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共鉴定出6属25种(包括亚种、比较种、未定亚种)。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在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即法门阶的Bispathodus ultimus带,杜内阶的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和Polygnathus communis carina带。基于详细的牙形刺材料,讨论了上述生物带的时限和范围,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虽然尚未在本剖面找到泥盆-石炭系界线的标志分子Siphonodella sulcata,但综合考虑其他牙形刺的分布以及岩性变化特征,可以将泥盆-石炭系界线暂置于融县组上部白云岩段的底部。以上成果将加深对于这一层段的牙形刺面貌以及牙形刺生物带的理解,也将为开展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再研究以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生物-环境事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琦  李杉 《四川动物》2020,39(1):88-88
2019年4月26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海月湿地公园的湖边(100°13′56.51″E,25°36′40.91″N,海拔1 964 m)拍摄到1只鸥类(图1)。该鸟体型较小,通体灰白色;前额白色,头顶和枕深棕色;头顶灰白色不显著,区别于楔尾鸥Rhodostethia rosea;耳羽具1深棕色圆斑;领环不呈黑色,次级飞羽不全白,与三趾鸥Rissa tridactyla不同;在水中游弋时,次级覆羽灰白色,尾上覆羽和飞羽端部深棕色;飞行时,腕骨上覆羽呈深棕色的宽带,两翼形成的“M”形图纹清晰可见;小覆羽不呈白色,“M”形图纹完整,与波氏鸥Chroicocephalus Philadelphia相区别;初级飞羽深色部分不是典型的黑色,下体白色,腰部灰白色;次级飞羽羽缘白色,近端部依次相接成深棕色带状;虹膜黑色,嘴黑色,脚红色。  相似文献   

3.
滇西保山地区丁家寨组、卧牛寺组牙形刺的时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首次描述了滇西保山卧牛寺组及永德丁家寨组的Rabeignathus牙形刺动物群,其中2个新种:Rabeignathus yunnanensis sp.nov.,R.ritterianus sp.nov.,并划分出3个牙形刺带,进一步确定了古生物地层工作争论已久的卧牛寺组的时代为Artinskian晚期-Kungurian早期;丁家寨组上段为Sakmarian晚期-Artinskian早期。该牙形刺动物群为暖温型动物群,结合保山地块当时的古地磁资料,丁家寨组、卧牛寺组沉积之时,应处于边缘冈瓦纳区。卧牛寺组玄武岩喷发时间的确定,预示了保山地块从边缘冈瓦纳区分离出来的时间为Artinskian晚期。  相似文献   

4.
在蒙古南部波尔海尔汗乌尔(Bor hairhan uul)剖面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6个样品中发现了牙形刺,通过研究清楚地表明含牙形刺动物群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时代是中洛霍考夫阶(早泥盆世)到中艾菲尔阶(中泥盆世).塔琳波格德组的牙形刺动物群更接近于北美同时期的动物群,而与欧洲同期动物群相远.这一动物群可能属于冷水动物群.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新种:Steptotaxis mongolianus sp.nov.Wang.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华南鱼类一新属———王冠鱼(Stephaspis gen.nov.)。新属发现于西山村组下部致密坚硬的石英砂岩中,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大的华南鱼类,头甲呈长盾形,后缘向后凸出;角发育,侧向延伸,末端向头甲后侧方自然倾斜,内角不发育;具吻突,但不甚发育;中背孔较大,呈纵向椭圆形,前端稍尖,后端圆钝;眶孔较小,圆形,背位;头甲背面具一对背窗,呈狭长椭圆形,靠近头甲侧缘;感觉管系统不甚发育,仅见后眶上管、侧背管、侧横管及背联络管,后眶上管呈V字形;纹饰为细小的粒状瘤点。新属不仅是华南鱼类在西山村组的首次发现,也指示了目前华南鱼类出现的最低层位,为探讨华南鱼类的起源与早期辐射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Mannik(1998)建立的牙形刺Pterospathodus eopennatus带在华南普遍存在,以前鉴定的P.celloni带的地层多数都要归入P.eopennatus带,包括秀山组的上段;P.celloni带的地层主要存在于宁强组神宣驿段的中上部,分布有限。扬子地台上秀山组的顶界在各剖面上不等时。秭归纱帽组顶部的灰岩层的时代是Telychian早期P.eopennatus带上部,可能延伸到P.a.angulatus带。溶溪组、马脚冲组的地层可能应归入Aeronian阶而不是Telychian阶。  相似文献   

7.
8.
吉林桦甸二叠系寿山沟组的牙形刺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在寿山沟组命名剖面系统地采集了 38 个样品,其中 28 个样品中发现了牙形刺,主要有 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 , M.lamberi , M.siciliensis , Sweetognathus expansus , Sweetognathus sp. ,这一动物群清楚地证明寿山沟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期( Kungurian )最晚期的,仍没进入中二叠世。属特提斯牙形刺省,但海水温度可能稍低些。 Monodiexodina 的时代始于 Kungurian 期的最晚期。  相似文献   

9.
蒙古南部新金斯特地区萨克黑尔剖面察甘安布拉格组上部发现的牙形刺, 包括Caudicriodusneowos chmidtisp. nov., Caudicriodussp. A, Kimognathussp., “Ozarkodina”planilingua, Pandorinellinaoptima, Ozarkodinaexcavata, 清楚地表明察甘安布拉格组上部应当归到中洛霍考夫阶(泥盆系)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归到中-上志留统。海相温洛克统和罗德洛统地层在蒙古南部是否存在还需要寻找证据。文章描写了一个新种Caudicriodusneowos chmidtisp. nov.和一个未定种Caudicriodussp. A。  相似文献   

10.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2001,40(2):214-218
报道辽西义县组两种颇具地层意义的植物化石。Ruffordia goeppertii(Dunker)Seward和Nageiopsis exgr.samioides(Fontaine)berry,根据植物化石认为义县组的时代应属于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1.
从鱼化石的角度对滇东泥盆系下述含鱼地层进行了分析,并认为:1)曲靖地区下泥盆统徐家冲组与坡松冲组或四川的平驿铺组、广西的那高岭组层位相当,时代为布拉格期;其层位低于含 duyunolepids-Kueichowlepis鱼类组合的贵州乌当组或舒家坪组,后者时代为埃姆斯期。2)滇东中泥盆统含两个不同时期的含鱼层,其中含Yinosteus-Wudinolepis鱼类组合的武定地区旧城组属中泥盆统早期,该鱼类组合现仅知分布于武定地区。而中泥盆统晚期含鱼地层,在曲靖地区由下而上包括穿洞组、上双河组和海口组三个岩石组;其中穿洞组+上双河组与武定的鱼子甸组对比,而海口组与曲靖组为同时异相;武定茶花箐组与曲靖组对比。3)文中时上述地层中的某些鱼化石的层位或鉴定作了评述或厘定。  相似文献   

12.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上白垩统旧堡组与遮普惹山坡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本文详细研究了定日地区各拉木、申克扎两条剖面中旧堡组与遮普惹山坡组地层的岩石和古生物学特征,系统描述了其中产出的浮游有孔虫13属34种.对浮游有孔虫的研究表明:各拉木剖面旧堡组属康尼亚克-三冬期沉积,上覆遮普惹山坡组沉积开始于坎潘晚期,推断其间的平行不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CS-1井1 082—1 126m井段10块样品中所含孢粉和大孢子化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68属114种,以及少量大孢子化石,并建立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孢粉组合,组合以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和Kraeuselisporites spinullous比较发育,并见有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Lundbladispora和Welwitschipollenites clarus等为主要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和大孢子化石的分布规律,详细讨论了含化石井段地层的时代及层位,认为该段地层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层位为锅底坑组。  相似文献   

14.
安太庠等(1985)把金粟山组分成4段,其中2-4段产有较丰富的牙形类化石Tasmanognathus动物群,当时定其时代为Caradocian期。后来,崔智林等(2000)在该组的第二段硅质岩和灰岩中发现放射虫也认为是Caradocian期的。这次,我们在第4段中找到了一个以Secuicollacta ornata为主的放射虫动物群,Noble和Aitchison(2000)在讨论早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时提出把Secuicollacta的首现作为凯迪期的开始,并把其归属到他们建立的大门孔同心状球形放射虫带1中。因此,金粟山组有可能是凯迪期的。同时,我们对崔智林等(2000)发现的放射虫动物群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个动物群是以Secuicollacta,Kalimnasphaera,Protoceratoikiscum,Palaeoephippium和Haplotaeniatum等属为特征,其时代也是凯迪期的。根据王志浩等(2011)最新研究,金粟山组的2个牙形类化石带,即上部的Tasmanognathus gracilis-T.multidentatus带和下部的T.shichuanhe...  相似文献   

15.
详细记述了发现于云南武定早泥盆世晚期利沃鱼(Livosteus)的新材料.依据其特征,建立一个新种.这是该属除在拉脱维亚以外在世界上的第二个种,因此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陡山沱组的年代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三峡地区震旦系的三层式地层结构 (冰积层 ,陡山沱组特色的大型带刺疑源类组合层 ,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层 )在世界其它地区是常见的。通过生物和化学地层对比我们认为陡山沱组及其化石组合层是在马雷诺恩 ( Marinoan)冰期之后、埃迪卡拉生物群分异之前沉积的。根据这一地层对比方案以及西伯利亚、纳米比亚和阿瓦龙半岛 ( Avalon Peninsula)新元古代地层的精确放射性同位素测年资料 ,陡山沱组的沉积年龄很可能在五亿五千万年至六亿年之间。这一估计要新于以前发表的铷锶法或钾氩法测定的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或海绿石年龄。更精确地估算陡山沱组的沉积年龄还有待于在陡山沱组地层中发现火山灰以及对火山灰的精确年龄测定 ,但我们根据地层对比估算的陡山沱组年龄 ,为评估庙河和瓮安陡山沱组生物群的演化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地层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6个比较完整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居民归属蒙古人种,它在表现出近于东亚蒙古类群的同时也反映出某些类似南亚蒙古人种特点,如低眶和阔鼻倾向等。这种南亚特点的表现也许可以认为是保留了旧石器晚期居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大荔人所在层位贝壳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荔人属早期智人中较古老的类型 ,在人类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电子自旋共振 (ESR)测年技术直接测定了采自大荔人所在层位的 3个贝壳样品的年龄 ,同时 ,进行了铀系测年分析 ,根据贝壳ESR的年龄结果 ,大荔人可能老于距今 250ka。  相似文献   

19.
辽阳安平化石哺乳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批化石材料发现在辽阳安平南山一条裂隙堆积中。共有二十二个种属,其中有大量的梅氏犀化石,还有水鹿、杨氏虎、硕猕猴、韩氏刺猬等种属于更新世中期的代表化石。裂隙堆积的岩性主要是棕黄色和棕红色的亚粘土,其中含有丰富的小颗粒的钙质结核和少量的碎石。其底层是砾石层。这个动物群的发现,对研究辽宁东部地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以及研究东北地区第四纪动物群的演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