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1998年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注册药物只有标准α干扰素;1998年之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相继用于临床;2005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AGasys)批准上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这些研究的进展,一方面使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使临床医生在决定治疗方案时面临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应用替诺福韦治疗,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连续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定期检测肝功能、HBVM、HBV DNA等指标。结果:替诺福韦治疗组的临床好转率、ALT及TBil复常率、HBV DNA及HBeAg阴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IFN)α-2a联合乙肝舒康胶囊治疗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单纯护肝药物治疗、长效干扰素,及长效干扰素联合珍珠草乙肝舒康胶囊治疗,疗程24周。观察血清HBV—DNA及HBsAg、HBeAg的阴转情况。结果:长效干扰素组及联合治疗组的抗病毒疗效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HBV—DNA的复制水平下降率及HBsAg阴转率均高于长效干扰素组。结论:长效干扰素与乙肝舒康胶囊有协同抗病毒作用,且疗效优于单用长效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治疗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探讨影响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6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标志、甲状腺功能等。结果 48周,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6%、31.2%;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59.6%;ALT复常率为64.9%。随访半年,HBV DNA复发率为17.4%;HBeAg血清学转换者维持应答。治疗前ALT>5 ULN时,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ALT<5 ULN时,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HBV DNA水平与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与治疗前血清ALT水平与相关,停药后具有持续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护肝片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拉米夫定片100mg,日服1次,连服3个月后,加服护肝片,每次4片,日服3次,连服9个月。对照组,单服拉米夫定片,每目100mg,日服1次,连服3个月。结果 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片3个月并加服护肝片9个月后,45例患者ALT、AST,HBV—DNA均转阴性,病情稳定。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3个月后,患者肝功能亦正常,HBV—DNA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肝功能、HBV—DNA正常者22例。1年后,有10例患者HBV—DNA病毒变异,同时HBV—DNA病毒有5例异常升高,加服护肝片,病情处于稳定。结论 护肝片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同时又增强抗病毒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和阴转率的影响。方法:2018年2月到2020年8月选择在我院联合汀州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联合组给予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8 w。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及HBV-DNA的转阴情况,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含量。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11.54 %,高于对照组的3.85 %(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HBV DNA 转阴率为100 %,高于对照组的71.17 %(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ALT与AST值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提高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和阴转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 Peg-IFN)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48周后,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实验在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中心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88例。根据Peg-IFN治疗48周后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将患者分为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预测Peg-IFN治疗应答的因子,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效能。结果发现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OR=2.193,95% CI 1.315~3.655,P=0.003)和HBV DNA(OR=0.398,95% CI 0.163~0.976,P=0.036)是Peg-IFN治疗效果的独立预测因子。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和HBV DNA的截断值分别取2.3和7.2 log10IU/mL时,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95% CI 0.682~0.893)和0.704(95% CI 0.577~0.824)。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2.3且HBV DNA定量≤7.2 log10IU/mL的患者,Peg-IFN治疗48周后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最高,为66.67% (10/15);而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2.3且HBV DNA定量>7.2 log10IU/mL的患者,Peg-IFN 治疗48周后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最低,仅为3.03%(1/33)。这些结果表明,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联合HBV DNA定量实验可以作为Peg-IFN 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的预测因子,对于优化CHB的抗病毒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病程中HBsAg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和HBV DNA的关系.方法 将183名HBV感染者按感染的不同阶段分为免疫耐受期(IT)42例,免疫清除期(IC)46例,非/低水平复制期(LR)57例,和再活动期(HBeAg阴性肝炎组ENH)38例,回顾性分析每个阶段血清中HBsAg和HBV DNA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HBsAg含量分别为IT期最高[(3.81±0.46) Ig IU/mL],其次为IC期[(3.41±0.77) Ig IU/mL],最低是LR期[(2.87±0.61)Ig0.61IU/mL],每期之间HBsA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H组HBsAg含量又有所升高[(3.31 ±0.78)Ig IU/mL].IT期HBsAg与HBV DNA无相关(r=0.231,P>0.05),IC期HBsAg与HBV DNA呈正相关(r=0.612,P<0.05),ENH期两者无相关(r=0.189,P>0.05);不同时期HBsAg含量与ALT均无相关性.结论 HBV感染的不同阶段HBsAg水平有差异,IT期最高,进入IC期后开始下降,在LR期降至最低,ENH期再度升高,HBsAg与HBV DNA仅在IC期有相关性,血清HBsAg的表达与不同的免疫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LdT)阻断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85例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在余姚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HBsAg阳性、HBV DNA≥2.0×105 IU/mL、肝功能正常的妊娠妇女,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27例,自孕28周至产后30d口服LdT 600mg/d)和对照组(58例,未服药)。两组孕妇均在孕26~27周、分娩时及产后30d检测HBV DNA。两组婴儿在出生后6h内、30d、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μg,同时在婴儿出生后6h内及产后30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在婴儿7~8月龄时检测HBsAg情况。结果治疗组孕妇在分娩时及产后30dHBV DNA滴度明显下降,HBV DNA的阴转率为22.04%,在分娩时HBV D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婴儿HBsAg阳性率为0.00%,对照组为5.17%(3例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新生儿先天畸形率、正常体重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 DNA高载量孕妇在妊娠后期实施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孕妇体内HBV DNA水平,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传染病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249例,经统一编制的调查表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比较抗病毒治疗组与无抗病毒治疗组两组间各因素的分布差异。结果:抗病毒治疗组与无抗病毒治疗组患者被诊断为HCC前的HBV感染时间、肝硬化史以及HBV DNA载量,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HBV感染模式、AFP、C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肝功能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慢乙肝相关致癌因素在患者中的分布,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进而或可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