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状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um caespitosus) ATCC27422是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A的产生菌,根据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染色体复制起始区两端基因序列的保守性,采用PCR方法从该菌中克隆了一段包含染色体复制起始区(oriC)的1.3 kb片段。序列分析发现,克隆片段与天蓝色链霉菌的oriC及邻近区域的同源性达80%以上;头状链轮丝菌oriC中含有22个DnaA-box,保守序列为TTGTCCACA。以克隆片段构建的质粒可以跨属转化变铅青链霉菌(S. lividans)ZX7,原生质体转化效率为3.2×102个/μgDNA;质粒在S. lividans ZX7中能以低拷贝形式稳定存在;转化子的菌落和菌丝形态均正常。头状链轮丝菌oriC序列与几种链霉菌的oriC有较高的同源性,以及在变铅青链霉菌中仍具有复制起始活性等说明链轮丝菌属与链霉菌属在系统发生上关系较近;但采用最大似然法分析oriC序列构建的头状链轮丝菌与几种链霉菌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头状链轮丝菌与几种链霉菌之间的分化距离远大于链霉菌之间的分化距离。该证据支持链轮丝菌属的独立分属。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浙江杭州灵隐山山脚土壤巾分离到一株链轮丝麓733号,经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与巳矧的近似种都不相同,因此定名为杭州链轮丝菌Strcptoverticillium hang-zhouense n.Sp.  相似文献   

3.
从上海市崇明县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生柱晶白霉素的轮生链霉菌,编号为X-7。它与文献报道的该抗生素的产生菌不同。经鉴定为链轮丝菌属中的一个新变种,定名为北里链轮丝菌崇明变种(Streptoverticillium kitasatoensis var. chongmingense n. var.)。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浙江省杭州植物园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16-4。根据其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拮抗性等的研究的结果认为,该菌株是丁香轮丝链轮丝菌的一个新变种,命名为丁香轮丝链轮丝菌杭州变种(Streptoverticillium lilacinoverticillatum var. hangzhouense n. var.)。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广东省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中温好气性放线菌80-1330其主要特征: 气丝稀少至茂盛,在气丝上形成短的节孢子链,顶端圈卷;基丝顶端或孢子梗上,着生单个或有时2—4个成短链的球形孢子,直径2.5μm;细胞壁组分I型。 DNA中G+C含量为72.4克分子%。其特征有别于放线菌目中已发表的五十多个属,认为是该目中的一个新属,命名为小链孢菌属(Micrstreptospora gen nov.)|代表种为烬灰小链孢菌(Microstreptospora cinerea sp.nov.)。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四川和香港土壤中分离出四株小双孢菌,编号分别为18、71、72和32号。前三株菌气生菌丝短,较贫乏,产生成纵对孢子,有时产生深褐色素,鉴定为棕褐小双孢菌新种(Microbispors brunnea sp.nov.)。32号菌株气丝青灰色,产生成纵对的梭形孢子,孢子表面有明显的鞘膜,鉴定为青灰小双孢菌新种(Microbispora caesia sp.nov)。  相似文献   

7.
黄色直丝链霉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4-773链霉菌对产朊圆酵母(Torulopsis utilis)细胞及稻瘟菌(Piricularia oryzae)菌丝有溶菌作用,对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指出,34—773链霉菌的孢子丝直形,孢子长杆状,表面光滑;气生菌丝体先蚌肉白,后豆汁黄;基内菌丝体淡鹅掌黄、淡雅梨黄;无可溶性色素。经鉴定和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近似种比较定为新种——黄色直丝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rectus n. sp.)。  相似文献   

8.
从云南省昆明市郊水田土样中分离到Y84—4001和Y84一4003两株菌。其特点是不抗酸,气丝形成孢子链,菌落中心的基丝断裂,胞壁IV型,应置于糖多孢菌属。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将菌株Y84—4001定名为橙黄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auranti-aca sp. Nov.),菌株Y8-4003定名为橙黄糖多孢菌昆明亚种(Saccharopolyspora aurantiacasubsp.Kunmingcnsis subsp. Nov.)。  相似文献   

9.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小多孢菌科的一个新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我国广西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好气、中温的放线菌,经鉴定为新种新属。新属命名为短小多孢菌餍(Parvopolyspora n. gen.)。代表种为苍白短小多孢菌(Parvopolyspora pallida n. sp.)。 新属的主要特征是:在气丝上形成单个或2—7个(大多为2—3个)孢子的短链,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垂直密集着生于轴丝及其分枝上。5个孢子以上的链,直接在轴丝及其分枝的顶端形  相似文献   

11.
自云南省昆明市郊区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胞壁化学组分III型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编号4—4C。该菌株产生灰白色有分隔和分枝的气丝。成熟的气丝断裂成短杆状小体。气丝分枝末端时常形成类似于链霉菌的孢子丝。分生孢子链由为数不多的大小两种孢子形成。基丝黄色或黄褐色,分隔并断裂威柱形小体。有时产生微黄褐色可溶性色素。与拟诺卡氏菌属中的已知近似种比较,有明显区别。因此,认为是个新种,命名为链孢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streptosporus n. sp.)。  相似文献   

12.
从广西龙胜县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金色类群链丝菌No. 891,气丝白至浅灰色,基丝微白至浅黄色,无类黑色素,孢子丝螺旋形,孢子椭圆形,表面带刺。经与国内、外报道的近似种比较,均不相同。891是一个新种,定名为龙胜链霉菌(Streptomyces longshcngensis n. sp.Yan. Et al., 1977)。该菌所产生的抗德素,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防冶效果。它和围内、外已报道的各种抗稻瘟抗菌素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云南省昆明市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两株放线菌,经鉴定认为是小单孢菌属中的两个新种。菌株10为橙色类群,孢子表面呈疣状突起,侧影近似齿轮形,定名为齿轮小单孢菌(Micro-monospara crenata n.Sp.)。菌19-2株为紫色类群,孢子表面光滑,定名为紫褐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violaceofusca n. sp.)。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广西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腐生、中温、好气性的放线菌230菌株。其主要特征:气丝和基丝发育良好,仅在气丝上着生短的重复三分权的孢于丝,形成被鞘膜包围的具厚壁(30一45nm)的节孢子,细胞壁化学组分I型。其特征有别于放线菌目中已发表的各属,认为是链霉菌科中的一个新属,命名为三歧孢菌属Trichotomospora (Streptomyces Shomura et al.) Lian etal. N. gen.。代表种为灰蓝三歧孢菌 Trichotomospora caesia Lian et al. n. sp.。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忍冬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白粉菌5个种:双盾叉丝壳Micros-phaera dipeltae Yu et Lai sp.nov.,二郎山叉丝壳 M.Erlangshunensis Yu sp.nov., 忍冬叉丝壳 M.Loniccrae (De.)Winter,万布叉丝壳M.Van-brunetlana Gerard 和荚叉丝壳M. Riburni(Duby)Biumer,前二者为新种;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每一个种都列有寄主种类和国内外分布,并讨论了它们与邻近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棒丝壳属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棒丝壳属(Typhulochaeta)白粉菌全世界共报道2种1变种。除1变种产于北美外,其余我国均产。 本文主要报道另1新种:八角枫棒丝壳(Typhulochaeta alangii Yu et Lai, sp.nov.).  相似文献   

17.
生在山木患(Harpullia cupanioides Roxb.)叶上的丝孢菌(Hyphomycetes)个新种:瘤孢小棒柄菌(Microclava tuberospora G. C. Zhao et N Li sp nov)和黑孢射棒孢菌(Actinocladium alrosporum G.C.Zhao et N. Li sp.nov)。文中对这两种真菌作了描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18.
假笼头菌属(Pseudoclathrus)是刘波和鲍运生(1980)根据模式种——柱孢假笼头菌(P.Cylindrosporus Liu et Bau)所建立的新属。 1987年,本文作者报道了雷公山假笼头菌(P.Leigonshancnsis Zhou et Zhang)一新种,本文再报道该属的另一新种——安顺假笼头菌Pseudoclathrus anshunensi Zhou et Zhang。本新种不同于柱孢假笼头菌之处主要是,新种具4条柱状臂,臂无脊沟,柄露于菌托外。而柱孢假笼头菌具6个柱状臂,每条臂均具纵脊沟,柄藏于菌托内;与雷公山假笼头菌的区别在于雷公山假笼头菌具5—6条薄带状的臂,臂肉桂色,担子果大,担孢子也较大,而新种具4条柱状臂,橙黄色,担子果和担孢子均较小。模式标本存放于贵州农学院植病教研组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节丝壳属(Arthrocladialla)的白粉菌,世界上仅报道有一个种,产于欧洲和苏联中亚地区。我国先后在新疆、陕西、甘肃和内蒙采到此属标本,本文主要报道中国节丝壳属的另一新变种——多孢节丝壳(Arthrocladiella mougcotii(Lev.) Vassilk.Var.Polysporae Z. Y. Zhaovar. Nov.)  相似文献   

20.
柳生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salictcola sp. Nov.)是寄生在黄花柳(Salix caprea L.)和川鄂柳(Salix fargesii Burk.)上的一个白粉菌新种。虽未看到这个菌的无性阶段,但根据其有性阶段子囊壳较大、侧面看陀螺状,附属丝很多、近顶生、顶端钩状,子囊排列成层、数目较多、长形,子囊孢子数目较少等特征,仍然可以认为它是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的一个种。切片检查还观察到内生菌丝体的痕迹。柳生半内生钩丝壳与半内生钩丝壳的另外2个已知种:多丝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polychaeta (Berk.Et Curt.) Kimbr.Et Korf]及三孢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shiraiana (P.Henn.) Kinnbr. Et Koff] 的主要区别在于柳生半内生钩丝壳寄生在杨柳科上,每个子囊的子囊孢子数目3—5(大多4)个,而多丝半内生钩丝壳和三孢半内生钩丝壳都寄生在榆科上,每个子囊的子囊孢子数目分别为2个或3个。柳生半内生钩丝壳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