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2.
3.
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拥有鸟类143种,隶属14目34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二级保护动物16种,湖南省级保护动物29种。该地的夏候鸟49种,冬候鸟14种,留鸟80种。东洋界鸟类85种,古北界鸟类32种,广布性鸟类26种。壶瓶山鸟类的多样性指数为1.8455,均匀性指数为0.8550。 相似文献
4.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2008年9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共采集鱼类标本3 420尾,经分类鉴定为39种,隶属于4目11科15亚科35属。其中,草食性鱼类5种,肉食性鱼类18种,杂食性鱼类16种;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鳗尾(Liobagrus anguillicauda)为湖南省鱼类新纪录。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612,丰富度指数(D)为3.461,均匀度指数(J)为0.706。该区鱼类以适应山溪急流生活的21种土著鱼类为主体,占本次调查鱼类总物种数的51.2%。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和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a)为保护区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为23.6%和23.4%。 相似文献
5.
2020年7月30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碾子沟(30°00′46″N,110°32′18″E,海拔615 m)采集到1号蛇类标本,经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关系比较,确定为四川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ichuanensis),为湖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该标本(CSUFTHPS2007080)存放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动物标本室。此次发现增补了四川竹叶青蛇的生物学信息,也表明该物种在武陵山脉及其延伸地区可能有着更为广泛的地理分布。建议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以便为该特有种种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油脂植物含油量、生态学特性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脂植物(281种)中乔木、灌木在种、属的数量上均占优势,油脂植物脂肪酸主要分布在种子中,油脂植物含油部位主要在夏秋两季成熟.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部位在种、属水平均与含油量呈显著相关(x2=69.58,P<0.05,n=28;x2=56.31,P<0.05,n=28),而生活型(x2 =20.82,P>0.05,n=12;x2=12.91,P>0.05,n=12)、垂直分布(x2=6.69,P>0.05,n=12;x2=7.65,P>0.05,n=12)和采收季节(x2=16.92,P>0.05,n=12;x2 =14.04,P>0.05,n=12)在属、种水平均与含油量无明显相关性.壶瓶山油脂植物在生物柴油和医疗保健的应用中均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和查阅文献,对壶瓶山国家级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多样性进行统计,并对其资源分布,药用部分、功能分类及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1)壶瓶山国家级保护区有药用蕨类165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33科57属,分别占武陵山地区和全国药用蕨类总科属种的80.48%7,1.25%,77.10%和67.34%,47.90%3,6.91%;含种数较多的科属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卷柏属Selaginella,凤尾蕨属Pteris,鳞盖蕨属Microlepia等。(2)该区药用蕨类植物原始和进化的类群共存,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具有热带亲缘性,体现了壶瓶山药用蕨类植物起源古老,但物种分化强烈的特点。(3)该区的药用蕨类在四个植被垂直带谱都有分布,其中在低于1 000 m的常绿阔叶林带分布最多。(4)该区药用蕨类根据药用部位分为四类,全草类最多,其次是根茎类;按药用功能将分为五类,主要为清热类和解毒类。(5)讨论了壶瓶山国家级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厚的自然环境是该区药用蕨类植物多样性高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资源进行了专题调查,共采集到蝴蝶标本1050号,初步鉴定出134种,结合文献资料记载,共记录了153种,隶属于10科85属。蛱蝶科为优势科,计30属(占35.29%)61种(39.87%)。区系成分以东洋界种类为主,计79种(51.63%),广布种60种(39.22%),而古北界种类仅14种(9.15%)。蝶类呈4个垂直带分布,但主要(88.01%)分布于海拔1100 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多数蝴蝶适应范围比较窄,仅分布于某一垂直带内。在科级水平上,粉蝶科、眼蝶科和蛱蝶科中具多带种较多,是当地广布类群。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2013至2016年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数据,评估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水平。壶瓶山保护区在8个监测站点布设了25条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样线,进行常规监测,其中,日间样线14条,夜间样线11条,日间样线平均长度4 km,夜间样线平均长度0.75 km。每个月,每条样线平均调查3次。4年共调查到62种两栖爬行动物,占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总种数的38.04%。逐月计算各监测站点的alpha多样性指数和整个保护区的beta多样性指数,按季节比较不同站点间物种组成的Hellinger距离。结果显示,保护区不同位置间、不同的监测站点间以及年际间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提示保护区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个别位于实验区或邻近实验区的站点,物种组成有着剧烈的波动,表明人为活动影响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另外,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季节差异,这与两栖爬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以上结果说明,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可以考虑用作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人为干扰对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调查组于2017-2018年间采用样线法抽取5条样线对壶瓶山保护区的蝴蝶群落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了人为干扰对蝴蝶发生规律的影响, 并比较了壶瓶山保护区中不同程度人为干扰情况下的蝴蝶发生差异。本调查共观测到蝴蝶6,711只, 隶属5科19亚科119属190种, 各样线的优势种主要有宽边黄粉蝶(Eurema hecabe)、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酢浆灰蝶(Pseudozizeeria maha)、宽带凤蝶(Papilio nephelus)等。轻度干扰情况下物种多样性最高, 其次为无干扰条件, 而中度干扰情况下蝴蝶物种多样性最低, 即小规模的耕作-居住环境有利于蝴蝶的聚集, 而增加现有的人为干扰程度或扩大干扰范围, 可致使群落中蝴蝶物种数减少、优势类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20个红外相机监测公里网格,对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9,592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11科21种和鸟类4目8科3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和保护区新纪录兽类1种(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兽类以食肉目种类最多(9种),其次为鲸偶蹄目(6种)和啮齿目(5种)。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红腿长吻松鼠、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5位。鸟类以雀形目的种类最多(25种),其次是鸡形目(5种)和鴷形目(2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居于鸟类的前3位。此外,本文对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红腿长吻松鼠、毛冠鹿、野猪和小麂等常见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和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栖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壶瓶山油脂植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发现壶瓶山油脂植物种类丰富(281种,隶属于70科184属).油脂植物不仅是植物油脂的主要来源,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植物的文化象征、药用功效和食用特点可以从壶瓶山油脂植物中选择性地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野菜,保健食品、民族药物.利用当地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湘西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植物区系成分,现知维管束植物有205科(蕨类和拟蕨类 植物40科,裸子植物7科,被子植物158科),839属,约1961种(包括154变种)。其中,古 和原始的科、属不乏其代表。从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该区具有我国15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表明了与世界各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程度。另一方面,该 地区的植物区系虽含有丰富的热带成分,但根据各类温带属占该区总属数的百分比以及分布于该地区的中国特有属中的木本属几乎所有都是落叶的乔木或灌木,该区的植物区系性质明显偏重于温带性质。而且,这种温带性质可能与该区的山体海拔高度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9月13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保护区)壶瓶山主峰(30°06'53.2″N,110°47'14.7″E,海拔2 099 m),观察到2只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2013年9月23日、24日,先后又在顶坪瞭望塔上(30°02'57.6″N,110°31'22.6″E,海拔1832 m)、神景洞碑垭(30°03'34.9″N,110°31'22.6″E,海拔1711 m)共观察到8只白喉针尾雨燕。白喉针尾雨燕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台湾(赵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湖南宜章发现两栖动物侏树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4月和2017年5月,在湖南省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思坑(24°56′57.51″N,112°59′18.21″E,海拔1 342 m)采集到小型蛙类6只,均为雄性成体,经鉴定为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树蛙属(Rhacophorus)的侏树蛙(R.minimus),属于湖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测量了6只个体的14项外形特征量度数据,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与同属另外8种的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目前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