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农业发展对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生命科学研究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功能基因组研究是作物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现通过提出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基于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特别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农业发展对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多种需求,包括种质资源创新、重大应用价值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基因编辑技术和全基因组分子育种。为了进一步满足农业发展对基因组学研究的需求,我国需要推进功能基因组研究,促进作物育种行业的转型、发掘更多的优异种质资源、培育重大突破的新品种,提升我国种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功能基因组学对农业生物技术的贡献力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分子设计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粮作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水稻复杂农艺性状基因解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创了以水稻为模式作物研究复杂性状基因调控网络的新领域.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我国科学家率先践行了分子设计育种理念,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营养高效利用的"绿色超级稻"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稻种植的主要抗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种植中的病害问题严重的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加强水稻的抗病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薯类生产大国,马铃薯、甘薯和木薯等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薯类主粮化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措施,但其基础研究相对于"大作物"如水稻、玉米等还存在较大距离。开展三大薯类(木薯、甘薯和马铃薯)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对推动薯类产业化意义重大,其中分子育种是其遗传改良的生长点和动力。从深化利用种质资源和基于基因组信息的基因挖掘,以及薯类共性和个性生物学问题的联合攻关等重要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了薯类研究现状和趋势,旨为促进薯类分子育种技术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薯类基础研究的动态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薯类生产大国,马铃薯、甘薯和木薯等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薯类主粮化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措施,但其基础研究相对于"大作物"如水稻、玉米等还存在较大距离。开展三大薯类(木薯、甘薯和马铃薯)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对推动薯类产业化意义重大,其中分子育种是其遗传改良的生长点和动力。从深化利用种质资源和基于基因组信息的基因挖掘,以及薯类共性和个性生物学问题的联合攻关等重要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了薯类研究现状和趋势,旨为促进薯类分子育种技术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徘徊不前.人口增长、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生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科技支撑之一,以基因改良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正逐步成为解决粮食生产所面临问题之关键。新兴的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化发展已然成为国际大趋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新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并将可能改变未来的农业和经济格局,其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7.
由于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粮食生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也正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增加世界粮食产量最有希望的技术战略就是联合传统作物育种技术(改良种质)和新型转基因技术(获得新型性状)。通过这种联合技术培育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8.
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新品种的培育能保持粮食稳产增收,利用自然和诱变获得遗传变异是作物育种的基础。随着栽培作物基因库的日益贫乏,诱变育种技术已成为目前种质资源创新和挖掘新基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植物诱变育种的发展简史,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的主要类型、特点、异同及其在农业育种上的应用。由于诱变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益突变频率仍然较低,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控制,因此提高诱变效率,迅速鉴定和筛选突变体以及探索定向诱变的途径,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状况报告(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0多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根据《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全球行动计划》20项优先领域,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管理;通过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了公众意识;通过国际合作和协作网建设,实现了信息、人员和植物遗传资源的交流与交换;通过各种国家计划和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了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实现了植物遗传资源的安全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为中国乃至世界植物育种和粮食安全发挥了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1生物经济与绿色发展生物技术为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医疗保健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初级农业生产、医疗保健和工业领域可以对经济效益做出重要贡献,即产生正在兴起的"生物经济"。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生物经济包括3个要素:生物技术知识、可再生生物质以及跨应用领域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但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给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鉴定水稻抗病资源、克隆抗病基因、揭示抗性机理并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对抵御水稻病害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价水稻资源的抗病性, 是开展抗病机理研究和育种生产应用的关键环节。该文详述了水稻幼苗期人工喷雾接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田间注射接种与离体叶片戳伤接种的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及水稻分蘖期田间接种、孕穗期温室接种和离体茎秆接种的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期为同行鉴定水稻资源、开展抗病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生物育种技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推进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我国在2008 年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把生物育种产业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需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3.
<正>在粮食安全保障的国家战略需求、传统育种技术的发展瓶颈和激烈的跨国种业竞争面前,我国的生物育种研发和产业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文章拟通过对生物育种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态势的分析,为我国加强农业科技及相关产业支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专利的玉米生物育种技术景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我国供求形势日趋严峻的粮食问题,加快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基于德温特数据库,采用技术景观分析法,从专利权人合作景观、热点技术分布景观和技术主题景观等多个层面,对玉米生物育种技术领域的专利进行全景观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全球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玉米的品种特质转换、品种交叉、基因轨迹和转基因等,但在这些热点技术领域我国仍面临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情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而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本文从农作物生物育种技术出发,对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常见生物育种技术进行了介绍,以及对国内外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种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基于CSSCI来源期刊1998—2019年的“粮食安全”相关文献,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动态进行梳理分析。粮食安全研究领域发文量多年来变化不明显,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政策是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多集中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与评价体系,供给和需求、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动态上还表现出今后可能在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以及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政府粮食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等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传统移栽种植模式对我国的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要素变革,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迫切需求轻简化的生产方式。水稻淹水直播能节省劳力、节约资源、有效降低杂草危害,是一种高效、经济和节约型的轻简栽培模式,在当前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淹水萌发时低氧胁迫造成的出苗率低是阻碍水稻淹水直播的首要因素,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中存在耐淹水萌发优异资源和基因,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异资源和基因并培育适宜淹水直播的水稻新品种,是突破目前直播稻推广和应用瓶颈的关键。本文围绕水稻淹水萌发的生理特点、鉴定评价方法、优异种质鉴定、遗传规律、响应机制研究以及功能基因的育种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水稻耐淹水萌发的机制研究和萌发耐淹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育种行业创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持续稳定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近20年来,水稻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进展,特别是重要功能基因的发现与利用,随着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不仅为解析生物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带来了机遇,也为育种技术创新奠定了科学基础。本文简要综述与提高水稻产量有关的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作物种质资源是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水稻育种已经发展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农艺性状选择相结合的高级育种阶段,种质资源的评价必须满足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实际需要,进行分子辅助评价。本研究利用农业部《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NY/T1433-2007)推荐的24对 SSR引物,对32个水稻恢复系和13个水稻保持系资源材料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利用遗传相似系数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选择亲本进行种质创新,在中间世代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进对控制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型进行辅助选择,创制了系列新的优异资源。结果显示,32个水稻恢复系和13个水稻保持系资源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5244~0.8415、0.4783~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965、0.6542;选用其中的R3076、中恢8006、229和巨风A/B作为亲本,创制了恢复系R7606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29A系列资源,稻米品质检测结果表明,R7606系列资源有11个品系达到国标二级稻米标准;229A系列资源中则有3个品系达到国标一级,1个品系达到国标二级标准。经田间观察和配组试验,结果显示R7606及229A系列资源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较好,可以作为杂交水稻育种的优良亲本。本研究还对水稻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过程中,如何利用对水稻优异资源的评价,拓展创新资源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促进水稻育种和生产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农业生产是永恒的主题。育种技术的发展与良种选育为保证粮食产量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主要作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与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一种新的育种理念——分子设计育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我国科学家率先践行了分子设计育种理念,将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上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的全面推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