升高, 说明在涝害发生后期叶片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在小麦拔节期涝害前期叶片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叶片气孔限制引起的, 而在涝害发生后期叶片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2.
对生长在不同磷营养水平条件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var.Zhongyou 9507)叶片中光合膜脂含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生长在不同磷营养水平条件下9 d龄和16 d龄小麦叶片中光合膜脂含量的分析,发现在磷缺失培养条件下,小麦光合膜脂的相对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与小麦叶龄密切相关。在16 d龄小麦植株中,第一片叶为老叶,第二片叶为较老叶,而第三片叶为新叶,PG和MGDG在叶片中的相对含量从新叶到老叶逐渐下降,而DGDG和SQDG含量逐渐上升;在磷缺失条件下,16 d龄小麦第一叶片中PG的含量(2.5%)远远低于其在9 d龄第一叶片中的含量(5.5%)。以上结果说明,磷缺失引起小麦叶片中脂含量的变化不仅与脂合成有关,而且与PG的降解有关;新生叶片中PG含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磷供应不足,从而影响了PG的合成;而PG的降解则是老叶中PG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控灌对小麦植株体内激素含量与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防雨棚研究了控灌对小麦植株体内激素含量与籽粒不乐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控水加重,小麦旗叶、根系和籽粒中ABA含量迅速达到高峰,然后快速降低;控水愈重,i-PAs峰值和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愈早,尔后下降,从而加速了植株衰老进程,导致产量降低。籽粒灌浆速率变化与旗叶,根主籽粒中激素含量变化呈极显著相关,且上述性状在相对含水量60%处理下与80%(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从而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合14CO2示踪技术,在-0.8MPaPEG处理下,对等基因型不同抗旱性KTC8621、ND7532和本地抗旱品种陕合6号小麦进行比较,其叶组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加27%-32%,合成蛋白质放射性下降62%-70%;合成淀粉放射性下降必3%-69%;合成纤维素放射性下降59%-71%。其中高抗旱的KTC86211大分子合成下降幅度小于等基因型低抗旱的ND7532和陕合6号,表明该品种叶体内大分子合成受水分胁迫的影响较小。正常水分条件下等基因型两品种叶酶溶物放射性及在PEG干旱处理下的下降幅度均相近。陕合6号叶醇溶物放射性远远小于前两品种.  相似文献   

15.
旋转磁场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正婷  蹇兴亮 《广西植物》2016,36(9):1076-1081
以“淮麦19”小麦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场强度为11 mT的旋转磁场进行处理,设定不同的时间梯度(10、20、30、60 min),以未经磁场处理的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时间下旋转磁场对小麦种子发芽指标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转磁场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不同处理时间下,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均有显著提高,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处理30 min为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24%、7.37%、11.24%。经旋转磁场处理后,小麦根系发达,根长、根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幼苗生长加快,株高除处理60 min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以处理30 min为最大,高出对照11.13%;叶片数除处理10 min外,其他处理均高于对照,以处理30 min为最大,比对照高出38.89%,且差异显著。旋转磁场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幼苗的物质积累,不同处理时间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对幼苗生物积累量影响最佳的是处理20 min。这说明旋转磁场处理提高了小麦种子的萌发能力,加快了小麦幼苗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锌(Zn)、苯并[a]芘(B[a]P)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苗生长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小麦生物量下降,株高降低,300mg·L-1ZnSO4和54mg.L-1B[a]P的复合胁迫使小麦幼苗地上及地下干重分别下降36.4%和51.7%,明显高于单一胁迫.各处理SOD活性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且低于对照,POD、CAT活性先升高再降低,复合胁迫POD活性最高,CAT活性最低.Zn、B[a]P及其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且以复合胁迫最为显著.Zn、B[a]P联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麦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小麦纹枯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涂布平板法从小麦根系中分离出8株内生细菌,从中筛选出1株对小麦纹枯菌(Rhizoctonia cerealis)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室内测定该菌株培养液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小麦纹枯病菌在培养液中生长缓慢,培养6d后菌丝量与对照相比下降了89%,同时发现病菌菌丝生长畸形,出现断裂和细胞壁瓦解。双抗标记法测定该拮抗菌在小麦根系中的定殖情况,发现该菌能够在根系中长期定殖。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蜡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8.
阶段性干旱及复水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田间人工遮雨条件下,研究了持续、缓慢的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至成熟期充分供水(S0)的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和产量较高;返青至成熟期(S3)或开花至成熟期(S2)遭受干旱胁迫的小麦上述光合特征参数与产量显著下降;开花至成熟期复水(S1)的小麦其上述光合参数与S0相比表现出超补偿效应,但产量略低于S0;S1、S2与S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S0的143.2%、86.5%和97.3%;由此得出0~ 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在返青至开花期保持在55%±5%,开花至灌浆期保持在70%±5%,可在获取一定产量的同时高效节水;由于水分和密度在产量表现上存在互作,得出0 ~ 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在返青至开花期保持在55% ±5%,开花至灌浆期保持在70% ±5%,并采取675株·m-2的密度是该地区最佳的水分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19.
留茬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主要间作模式,但传统间作和套种需水量大,使该地区水资源紧张.2010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传统小麦秸秆焚烧、秸秆翻还和秸秆立茬3种留茬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焚烧和翻还的籽粒产量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7.2%和5.1%,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6.2%和5.1%,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4.7%和2.5%,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7.2%和3.3%;与焚烧和翻还的WUE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20.4%和16.2%,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17.9%和14.6%,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16.7%和10.9%,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11.8%和17.0%.就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和小麦/玉米平均值而言,焚烧、翻还、立茬处理的纯收益分别为10946、11471和13454元·hm-2.从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收益等方面考虑,立茬种植方式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 麦茎蜂cephus pygmaeus(L.)为害小麦形成籽粒瘦秕,造成减产。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为害逐年加重。据调查,平均被害株率:1983年为12%、1984年18.4%、1985年29.2%;千粒重平均下降31.3%。 该虫在河南省每年发生1代。3月底4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