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生物圈计划青年科学家奖,由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设立于1989年。其目的是鼓励青年科学家利用MAB计划研究基地及生物圈保护区从事研究工作,并促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该奖项设立9年来,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得到资助,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框架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包括已确定的1997年获奖人员在内,共有  相似文献   

2.
发起于197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全球性科学计划KAILAS品牌支持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发起于197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全球性科学计划Bestard品牌支持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实施与推广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研究和持续利用的关键区域。中国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已建立自然保护区700多处,在实施“联合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内和国际的联合行动。为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联合行动,1993年4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做出这一决定的考虑是: ——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是十分有影响的国际渠道,这一计划所提出的生物圈保护区的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的愿景是这样的一个世界:人们能够意识到人类共同的未来和地球之间紧密的联系,进而明确责任、共同行动,合力建设一个人与生物圈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致力于生物圈保护区内外通过行动来实现这一愿景。"这是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成员国通过MAB表达的期望,其核心就是"合力"两字。  相似文献   

6.
为了填补在与国际同行信息交流中的空白,《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通讯》英文版China-MAB Newsletter现已开始和读者见面。它的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活动,特别是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活动、经验和问题等,以满足全球迅速进展着的自然  相似文献   

7.
时间到了21世纪,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生根发芽了,越来越多的保护区加入到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了中国保护区的中坚力量。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已经发展成连结国内外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沟通桥梁,而中国的生态学事业也借助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东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该计划长盛不衰的秘密何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让其有如此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广西猫儿山     
《人与生物圈》2011,(3):110-111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开始启动申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工作,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提名表在2011年2月16—18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顾问委员会上获得初步通过,正式通知将于2011年6月28—7月1日在德国举办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第23届国际协调理事会(MAB-ICC)上公布。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40周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将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出版《人与生物圈》杂志系列特别纪念专辑是其中之一。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项伟大的全球性政府间科学计划,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与生态科学处处长兼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秘书处秘书长NatarajanIshwaran先生(简称Ishwaran)。  相似文献   

10.
“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问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至今巳实施了40年。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非常明确: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环境保护的问题不能脱离与人类生活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人与生物圈》杂志作为中国人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平台,创刊23年来一直致力于联合科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宣传与推广,第四届世界生物圏保护区大会的召开关系到人与生物圏计划的未来,为了深入了解这次本次大会的意义和主要成果,MAB和世界生物圏保护区网络(WNBR)的发展与走向以及今后10年将要面对的挑战和机会等问题,本刊记者陈向军通过微信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于生物圈计划韩群力秘书长。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与日俱增,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地提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项具有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政府间生态学研究计划。该计划的总目标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围内,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以及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基础,预测目前人类活动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从而增强人类有效地管理生物圈自然资源的能力"。它有着多项重要贡献:率先明确提出人是生物圈的组  相似文献   

13.
锡林郭勒——寻访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198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护网络。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占地1万多平方公里。锡林河南北向蜿蜒于  相似文献   

14.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起至今.已经整整40年了。这40年的历程,恰好是人类自然保护意识空前提高的历史时期。人与生物圈计划在推动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特别是20年前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人与生物圈计划将其优先领域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和实施”人与生物圈(MAB)”计划40周年。人与生物圈计划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决策者及社会公众相结合,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地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2011年4月1 8日至21日,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贵州省荔波县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举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的有关负责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网络成员、荔波县党政领导等近百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7.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这是一项致力于全球环境与发展的长期性科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培训、示范、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人类对生物圈的有效管理能力。MAB计划和以往有关资源与环境的科学计划相比,更注重于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对人为因素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作用正在改变着不断变化的环境总体。换言之,人类是生物圈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而且是最积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计划),是一项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全球性科学计划。1978年,这一计划开始在我国实施,开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环境危机之先河。40年来,MAB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和各相关部委的支持与合作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为核心理念,以建设中国境内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工作重点,以科学技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过程中,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并于1976年正式建立了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分布在94个国家,拥有411个成员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国现有21个保护区加入了这个网络,而且还建立了中国生  相似文献   

20.
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的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主体由3座完全隔开、呈"品"字形排列的雪峰构成,其周围角峰林立,大大小小共30多座。1997年12月,四川省政府批准稻城亚丁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亚丁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执行局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把亚丁列入联合国MAB保护计划之中,亚丁正式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