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诚  刘军  叶文  廖帅 《生物多样性》2022,30(8):22207-229
2021年中国共发表高等植物新分类群342个, 其中新科1个, 新属11个, 新种289个, 新亚种3个, 新变种18个, 新变型20个。新发表的物种分别属于苔类植物门(5个新种)、藓类植物门(4个新种)、石松门(3个新种)、蕨类植物门(22个新种)、裸子植物门(2个新种)、被子植物门(253个新种)。其中111个新种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分子证据, 76个在发表时就依据IUCN标准被评估处于受威胁的状态。云南、西藏、四川和广西等西南4省区发表的新种最多, 共占全国新种发表总数的63.3%; 新种发现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台湾、海南、云南、浙江和广东等省区。2021年中国共发表植物新组合(等级) 134个, 新名称9个; 发表国家级新记录62个; 将92个名称处理为62个名称的异名; 对7个名称进行了应用订正; 重新承认了2个属和10个物种; 新指定后选(新)模式物种49个; 还新发现多年未曾发现的物种9个, 排除物种分布7个。2021年中国高等植物净新增364个分类群, 占全国植物总数的0.98%, 230个高等植物名称发生变动, 占全国植物总数的0.62%。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21年发表的膜翅目昆虫新分类单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结合数据库检索, 基于标本记录, 全球膜翅目学者于2021年发表该目新分类单元的期刊论文355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共1,152条, 隶属于21总科66科416属, 包括5新科4新亚科83新属3新亚属1,054新种和3新亚种。现生类群相关期刊论文309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980条, 隶属于18总科52科332属, 包括2新科26新属3新亚属946新种和3新亚种。绝灭类群相关期刊论文46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172条, 隶属于14总科27科86属, 包括3新科4新亚科57新属和108新种。2021年中国膜翅目新增分类单元的相关期刊论文83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235条, 隶属于17总科34科91属, 包括3新属(绝灭类群1新属)和232新种(绝灭类群2新种); 现生类群中新增的2属分别记录自台湾和浙江, 新种数量排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有云南(54个)、浙江(42个)、福建(18个)、西藏(18个)和新疆(16个)。在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总科新物种数量的对比中, 姬蜂总科新种数量最多, 分别约占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新种总数的32.5% (307个/946个)、19.4% (21个/108个)和37.0% (85个/230个)。有关现生膜翅目新种发表情况, 在洲级地理单元中, 亚洲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56.9% (538个); 在洲级地理亚单元中, 东亚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28.6% (271个); 在国家和地区行政单元中, 中国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24.3% (230个)。在76种期刊的355篇论文中, 有348篇英文论文、4篇中文论文和3篇法语论文。这些结果表明, 中国膜翅目分类在全球膜翅目分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晨  张冰  王亮  杨定 《生物多样性》2022,30(8):22192-229
双翅目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为繁多的类群之一,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本文对2021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2021年共发表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136个, 涉及27个科, 包括新属1个, 新种135个; 增加了中国新记录属4个, 新记录种37个。在2021年发表的所有中国双翅目新种中, 果蝇科、舞虻科、摇蚊科和大蚊科的数量最多, 占全年发表新种总数的1/2。新分类单元和新记录涉及23个省级行政区, 云南发表的新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占全国新种发表总数的1/3。2021年双翅目的新分类单元由150位作者贡献, 发表论文70篇; ZootaxaZooKeys和昆虫分类学报是发表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的主要期刊。2021年, 中国双翅目分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其在不同地区和类群间的研究水平并不均衡, 未来仍需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整理并总结了世界鞘翅目2021年发表的新分类阶元、新组合、新异名、分类阶元升级和降级等情况, 并单独梳理了中国2021年鞘翅目新增分类群。通过在线数据库检索及相关同行补充, 最终共获得了相关文献1,114篇。2021年, 世界鞘翅目新分类阶元共计3,375个, 包括2个新亚科, 1个超族, 9个新族, 3个新亚族, 178个新属, 36个新亚属, 3,070个新种和76个新亚种, 另有1,071个新组合, 485个新异名, 70个分类阶元升级, 26个分类阶元降级。新发表的物种中, 隐翅虫科534种, 金龟科461种, 二者约占总数的31.6%。世界鞘翅目新物种发现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共发现新属13个, 新亚属4个, 新种635个, 新亚种6个, 发表中国新记录亚科2个, 新记录属13个, 新记录亚属1个, 新记录种112个和新记录亚种6个。2021年发表的中国鞘翅目新种有204个隶属于金龟科, 新物种发现数量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172个新种及亚种)。  相似文献   

5.
万霞  张丽兵 《生物多样性》2021,29(8):1003-6511
为了解世界维管植物新物种的基本信息, 明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对2020年世界维管植物新物种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国际植物名称索引(IPNI)的记录, 截至2021年2月1日, 2020年全球发现1,747种维管植物新种, 由1,544名植物学家(264位中国植物学家, 1,280位国外植物学家)发表在103种期刊和5本书中。1,747种维管植物新种包括被子植物1,689种、蕨类植物52种、裸子植物6种。其中大部分来源于维管植物最大的几个科, 例如菊科、兰科和胡椒科。植物学家描述的美洲南部和热带亚洲维管植物新种超过828种, 是2020年维管植物新种发现最重要的两个地区。中国、巴西和马达加斯加是2020年贡献维管植物新种最多的前三位, 分别有247、223、99个新种。值得关注的是, PhytotaxaPhytoKeys是2020年发表维管植物新种的主要期刊, 分别发表644种和168种。在各物种新名称中, 有5个无效名称和2个不合法名称。尽管近年来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日益增加, 但世界上仍有许多物种尚未被发现, 需要对各个地区植物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岛屿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2021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鳞翅目新分类单元的情况。经过统计, 2021年共发表与中国鳞翅目物种相关的论文104篇, 专著1部, 涉及新分类群230个, 其中新属7个, 新种215个, 新亚种8个; 发表中国新记录属9个、中国新记录种78个(包括2亚种)、新组合31个; 提出4个种的异名, 2个种被赋予新名。新种(亚种)隶属于34科。云南省发表的新物种数和新记录物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分别占全国发表总数的36.8%和39.7%。2021年我国南方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发表数量仍然显著高于北方。  相似文献   

7.
姚志远  李枢强 《生物多样性》2021,29(8):1058-496
本文总结了2020年发表的中国蜘蛛新分类单元和中国分类学者发表的国外蜘蛛新分类单元。基于国内标本, 2020年共发表中国蜘蛛223个新分类单元, 其中中国学者在12种期刊的56篇文章中命名了1新亚科、12新属和201新种, 国外学者命名了9新种, 合计210新种。云南是发现新种数量最多的省份, 占全国发现新种总数的38.1%。基于缅甸等12个国家标本, 2020年中国分类学者发表了外国蜘蛛95个新分类单元, 包括2新科、7新属和86新种。本文还总结了过去5年中国分类学者对全球蜘蛛分类的贡献, 2016‒2020年有1位中国学者发表771个新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8.
潘雪  刘冬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193-80
甲螨是土壤动物主要的三大类群之一, 数量庞大且种类丰富。截至2020年, 中国已报道的甲螨仅占世界所有已知甲螨种类的7.6%, 这与我国已知甲螨种类真实物种状况仍有较大的差距。值此中国甲螨学开创100周年之际, 本研究以甲螨亚目为研究对象, 分别基于世界2020-2021年度和中国2007-2021年度发表的分类学文献资料, 编制了世界新增分类单元名录和近15年中国发表甲螨新种名录, 分析了新分类单元的地理分布、学者贡献和出版刊物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2020-2021年, 世界甲螨亚目共描述238个新分类单元, 包括新属及新亚属21个, 新种217个; 新分类单元发表的热点地区在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和新热带界; 描述的新分类单元由27位作者所贡献, 其中外国学者贡献占比高; 论文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是新分类单元发表的主要期刊。2007-2021年, 中国发表甲螨亚目新种183个, 无新科和新属发表; 新种发表的热点地区在华南区和西南区; 描述的新种由24位作者所贡献, 中国学者占主要贡献; 论文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Zootaxa是新分类单元发表的主要期刊。基于以上结果, 本文认为目前从事甲螨分类学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 发表的新分类单元在类群分布和区域分布上均表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传统分类学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2020年中国双翅目分类研究的进展以及分类学者们对双翅目分类的科学贡献, 并对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的种类、分布地、发表期刊以及发表新分类单元数量的学者进行了统计。基于统计得到的中国双翅目标本2020年发表的3新属113新种, 本研究发现果蝇科(Drosophilidae) (31新种)、缟蝇科(Lauxaniidae) (17新种)和摇蚊科(Chironomidae) (17新种)新分类单元最多; 云南(43新种)、西藏(19新种或新属)和四川(17新种或新属)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最多; 发表新分类单元最多的期刊为ZooKeys (30新种或新属)、Zootaxa (27新种或新属) 和《昆虫分类学报》(22新种或新属); 发表新分类单元最多的双翅目学者分别为华南农业大学陈宏伟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杨定团队和南开大学王新华团队。  相似文献   

10.
杜诚  刘军  叶文  廖帅  葛斌杰  刘冰  马金双 《生物多样性》2021,29(8):1011-22171
2020年中国共发表高等植物新分类群359个, 其中新属21个、新种312个、新亚种6个、新变种14个、新变型6个; 发表新组合(等级) 217个, 新名称11个; 发表国家级新记录48个; 将85个名称处理为65个名称的异名; 对14个名称进行了应用订正; 新指定后选(新)模式物种147个; 还新发现多年未曾发现的物种2个, 排除物种分布3个。新发表的物种中, 苔类植物门有3个、藓类植物门3个、蕨类植物门6个、裸子植物门1个新杂交种、被子植物门299个。这些新物种中, 有86个发表的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分子证据, 78个在发表时就依据IUCN标准被评估处于受威胁的状态。云南、西藏、广西和四川等西南4省区发表新物种最多, 占全国新物种发表总数的2/3; 新物种发现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是云南、海南、台湾、广西和浙江等省区; 墨脱县是新物种发现数量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2020年中国高等植物净新增294个分类群, 占全国总数的0.79%, 313个高等植物名称发生变动, 占全国总数的0.84%。  相似文献   

11.
植物名称是人类对植物研究与利用等活动的基础。植物名称的变化可能成为不同行业之间交流的障碍, 错误或含混的植物名称可能会造成不便甚至损失。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对于植物多样性信息变化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及时并准确地更新植物名称的变化及其过程, 对于植物学工作者、园林工作者和与植物相关产业从业者都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过去30年间(1992‒2021年)北京各类维管植物的名称信息, 记录了自1993年《北京植物志》(1992年修订版)以来的维管植物名称的变化过程: 包括34个新类群、175个新记录、509个新异名, 49个错误鉴定, 以及50个存疑类群。过去30年间, 北京的维管植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结果可作为北京维管植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福建植物志》(1~6卷)出版以来,陆续在福建发现一些植物新种或新记录。文中通过对中外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发表的论文论著为依据,整理出福建维管束植物新种或新记录种名录和相关数据。截止2014年底,福建省维管束植物在《福建植物志》(1~6卷)收载的248科1596属4724种的基础上,增加了4科36属260种,达252科1632属4984种(含亚、变种)。  相似文献   

13.
In contrast to expectations of the enemy release hypothesis, but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of biotic resistance, we found that native generalist crayfishes preferred exotic over native freshwater plants by a 3 : 1 ratio when plants were paired by taxonomic relatedness. Native crayfishes also preferred exotic over native plants when tested across 57 native and 15 exotic plants found growing sympatrically at 11 sites throughout the southeastern USA. Exotic grass carp that share little evolutionary history with most of these plants exhibited no preference for native vs. exotic species. Analyses of three terrestrial data sets showed similar patterns, with native herbivores generally preferring exotic plants, while exotic herbivores rarely exhibited a preference. Thus, exotic plants may escape their coevolved herbivores only to be preferentially consumed by the native generalist herbivores in their new ranges, suggesting that native herbivores may provide biotic resistance to plant invasions.  相似文献   

14.
Floyd SK  Zalewski CS  Bowman JL 《Genetics》2006,173(1):373-388
Land plants underwent tremendous evolutionary change following the divergence of the ancestral lineage from algal relatives. Several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innovations appeared as the embryophyte clade diversified, leading to the appearance of new organs and tissue types.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changes came about, we need to identify the fundamental genetic developmental program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growth, patterning,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describe how these programs were modified and elaborated through time to produce novel morphologies. Class III homeodomain-leucine zipper (class III HD-Zip) genes, identified in the model plant Arabidopsis thaliana, provide good candidates for basic land plant patterning genes. We show that these genes may have evolved in a common ancestor of land plants and their algal sister group and that the gene family has diversified as land plant lineages have diversified. Phylogenetic analysis, expression data from nonflowering lineages, and evidence from Arabidopsis and other flowering plants indicate that class III HD-Zip genes acquired new functions in sporophyte apical growth, vascular patterning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leaf development. Modification of expression patterns that accompanied diversification of class III HD-Zip genes like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land plant form.  相似文献   

15.
王萌  张淑梅  王欣  李丁男  王丹  张旭 《广西植物》2017,37(7):930-933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域辽阔,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164科928属3 103种。该文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报道了东北地区木本植物1个新记录属是黄连木属(Pistacia L.)(漆树科Anacardiaceae)和5个新记录种,分别是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野皂荚(Gleditsia microphylla)、东北忍冬(Lonicera elisae)、郁香忍冬(L.fragrantissima)、毛叶水栒子(Cotoneaster submultiflorus)。该文报道的新记录种凭证标本保存于大连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这些新记录木本植物的发现,对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滇黔桂植物区和华南植物区的交错地带,是古北极与古热带两大植物区系交接过渡的中心地带,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摸清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该文基于历史文献整理、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该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 735种,包括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18种、种子植物1 517种,具有较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组成以及较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2)该区共有中国特有植物486种、广西特有植物56种、岩溶特有植物262种,具有显著的植物特有性。(3)该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3种、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4种、受威胁植物108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植物144种,具有较高程度的植物珍稀濒危性。综上表明,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岩溶植物基因库,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该研究结果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植物保护和利用以及其他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首次发现西藏新记录属云实属(Caesalpinia Linn.)植物——见血飞(Caesalpinia cucullata Roxb.),另外报道了11个新记录种和2个变种: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 Wall.),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华中凤尾蕨(Pteris kiuschiuensis var.centrochinensis ChingS.H.Wu),毛茛科(Ranunculaceae)尾叶铁线莲(Clematis urophylla Franch.),椴树科(Tiliaceae)刺蒴麻(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锦葵科(Malvaceae)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 Matsuda),中华地桃花[Urena lobata var.chinensis(Osbeck)S.Y.Hu],柳叶菜科(Onagraceae)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G.Don)Exell]、卵叶丁香蓼(Ludwigia ovalis Miq.),唇形科(Lamiaceae)小鱼仙草[Mosla dianthera(Buch.-Ham.)Maxim.],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Vahl)Bl.],爵床科(Acanthaceae)白接骨[Asystasia neesiana(Wall.)Nees],桔梗科(Campanulaceae)卵叶半边莲(Lobelia zeylanica Linn.),天南星科(Araceae)百足藤[Pothos repens(Loureiro)Druce]。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西藏的植物区系,并为研究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增加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广东大亚湾海岛植物调查中,发现广东省被子植物新记录2个物种——芸香科(Rutaceae)光叶山小橘[Glycosmis craibii var. glabra (Craib) Tanaka]和山茶科(Theaceae)保亭杨桐(Adinandra howii Merrill & Chun)。凭证标本存放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AU)。新记录既丰富了广东省植物多样性,也为海岛植物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Early vascular land plants: proof and conjec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egafossil evidence does not fill the 'evolutionary gap' between land plants and their hypothetical green algal ancestors. Rare Late Silurian vascular plant megafossils provide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ecological steps that preceded their evolution. Dissociated trilete spores, spore tetrads, cuticle- and tracheid-like structures far exceed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Silurian vascular plant megafossils, and appear millions of years before them. In reference to whole-bodied organisms, these or analogous structures belong to land plants or emergent aquatics; they may represent plants evolutionarily intermediate between green algae and descendent vascular plants at the bryophyte or pre-bryophyte stages. Changes in the cellular biochemistry of pre-Devonian land plants in response to the selective pressures of terrestrial life may have led to the origin of lignin and cutin, neither of which has any counterpart among the algae, and to the evolutionary surge of the vascular plants in the Early Devonian represented by the plant megafossil recor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trilete spores and shallow-water, nearshore sites reinforces conclusions based on morphology that a terrestrial flora existed well prior to the appearance of vascular plant megafoss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