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敬爱的编辑叔叔:您好! 我们在1981年6月14日在我家附近山上采集到一块完整的鱼化石标本。我们在6月和8月两次写信给《少年报》社。回信说:您是收集、研究化石的专家,所以我们给您写信。同时,我向您提几个问题,这块化石是什么年代产生的?是因为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研究价值?请叔叔或阿姨做答复,我们等待您的回  相似文献   

2.
孟祥昊  于逦昕 《化石》2012,(4):45-45
今年十一假期是我最开心的一个假期了!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一起参加了《化石》杂志举办的"赴广西南宁化石考察活动"。别看我今年只有7岁,但我可是有3年考察史的老化石迷了!这次活动共5天,在《化石》主编郭建崴叔叔和南古所的傅强叔叔还有当地的化石超级粉丝曾  相似文献   

3.
化石之旅     
正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古生物化石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去博物馆看各种各样的化石,探索其中的奥秘。长大之后我就幻想着能有一天亲手挖掘到化石。终于,四年前我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主编郭老师,并有幸参加了他组织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里有许多小朋友,也有很多长辈。虽然整  相似文献   

4.
化石鉴宝     
《化石》2006,(3)
《化石》编辑同志我是《化石》杂志忠实读者,与《化石》相伴十几个年头了,我每次拿到新的一期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上面的文章我都是认真读完,收益很大。2005年《化石》改版,也是我心中所想的,我认为还要大胆地改,上面给非专业人员留一席之地,让《化石》爱好者谈自己的见解,再搞专家点评,投稿人多了,出版加快,季刊就可以改成双月刊或月刊,等三个月真着急啊。本人收藏了两个化石,不知是何物,我向专家请教过没有回信,几年来无处问询,好在《化石鉴宝》专栏开辟给了我一个向专家请教机会,感谢《化石》杂志。湖南省辰溪县轻工业局刘承泽2005·3…  相似文献   

5.
吴宇昂 《化石》2016,(1):56-57
11月11日,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与自豪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我的化石收藏展隆重开幕,这令我太激动了.开幕式上,我为同学们介绍了我的化石,讲述了藏品背后的艰辛与快乐. 看着那一块块饱含我汗水与泪水的石头,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六年前.五岁那年,我喜欢科学探索节目,喜欢大恐龙.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未亡的恐龙》,才知道原来恐龙是科学家们根据化石描绘出来的啊!这可真是太神奇了,从那一刻起我就迷上了化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5 0年代初期 ,我进入高等师范生物系学习 ,老师介绍阅读 1份当好中学生物学教师不可缺少的刊物——《生物学通报》,从此我与《生物学通报》相识 ,经多次阅读 ,感到这本杂志对生物学课教学和增加生物学知识颇有益处。 195 5年我从高校毕业走上中学生物学教学第一线 ,更觉得离不开她 ,于是寄钱给《生物学通报》编辑部 ,将从创刊号到哪时所有的各期刊物全部买回供学习之用。并自此订阅数十年不断 ,晚年我虽退休 ,至今仍订阅着。回过头来看看 ,各期杂志摞起来近一人高之多 ,我与《生物学通报》实实在在相伴 5 0年 ,我是《生物学通报》成…  相似文献   

7.
陶丝雨 《化石》2012,(4):42-44
10月2日,晴我最喜欢找化石了,这个国庆节,我又加入了《化石》杂志组织的户外科考活动了。这次我们避开拥挤的景点,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广西。和郭叔叔(化石杂志的主编)会合后,我恨不得马上去找化石。  相似文献   

8.
张建军 《化石》2016,(2):70-73
正与大象化石结缘40年前,我刚进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被分配到技术室,跟张宏师傅学习组装黄河古象的化石模型,那是我第一次尝试化石骨架整体装架。巨大的古象化石使我振奋,觉得能参加该项工作意义重大,有多少观众会通过这件大型的展品,了解到古化石的进化和发展。后来经《化石》杂志编辑部同意,将我撰写的一篇《怎样再现古象雄姿》工作总结的文章,刊登在《化石》杂志上。使我这个刚刚进入古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9.
淘气小贴士     
<正>这是一道高大的灌木丛。一只长颈鹿出来了,一只长颈鹿进去了。它们都是去买《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画报》的。(昆明王加隆)长颈鹿:我好羡慕虫子们可以在土里钻进钻出!大树:你也可以的!长颈鹿:那我试试.长颈鹿就在这里试了一下。咦!它发现自己也可以在树丛里钻进钻出,就这样,它玩了一整天。(柳州甘子琪)一只长颈鹿把头探到草丛后面,看到了一只豹子,它想赶快逃走,结果它转过头看到了自己的屁股,以为又是一只豹子就吓晕了。那只豹子看到了,就叫上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来吃长颈鹿肉加餐。(本来是午餐,因为  相似文献   

10.
1987年6月14日《光明日报》刊载了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生的《“金牛山人”是猿人吗?》一文,我作为金牛山遗址发掘的主持者和金牛山遗址综合研究课题的负责人,有责任就吴汝康先生所提出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并澄清一些问题。一、关于“世界上最完整的直立人骨架”问题在今年第4期《人民画报》上,刊出了我所撰写的一篇有关“金牛山人”的文章。此文是用中文写的。在交稿的时候,我和编辑部的有关同志谈好,中文版和英文版校样出来后一定要给我看一下,以免有文字和翻译上的错误。但是在文章发表之前,我未看到校样。6月15日,我出差返京的当天才看到这期《人民画报》中文版,同一天也拜读了吴汝康先生的文章。经查核英文版《中国画报》,方知将中文版的“一具罕见的、较完整的猿人化石”错译为“世界上最完整的直立人骨架。”另外将中文版的“金牛山人生存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  相似文献   

11.
范东潮 《化石》2012,(1):4-6
我与《化石》杂志相伴屈指算来得有三十多年了,从看到它的第一天起,就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岁月蹉跎,人世沧桑,虽已近耳顺之年,可对订阅《化石》这点业余爱好的痴迷仍不减当年。  相似文献   

12.
致读者     
在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一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革命运动正在迅猛兴起。形势十分喜人。这就迫切要求《化石》杂志遵照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尽快把刊物整顿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化石》杂志创刊于1973年。1975年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对《化石》杂志给予了亲切的关怀。两年多来,在毛主席关怀的巨大鼓舞下,由于广大读者、作者的积极支持与热情帮助,《化石》从半年刊改为季刊,在力求生动、通俗地普及有关科学知识,宣传辩证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刊物有了较大发展,并开始向国外发行,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四人帮”把持宣传  相似文献   

13.
《化石》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伐木工人。最近我看了一部新闻纪录影片——“泰国的大象”。当我看到泰国森林里的驯象,在林区帮助伐木工人干活的镜头,真叫带劲!大象用鼻子轻巧地一卷,就把百十斤重的树干卷了起来,不费劲地一拎,就能把木材整齐的码到木头垛子上。一头大象可以拖动六千斤木头,抵三十个人干活!我心里想,要  相似文献   

14.
淘气小贴士     
正金刚:刚拍完《猩球崛起》,《金刚》累了个半死啊!来电影院看看我的大作吧。小女孩:大猩猩哥哥,你摸肚子干什么?饿了么?给你吃香蕉!金刚:好有爱心!以后我跟你住在一起!大牌演员消失了,剧组一团混乱。(葫芦岛杨超越)一家银行里。女孩:咦?金刚你怎么从动物园跑出来了?金刚:动物园里人太少了,很少有人给我吃的。我不想千了。可是我太饿了就来取点钱,买点香蕉吃。女孩:到我爸爸的动物园来。看,这是定金!金刚:谢谢,太谢谢了!(锦州肖博骞)  相似文献   

15.
读者与编者     
《化石》1998,(2)
读者与编者尊敬的编辑:您好!我是《化石》的读者,12月8日,我汇款11元,购《化石》96年三期,97年全年杂志,不知什么原因,至今未收到。顺便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近日,我得到一块化石,上有大量无脊椎动物化石,化石个体间夹有一些黑色的泥、沙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李小栋 《化石》2007,(1):35-36
《化石》2006年第三期刊登一则资讯:《化石》杂志从2007年开始由现在的40页增加到48页,四封改为全彩色.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作为一名《化石》杂志的忠实读者,读完这则资讯后非常激动,感叹《化石》杂志终于再次走出了象牙之塔,放下高贵的架子,在寻找求生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国内唯一的以化石为依据独具特色的科普刊物要想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得大胆地改版,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可读性,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公众.  相似文献   

17.
<正>有消息说"动物美容中心"以3亿森林币拿下了动物界《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冠名权,最近节目组正在招募嘉宾人选,你心目中有喜欢的动物父子吗?有的话说来听听,没有就看看我推荐的怎么样!不寻常的家庭首先说明,我推荐的嘉宾是澳洲臀袋蛙克鲁父子。去年11月,臀袋蛙妈妈在几张用树叶铺成的"地毯"上产下了12只蛙卵宝宝,看着即将孵化  相似文献   

18.
陆洪川 《化石》2008,(2):33
《化石》杂志社编辑同仁:大家好!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也是一位民间的化石收藏爱好者。通过十余载的化石采集与收藏把玩,让我对远古生物产生了莫大兴趣,虽然自身知识浅薄,机缘巧合却让我有幸结识了《化石》期刊的诸多启蒙恩师。  相似文献   

19.
<正>我的眼前放着两本书,一本是1978年出版的《化石漫谈》,它在我的书架上已近40年;另一本是译者刚刚送给我的《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还依稀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虽然相距了悠远的年代,但两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同样的两个字:喜欢。中学时代的《化石漫谈》曾经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成为今天的一名古生物科研工作者。当时那本书的印刷和装帧都非常朴素,但依然让我爱不释手,因为它的内容对一个热爱自然的中  相似文献   

20.
小李:老王,好久不见了,我正要找你哩! 老王:呵!是小李呀。你找我有事吗?我们边走边谈吧! 小李:老王,我们在全县农业科技经验交流会上的谈话还没结束,我是来找你取经的。去年我们队种的双季晚稻,初期长势很好,都说粮食上《纲要》不成问题。但就到了抽穗的时候,我到田里一看,许多稻穗变白了,用手一搓,都是空壳子,大家看到真心痛呀!我们把白穗的稻秆拔起来剥开,看到里面有一条黄绿色的小虫,这是一种什么虫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