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作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疾病,亚洲地区频发,危害不容小觑.其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易引起并发症,致病株多样且易变异等特点,均为手足口病的治疗与防控带来挑战.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作为手足口病主要的病原...  相似文献   

2.
刘志芳  桂娟娟  华启航  董长征 《遗传》2015,37(5):426-435
人肠道病毒71血清型(Enterovirus 71, EV71)是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除了引起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的手足口病典型症状,还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和急性迟缓性麻痹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并致死亡。EV71在历史上曾经造成多起手足口病疫情,尤其是1997年之后,在亚太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造成了大量的手足口病病例和死亡病例。手足口病尚无上市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主要依赖对症治疗,因此对EV71的分子流行病学和分子进化研究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EV71基因型的分类、时空分布、进化特征和模式以及所造成的代表性疫情进行了综述,为EV71致病机制、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以及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CAM-1基因K469E位点、MCP-1A2518G位点基因多态性及sICAM-1、MCP-1在血清中表达水平与EV71手足口病的关系,探讨EV71型手足口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急性期EV71感染阳性的手足口病患儿和正常儿童中ICAM-1K469E位点及MCP-1A2518G位点碱基变异情况,同时采用双夹心抗体法(ELISA)检测血清sICAM-l和MCP-1水平。结果:EV71手足口病组患儿血清中sICAM-l和MCP-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EV71手足口病组ICAM-1K469E位点中,A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6.897,P<0.01)。EV71手足口病组患儿MCP-1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表达水平和其基因K469E位点多态性与EV71手足口病有关,A等位基因可降低EV71手足口病发生率。MCP-1表达水平与EV71手足口病感染有关,但MCP-1A-2518G位点基因多态性与EV71手足口病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4.
重症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急性儿科传染病.近年来,我国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发病率急剧上升,重症病例时有报道,严重威胁儿童健康.临床上对于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为主.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由健康献血员血浆提取纯化而来,含有包括EV71在内的多种肠道病毒的中扣抗体,可作为重症手足口病被动免疫和免疫调节的重要手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自1957年新西兰报道第1例手足口病,到1969年美国首次分离出肠道病毒71型(EV71)并很快确定其导致手足口病,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全球范围内已发生数次大规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且每隔2~3年在人群中流行1次,无减弱趋势.遗憾的是,迄今尚没有预防EV71感染的疫苗.  相似文献   

6.
陈琴  曾小平  李永武 《病毒学报》2021,37(4):860-865
海口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地区,为阐明海口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2015-2020年海口市所有手足口病病例资料、重症病例个案调查及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海口市重症手足口病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R2趋势=0.77);发病呈现春末夏初(4-7月)和秋末冬初(9-11月)双峰型特征;91.67%的重症病例为3岁及以下婴幼儿;男性重症率高于女性;城区病例最多(占37.12%),其次是城乡结合部(占33.33%);病原体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但EV-A71型病毒感染致重症率更高;93.18%的重症手足口病伴有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男性、低年龄、就诊时病程短、EV-A71感染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加强病原学监测、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积极推广3岁及以下重点人群EV-A71疫苗接种,有利于控制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婴幼儿疾病,其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和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最为常见。2008年中国卫生部将HFMD列入丙类传染病目录。近年来,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在中国多次爆发流行,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尤其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由于目前还无针对该疾病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研制疫苗是控制EV71流行最为有效的措施。目前EV71疫苗及相关研究均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就近年来关于EV71疫苗研发、动物模型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肠道病毒71 型(Enterovirus 71,HEV-A71),是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的常见病因,属于人肠道病毒属中的肠道病毒A型,隶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许多研究证明HEV-A71经常发生基因重组并且使得HEV-A71在全球内多次暴发,这对疫苗的研发和疾病的防控是一种新的挑战.本文对HEV-A71不同亚型内、不同型间和多重重组等不同基因重组类型及其毒力、抗原性变化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所致的全球性传染病.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肠病道毒所致的手足口病在亚太地区频繁暴发流行,其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致患者残疾和死亡.我国自2008年起每年发生全国范围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暴发而致死亡的主要病原体.目前手足口病已成为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数最高的丙类传染病,给公共卫生带来严峻挑战.虽然绝大多数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但约0.05%的患儿病情变化迅速并死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来防治.因此,早期识别危重病例、早期进行合理临床管理和诊疗干预·以及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降低手足口病所致危害的最主要策略.我国已在积极研发EV71疫苗,这将给手足口病流行暴发及其重症疾病的预防带来希望,并有望有效降低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EV71型等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性疾病。手足口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亦无预防疫苗,监护易感人群、及早干预是防控感染的关键,因此探讨手足口病危险因素与临床特点非常必要[1]。2013年3月28日笔者所在疾控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接到1例重症手足口病死亡报告,该患儿收治于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ICU病区,接报告后当日中心遣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濮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的全市2008—2012年6月6日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部分病例和重症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全市共报手足口病16 492例,发病高峰是每年的3-5月(第12~20周),呈典型的单峰型曲线;发病年龄以0~4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散居儿童多于托幼机构儿童,爆发病例多发生在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原有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以EV71和CoxA16为主。结论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和性别差异,小年龄组儿童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流行年度和流行季节的优势毒株为EV71,重症患者中EV71占到86.35%;非流行年和季节手足病例主要由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防控重点应体现在对病例分类管理上,同时应继续加强重症病例疫情监测和爆发控制。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以来,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婴幼儿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但2011年以后,中国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发生了变化,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和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呈增多趋势,在部分地区已替代EV71和CVA16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就CVA10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动物模型及疫苗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流行广泛,其感染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造成重症手足口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EV71的致病机制与病毒和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涉及病毒逃逸干扰素反应、病毒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及病毒与天然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等多个环节。本文就近年来EV71与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白允保  胡鹏  张建明 《病毒学报》2019,35(6):900-906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5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病毒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由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型及柯萨奇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引起,但关于TLR3、TLR4基因多态性与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报道较少。为探讨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TLR3和TLR4基因多态性与EV71感染手足口病严重性及易感性的关系,本研究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166例,其中重症组76例,轻症组90例,并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发热天数等基线资料,采集血液检测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ate transaminase,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TLR3c.1377C/T和TLR4-896A/G,限制性内切酶Tap I(TthHB8 I)、Nco I分别酶切TLR3、TLR4 PCR扩增产物,凝胶成像系统记录实验结果,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多态性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与EV71感染组TLR3c.1377C/T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C、T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组中重症组TT基因型较轻症组显著升高(P0.05);重症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轻症组(P0.05);EV71感染组中,TLR3c.1377C/T位点不同基因型患儿在年龄、性别及ALT、AST、CKMB水平上无显著差异(P0.05);TLR3c.1377C/T位点TT型患儿的发热时间及WBC、CRP水平显著高于CT和CC型,CT型患儿的发热时间及WBC、CRP水平显著高于CC型(P0.05);CC型患儿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CT和TT型(P0.05);TLR4-896A/G基因电泳条带为140bp的特异性扩增产物,为野生型Asp/Asp基因型,对照组和EV71感染组均未出现A→G的突变。本研究得出结论,TLR3c.1377C/T位点有CC、TT、CT三个基因型,且携带T等位基因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进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TLR4-896A/G基因无突变,与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疾病严重性和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6.
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是导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对其治疗尚无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表明,细胞膜转运相关分子参与病毒的入侵、复制以及感染性子代病毒颗粒的释放.为寻找宿主中可有效抑制EV-A71感染的细胞膜转...  相似文献   

17.
肠道病毒71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71,EV71),自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爆发与流行[1].EV71感染主要引起患者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在临床上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kie A16,CA16)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但EV71还能够引起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3~5],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在该地区的EV71感染引起越来越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8.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是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致病原之一。手足口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手掌、脚掌及口腔黏膜皮疹或疱疹。然而,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易伴随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EV71非结构蛋白2A作为蛋白酶和转录激活因子,在EV71生命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2A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揭示2A的双重功能如何促进病毒复制和调控靶细胞,为进一步研究靶向2A的抗病毒疫苗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EV71感染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手足口病在世界多个地区,尤其是亚洲爆发并流行,且其感染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危害十分严重。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是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以感染婴幼儿为主,其感染常伴随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可导致儿童死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抗病毒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为EV71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EV71病毒学特点及抗EV71药物的筛选、疫苗开发、RNA干扰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V71引起小儿手足口病与其他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9月菏泽地区各定点医院收治的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32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筛出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析,其他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痛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菏泽地区2009年抽取的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320例患儿,肠道病毒71型引起手足口病占106例,其余为其他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1)男女发病基本相同,发病年龄1~3岁居多,农村患儿占绝大多数.(2)EV71感染的患儿临床主要表现高热、神经系统症状、无皮疹,大多数外周血象高、血糖高,可合并心肌损害,心电图异常、部分发现胸片、脑电图及核磁异常,部分符合重症手足口病标准.(3)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惠儿临床症状以皮疹、低热、上感症状为主,少数患儿有精神差,基本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少数发现外周血象高、血糖高、合并心肌损害,一般胸片不会发现异常.(4)56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收集脑脊液进行两次RT-PCR扩增,发现50例EV71阳性.结论: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病情凶险,易致神经损害及肺水肿,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及时救治,普及病原体的检测对提高诊治能力,加强疾病的认识,对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