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几种载体对红铃虫性诱素引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te,顺、顺-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醋酸酯 1:1)对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雄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Hummel et al.,1973)。但是,以前用滤纸、棉绳和尼龙布作载体(Shorey etal.,1974),无法控制挥发速度,前期挥发量高,后期量低,再加日晒雨淋,性诱素损失较大,以致引诱效果不稳定,残效短。因  相似文献   

2.
性信息素对红铃虫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雄蛾在交配之前的性行为可以分为远距离对雌蛾的定向和包括着陆、搜索、交配等直接导致雌、雄蛾交配成功的近距离行为。这两类不同的行为可由复合性信息素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引起(Roelofs et al.,1977)或者由同种物质不同浓度所诱发,即雄蛾接受较低浓度刺激时出现远距离定向飞行;而高浓度诱发雄蛾近距离的交配性行为反应(Bartell et al.,1969)。从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雌蛾体内已经鉴定得到两种化学成份,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这两种成份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Hummel et al.,1973),它具有在田间引诱红铃虫雄蛾和诱发雄蛾近距离行为反应的作用。 在田间释放性信息化合物来扰乱雌、雄蛾之间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抑制其交配和繁殖是一种有希望的害虫防治方法。用红铃虫性诱素扰乱红铃虫交配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效(Gaston et al.,1977)。但是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性诱素抑制红铃虫雄蛾远距离定向后,田间还有相当比例的雌蛾发生了交配,这个现象表明,性诱素还未能完全抑制红铃虫雄蛾的近距离行为。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用以阐明环境中红铃虫性诱素的存在对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昆虫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常需要一种比较方便、稳定、而能够定量的测定行为反应的方法。 红铃虫性信息素是由顺-7,顺-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二种成分组成,两种成分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现将我们近年来用红铃虫性诱素对红铃虫雄蛾进行行为测定的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澄清中国玉米螟的种名,1979年8月,我们用一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èe)和三种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不同配比的性诱剂,在河南许昌作了田间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2-和反12-十四烯醇乙酸醑及醋酸十四(烷)醇34∶39∶27,11天132盆次共诱到71头蛾,效果良好: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97∶3和3∶97,前者共诱到3头蛾,后者共诱到2头蛾,有一定活性:而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35∶65没有诱到蛾,无话性。因此,初步证明:(1)河南许昌的玉米螟主要为亚洲玉米螟,至于是否有欧洲玉米螟存在,须进一步作试验和对标本进行鉴定后才能确定:(2)性诱剂装在橡皮塞内的效果优于装在毛细管内的效果;(3)用诱蛾水盆比用“非洛康”捕蛾器纸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棉红铃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1974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大田防治试验。发现红铃虫性诱素(顺、顺-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和顺、反-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的1:1混合物)对雄蛾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在田间达向试验中,虽然它对雌、雄蛾间的性信息联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雌娥交配率的下降幅度却不大。为了分析这些现象,对红铃虫性行为作了观察,发现切除雄蛾触角,就失去对性诱素的反应;而切除雌蛾触角.该雌蛾仍能交配。Smith等(1978)的切除触角试验,其结果与我们的相  相似文献   

6.
1975年我们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提供的棉红铃虫性诱剂(下称性诱剂),从8月1日—10月6日对第二、三代红铃虫进行了迷向法防治试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摸清红铃虫性诱剂的防治效果,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我们对红铃虫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告,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学习上海昆虫研究所的经验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土法上马,摸索出一些简单易行,经济有效,适于广大农村大面积使用的土制诱杀红铃虫性诱剂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土制性诱剂的方法 每天清晨将树枝把诱到红铃虫雌蛾(也可不分雌雄),剪下腹尾部放入酒杯内,用酒精或白酒(要淹没腹尾),浸泡5-8小时也可现做现用,然后用筷子仔细捣烂,把组织浆(连渣带水)或简称粗提物涂在  相似文献   

9.
<正> 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chiffermuller)严重为害小麦、玉米、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1978年Bestmann等报道黄地老虎的性诱剂是顺-5-十碳烯醋酸酯(Ⅰ),并进行了合成。我们根据现有条件,用己炔为原料合成了黄地老虎性诱剂,并在新疆乌鲁木齐等地进行了田间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77年我们用四川省化学研究所合成的二化螟性诱剂(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3-十八碳烯醛)按一定比例组合,在遵道公社五大队、马尾公社农科站、东北公社农科站,进行了二化螟的田间诱蛾试验(其中马尾和东北点只进行了第二代试验)。 我们分别将滴有不同剂量,不同配比的性诱剂小泸纸封于2×2厘米的聚丙烯薄膜袋内,把它放在盛水(加入少许洗衣粉)的诱捕盆中,每盆之间相距15—20米,放置高度以盆口平于叶尖,7—10天更换一次药剂(第二代试验时,因气温较高,5—7天更换一次药剂)。同时设置黑光灯作对照,黑光灯与性诱剂处理区相距200米以外(处理区与对照区的田间虫口密度基本一致,而且均未施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