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液透析导管血透后并发穿刺口渗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动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是将导管直接插入粗大的中心静脉,具有血透时血流量充足、方法简单易行、可反复使用的优点,因此,该技术成为当今最常见的临时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但由于其管径较粗,置管时间较长,如护理不当,可导致出血、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也较常见[1]。我科2004~2006年共有40例患者出现穿刺口渗血,经过精心的护理,未造成严重后果,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0例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病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2岁。透析前后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其中经颈内静脉置管32例,经股静脉置管7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并对两种不同方法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血净中心自2005年7月~2011年7月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T)病例共计1153例,包括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568例)及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585例),临时性双腔导管留置应用Seldinger技术.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采用美国Permcatc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长度36-40cm,插管在局麻下实行,经颈内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带一涤纶套固定,半永久性导管则根据所选用导管长度的不同按导管标示用纯肝素封管.结果:两种CVT方式中,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短,导管功能不良占27.1%,感染占27.0%,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功能不良占9.7%,感染占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并发症低于临时性双腔导管,为解决由于自身血管条件而不能作人造血管或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了一条血管通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防治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疼痛、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长期中心静脉留置患者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5例是慢性肾病原发病中糖尿病肾病,3例是恶性肿瘤导致肾功能衰竭,5例为慢性肾炎,7例为高血压肾病,所有血液透析患者都采用双腔导管进行治疗,20例均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20例材料均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Permcat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长36cm,涤纶距导管19cm。结果:长期留置导管患者有1例局部形成血栓,有1人发生感染,无一人拔管,最长1例长期留置导管已经使用48个月。结论:在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中,采用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教育,以及对痛疼、脱管、血栓等的细致护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减少感染率的发生,并延长留置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患者42例(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人造血管内瘘患者42例(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23.2±0.8)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2.8±0.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管功能不良和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止血困难,6例血栓形成。结论: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具有方便、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可应用于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有效皮肤消毒剂。方法将我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21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105例和B组105例,每48-72h对中心静脉置管处周围皮肤进行消毒,A组给予2%氯己定消毒皮肤;B组给予10%碘酊消毒皮肤,酒精脱碘。观察比较两组感染发生率。结果A组的感染发生率较B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使用氯己定消毒皮肤能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超声联合心电图比较常规血液透析和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4 年2月至2014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110 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予常规血液透析,实验组予维持性血液透析,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600 mL/min,每周透析2-3 次,每次透析4h。治疗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采用心电图Q-T离散度分析Q-T离散度。结果:①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EF、FS 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Dd、LVDs、LVMI、LVH 值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电图Q-T 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较常规血液透析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尿毒症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的有效方式。方法将126例老年危重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即输液过程中间断脉冲式冲管(冲管间断时间为4h),输液结束后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对照组采用普通冲封管法。两组冲封管液体均为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导管堵塞发生率及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保证老年危重患者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设计一种大鼠长期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模型中微导管体外端的保护装置,并证明其有效性。方法 24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2)和应用装置组(n=12),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行转棒和热水甩尾试验,检查置入装置对大鼠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影响情况。计数术后大鼠导管保留情况,利多卡因试验证实导管性能。结果本次试验两组大鼠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瘫痪情况;术前及术后1,3,7 d转棒实验及热水甩尾实验均未见两组明显差异(P〉0.05,独立样本T检验,);对照组体外导管末端在术后几天内被损毁或拔出无法进行进一步实验,术后第7天应用装置组所有导管末端仍保持完整,利多卡因实验显示导管功能良好(P〉0.05,χ2检验)。结论该装置可有效保护置入大鼠腰蛛网膜下腔导管的体外端,非常适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腰蛛网膜下腔注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孤独状况,并探讨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45例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MHD患者(实验组)和同期150例健康状况良好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孤独量表(UCL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造成孤独状况的危险因素,再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危险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UCLA得分为(65.12±12.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38±5.57)分(P0.05),实验组SSRS量表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分别为(14.86±1.89)分、(13.12±2.13)分、(10.88±1.56)分、(35.21±11.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8.78±3.23)分、(20.95±3.06)分、(15.61±2.28)分、(50.98±15.24)分(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MHD患者孤独状态的危险因素依次是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透析年限及年龄(OR=5.246、4.568、4.315、4.172、2.342,均P0.05)。结论:MHD患者处于较为严重的孤独状态,社会支持是造成患者孤独状况的首要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MHD患者的孤独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尿激酶心包内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2009年5月对我院48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结核性心包炎伴中到大量积液的患者(病程均短于1月),男28例,女20例,年龄14~7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加心包内尿激酶灌洗治疗)或对照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并发症(心包内出血、心律失常及感染),治疗前、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心包积液的残留量,以及通过电话问询及心脏超声随访并发症,随访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随访期限为11~132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及2周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积液残留量及发生心包缩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后未见心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并发症。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死亡,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例(4.2%)及8例(33.3%)发生心包缩窄。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尿激酶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安全、可行,心包积液引流彻底,拔管时间早,心包膜增厚程度显著减轻,心包粘连机会减少,能有效地预防患者心包缩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10万U 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0ml。结果:治疗组引流量增多,治疗组胸膜粘连消失15例,对照组2例(P<0.01)。2月后B超检查,治疗组胸膜厚度(2.5±0.8)mm,对照组(9.8±1.6)mm(P<0.01),治疗组胸廓塌陷程度5.3±1.6%,对照组11.1±2.7%。尿激酶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Pao2(83±4.5),治疗后Pao2(95±6.40),(P<0.01)治疗前TLC% (78.5±2.2)%,治疗后(87.6±1.5)%,,(P<0.01);治疗前VC%(73.2±4.8),治疗后VC%(84.1±5.6),(P<0.01);治疗前FVC% 78.1±2.7,治疗后FVC%(86.5±3.5)%,(P<0.01)。结论: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能治疗包裹积液,改善胸膜粘连、肥厚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尿激酶心包内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2009年5月对我院48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结核性心包炎伴中到大量积液的患者(病程均短于1月),男28例,女20例,年龄14~7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加心包内尿激酶灌洗治疗)或对照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并发症(心包内出血、心律失常及感染),治疗前、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心包积液的残留量,以及通过电话问询及心脏超声随访并发症,随访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随访期限为11~132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及2周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积液残留量及发生心包缩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后未见心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并发症。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死亡,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例(4.2%)及8例(33.3%)发生心包缩窄。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尿激酶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安全、可行,心包积液引流彻底,拔管时间早,心包膜增厚程度显著减轻,心包粘连机会减少,能有效地预防患者心包缩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干丽红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4,36(2)
对2010年12月~2013年9月在我院留置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CVCRI)发生情况以及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880例患者共有61例发生CVCRI,发生率为6.9%;分离出病原菌株65株,其中G+菌28株,G-22株,真菌15株;将这61例视为感染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免疫功能、导管留置时间及插管时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免疫功能和导管留置时间是CV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何亚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4):456-459
目的 探讨中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发生率及感染类型,不同置管部位的感染情况,病原菌的种类分布,药敏试验和疗效。结果 106例中长期导管透析的患者中,39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占36.7%。其中感染率较高的原发病为狼疮肾及糖尿病性肾病。39例标本菌培养阳性,分离出6种病原菌,41株细菌。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61.5%;革兰阴性杆菌15株,占38.5%。葡萄球菌属最为敏感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最为敏感。结论 中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只有医护人员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卫生,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合理使用敏感抗菌药物,防止创口的污染,才能降低CRI的发生率最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外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外科ICU 2010年1月~2011年8月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例,根据血培养和导管培养结果分为CRBSI组和非CRBSI组,统计CRBSI的发病率、致病菌;比较CRBSI组与非CRBSI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249例中心静脉置管病例,CRBSI发病率为8.41例次/千导管日,病原菌分布为G+菌4例,G-菌9例,真菌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OR 3.298,95%CI 1.070~10.168,P=0.038)、APACHEII评分(OR 1.137,95%CI 1.067~1.213,P=0.000)、完全胃肠外营养(OR 1.117,95%CI 1.023~1.219,P=0.014)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留置时间、APACHEII评分、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Melanie L. Graham Eric F. Rieke Michele Dunning Lucas A. Mutch Angela M. Craig Elizabeth K. Zolondek Bernhard J. Hering Henk‐Jan Schuurman Richard W. Bianco 《Journal of medical primatology》2009,38(3):204-212
Background Two novel approaches to implanting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ort in non‐human primates (NHPs) using peripheral insertion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Methods Sixty vascular access port (VAP) implants were attempted in 52 NHPs by saphenous vein puncture (n = 20) or saphenous vein cutdown (n = 40). Results Fifty eight procedures were successful. Eighteen of 20 VAPs were successfully placed using saphenous vein puncture, and 40 of 40 using saphenous vein cutdow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ocedures. Mean implantation times were similar between groups. At explant or study endpoint, all 58 VAPs were patent. Conclusions Vascular access port implantation by saphenous vein puncture or saphenous vein cutdown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NHPs. It is less invasive than conventional procedures, has fewer complications, provides outstanding patency, and reduces surgery time. Furthermore, it allows for cooperative in‐homecage VAP use, minimizing handling stress. We recommend these refined methods for long‐term vascular access in NHP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的食蟹猴经股静脉导管长期给药的方法.方法选取20只雄性食蟹猴,麻醉后经股静脉造口,插入静脉导管,将植入式通道与导管连接并将其埋植于背部皮下,通过与植入式通道相连的输液泵进行给药.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2周测定血常规、血凝、生化等值.结果全部动物都能完成为期3个月的给药,手术感染率、导管堵塞率较低,分别为10%和5%.术后两周89.5%的生理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实验采用的食蟹猴经股静脉插管并通过输液泵进行长期给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广泛用于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 相似文献
19.
David J. Wedlock Gregory P. Diakun Haydn E. Edwards Glyn O. Phillips John C. Allen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General Subjects》1980,629(3):530-538
Using the line charge model of Manning and, where appropriate, a form of the empirical corrections to his limiting laws proposed by Well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ion condensation phenomenon for four pure calcium heparin preparations and similar Ca-heparin/CaCl2 mixtures in aqueous solution. This has been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single ion activity coefficient of the total calcium counter ion present. The results found for the single counter ion activity coefficient of pure Ca-heparin agree moderately well with the limiting law of Manning for a pure divalent counter ion polyanion salt in dilute solution. The results for Ca-heparin/CaCl2 mixtures when corrected for small ion-small ion interactions give a surprisingly good fit to the theoretical counter ion activity coefficient for a divalent counter ion/divalent cation simple electrolyte system, for values of X (X = the polyanion/co-ion ratio) up to 4, with slight deviations for values of X > 4. In the mixtures with the largest excess of polyelectrolyte, the single ion activity coefficients of the Ca2+ ion are in excess of the value predicted by Manning's theory. Ion exchange of sodium heparins to give the Ca-heparin samples used in the work did not appear to cause regular changes in the anticoagulant activ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