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智慧是一种实践哲学,能够被广泛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之中。美国芝加哥的卢瑞花园(Lurie Garden)、谢德花园(Shedd Garden)、斯特恩矿坑公园(Stearns Quarry Park)作为优秀的公共绿地,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景观,而且已成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活动场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场地植物景观营造的生态智慧。根据3处绿地的植物种类特征,总结了植物群落构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植物塑造场地空间、植物景观的自然野趣、植物群落构建及其景观营造与城市生物多样性关联等方面探讨植物群落对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对芝加哥城市公共绿地的植物群落构建及景观营造进行了生态智慧解读。  相似文献   

2.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7):8-25
当代风景园林项目中所蕴含的设计哲学和形式来源缺乏一种系统的分类与讨论。通过提出11种类型,构建一种当代分类法。这些类型包括:场所精神、反传统主义、奇观、赛博格、数字景观、不确定性、管理主义、行动主义、弹性、景观都市主义和宏大规划。分类不企图将风景园林师的所有工作归入明确类型,而是强调其可识别性特质,不仅对特定项目,对整个风景园林学科也具有重要作用。每一种类型既可作为潜在语言工具,为当代设计构建更广泛的讨论基础,又可作为明确主题,帮助设计师更自觉地探索设计的原创性。望以此激发对景观类型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游径系统一直是广东城乡规划建设的亮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广东省绿道建设和古驿道建设为例,通过厘清两类游径的缘起和作用,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力量在绿道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专业设计之“道”,提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道”传“道”,将绿道专业设计之“道”传承到南粤古驿道建设中去,推动南粤古驿道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进行景观创作提供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需要面向设计实践的体系化应用研究。在此背景下探索硬件、软件、网络、人员相结合的LIM技术应用体系构建方法,以形成有效地应用于设计实践的企业LIM平台。研究采取基于项目的设计研究方法,历经理论研究阶段、系统规划阶段、分步实施阶段,构建了以LIM工作流为核心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体系原型。该体系的构建方法包括开发Autodesk Civil 3D和Revit等关键软件的企业模板,部署基于雾计算的LIM协同设计平台,编制LIM平台使用管理手册等。12项实践项目的验证结果表明:LIM平台是具有实践意义的行业信息化发展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植物生长,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素有“花城”之称。2009年1-3月,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广州市共有春花园林植物310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盛花期植物285种,并对广州市春花园林植物种类组成、生活型、产地、开花状况、观赏部位和应用的普遍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广州市城市绿化植物种类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设计研究”为设计学科建立了理论基础,其分支“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简称RtD)更是为“设计研究”范式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对风景园林设计领域而言,RtD在该领域的拓展与深化从本质上有助于风景园林学术研究体系的发展。介绍以Creswell的知识观框架(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变革主义、实用主义)对风景园林RtD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引用此框架爬梳了近5年间(2014—2018年)发表于《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2本刊物的设计研究成果,从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结果3方面对中国RtD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设计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刘通  黎展荣 《生物信息学》2018,25(6):130-134
随着无人机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无人机技术引入风景园林设计和教学已经成为可能。本文通过阐述无人机三维重建技术的概念、技术流程和技术优势、该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以及该技术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结合方式,展示了以无人机三维重建现状模型为结合点,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与前沿科学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构建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外来园林植物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推进外来园林植物的有效判定、有利运用和有别管控,探讨国家湿地公园前期建设中存在外来植物科学防控问题,为各类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对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园林植物物种组成和外来植物入侵现状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构建南滇池国家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民用无人机的普及,无人机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中。但目前大多数应用还停留在基础的航拍层面,对于应用潜力更大的航测层面,在风景园林行业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也更鲜为人知,现有研究更多聚焦于具体案例的应用方面,未能对其进行系统的认知和介绍。简要介绍无人机航测与遥感系统的构成及常见传感器类型,通过文献综合、项目实践等方法,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外无人机航测相关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而总结出无人机航测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可分为传统航测、倾斜摄影、多种传感器遥感3个方面。最后指出传统航测发展最为成熟,短时间内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最大;倾斜摄影效率最高;多种传感器遥感未来开发潜力最大。以期对今后无人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与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雄性生殖系统组织解剖结构及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的构建。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东亚飞蝗进行组织切片,脱水、透明、HE染色和拍照;并应用冰冻切片技术将冰冻包埋剂包埋后的飞蝗雄性个体进行连续切片,进行截面图像信息采集,建立数据集;通过Photoshop、Image-Pro Plus(IPP)软件对雄性生殖器官截面图像进行分割、处理、序列化和三维重建。通过试验观察分析东亚飞蝗雄性生殖器官精巢、附腺、输精管、精球囊和射精囊及交配器的组织构造;并成功构建了飞蝗雄性生殖系统的三维结构可视化数字模型。该模型可以任意旋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该试验为研究和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5):8-12
随着全球建造业向数字化全面转型,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教学将是未来几年风景园林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主题。介绍了风景园林专业BIM的教学方法和数字化竖向设计及其应用在BIM场地设计项目中的重要性。数字化竖向设计是实现BIM的途径。风景园林教育必须在其教学中讲解BIM建模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共享平台”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融合同济“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为“突出主线”,通过四项课程改革子项,即“建筑与建成环境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子项,进行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组织重组等的深化改革研究。从而建构“主线突出,两翼并重,三级分层,相互协同”复合网络化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框架,实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从进口至出口的知识、人格、素质和能力( KAQP)的全面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育景和造景两方面解析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的特点和经验,揭示蕴含在园林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花木4个层面的气象育景功能;从时间、空间、感知3个维度提炼气象造景的特点:由时现景、借物构景、多感交融。讨论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经验对当代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启发,包括融合育景和造景功能,构建与气候为友的安全、舒适、优美的城市;借气象造景修复人与气候的关系,激发全社会主动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前的环境问题与设计注重循证的趋势,将景观绩效引入风景园林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以美国风景园林学科将景观绩效引入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为例,介绍美国风景园林专业引入景观绩效的背景与有关举措;并根据多位具有景观绩效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大纲、阅读列表、课程作业以及课后总结,介析景观绩效课程的特色、目标、内容等;最后讨论美国的景观绩效教学对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段建强  张桦 《生物信息学》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景观感知作为自然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景观感知角度,综合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及策略,并着重探讨影响景观感知的设计要素。首次从景观感知角度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对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教育;景观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