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振生庄.  J 《真菌学报》1993,12(4):313-317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胞接触,但同样可在与菌丝细胞接触处产生入侵栓;吸器母细胞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的入侵栓,其超微结构正常,并且可侵入到菌丝细胞壁内,但是未能穿透菌丝细胞壁。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小麦条  相似文献   

2.
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振生庄.   《真菌学报》1994,13(3):206-210
本文利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超微特征。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大都位于胞间菌丝的顶部,但也可形成于两菌丝细胞间,同一菌丝细胞上可着生多个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的多核现象较为普遍。吸器母细胞壁由6层组成,而其隔膜可分辩为4层。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隔膜突中含有多糖类物质,吸器母细胞隔膜突的出现和消失与吸器的发育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一些超微特征明显不同于其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唱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超微特征。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大部位于胞间菌丝的顶部,但也可形成于两菌丝细胞间,同一菌丝细胞上可着生多个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的多核现象较为普遍。吸器母细胞壁由6层组成,而其隔膜可分辩为4层。细泡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隔膜突中含有多糖类物质,吸器母细胞隔膜突的出现和消失与吸器的发育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一些超微特征明显不同于其它锈菌。  相似文献   

4.
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康振生庄.  J 《真菌学报》1993,12(3):208-213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菌吸器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振生庄.  J 《真菌学报》1994,13(1):52-57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吸器和入侵点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麦条锈菌吸器由呈管状的颈部和顶端膨大的吸器体组成,颈部壁和吸器体壁相互连贯,均为两层,并且含有多糖物质。在颈部中段存在有一染色较深的颈环结构。观察发现吸器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细胞化学染色表明:在吸器外间质内分布有多糖物质;经质白消酶解处理后,吸外间可观察到染色较深的纤丝状物质。在入侵点部位,吸器母细胞壁因局部增厚而呈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吸器和入侵点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麦条锈菌吸器由呈管状的颈部和顶端膨大的吸器体组成,颈部壁和吸器体壁相互连贯,均为两层,并且含有多糖物质。在颈部中段存在有一染色较深的颈环结构。观察发现吸器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吸器外间质内分布有多糖物质;经蛋白消酶解处理后,吸器外间质中可观察到染色较深的纤丝状物质。在入侵点部位,吸器母细胞壁因局部增厚而呈凸镜状,入侵栓壁由内、外两层构成,这两层分别与吸器母细胞壁的第六层和第五层相连接。本研究还观察到同一入侵点产生两个入侵栓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寄主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有两种类型,即具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在胞间菌丝中,多核现象极为普遍。常规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胞壁由四层组成,隔膜由三层构成,细胞壁的内层与隔膜的外层相连,细胞壁和隔膜中含有蛋白质和多糖物质。隔膜的发育可分三个阶段,即隔膜突的形成,隔膜壁的延伸和隔膜孔结构的形成。本研究中还观察到胞间菌丝间的融合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一些特征显然不同于其它锈菌。  相似文献   

8.
梨胶锈菌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吸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世国 《真菌学报》1992,11(4):289-293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电镜种衣剂17号泽小麦条锈菌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引病菌和寄主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病菌菌丝和吸器内脂肪粒和液泡明显增加;菌丝壁和吸器壁呈不规则加厚;菌丝分枝处玩隔膜产生或隔膜畸形;有的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人侵栓,大都不能穿管寄主细胞壁,初生吸器外音质同内沉积有染色较深的物质,次生吸器可产生多个不规则分枝,但不能扩张膨大,菌丝外渗的物质可能引起寄主细胞的坏死;大多数受侵寄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对小麦条锈菌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引起病菌和寄主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病菌菌丝和吸器内脂肪粒和液泡明显增加;菌丝壁和吸器壁呈不规则加厚;菌丝分枝处无隔膜产生或隔膜畸形;有的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入侵栓,大都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初生吸器外间质内沉积有染色较深的物质,次生吸器可产生多个不规则分枝,但不能扩张膨大;菌丝外渗的物质可能引起寄主细胞的坏死;大多数受侵寄主细胞可分泌形成较大的胼胝质,有时寄主细胞分泌的物质可将吸器体完全包围起来。上述结果表明,种衣剂17号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条锈菌,而且也可通过影响寄主而间接地影响病菌。  相似文献   

11.
用8种植物凝集素探针对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的糖基种类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壁中存在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酰胺基葡萄糖、α-半乳糖、α-乙酰半乳糖、岩藻糖和β-连结的糖基,而隔膜中仅含α-葡萄糖或甘露糖和乙酰胺基葡萄糖基;在吸器颈壁中分布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尽管吸器体壁中仅含乙酰胺基葡萄糖,而在吸器外间质中存在有半乳糖,乙酰半乳糖,α-葡萄糖或甘露糖等糖基。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结构所含糖基种类并非一致。  相似文献   

12.
Wheat is a vital dietary component for human health and widely consumed in the world. Wheat rusts are dangerous pathogens and contribute serious threat to its production. In present study, PCR-Based DNA Markers were employed to check the rust resistance genes among 20 wheat genotypes and 22 markers were amplified. NTSYS-pc 2.2 was used to calculate genetic diversity and Nei and Li''s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0.55 to 0.95. Cluster analysis was obtained using UPGMA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of Arithmetic Average) algorithm. Maximum no. of genes (23) was amplified from TW-760010 genotype whereas minimum no of genes (14) were amplified from TW-76005 genotype. The data gained from present study open up new ways to produce new varieties by breeding rust resistant germplasm to avoid the economic and food loss and varieties with improved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3.
用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CN19的诊断标记Xgwm410对19个小麦品种或品系进行PCR筛选,其中川农19、新抗5号、爱民5号和爱民6号扩增出与条锈病抗性基因YrCN19共分离的特征片断,其大小为391个碱基,而在其他的小麦品种或品系中未能检测到该片断。系谱分析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川农19、新抗5号、爱民5号和爱民6号含有小麦条锈病基因YrCN19。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小麦条锈病抗性在川农19,新抗5号和爱民5号中的遗传符合单个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3抗:1感);杂交组合烟辐188/爱民6号的抗性遗传也符合单个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而另外一些杂交组合(如R25/爱民6号,鲁955159/爱民6号和苏3110/爱民6号)中的抗性分离则符合两对基因互补的遗传规律(9抗:7感)。本研究揭示了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CN19在不同遗传背景和杂交组合的抗性表达和分离有差异,从而加速YrCN19在小麦抗条锈育种中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条锈菌条中31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SCAR—PCR技术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的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主要优势小种条中31号RAPD片段的规模筛选,在对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PCR引物,成功获得了条中31号生理小种专化的SCAR检测标记。  相似文献   

15.
2003-2013年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分别对来自国内35个相关育种单位的冬春小麦品种(系)5001份,其中冬小麦4291份、春小麦710份,进行苗期混合菌、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抗条锈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兰天31号等479份,高抗的有兰天23号等76份,中抗的有天选49等291份,分别占9.58%、1.52%和5.82%;成株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天选50号等840份,高抗的有兰天27号等47份,中抗的有天选52等311份,分别占16.80%、0.94%和6.22%;苗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兰天30号等964份,高抗的有天98102等122份,中抗的有00-30等273份,分别占19.28%、2.44%和5.46%.冬小麦有天选49号等914份材料表现全生育期抗病,占18.28%;有97-473等906份成株期表现抗病,占18.12%;有兰天20号等1225份苗期表现抗病,占24.50%.春小麦有定西41号等113份材料全生育期表现抗病,占2.26%;有陇春28号等125份成株期表现抗病,占2.50%;有0109-1等114份苗期对混合菌表现抗病,占2.28%.先后在甘肃天水汪川良种场对相关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结果发现:1154份从小种圃筛选出的抗病材料中,表现抗病的有兰天31号等745份,占64.56%;105份甘肃陇南生产品种中,到2013年表现抗病的仅有兰天28号、中梁31号等30份材料,占28.57%;后备品系中,00-30-2-1、CP04-20、00127-2-3等抗性表现优异;抗源材料中,仅有贵农775、中四、T.Spelta albun、贵协1、贵协3等少数材料表现抗病,重要抗源材料贵农21、贵农22、南农92R、川麦42、Moro从2011年开始在田间表现感病,逐步失去利用价值.其衍生系品种材料如陇鉴9343、天选43号、中梁29号、兰天17号、兰天24号等也在田间逐步感病,条锈病发生流行压力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16.
MeOH and water extracts were obtained from 16 species of infected leaves with rust fungi belonging to 18 species in 6 families: Pucciniaceae, Melampsoraceae, Coleosporiaceae, Pileolariaceae, Phragmidiaceae, and Phakopsoraceae. All the extracts of rust-infected plants with telia showed the teliospore-inducing activity for wheat leaf rust (Puccinia recondita f. sp. tritici).  相似文献   

17.
小麦著名抗源品种水源11、水源92及Hybrid46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其抗锈 遗传规律,研究用条中29号及其弱株突变系CY29-mut3,分别接种这3个品种的双列杂交F2、F3代各株系幼苗。结果表明,水源11、水源92与Hybrid46所含抗条锈基因不同,而同来自朝鲜的品种水源11、水源92可能含相同的或完全连锁的抗条锈基因。水源92有3对基因抗中国条锈小种,且不同小种及细胞质对基因表达都有影响,水源92为父本时分别对CY29-mut3及条中29号小种有3对显性基因起抵抗作用(其中两对基因表现为累加作用);而当水源92为母本时分别对CY29-mut3及条中29号小种有1对完全显性基因和两对隐性基因表达抗病作用。国际已知基因品种Hybrid46为母本时对CY29-mut3有两对基因起作用(可能是两对隐性基因,也可能是存在累加作用的两对显性基因),而对CY-29小种有3对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表达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