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种质库     
国家种质库是全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与研究中心,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该库的总建筑面积为3200m~2,由试验区、种子处理操作区、贮藏区三部分组成。贮藏区建有两间长期贮藏冷库,面积为300m~2,其保存容量40万份。种子贮藏条件为:温度-18℃  相似文献   

2.
棉花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现状及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截至2010年12月,国家棉花种质中期库共保存棉花种质8868份,保存数量居世界第4位,其中陆地棉7362份、陆地棉野生种系350份、海岛棉633份、亚洲棉433份、草棉18份、野生种32份。共编目8503份,上交数据信息系统7527份,入长期库合格7298份,未能入长期库保存种质2194份。完善了繁殖更新技术,繁殖更新种质6550份,2001-2010年,共向704人次提供11507份棉花种质,年均1150份。2007-2010年对330份优异种质在河南安阳、江苏南京、新疆库车进行了精准鉴定,并进行了优异种质展示。近十年,创造了不同基因源且具有优质、专用、多抗、高产、高效等多个重要性状的优异基因聚合的新种质32份,并分别对12份棉花优异种质,从形态学、系谱和分子标记等方面进行了基因源和利用价值的分析,并定位相关基因。用简单重复序列(SSR)、EST-SSR、AFLP等分子标记,结合一种新方法"十进制数字串条形码",构建了优异种质特有的"分子身份证"。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设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约30 km的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1986年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牧草、饲料作物种质保存技术研究及中期库建立"课题的支持下建立,占地面积1.67 hm2。"十五"以后,多年生牧草圃被纳入到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体系。2005年多年生牧草圃进行了改扩建项目,项目经费150万元,使资源保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进和提高。改扩建后牧草圃总面积2.67hm2,其中保存区面积2.00 hm2,繁殖更新区面积0.67 hm2。牧草保存区可保存1000余份种质资源,由禾本科  相似文献   

4.
阿根廷作物种质资源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根廷是南美洲第二大国家,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向日葵、花生、棉花等。阿根延作物种质资源统一由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院(INTA)进行管理,全国生物资源设有首席项目协调员,统一管理和协调全国的生物资源收集、保存、评价鉴定、研究与交换等项目工作。下设动物资源协调员、植物资源协调员和微生物资源协调员。阿根廷有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长期库1个,中期库9个,收集品库8个。长期库设在INTA生物资源所,中期库和收集品库分别设在INTA所属的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和试验站。保存有玉米、牧草、向日葵、花生、高粱等29040份作物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阿根廷是南美洲第二大国家,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向日葵、花生、棉花等。阿根廷作物种质资源统一由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院(INTA)进行管理,全国生物资源设有首席项目协调员, 统一管理和协调全国的生物资源收集、保存、评价鉴定、研究与交换等项目工作。下设动物资源协调员、植物资源协调员和微生物资源协调员。阿根廷有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长期库1个,中期库9个,收集品库8个。长期库设在INTA生物资源所,中期库和收集品库分别设在INTA所属的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和试验站。保存有玉米、牧草、向日葵、花生、高粱等29040份作物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于1984年1986年在北京建成两座国家种质库,90年代初又在青海建立一座复份库,形成了国家库中,长期配套和异地结合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截止1993年底,国家库保存种质资源达27万余份,到1995年保存总数将达到30余万份。与种子入库时,在国家库的管理,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干燥以及低温保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今后将继续扩大种质贮存、加强贮存种子生活力跟踪监测,无破坏性检测技术,贮存生理和  相似文献   

7.
3月21-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2019年工作会议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方智远院士,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副司长吴晓玲,作科所所长刘春明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作物种质资源中心李立会主任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刘春明代表专项牵头实施单位致辞,高度评价了在全国协作下,2018年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一是资源保存总量突破50万份。新收集各类资源9704份,入国家库圃资源10485份,长期保存资源总量达502307份(其中国家长期库435550份,43个种质圃66757份)。  相似文献   

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0,(2):F0003-F0003
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是其有效利用的前提,安全保存需要确保维持种质高生活力和遗传完整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种质库圃已经收集保存超过51万份作物种质资源,此外各省、研究机构、育种单位也保存有大量作物种质资源。然而入库圃保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种质库保存的资源会面临因活力下降而丧失的风险,种质圃保存的资源易遭受自然灾害和生境恶化等威胁,也存在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三种保存条件下水稻和小麦种质资源安全保存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从入库保存至其发芽率降至更新发芽率标准的贮藏时间即为种质的安全保存期。在低温种质库以及室温等条件下,还未见有种质安全保存期的文献报道。本研究以水稻和小麦种子为例,分析了在国家长期库、广西中期库以及不同气候区室温保存的生活力监测数据,以了解种质安全保存期。结果表明,在国家长期库保存20~22年的3500份水稻和3279份小麦种子的生活力仍保持在较高水平;99%以上的水稻种子和96%以上的小麦种子在长期库的安全保存期超过20年。中期库保存17~19年的801份水稻种子中,有96%以上种子的安全保存期超过17年。水稻和小麦种子在6个气候区室温保存的监测结果显示,北方低温地区保存效果普遍好于南方高温地区,北方低温地区适宜含水量种子的安全保存期超过14年,可达中期保存要求。分析发现种子的安全保存期不仅与保存温度、种子含水量等保存条件有关,还与种子的初始质量、品种类型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不统一、资源保存相对分散、信息网络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本文提出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概念和架构, 它是一个虚拟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机构, 由国家长期种质库、国家复份种质库、国家中期种质库、国家种质圃和国家种质信息中心组成。阐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了由110种作物的描述规范、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组成的技术规范体系。提出了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建成了拥有39万份种质信息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http://www.cgris.net/)。创建了日常性服务、展示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和引导性服务等5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服务模式, 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野生稻资源考察、鉴定和保存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综述了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农艺性状鉴定、编目、繁种、入库保存等情况。到目前为止,我国收集了野生稻种资源近万份,编目7324份,种子入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5599份,种茎进国家野生稻圃长期保存8933份,显示出我国野生稻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得到较完善的保存。介绍了鉴定选出的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作还提出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和研究的6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甜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对中国甜菜种质资源搜集、整理、繁种、鉴定及编目入库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研究,弄清了目前我国甜菜中期库保存种质资源源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根据对已经编目入国家种质长期库的1382份甜菜种质资源材料的主要经济性状鉴定试验结果,证实了我国甜菜种质资源的块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均以西北生态区最高,华北生态区次之,东北生态区最低,同时其变异幅度也比较大。由此表明我国甜菜不同生态区保存的甜菜种质资源材料具有相当高的异质性和丰富的遗传基础,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甜菜科研及育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项目实施13年。收集、保护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黍稷种质;对国家长期库黍稷种质进行了繁殖更新与补充鉴定;研究制定了黍稷种质资源繁种更新与鉴定评价技术规范;为国家长期种质库提供了黍稷新的种质资源、数据资源;建立国家黍稷种质中期保存库;评价创新了一批黍稷种质资源,为生产、育种、加工提供了优异种质(品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桃花粉低温和超低温保存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是我国重要的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目前主要保存于3个国家无性繁殖作物种质圃。随着以茎尖、花粉、休眠芽为保存载体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发展,超低温保存已成为无性繁殖作物重要备份保存方式。本研究以15份桃种质花粉为研究对象,开展含水量、回湿处理和保存温度(4℃低温保存和液氮超低温保存)对保存后花粉离体萌发率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明确了桃种质花粉超低温保存的含水量;揭示了回湿处理对部分桃种质花粉超低温保存产生显著影响;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离体萌发率最高可达83%;4℃低温保存和超低温保存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4年后14份桃种质花粉离体萌发率仍可保持30%以上,11份桃种质花粉离体萌发率与保存前花粉离体萌发率相比无显著变化甚至显著提高,而4℃低温保存的花粉离体萌发率降至0。该研究为国家种质库建立花粉规模化超低温保存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棉花中期库保存的200份不同地理来源的亚洲棉代表性样本进行了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棉表型多样性丰富,种质间表型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19个表型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34 ~2.15间,其大小依次为:衣分>株高>生育期>铃重>果枝始节=子指>叶枝数>短绒色>黄萎病抗性>茎色>...  相似文献   

16.
大豆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至2000年底,中国已经保存国内外25144份栽培大豆资源,是世界上保存栽培大豆品种数量最多的国家.本文针对大豆品种资源在国家中期库保存的种子数量少、种子生活力差和特性鉴定内容有限的现状,提出更新与鉴定、研究和应用相结合的策略以及在保证种质安全性、品种特性和田间试验准确性方面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确保种质的安全更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豆(Glycine max)品种资源保存与更新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至2000年底,中国已经保存国内外25144份栽培大豆资源,是世界上保存栽培大豆品种数量最多的国家。本文针对大豆品种资源在国家中期库保存的种子数量少、种子生活力差和特性鉴定内容有限的现状,提出更新与鉴定、研究和应用相结合的策略以及在保证种质安全性、品种特性和田间试验准确性方面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确保种质的安全更新。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2004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引进收集蔬菜种质资源501份,对已有的1642份蔬菜种质进行了繁种和农艺性状鉴定,入广东省蔬菜种质资源库(GVG)保存蔬菜种质1400份,同时对182份蔬菜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或营养品质分析,从中鉴定出高抗资源8份,抗病资源16份;完成了广东省蔬菜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其中包含了1019份已入库保存蔬菜种质的植株或果实图片,实现了广东省蔬菜种质资源数据网上共享。2003-2005年,共有12个利用优异蔬菜种质资源育成的蔬菜新品种通过广东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世界》2009,(12):7-7
我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已正式投入运行。该资源库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之一。它已收集保存8444种、近7.5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中国的特有物种、稀有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作为重点保存对象,  相似文献   

20.
2014年3月2日,由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先生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国黍稷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与共享利用"成果进行了鉴定。该项成果实施12年。在实施过程中抢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黍稷种质资源,并经鉴定评价向国家种质库提供了1025份,使我国累计保存黍稷种质资源数量达9045份,数量和质量均居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