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氏沼虾(Macrobrachium malcolmsonii)的幼体从孵化到变态为幼虾要经过多次蜕皮,每次蜕皮均伴随形态及附肢特征的改变。采用显微观测摄像法对马氏沼虾Z1-Z12各期幼体样本30尾进行了观察,测量结果表明Z2与Z1在复眼上存在较大差异,Z3与Z2、Z4与Z5的主要分期特征均位于尾节上,Z6的腹部出现腹足萌芽,Z7与Z8的形态差异在于第一触角内鞭和外鞭的附肢变化,判别Z9-Z12的主要分期依据为步足、腹足和额角形态。因此通过观察Z1-Z12幼体第1触角上的内鞭和外鞭,第2触角上的触角鞭和触角片,头胸甲上的额角、背刺、复眼和第1、2对步足,腹部的附肢、尾节和尾扇等形态变化,及测定各期幼体附肢的分节数和刚毛数等可量性状上的差异,可为马氏沼虾蚤状幼体分期提供生物学依据;此外还对马氏沼虾与罗氏沼虾幼体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测定幼体触角鞭的分节数量,为两种沼虾幼体之间的鉴别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安徽沼虾属一新种记述:(十足目:长臂虾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安徽西部沼虾属一新种梅山沼虾,新种Macrobrachium meishanense sp.nov.本新种与近似种江西沼虾M.jiangxiense Liang et Yan 1985之不同在于:新种额角较短,伸至鳞末或近鳞末;尾节末端有羽状刚毛2—4对;第二触角鳞片较宽短,长为宽的2.8—3.2倍;第二步足指节表面和切缘覆盖密毛,掌部和腕节满布小刺,腕节明显短于螯长,座节短于或等于长节等。模式标本存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名马来西亚大虾,隶属沼虾属,长臂虾科,十足目,甲壳纲,原产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具有生长快、个体大、易养殖、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与美国海星国际公司、广汉市水产站1989年共同开发罗氏沼虾获得初步成功,大面积养殖平均亩产达100kg左右,最高达亩产150kg。本文就罗氏沼虾池塘养殖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锯缘青蟹嗅觉器官的保护性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锯缘青蟹嗅觉器官保护性的形态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内鞭基部具一个半圆锥形凹面 ,它使内、外鞭间形成约 4 0°的基本夹角。化感刚毛与着生面呈 30°~ 5 0°角 ,其小于两鞭间 4 0°~ 90°的可变张角。这种空间关系能有效地避免内鞭折断化感刚毛的可能 ,因而内鞭在化感刚毛前方形成了天然保护屏障。化感刚毛良好的柔韧性、基部的念珠状结构以及中部分节等特征可能在避免自身折断或变形方面具有作用。另外 ,外鞭顶段迎水面的杆状刚毛和刺状刚毛、内鞭迎水面上以及底节远侧端的刺状刚毛所处的位置 ,均是化感刚毛的重要门户 ,因此推测这些触觉性的刚毛可能有利于化感刚毛避开来自上、下及前方的絮状污物  相似文献   

5.
对刚孵化后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亲虾用高低两个浓度的壬基酚(nonylphenol,NP,100μg/L和0·01μg/L)和雌二醇(estradiol,E2,1μg/L和0·01μg/L)进行浸泡处理,分别于3d和5d对罗氏沼虾肝胰腺和卵巢中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基因表达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NP和E2能够提高罗氏沼虾肝胰腺和卵巢中卵黄蛋白原VTG基因的表达。100μg/LNP对罗氏沼虾表现出雌激素效应,0·01μg/LNP作用效果不明显;而E2则在1μg/L和0·01μg/L两个浓度下均对罗氏沼虾有较强的雌激素效应。在100μg/LNP作用下,卵巢VTG表达量3d和5d均保持较高水平,无明显下降,其他实验组均是3dVTG基因表达量升高,5d后表达量较3d表达量有所降低。结果表明,与其他动物一样,NP对罗氏沼虾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6.
沼虾属一新种记述(十足目:长臂虾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采自安徽无为县的沼虾属一新种,安徽沼虾Macrobrachium anhuiense,sp.nov.,新种与九江沼虾M.kiukianensis Yu相近似,但新种:额角上缘除第1—2齿之间距较大外,眼上方之齿排列较密,额角下缘齿之间距小于末齿至尖端的距离;头胸甲光滑,约为体长的1/3;第三颚足短,末端仅伸至触角柄第一节,第二步足较长,掌部无颗位状突起,有分散之微刺。模式标本存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分别提取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血细胞总RNA,RT-PCR扩增获得特异性cDNA片段,纯化后克隆到T载体上。序列测定表明所克隆的两种沼虾溶菌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477bp,共编码158个氨基酸,包括溶菌酶成熟肽140个氨基酸残基和信号肽18个氨基酸残基。同源性分析表明,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溶菌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及推测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分别为99.4%和98.1%。两种沼虾溶菌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和推测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上其他对虾溶菌酶的同源性达83.0%和80.0%以上。两种沼虾溶菌酶都具有c-型溶菌酶典型的两个酶活性位点(Glu51)和(Asp68),以及8个保守结构氨基酸残基Cys,且在101、106和107位上缺少Asp,因而推测本实验所克隆的两种沼虾溶菌酶基因属c-型溶菌酶基因的非钙结合亚型。以PCR法制备罗氏沼虾溶菌酶基因的生物素标记探针,斑点杂交检测感染弧菌后溶菌酶基因mRNA在各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受感染6h后在眼、肌肉、鳃、肝胰腺、肠管中的表达量均有升高,其中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约为对照组的560%。在不同感染时间里,肝胰腺中该基因表达量有较大的变化:感染后3h表达量最低,24h后表达量升至最高,大约为对照组的430%,48h时的表达量又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约为330%)。受弧菌感染后罗氏沼虾溶菌酶基因转录的上调证明溶菌酶基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直接作用,同时表明肝胰腺可能在沼虾的免疫防御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沼虾行为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描述了日本沼虾摄食、领域、防御与攻击、清洁及交配行为,并与其它沼虾类、对虾类、虾蛄类等甲壳动物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日本沼虾在水温10℃以上摄食行为活跃,其领域行为明显,防御与攻击行为主要用第2步足。雌虾交配前可能分泌性外激素,雄虾用小触角接收这种激素,从而表现出交配行为。雌虾交配前要进行生殖蜕皮。其交配行为包括试探、守卫、攀爬、拥抱、交配及后守卫等6个连续阶段,在交配阶段排放精荚,持续时间仅2-3s。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日本沼虾(M.nipponense)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养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祁连沼虾(M. qilianensis)是自然分布在我国甘肃省的土著虾种,因其外部形态符合沼虾属的特征,而被前人归入沼虾属.为了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与祁连沼虾的遗传差异,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沼虾资源提供理论基础,作者对这3种沼虾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研究.从甘肃、浙江等地分别采集这三种沼虾的样本各10尾,共30尾,其中祁连沼虾是野生样本,而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都是养殖样本.通过PCR方法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并测序.通过比对,获得一致序列649 bp.在3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69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26.04%;共检测到7种单倍型.3种沼虾的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罗氏沼虾0.411%、日本沼虾0.092%、祁连沼虾0.031%.野生的祁连沼虾遗传多样性远远低于养殖的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三种沼虾单倍型之间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在19.87%~23.84%,三者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提示三者均为有效种.为进一步确定这三种沼虾在长臂虾科的分类地位, 我们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了长臂虾科的其它种类的COI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用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与沼虾属的其它种类聚成一枝,而祁连沼虾与同亚科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长角长臂虾(Palaemon debilis)较沼虾属另10种虾的遗传距离近,即祁连沼虾与白虾属及长臂虾属聚成另一枝.凶此,COI序列的结果不支持祁连沼虾归入沼虾属.但其分类地位应该综合多方面证据重新进行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3个群体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定,得到长度为495bp的片段,其碱基A、T、G和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6%、36.1%、22.7%和12.5%,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通过对日本沼虾16SrRNA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其种内变异很小,在3个群体中只有5个位点发生转换。另外,利用其454bp的同源序列,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外群探讨了沼虾属日本沼虾、罗氏沼虾(M.rosenbergii)等8种沼虾的系统进化关系。用MEGA3.1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日本沼虾3个群体先聚在一起后与海南沼虾聚在一起;另外,罗氏沼虾与马氏沼虾、短腕沼虾与贪食沼虾亲缘关系较近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大臂沼虾和等齿沼虾聚在一起,最后才与外群中国明对虾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CMAJ》1940,42(1):1
  相似文献   

15.
16.
17.
Houston, D. C. 1974. Mortality of the Cape Vulture. Ostrich 45: 57–62.

An attempt was made to analyse the ringing returns of the Cape Vulture Gyps coprotheres from Transvaal colonies. Although it is not yet possible to determine annual mortality rates,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results. Mortality during the early age classes is high and is over 500; during the first year. Mortality must decline rapidly with age, but it seems probable that recruitment to the breeding population at these colonies is insufficient to balance adult mortality and the population may be declining.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