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水霉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珍珠健康养殖水体底泥为材料分离放线菌,筛选对水产动物水霉病病原菌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选用萘啶酮酸和放线菌酮双抗平板分离获得放线菌;以黄颡鱼和湘云鲫鱼卵水霉病原菌为靶标菌,采用琼脂块法测试所分离菌株抗水霉菌活性及其稳定性;对拮抗活性强的放线菌采用形态观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分离获得的27株放线菌中筛选出3株对水霉病原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QF1、DNC17和QHV2,其中QHV2抗菌活性与稳定性最好;形态学观察与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QF1、DNC17和QHV2均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te sp.),分别鉴定为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Streptomyces variabilis和Streptomyces collinus。结论:3株放线菌对水霉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活性,具有开发成抗水霉药物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拮抗能力强且抑菌特性稳定的放线菌菌株。方法采用双层琼脂法筛选出4株拮抗放线菌菌株,然后采用杯碟法测这4株菌株发酵液提取物的抗菌谱、最小抑菌浓度、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结果 4株菌株发酵液提取物都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测发酵液提取物的最小抑制浓度,6#和9#拮抗作用较强,发酵液提取物稀释0.125mg/ml仍有抑菌作用。6#菌株在100℃处理30min后仍有40%的抑菌活性。6#菌株发酵液提取物在碱性环境条件下比在酸性环境条件下稳定。结论 4株菌株中6#菌株发酵液提取物具有拮抗能力强、最小抑菌浓度低和在碱性条件下活性较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测定法等对人参根际分离得到的4株放线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4株放线菌对人参常见病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其中,FX-10对毁灭柱孢菌、灰葡萄孢菌和FX-61对人参核盘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1.28%、91.8%和90.07%。FX-10、FX-61、FX-137对人参的5种病原菌和FX-139对人参的7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并且抑菌效果稳定。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FX-139为酒红土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vinaceus-drappus),FX-10为黑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ogriseolus),FX-137为酒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vinaceus),FX-61为链霉属的灰褐类群。 相似文献
4.
根际土壤微生物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胡杨作为沙漠地区的常见植物,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丰富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了探究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丰富和完善极端环境拮抗活性微生物菌种库,本研究基于选择培养基筛选法分析了新疆南疆地区10种不同地区的胡杨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并采用细菌的16S rDNA测序和平板对峙法筛选。结果表明:经过分离与筛选,共获得269株菌株,选择生长状态较好的78株进行分析鉴定,分别为5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类群。利用平板对峙法和琼脂扩散法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大丽轮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hydrolylic)、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为靶标菌,对分离出来的菌株进行拮抗活性检测,筛选出32株活性放线菌。这些结果丰富了微生物资源并为新疆主要农牧业病害的防控提供了菌种基础。 相似文献
5.
植物叶片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分类与拮抗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采集的芍药和北京采集的三叶草的叶片为材料,经表面消毒程序后,分离出内生放线菌15株。通过表观特征比较和BOX-PCR基因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将分离出的放线菌归并于12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6个来自芍药,6个来自三叶草。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知,分离菌株除C4、C5属于假诺卡氏菌外,其余的13株都是链霉菌;菌株C12与最近模式种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较低,为96.6%。对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实验表明,有11株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测试中呈阳性;其中6株对植物致病菌立枯丝核菌有明显抗性,占阳性菌株的55%。 相似文献
6.
7.
红树林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红树林内生细菌及拮抗菌分离筛选结果表明:各品种红树体内均有大量的内生细菌,不同红树品种及部位内生细菌的数量不同,其中以红海榄体内的含量最高,达4.225×104cfu/g(fw),其它依次为木榄、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等;不同部位以茎组织体内内生细菌的含量最多,达1.649×104cfu/g(fw),其次为根和叶。获得的内生细菌中约有43.53%的内生细菌菌株对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等病原真菌及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nce)具有较强拮抗作用。对番茄生长测定发现,13株菌株中有9株(69.23%)表现为促进生长效果,4株(30.77%)表现为抑制生长作用。经初步鉴定,上述拮抗细菌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8.
9.
分离塔里木盆地两地区不同生态土壤中的放线菌,并以14个靶标植物病原真菌进行拮抗性测定,筛选出10个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菌株,以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紫色直丝链霉菌(S.lavendu-larectus)为参比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生长条件、抗生素敏感性、抗菌活性等96项指标测定以及数值分类。结果表明:10株供试菌株在0.38的水平上分为6个表观群:第Ⅰ群、第Ⅱ群为白孢类群,第Ⅲ群为烬灰类群,第Ⅳ群为灰褐类群,第Ⅴ群和第Ⅵ群为待定种,另外塔里木盆地具有抗病原真菌活性的放线菌以白孢类群最多,占总数的60%,为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究抗病品种与易感品种香蕉的健康株和病株内生菌与其中广谱拮抗菌的主要分布规律,并对广谱拮抗菌进行拮抗活性的测定。以样品根、球茎、假茎、叶为材料分离培养内生菌,在实验室条件下,筛选对供试的10种香蕉致病菌均有良好拮抗活性的菌株并测定它们的拮抗活性,对活性最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得到内生菌438株,其中细菌240株,放线菌142株,真菌56株。抗病品种南天黄病株中分离得到的内生菌最多,共计128株。内生菌数量在香蕉植株中的分布呈现规律为:根部球茎部假茎部叶部。内生真菌在各香蕉种病株中的分布最广泛。筛选出具广谱活性的放线菌10株、细菌2株。其中内生放线菌菌株041的广谱拮抗活性最强,最大抑菌带宽为28.13±1.89 mm。对广谱拮抗内生放线菌菌株041、04-1、19-1、03A-1进行的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属于链霉菌属。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从健康奶牛瘤胃液中分离、筛选出1株以产乙酸为主Actinomyces ruminicola。方法无菌采取装有瘤胃瘘奶牛的瘤胃液,按照厌氧茵分离步骤,通过Actinomyces ruminicola的特异性培养基进行筛选,提取分离菌的基因组DNA,克隆其16S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离出1株Actinomyces ruminicola。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反应和序列分析证实所分离的1株产乙酸的杆菌为Actinomyces ruminicola。结论从健康牛瘤胃液中成功分离出1株Actinomyces ruminicola,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Woo PC Fung AM Lau SK Teng JL Wong BH Wong MK Hon E Tang GW Yuen KY 《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2003,26(4):518-522
A bacterium was isolated from the pus of a patient with pelvic actinomycosis. The cells were strictly anaerobic, straight, non-sporulating, Gram-positive rods. It grows on sheep blood agar as non-haemolytic, pinpoint colonies after 24 hours of incubation at 37 degrees C in anaerobic environment. It is non-motile and does not produce catalase. 16S ribosomal RNA (rRNA) gene sequencing showed that there were 6.6% difference between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 of the bacterium that of Actinomyces marimammalium (GenBank Accession no. AJ276405), a new species described in 2001, isolated from two seals and a porpoise. For these reasons a new species, Actinomyces hongkongensis sp. nov., is proposed, for which HKU8(T) is the type strain. 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performed to ascertain the potential of this bacterium to become an important cause of actinomycosis. 相似文献
17.
灌溉条件下苏打盐渍化土壤环境变化及其生物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位于吉林省西部苏打盐渍化土壤分布集中区 ,从 1 991年开始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与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 ,在该区长期开展以种稻为主的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 ,并建立了两个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地。研究发现 ,在水稻生长的中、晚期 ,赤枯病的发病率较高 ,水稻的茎、叶、稻壳表面出现大量褐色斑点 ,严重影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 ,另外 ,不同的土壤质量及用水质量和用水条件 ,对水稻生长状况和赤枯病的发病情况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几年来对不同土壤、水环境条件下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发育情况的定量监测和分析 ,认为水稻生长环境中高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宏基因组技术作为一种不依赖于微生物纯培养的新方法,在挖掘新基因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从土壤中高效获取卤醇脱卤酶新基因的策略。方法:通过对现有DNA提取方法进行改进,同时结合富集培养途径以提高土壤宏基因组DNA质量和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应用T-Coffee及CDEHOP程序设计特异引物并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同时采用正交法设计优化扩增条件,以提高获得卤醇脱卤酶基因的效率。结果:应用改进法提取的DNA质量较改进前有大幅度提高,其D260nm/D280nm及D260nm/D230nm值均大于1.8,且可以不经纯化直接用于PCR和相关酶切实验;PCR扩增目标基因的特异性增强,其中用经富集培养后所得DNA为模板扩增目标基因的特异性最强,TA克隆测序阳性结果比例最高。结论:富集培养和高质量DNA的获得有助于基于宏基因组途径获取新基因。 相似文献
19.
高效降解生活污水中COD的根际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人工湿地的芦苇、美人蕉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若干细菌、真菌、放线菌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检测了这些菌株对灭菌生活污水和自然生活污水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4株细菌、1株放线菌、1株真菌对灭菌生活污水和自然生活污水COD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4株细菌在降解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依次为75.4%、78.7%、83.5%、69.8%;其在降解未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依次为43.4%、47.8%、50.7%、36.8%;真菌对灭菌和未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分别为60.2%、41.3%;放线菌对灭菌和自然生活污水COD 48 h后的去除率分别为57.8%、46.4%。这几株高效降解COD的湿地根际微生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平板稀释法研究了微波处理对钙质土壤放线菌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微波处理对提高放线菌出菌率有促进作用。在高氏1号培养基(GA)上,4种供试土壤经微波处理后放线菌总数较对照增加99.5%~234.1%,微波处理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链霉菌数较对照增加58.3%~377.7%,除3号土样外,微波处理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未鉴定放线菌较对照增加96.7%~304.8%,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②不同培养基上的微波处理效应不同。GA培养基上的微波处理效应(Effect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EMI)最强,放线菌总数及未鉴定属放线菌的微波处理效应均表现为GAGA-Ca,GA培养基上放线菌总数的EMI较GA-Ca培养基提高26.4%~120.9%;③风干土样的微波处理效应大于湿土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