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西吉泰盆地草丛群落学特点及其利用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丛在吉泰盆地现存植被中,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类型,尤其在盆地中部的低丘和岗地,分布更为广泛。作者根据1980-1982年的植被调查资料,对该地区草丛作了分析,以便为亚热带丘陵草丛的利用方向提供依据。一、吉泰盆地丘陵草丛的生境特点及其形成吉泰盆地位于江西省的中西部,面积达18,700km~2,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2%。该盆地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山区典型的红壤丘陵盆地。丘陵区的土壤为亚热带典型的红壤,pH值4.8-5.5。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7-18.6℃,年总降水量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54%,综合利用和开发山地丘陵对江西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江西省山地丘陵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对策作一探讨。一、江西山地丘陵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自然环境与资源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全省面积为16.67万平方公里,四周高山,  相似文献   

3.
基于江西省统计年鉴(2017)商品粮基地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47个商品粮基地县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其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主要受农业资源与总产出、生产效率、生产效益、肉类供给、能源消耗、种植业结构等因素影响;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聚类结果表明,1类:鄱阳县、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集中分布在赣抚平原、鄱阳湖平原;2类:南昌县等11个县(区),集中分布在赣抚平原、吉泰盆地。吉泰盆地、赣抚平原、鄱阳湖平原位于赣江中下游,是江西省食物生产与经济状况优势区域,赣抚平原优势更为明显,上接吉泰盆地,下连鄱阳湖平原,是江西省商品粮基地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4.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下丘陵赤红壤结构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比较研究了南亚热带几种植被下丘陵赤红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丘陵赤红壤的结构随着植被的演退而退化.表现在表土砂化,即砂粒含量相对增加,粘粒含量相对减少;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主要体现在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减少;土壤孔隙性变差,主要体现在容重增加和较大孔径的孔隙减少.自然赤红壤容重增加、较大孔隙减少更为明显;耕型赤红壤结构稳定性下降,表土砂化更为突出.研究结果揭示,由植被演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减少,是丘陵赤红壤结构退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实地调查了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称千烟洲站)人工林受损状况, 并结合气象资料与空间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千烟洲站内主要的5种林型中, 受损林分多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 倒伏区面积为7.72 hm2, 占森林面积的6.12%, 地上植被碳储量损失1 462 g·m-2(范围在655-5 230 g·m-2之间)。持续低温、阴雨潮湿等气象条件是导致湿地松林受损的直接原因, 特别是2008年2月1日的低温、强降水和大风, 加剧了灾害程度。在吉泰盆地低山丘陵区(海拔60-140 m), 高程与局地地形、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因而对冰雪灾害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丘陵顶部土壤贫瘠、受风影响强烈, 林木易受损倒伏。阳坡的林木易偏冠, 这可能是其受损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湿地松林受损的内因主要有冠型、材质、根系分布、叶片特征和年龄等;此外, 人为割脂也可能是造成湿地松大量倒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丘陵赤红壤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蒸散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月蒸散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80-15.41倍,湿季期(3-9月),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77%,旱季期(10月一次年2月),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23%.揭示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年降雨总量、3-9月的降雨量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而10月一次年2月的降雨量不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蒸散将消耗土壤水库贮水的规律.以修正的彭曼公式为基础,建立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计算模型.通过试验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证明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程度是非常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1987-2017年降雨量数据、1987-2015年的GIMMS NDVI3g数据、及2001-2017年MODIS NDVI数据, 运用累计降水利用效率估算及时间趋势模型, 探讨了祁连山南坡地区的植被覆盖、降雨量和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 NDVI及PUE变化最大的两个区域为黑河谷地及门源盆地, 门源盆地尤为显著; (2) 1987-2017年间, 降雨量呈上升趋势, 符合“东南高, 西北低”特征, 趋势变化呈现出“东南低, 西北高”特点, 平均降雨量在300-400 mm之间面积占比最大, 约为60.45%; (3) NDVI与降雨量具有一致变化特征及规律, 平均累计NDVI在3-4之间面积占比最大, 约为52.54%; (4)平均PUE与PUE趋势变化均呈现出“东南高, 西北低”趋势, 且2000年之后, PUE呈减少趋势面积增加81.07%, 即2000年之后, 大部分区域植被健康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近30年陕北榆阳区植被土壤保持效益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榆阳区气候、地形、土壤及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和GIS技术对该区1978—2005年植被的土壤保持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5年,榆阳区植被的土壤保持年均总价值增加了280.37×106元,整个期间增幅约为67.6%,其中,1978—1989年和1989—2005年的增幅分别为36.5%和22.8%;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的植被土壤保持价值总量增幅约为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1.7倍,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价值则约为风沙草滩区的46倍;榆阳城区、近郊、远郊的植被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价值表现为:城区<近郊<远郊,植被土壤保持总价值增幅则体现为:远郊<城区<近郊。  相似文献   

9.
广西酸性土地区季节性雨林的群落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节性雨林或称季节林是我国北热带范围内的地带性植被。我们在论述广西石灰岩季节性雨林的特点时也指出了这一点。在广西境内的北热带区域,由花岗岩、砂页岩以及变质岩所发育的酸性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丘陵山地,原生性植被已残存无几,保存不如石灰岩地区完整。近几年来,在十万大山和大青山也找到小片保存较好的森林,热带性质比较明显。对于这类森林,许多地方过去多称为常绿季雨林或笼统称为季雨林。这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20年后黄土高原植被盖度的最新演变趋势及区域差异,定量分析气候和人类活动对该区植被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及空间分布。该研究以光合植被(PV)盖度为植被生长状况指标,基于2001–2020年PV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Sen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2001–202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要素。主要结果:20年中黄土高原植被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每年0.8%。全区植被盖度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面积比例为90%,呈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为71%;对全区植被盖度增加的贡献,主要是黄土丘陵区(约2/5),其次为风沙丘陵区(约1/4)和石质山区(约1/5);不同地貌分区内,黄土丘陵区中陕西榆林和延安两市区境内植被盖度增加迅速,风沙丘陵区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植被盖度变化最快;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76%和24%;人类活动对植被盖度贡献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太原以南、宁夏同心以南和甘肃平凉和庆阳等丘陵、台塬和风沙丘陵等政府生态工程实施较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本溪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溪地区位于辽宁东部,属中山丘陵地貌,面积8348km2,山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0%。气候为中温带湿润型气候,年均温6.2℃,年降水860mm;植被属长白植物区系,森林覆被率为61.3%,林、灌、草种类丰富,森林类型复杂,该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各类大型...  相似文献   

12.
赣南翼手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延熹  黄文几 《兽类学报》1989,9(3):226-227
赣南地区包括江西省抚州地区、吉安地区和赣州地区,约介于北纬24°29′—28°43′、东经113°46′—117°20′,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东邻福建,西接湖南,南毗广东,北与本省九江和宜春地区相连;三面环山,地貌南向北逐渐低平形成中部的盆地。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 为了对江西省翼手类区系有较完整的了解,我们在《兽类学报》第7卷第1期上发表《赣北翼手类调查》之后,自1985—1986年底,先后在吉安、泰和、遂川、宁冈、井岗山、永丰、赣州、瑞金、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崇义、抚州、资溪、南丰、南城、宜黄和广昌等19个市、县进行翼手类调查。采集  相似文献   

13.
江西的野生兰属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花,是民间对兰科兰属(Cymbidium)植物的泛称,是中国人民广为喜爱的传统名花;在文明古老的中华大地,栽培与观赏兰花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末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兰属植物主产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大洋洲与非洲,全世界约有40余种,我国产30余种及许多变种。 江西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北面和湖北、安徽两省相邻,南有大庾岭、九连山与广东接壤,西有幕阜山、万洋诸山与湖南毗邻,东有武夷山、怀玉山与福建、浙江两省接境。江西是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虽为平原地区,但也有庐山雄峙长江、鄱阳湖之滨,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广阔的山区极宜兰花生长。 据初步调查,江西省有野生兰属植物9种(变种)以上,它们是: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后植被健康的遥感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技术和WorldView-2卫星影像,提出一个新型植被健康指数(VHI),以快速、大面积地监测与评价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健康状况.该指数由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氮素反射指数和黄光波段反射率3个因子构成,通过主成分变换将3个因子集成为VHI,以避免主观加权求和集成法所产生的偏差.将VHI应用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一带,对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 VHI可以很好地揭示植被的健康状况,其判别总精度可达91%.河田盆地健康等级为好、中、差的植被面积占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0.1%、49.2%和40.7%,说明研究区的植被健康总体状况仍不理想,主要因为水土流失区土壤贫瘠、新种植的植被生长不良.  相似文献   

15.
大瑶山山地总面积约3000km~2,其中属金秀县管范围占2080km~2,新近把象州县的桐木乡和鹿寨县的头排乡划入金秀,使其增加了平原面积,粮食生产基本上达到了自给。但金秀县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营管理好广阔的山地丘陵是关键。过去,整个大瑶山山地森林密布,生物资源丰富,尽管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习惯于刀耕火种的经营,但是,人口不多,森林面积破坏有限,恢复也快。随着人口不断  相似文献   

16.
1950—2008年江西省森林火灾的碳损失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0—2008年间江西省年均发生森林火灾762次、年均过火面积1.578×104hm2.本文利用江西省森林火灾统计数据,结合气象、森林分布和历次森林清查数据,分析了该省林火的特征,估算历年的林火碳释放量和碳转移量.结果表明:1950—2008年江西省森林火灾导致的森林生物量总损失约61.155 Tg,活生物量碳库损失约30.993 Tg C,占全省植被碳库的15.92%.20世纪70年代以前林火生物量碳损失率约占1950—2008年生物量总碳损失的74.3%;90年代以后,年均林火生物量碳损失小于0.097 Tg C.森林火灾释放的CO2、CH4和CO气体分别为5.408 Tg、0.047 Tg和0.486 Tg,有22.436 Tg C活生物量碳进入土壤碳库.20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引发的高频率次生林火灾害导致森林活生物量碳损失(0.463 Tg C)是前5年平均值(0.181 Tg C)的2.56倍.  相似文献   

17.
泉州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 ,水热条件优越。地处福建省东南部 ,东经 1 1 7°2 5′~ 1 1 9°0 5′,北纬 2 4°30′~ 2 5°5 0′,面积约 1 0 86 5 .87km2 。年平均气温 2 0 .6℃ ,最冷 1~ 2月份平均气温 1 0 .5℃ ,最热 7月份平均气温 2 6 .6℃ ,≥ 1 0℃的年积温为 6 480~ 71 0 9℃ ;年降雨量为 1 30 0mm左右 ,降雨多集中在 3~ 5月 ,8~ 9月有台风降雨。无霜期 2 6 0~35 1天。地貌类型有中山、丘陵、台地、坡麓、平原、海滩等。土壤以红壤、砖壤土为主。泉州市主要植被类型可分 :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植被。沿海地区包括晋江、石…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岛位于祖国大陆架东南缘的海上,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北临东海。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美丽富饶。该岛面积为3.58万平方千米。它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地区山脉纵贯南北,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为我国东南部最高峰。台湾地区平原面积较小,多在西部沿海,主要有台南平原、屏东平原、宜兰平原和台东平原。盆地主  相似文献   

19.
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植被恢复是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二十多年来,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学者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原则、途径、步骤、模式及生态过程和机理等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20.
王献溥  李信贤   《广西植物》1986,(Z1):79-91
苗儿山是南岭山地越城岭的主峰,广西第一高峰,海拔2141.5米。整个林区面积约80万亩,划为自然保护区约25万亩,境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有关苗儿山保护区的基本特点、经营管理方向等,我们已有专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本文着重对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情况作概括的论述,供有关方面参考。 虽然,苗儿山保护区范围主要由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的黄棕壤、黄壤和红壤所构成,都属酸性土壤,但山地海拔高程相差达1900米,加以人为生产活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的影响,所以,植被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