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研究对采自新疆天山及阿尔泰山山脉、保存于新疆大学中国西北干旱地衣研究中心地衣标本室(XJUNALH)的130余份黑尔衣属(Melanohalea O.Blanco et al.)地衣标本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新疆黑尔衣属地衣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烟色黑尔衣(M.infumata)和亚橄榄黑尔衣(M.subolivacea),1个新疆新记录种亚长芽黑尔衣(M.subelegantula)以及4个常见种地衣等7个地衣物种。并提供了新记录种地衣的形态-解剖特征描述和彩色照片,以及包括这些种的检索表、地衣名录和分布地区。这些新记录种的发现,为中国和新疆的地衣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采自新疆布尔津县五彩滩的微孢衣属(Acarospora A.Massal.)地衣两个新记录种,即:中国新记录种美国微孢衣(Acarospora americana H.Magn.)和新疆新记录种翡翠微孢衣(Acarospora smaragdula(Wahlenb.)A.Massal.),详细描述了这两种地衣的形态特征、解剖特征及生境。  相似文献   

3.
采用形态、解剖及化学等传统分类方法,对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山脉采集的伊氏叶属地衣标本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7个分类单位,其中假杯点伊氏叶(Melanelixia subaurifera)为新疆新记录种,同时提供了地衣名录、分布地区和新记录种的描述。研究结果为新疆的地衣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形态解剖、化学、生态类型及地理成分分析等传统分类方法对新疆天山南部巴音布鲁克山区地衣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地衣附属结构、地衣繁殖器官进行观察。利用显色反应法(CT)、微量化学结晶法(MCT)、薄层层析法(TLC)等生物化学方法,鉴定地衣次生代谢产物,发现了1个中国新记录种:乌普萨拉肉疣衣[Ochrolechia upsaliensis(L.)A.Massal]。文中描述了该新记录种地衣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地衣体、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5.
对新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和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一个中国新记录属(木刻衣属Xylographa(Fr.)Fr.)及属下新记录种(平行木刻衣Xylographa parallela(Ach.)Fr.),详细描述了该新记录地衣种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年的野外调查和相关的研究资料,对小孢发属(BryoriaB rodo & Hawksw.)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报道新疆小孢发属地衣10种。其中Bryoria chalybeiformis,Bryoria fuscescens,Bryoria nadvornikiana和Bryo-riasimplicior为中国新记录种,Bryoria lanestris,Bryoria nitidula,Bryoria trichodes ssp.trichodes,Bryoria pseudo-fuscescens为新疆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新疆新记录属——拟蕊衣属Hypocenomyce M.Choisy,及新疆新记录种——梯状拟蕊衣H.scalaris(Ach.ex Liljeblad)M.Choisy。拟蕊衣属地衣的主要特点是地衣体鳞片状,鳞片下面被粉芽,上皮层由细胞不明显的密丝组织组成,藻细胞分布在整个地衣体内,子囊盘网衣型。文中对新记录属及新记录种的形态、解剖、化学及生态学特征给予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新疆东天山米泉林场的地衣鉴定分析,发现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散点微孢衣(Acarospora dispersa H.Magn.)和暗灰微孢衣(A.obnubila H.Magn.)。根据研究标本描述了2个新记录种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形态学及解剖学彩色图片。标本保存于新疆大学西北干旱地衣研究中心的标本室(XJUNALH)。  相似文献   

9.
根据野外调查和相关研究资料,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报道3个中国新记录种:Caloplaca arenaria,Caloplaca boul yi,Candelariella aggregate.该文描述了3种地衣的形态解剖特征、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资料,对树花属(Ramalina Ach.)地衣标本进行了初步整理、分类和鉴定研究,报道了新疆树花属地衣8个种。其中钝树花(Ramalina obtusata),亚细长树花(Ramalina subleptocarpha)为中国新记录种,撕裂树花(Ramalina dilacerata),裂树花(Ramalina minuscula)为新疆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部小孢发属地衣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部山脉生态环境多样,是地衣生长分布的理想区域。作者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对新疆北部小孢发属(Bryoria Brodo&D.Hawksw.)地衣的种类及其分布、地理成分和垂直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新疆北部的小孢发属地衣共有10种,它们分别是钢灰小孢发B.chalybeiformis(L.)Brodo&D.Hawksw.、刺小孢发B.cortfusa(D.D.Awasthi)Brodo&D.Hawksw.、叉小孢发B.furcellata(Fr.)Brodo&D.Hawksw.、暗褐小孢发B.知伽cem(Gyeln.)Brodo&D.Hawksw.、绵毛小孢发B.1anestris(Ach.)Brodo&D.Hawksw.、B.nadvornikiana(Gyeln.)Brodo&D.Hawksw.、光亮小孢发B.nhidula(1’h.Fr.)Brodo&D.Hawksw.、假暗褐小孢发B.pseudofuscescens(Gyeln.)Brodo&D.Hawksw.、单一小孢发B.simplicior(Vain.)Brodo&D.Hawksw.及毛状小孢发原亚种B.trichodesssp.trichodes(Michx.)Brodo&D.Hawksw.等,主要分布在天山和阿勒泰山。新疆北部小孢发属地衣可划分为3种地理成分:(1)环北极-高山种Bryonachalybeiformis、鼠nhidula、且furcellata;(2)环低北极及北方种B.simplicior;(3)环北方种B.加唧cew、B.1anestris、B.nadvornikiana、B.pseudofuscescens。阿勒泰山和天山的小孢发属地衣具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文采  杨宗宗 《植物研究》2020,40(6):801-804
描述了自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发现的毛茛科翠雀花属二新种,腺梗翠雀花和巩留翠雀花,并分别给出了此二种与其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地衣新记录种辐射裂片茶渍Lobothallia radiosa(Hoffm.)Hafellner (Megasporaceae)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化学特征和生境进行了描述和研究,并提供5幅彩色图片和中国裂片茶渍衣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新疆胡颓子属植物(Elaeagnus)分类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花果标本定株采集的基础上,对新疆地区胡颓子属植物种类的形态学分类依据进行了探讨,对目前记载的新疆胡颓子属种类进行了整理,共确定新疆地区分布有胡颓子属3种1变种:尖果沙枣(E. oxycarpa Schlecht.)、沙枣(E. angustifolia L.)、东方沙枣(E. angustifolia var. orientalis(L.) Kuntze)、大果沙枣(E. moorcroftii Wall. ex Schlecht.),并对其中部分种类的特征描述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中国柴胡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柴胡属(Bupleurum L.)13种(含1变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首次报道了它们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大叶柴胡(B.longiradiatum Turczaninow)气孔器仅存在于下表皮,其余12种柴胡的上、下表皮都存在气孔器,气孔器类型包括不规则型和不等型两种。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平直一弓形、浅波状。保卫细胞壁加厚明显,极端联合形成极层结构。在扫描电镜下,气孔器内陷于表皮细胞间。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蜡质胶状分泌物和鳞片。光镜和电镜下叶表皮柴胡属微形态表现出相当高的多态性;而在特定的分类群中,又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为种间分类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隶属于茄科枸杞属,为重要的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北部。目前该种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开展对其居群遗传学研究有利于黑果枸杞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新疆南部黑果枸杞6个自然居群及甘肃2个自然居群共115个样品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个有效引物,共产生64条DNA片段,其中50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78.1%。相比较而言,黑果枸杞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ei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分别为0.29和0.43。对黑果枸杞8个居群的AMOVA分析结果表明,其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77.0%),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23%,Fsr=0.23)。黑果枸杞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570—0.1913之间变化。居群间的聚类及Mantel检验(r=0.3602,P=0.910)均表明新疆黑果枸杞居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黑果枸杞个体间UPGMA聚类结果表明,同一居群的个体不能完全聚在一起,来自新疆和甘肃两区域的黑果枸杞材料也不能完全分开。探讨了可能造成上述居群遗传结构模式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今后对新疆南部黑果枸杞保护工作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堇菜属Viola L.20种2变种植物的叶上、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为波形、浅波形或平直弓形,气孔器为不等型(偶上表皮兼有平列型)。根据其上表皮是否具有平列型气孔器,可将其分为两个类型,即①上表皮有平列型气孔器,如三色堇;②上表皮无平列型气孔器,如该属绝大多数植物。类型②又根据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之不同,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类型。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对该属内种、变种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赞成将早开堇菜、茜堇菜合并到紫花地丁;不支持将阴地堇菜作为蒙古堇菜的鉴定;不支持将泰山堇菜合并到早开堇菜、将总裂叶堇菜降为裂叶堇菜的变种。  相似文献   

18.
A taxonomic study is made on the genus Leptolepidium K. H. Shing et S. K. Wu (Sinopteridaceae) on the basis of field work and specimen examination. Two species (L. caesium (Christ) K. H. Shing et S. K. Wu and L. tenellum Ching et S. K. Wu) and two va  相似文献   

19.
The genus Calligonum L. includes a total number of 35 species in the world, of which 24 are in China. They are grouped into four sections, of which Sect. Calliphysae (Fisch. et Mey.) Borszcz. is the most primitive and Sect. Medusae Sosk. et Alexender. is the most progressive. The Calligonum L. is an ancient genus in the arid desert flora, and central Asia is the place of its origin. Some species migrated to the Middle Asia and Iran, developing into a second center there. Also, some newly occurred species of the Middle Asia emigrated eastwards to central Asia, so the genus Calligonum L. in China comprises components of both central Asia and the Middle Asia. The genus Calligonum L. is distributed in North Africa, south Europa and Asia, and China is the eastmost part of the distribution range. They grow in Nei Monggol, Gansu, Qinghai and Xinjiang. There are 12 species in the Zhuengar Basin, covering 50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in China, amd thus the genus is the most abundant there.  相似文献   

20.
13种21居群葱属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3种(含1变种)21居群葱属(Allium L.)植物进行了细胞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类群的染色体基数为7、8和11,核型的类型为2A、2B和3A型,并且存在2倍体、3倍体和4倍体。主要讨论了葱属根茎组(Sect.Rhizirdium G.Don)部分类群的核型分化和进化机制,高山韭(A.sikkimense Baker)和多星韭(A.wallichii Kunth)的细胞地理学,以及B染色体的多态性及其在生境上的适应意义。最后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细胞分类学研究结果,对葱属植物的核型进化形成了如下认识:(1)该属植物的原始染色体基数为8,其他基数的类群是由基数为8的类群进化而来的;(2)葱属植物在核型类型的进化上存在两条路线:基数为7的类群核型进化趋势为2A→2B→2C,而基数为8的类群的核型进化趋势为1A→2A→2B→2C;(3)多倍化是葱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