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学杂志》2020,(1)
为了解大汶河水生态环境现状及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影响,基于2017年4月大汶河流域水生态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流域地形、水文、水环境因子、主要水生生物因子和栖息地质量5个方面共19个候选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构建了大汶河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多指标体系并用于大汶河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和水生生物类型指标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较大;大汶河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结果主要以一般和较差为主,分别占总采样点的58.33%和20.83%,仅瀛汶河上段、大汶河南支上段和大汶河干流下段部分断面处于健康或亚健康水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耕地和交通用地与大汶河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呈负相关,是该流域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土壤质量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重要前提。通过采集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省天祝县境内林地(n=9)、草地(n=18)和耕地(n=38)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有机质等13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构建最小数据集(MDS),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3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林地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草地和耕地。林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土壤质量指数(SQI)介于0.329~0.678,平均值为0.481;草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田间持水量和速效氮,SQI介于0.302~0.703,平均值为0.469;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SQI介于0.337~0.616,平均值为0.462。影响林地、草地和耕地土壤质量的最大障碍指标分别为速效钾、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于MDS的土壤质量指数能够实现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的准确评价,土壤质量整体上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评价结果对该区域土壤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溪流级别与溪流河水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为研究土地利用对溪流水质的影响 ,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境内阿什河流域的 1~ 5级溪流河水进行采样 ,同时记载森林覆盖度、邻近土地利用类型及地貌特征。对溪水样品的的 p H,浑浊度 ,NH 4- N、NO- 3- N和 PO3 3- P浓度进行分析测定。对不同溪流级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溪流河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溪流级别的升高和土地利用类型由森林变为农田和村镇 ,溪流河水的 p H,浑浊度 ,NH 4- N、NO- 3- N和 PO3- 3- P浓度均显著升高。森林植被保存相对较好的 1、2级溪流水质最佳 ,但溪水中溶解无机磷和无机氮的浓度与美国温带地区相似的低级溪流相比 ,分别高 30倍和 1 0 0倍。河岸带破坏 ,土地利用的变化 ,放牧、樵采等频繁干扰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输入是造成该流域溪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的一次重大改造, 形成了三峡库区这一特殊区域, 探讨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对维护库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总结了1990-2016 年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 并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包括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重金属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系统服务这3 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趋势是走向综合, 研究的关键挑战为宏观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微观机理与过程研究、尺度效应与尺度推绎以及模型构建与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5.
坡面土地利用方式与景观位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坡面土地利用与植被的斑块化镶嵌是人类干扰山区景观异质性的特点,在卧龙湿润高山地区,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农业坡耕地与人工林种植是居民区附近土地利用多样化的原因,从样带与生态系统类型尺度上探究土地利用与坡面景观位置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利用定量化的方法,揭示坡面上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位置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四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灌丛,撂荒地,坡耕和人工林)与4个坡面位置(上坡,中坡,下坡和坡脚),通过样带采样研究它们之间土壤养分的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来定量化比较不同土地利用与坡位下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灌丛有着较高的土壤质量指数(QI)。而人工林与农田的QI值较低。这表明灌丛在坡面上有着“肥力岛屿”效应。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质量指数(PI)表明,与中坡位和下坡位相比,上坡位与坡脚处土壤质量要高。结果说明坡面土壤质量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与景观位置分异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东南诸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反映,其驱动力分析能够很好地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整个东南诸河流域片区的尺度上,研究了包含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199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果为:(1)全流域各土地类型面积占比为:林地耕地草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林地与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为"北聚南散,北多南少",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台湾海峡两岸沿海地区以及流域大陆北部靠近长江三角洲的地区。(2)全流域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量为:城乡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68%,整体用地类型转化程度先降低再增加,并以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要变化类型。流域南部各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北部剧烈,台湾地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3)大陆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及结构、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台湾地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工农产业结构调整因素。大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及结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工农产业结构,社会工农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水平是台湾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为东南诸河流域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自然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实例。 相似文献
7.
8.
杭州市主城区居住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生活诉求逐渐转向对居住生态环境的关注。对居住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有助于为城市发展规划、环境规划,以及城市房地产的区域开发模式和开发方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杭州市主城区居住生态环境质量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居住生态环境质量基本呈从风景旅游区向城市中心区和北部工业区递减的梯度结构;植被、交通、地表温度、人口密度和空气质量是影响居住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决定了杭州市主城区居住生态环境的总体格局,而工业密度和水体覆盖率对少数区域的居住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是未来杭州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资本,应根据不同城市区域居住生态环境限制因素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居住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青海10个居群的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er)根部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脂肪酸主成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脂肪酸主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秦艽根部含有22种游离脂肪酸,部分脂肪酸成分的相对含量较高,且高含量脂肪酸多为偶数高碳脂肪酸,其中C16和C26脂肪酸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高达42.102和74.029 μg·g-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1.325%,以偶数高碳脂肪酸成分的负荷量最大,可基本反映小秦艽根部脂肪酸成分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秦艽根部脂肪酸含量具有地理分布差异,第1主成分与日照时间显著负相关 (P<0.05),第3主成分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 (P<0.05),表明海拔越高、日照时间越短,小秦艽根部脂肪酸含量越高,揭示出小秦艽在高原生境条件下对逆境干旱环境的部分生理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影响小麦粒重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研究对长江中游麦区11个小麦品种(系)的13个与粒重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13个原始指标综合成为4个独立的新指标;主成分1,光合同化因子;主成分2,籽粒灌浆速率与构成因子;主成分3,籽粒灌浆持续期与产量构成因子;主成分4,籽粒灌浆参数综合因子。主成分值与粒重相关分析表明,主成分4及主成分2与粒重有极显著的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小麦粒重与主成分值之间的回归方程。以主成分值为指标的系数聚类,可将十一个品种分为三大类型。不同类型品种主成分值的大小和相互协调方式不同,直接导致品种(系)粒重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沿海滩涂防护林带低盐区(0.1%)、中盐区(0.2%)和重盐区(0.4%) 3个盐分梯度下,研究了栽植10年的乌哺鸡竹和淡竹Na+、K+、Ca2+、Mg2+含量变化及其与生长和光合作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从低盐区到重盐区,乌哺鸡竹的立竹密度和地径分别下降30.4%和28.8%,降幅低于淡竹的44.1%和31.2%;两竹种单株生物量下降,地上器官生物量降幅均显著高于地下器官;乌哺鸡竹和淡竹净光合速率(Pn)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下降57.6%和67.7%、6.1%和7.4%,乌哺鸡竹耐盐能力比淡竹强.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大,乌哺鸡竹和淡竹各器官Na+含量逐渐增加,K+、Ca2+、Mg2+含量逐渐降低.两竹种根Na+积累较多,而地上部分K+含量较高.盐胁迫环境导致乌哺鸡竹根Ca2+含量与淡竹叶片Mg2+含量明显下降.两竹种的生物量、Pn、Fv/Fm与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K+、Ca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研究了24 表油菜素内酯(EBR)对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叶片H2O2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膜透性增强,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分别显著下降39.3%、40.0%、21.2%和47.2%,幼苗干物质积累减少35.9%.外源喷施EBR可提高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H2O2含量及膜透性,缓解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Pn、gs、Tr的下降幅度,幼苗干物质积累增加25.9%,生长加快.EBR可通过调节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抗氧化性,减少其膜脂过氧化程度,进而维持其较高的光合性能,有效促进了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落叶松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人工用材林树种,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等原因,导致土壤养分循环出现失衡.研究落叶松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规律,可以为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和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辽东山区19年生二代落叶松人工林(胸径12.8 cm,树高15.3 m,密度2308株·hm-2)为对象,研究其地上各器官(干、枝、皮、叶)生物量、碳和养分元素含量(N、P、K、Ca、Mg、Fe、Mn、Cu、Zn)的积累规律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单株落叶松生物量为70.26 kg,林分水平落叶松生物量为162.16 t·hm-2,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显著,排序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单株落叶松养分积累量为749.94 g,林分水平落叶松养分积累量为1730.86 kg·hm-2,其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养分积累量均为树干显著高于树枝、树皮和树叶.全叶期每砍伐一棵落叶松(19年生),平均从系统中带出749.94 g养分元素;如果将树皮、树枝、树叶留在林地仅仅带走树干,带出的养分元素可减少40.7%.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涡河水生植被特征及分布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运用TWINSPAN聚类和CCA排序等方法对淮河流域涡河水生植物的组成、群落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影响水生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要素.结果表明:涡河共有水生植物27种,隶属于20科23属,其中以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居多(占总数的74%).涡河水生植物可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即针蔺+藨草群落(Form.Eleocharis congesta+Scirpus trigueter)、藨草+喜旱莲子草群落(Form.S.trigueter+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藨草群落(Form.S.trigueter)、金鱼藻群落(Form.Ceratophyllum demersum)、喜旱莲子草群落(Form.A.philoxeroides)、芦苇+喜旱莲子草群落(Form.Phragmites australis +A.philoxeroides)、荇菜群落(Form.Nymphoides peltatum)、菱+萍蓬草群落(Form. Trapa bispinosa+Nuphar pumilum).各群落间水体铵态氮、水体硝态氮、水体总磷、水深等环境因子变异较大.CCA排序结果表明,水体理化性质如硝态氮含量、磷酸根离子及总磷是影响该区水生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