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探究马尾松健康植株不同位置挥发性物质,比较其不同部位的挥发物的种类差异及含量,分析松墨天牛成虫对健康马尾松各部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和嗅觉反应,为开展松墨天牛的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马尾松松针、1 cm枝条、5 cm枝条、20 cm树干、30 cm树干、松油脂6个部位的挥发物,并对松墨天牛雌雄成虫进行触角电位测定和行为反应观测。【结果】6个部位的挥发物提取物中,共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各部位挥发物种类相近,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但其主要挥发物均为萜烯类物质,主要包括月桂烯、蒎烯、左旋-beta-蒎烯、莰烯等。在触角电位试验中,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在行为反应试验中,各部位挥发物对松墨天牛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其中雌成虫对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雄成虫对30 cm树干和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结论】健康状态下,马尾松5 cm枝条及30 cm树干和松油脂中萜烯类挥发物制成的植物源引诱剂对松墨天牛两性成虫具有更好的引诱作用,这将为提高现有的诱捕剂效果提供参考,同时为松墨天牛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是我国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地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球果的重要害虫,其危害严重影响了祁连圆柏的种子生产和育苗。为了筛选和鉴定圆柏大痣小蜂寄主定位相关的化学活性物质,利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分析了祁连圆柏不同状态的球果和枝叶共5类挥发物样品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agram Detection)测定圆柏大痣小蜂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圆柏大痣小蜂成虫对几种化学活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研究结果表明:5类挥发物中共鉴定到117种化合物,每类样品都含特有的植物挥发性成分,但其主要成分基本相似;有15种化合物能引起圆柏大痣小蜂的触角电位反应;圆柏大痣小蜂对其中的12种挥发物具有明显的趋向行为反应。3种共有成分月桂烯、桧烯和右旋萜二烯均对圆柏大痣小蜂具有吸引作用,一年生未产卵球果挥发物特有成分α... 相似文献
3.
长足大竹象的触角超微结构和对竹笋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是当前竹林主要害虫, 专一地取食危害丛生竹笋梢。本研究应用电镜扫描、气质色谱联用(GC-MS)及触角电位(EAG)技术, 分析了长足大竹象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不同竹笋挥发物的成分及其与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以期分析长足大竹象寡食竹笋的原因。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成虫触角上感知竹笋挥发物的锥形感器数量最多、密度最大。气质色谱联用在竹笋挥发性物质中检测到28种物质, 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 其次是醇类和酸类物质。EAG分析表明苯甲醛等13种竹笋挥发物的相对触角电位值显著高于对照, 以苯甲醛的EAG值最高。结果提示丛生竹笋梢高含量和特有的挥发物成分可能是吸引长足大竹象取食竹笋的重要物质, 长足大竹象对竹笋气味的识别很大可能是根据以苯甲醛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具有特定成分比例的化学指纹图谱。本研究为研制长足大竹象取食引诱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为进一步研究沙葱萤叶甲的化学感受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沙葱萤叶甲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采用顶空动态吸附收集法采集寄主植物沙葱Allium mongolium的挥发物,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沙葱主要挥发物组分,并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 EAG)测定沙葱萤叶甲成虫对这一寄主植物主要挥发物成分的电生理反应。【结果】沙葱萤叶甲成虫触角上分布的感器主要有5种类型,分别是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 SB)、钟形感器(sensilla campaniformia, SCa)和B9hm氏鬃毛(B9hm bristles, BB)。沙葱挥发物主要由32种化合物组成,其中,含硫化合物占总量的49.3%。雌成虫对二烯丙基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顺-2-己烯-1-醇、2-己烯醛、苯甲酸甲酯和己醛6种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触角电位反... 相似文献
5.
寡食性的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和广食性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是实夜蛾属的2近缘种昆虫,在它们的寄主植物中,只有烟草为其共同寄主,为明确它们对烟草挥发物嗅觉感受能力的差异,测定了这2种夜蛾的处女雌蛾、交配雌蛾及雄蛾对20种低浓度(1.0×10-5 mol · L-1)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并对其中6种化合物进行了剂量反应测定,结果表明,(1) 2种夜蛾对测试化合物均可产生EAG反应且反应趋势相似:对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绿叶气味、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显著高于具有烟草\"种\"特异性的单萜类、倍半萜类和杂环化合物,表明2种夜蛾远距离定向时,对植物\"种\"的辨识能力均较差.(2) 2种夜蛾对脂肪族C6_化合物的EAG反应最强,碳链延长或缩短都会导致反应强度的降低.(3) 烟夜蛾对大多数化合物的EAG反应大于棉铃虫,表明在远距离寄主定向时其嗅觉感受器对寄主挥发物的感受能力强于棉铃虫.(4) 烟夜蛾交配雌蛾对β-水芹烯和桧烯的EAG反应高于其处女雌蛾和雄蛾,除此之外2种夜蛾的EAG反应未见显著的性别差异,推测β-水芹烯和桧烯可能是烟夜蛾在烟草上产卵的\"信号\"物质.(5) 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2种夜蛾对6种类型化合物的EAG反应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且均未达到饱和.由此可知,与棉铃虫相比,烟夜蛾嗅觉神经系统在其寄主定向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也更专化. 相似文献
6.
7.
桔小实蝇对几种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小实蝇寄主范围广,可危害芒果、柑橘、咖啡和红辣椒等250多种水果和蔬菜,现已成为中国、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和夏威夷群岛一带的危险性果蔬害虫。本文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测定了桔小实蝇雌雄成虫对8种寄主挥发物标准化合物(1,8桉叶素、α-蒎烯、β-石竹烯、柠檬醛、香草醛、乙醇、芳樟醇和月桂烯)的EAG反应。结果表明:上述标准化合物均能引起EAG反应,EAG反应值随着浓度增大(0.1μg/μL、1μg/μL、10μg/μL和100μg/μL)而显著不同。当柠檬醛和月桂烯浓度为100μg/μL时,桔小实蝇雌虫交配前、后的EAG反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浓度为100μg/μL的1,8桉叶素对桔小实蝇交配后雌虫和雄虫的刺激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桔小实蝇交配前雌虫和雄虫对浓度为100μg/μL乙醇的EAG反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触角电位和嗅觉测定技术,比较分析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健康和松材线虫危害的枝条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未交配松墨天牛对健康枝条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大于被害枝条的,交配后天牛对被害枝条的EAG反应值明显大于健康枝条的。在“Y”型嗅觉仪中,未交配天牛对健康枝条挥发物表现为正趋性,对被害枝条挥发物表现为负趋性,而交配后天牛对被害枝条挥发物表现为正趋性,对健康枝条挥发物表现为负趋性。说明不同发育时期的松墨天牛成虫对不同生理状态的寄主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危害状态下寄主萜烯挥发物含量的变化及松墨天牛对其组分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5种生理状态(健康、人为物理损伤、饵木、取食和产卵)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取食危害状态的雪松Cedrus deodara的萜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5种生理状态下,α-蒎烯在萜烯组分中均占有最高比例。健康状态下马尾松树干和树枝中的萜烯组分不同且含量有显著差异。随着饵木的衰弱进程,α-蒎烯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β-蒎烯的含量显著增加,我们推测,α-蒎烯与β-蒎烯的相对比例越小则寄主树势衰弱的程度越深,其两者比例的变化是马尾松寄主树势衰弱程度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人为物理损伤的马尾松树干与树枝的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含量差异显著。不同产卵危害程度的马尾松树干萜烯类组分不同,同一产卵危害程度的马尾松树干上部和下部的多数萜烯组分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但变化无明显规律。取食危害状态下马尾松和雪松萜烯种类不同且含量差异显著。重度产卵危害马尾松树干与取食危害树枝萜烯中,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和β-水芹烯相对含量差异显著。第13天的饵木与人为物理损伤的马尾松树干的萜烯中,饵木的β-蒎烯和柠檬烯相对百分含量均比人为物理损伤状态的高,而α-蒎烯则相反。α-蒎烯和β-蒎烯在取食危害树枝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树枝,而β-月桂烯、β水芹烯和反式石竹烯在健康状态树枝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取食危害树枝。除了α-蒎烯和β蒎烯,健康状态与产卵危害状态的马尾松树干萜烯相对含量大都差异显著。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在人为物理损伤与虫害状态的马尾松树干及树枝中含量差异较大。总之,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很可能是影响和调节松墨天牛取食和产卵行为最为重要的信号物质。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对寄主萜烯的触角电位(EAG)表明,该天牛对β-蒎烯的EAG活性高于其他萜烯,乙醇也能引起较高的EAG反应活性,但总体上对单一萜烯的EAG反应活性不强,且存在雌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稻纵卷叶螟对43种禾本科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筛选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为开发植物引诱剂诱集稻纵卷叶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测定了稻纵卷叶螟雌雄蛾对来自禾本科植物的43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稻纵卷叶螟雌、雄蛾对50 000μL/L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分别较对照高16.6倍、10.9倍。稻纵卷叶螟雄蛾对50 000μL/L正戊醛的EAG反应值为(7.347±1.582)m V,是对照的2.6倍;对5 000μL/L和50 000μL/L苯甲醛的EAG反应分别较对照高2.0倍、2.4倍;对50μL/L、500μL/L水杨酸甲酯的EAG反应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5.2%、72.1%。【结论】反-2-己烯醛、正戊醛、苯甲醛、水杨酸甲酯对稻纵卷叶螟具有EAG活性,可能为稻纵卷叶螟植物源引诱剂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测定了不同时期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越冬幼虫虫体、血淋。巴内氨基酸含量,并对影响幼虫抗寒的氨基酸进行了探讨。对越冬幼虫体内17种氨基酸的研究结果表明,从越冬初期至越冬期,氨基酸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各种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同,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和胱氨酸随着温度的下降呈增加趋势。幼虫虫体总氨基酸含量增幅最大的为丙氨酸,比越冬初期增加了28.8%,其次是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分别比越冬初期增加了9.4%、6.4%和5.4%,其他氨基酸增加不明显;幼虫血淋巴内游离氨基酸中的丙氨酸、胱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比越冬初期增加了94.6%、80.2%和19.6%。因此认为体内这些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能与低温抗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松阿扁叶蜂越是松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幼虫在松林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的抗寒能力影响翌年的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用NTC-TD热敏电阻 数字电表法研究了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并调查了越冬场所、龄期、死亡率等。结果表明: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随外界温度的高低而变化。4、5、6龄越冬幼虫平均过冷却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9.3℃-、20.3℃-、21.6℃降至越冬期的-22.5℃-、24.8℃-、23.1℃,冰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2.8℃-、12.9℃-、12.1℃降至越冬期的-14.1℃、-16.8℃-、15.3℃。从越冬期进入早春出蛰期后,随着温度的回升,过冷却点也随之升高。调查林间越冬幼虫龄期表明,4龄、5龄、6龄皆有,以5龄为最多,占53%;越冬幼虫以山坡中部和顶部土壤瘠薄处虫口密度较小,分别占28.6%和29.3%,山坡基部土层较厚处密度较大,占42.1%;越冬幼虫在树冠内的分布,以南部方位最多(27.0%),东部方位(26.3%)和西部方位(25.6%)略少,北部方位最少(21.1%);调查幼虫死亡因子,以真菌感染致死最多,占总死亡数的42.4%,细菌和其它因子分别为28%和29.7%。 相似文献
14.
15.
云斑天牛对补充营养寄主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选择性试验,研究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成虫在补充营养阶段对多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林间调查结果表明,云斑天牛成虫对法国冬青(V.awabuki)和光皮桦(B.luninifera)有较强的嗜食性,林间最高取食选择率分别为100%和92.4%。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云斑天牛成虫对法国冬青、核桃(Jugians regia L.)、光皮桦和杨树(Populus tomentosa)等寄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生测结果与林间调查及室内选择结果一致,法国冬青和光皮桦的挥发物对云斑天牛引诱效果明显,并且枝条挥发物引诱力高于叶片挥发物,引诱效果最佳的组合为:采用蒸馏法,用二氯甲烷提取的冬青枝叶粗提物;采用浸提法,用乙醚提取的冬青和光皮桦枝叶粗提物和二氯甲烷分别提取的冬青枝和叶的粗提物。 相似文献
16.
从东北伊通红松林采集的自然染病死亡的帕克阿扁松叶蜂Acantholyda 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株球孢白僵菌,定名为FDB01。用该菌株孢子悬浮液感染油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和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幼虫,研究该菌株的致病情况。结果表明,用浓度为2×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16d后,该菌株对油松阿扁叶蜂和落叶松叶蜂的致死率分别达到了94.4%和100%,说明该菌株对松叶蜂具有很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7.
Alamouti SM Wang V Diguistini S Six DL Bohlmann J Hamelin RC Feau N Breuil C 《Molecular ecology》2011,20(12):2581-2602
Grosmannia clavigera is a fungal pathogen of pine forests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and a symbiotic associate of two sister bark beetles: Dendroctonus ponderosae and D. jeffreyi. This fungus and its beetle associate D. ponderosae are expanding in large epidemics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Using the fungal genome sequence and gene annotations, we assessed whether fungal isolates from the two beetles inhabiting different species of pine in epidemic regions of western Canada and the USA, as well as in localized populations outside of the current epidemic, represent different genetic lineages. We characterized nucleotide variations in 67 genomic regions and selected 15 for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concordance of gene genealogies and distinct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 identified two sibling phylogenetic species: Gc and Gs. Where the closely related Pinus ponderosa and P. jeffreyi are infested by localized popula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beetles, Gc is present. In contrast, Gs is an exclusive associate of D. ponderosae mainly present on its primary host‐tree P. contorta; however, in the current epidemic areas, it is also found in other pine spec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ost‐tree species and the beetle population dynamics may be import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tic divergence and diversity of fungal partners in the beetle‐tree ecosystems. Gc represents the original G. clavigera holotype, and Gs should be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19.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嫩梢期的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了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e cv. Shatangju不同发育状态嫩芽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亚洲柑橘木虱成虫对九里香和砂糖橘嫩芽中的4种共有挥发性成分葎草烯、正己醛、石竹烯、反式-2-己烯醛的趋性反应,从行为学反应和化学成分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亚洲柑橘木虱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关系,以期探究植物源气味在亚洲柑橘木虱寄主选择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砂糖橘未展开嫩芽、半展开嫩芽分别含有36种、41种挥发性物质,全展开嫩芽和新叶分别含有32种和 37种挥发性物质,九里香未展开嫩芽和展开嫩芽分别含有20种和14种挥发性物质;(2)两种植物不同发育状态嫩芽的共有挥发物有8种,分别是葎草烯、正己醛、石竹烯、反式-2-己烯醛、([S-(E,E)]-1-乙基-5-亚甲基-8-(1-甲基乙基)-1,6-环癸二烯、α-荜澄茄油烯、γ-芹子烯和δ-杜松烯;(3)亚洲柑橘木虱成虫对10 μL/mL石竹烯、100 μL/mL反式-2-己烯醛以及1 μL/mL葎草烯有明显的正趋性,研究结果可为亚洲柑橘木虱引诱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B型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雌虫对3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提取液、挥发物标样以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模拟样的行为反应,并比较鉴定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以期明确植物挥发物在B型烟粉虱寄主定向行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番茄植株和甘蓝植株及其相应的挥发物提取物对烟粉虱雌成虫均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辣椒植株和挥发物提取物的引诱作用不明显;3种寄主植物和挥发物提取物分别两两之间比较时,烟粉虱的选择行为均极显著地表现为番茄 > 甘蓝 > 辣椒。2)番茄、甘蓝和辣椒具有不同的挥发物化学图谱,且挥发物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差异很大;番茄挥发物总量远远大于甘蓝和辣椒;从组分来看,番茄挥发物中主要为萜烯类(89.8%),甘蓝挥发物中主要为烷烃类(53.0%)。3)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标样(10-1~10-6 μL/μL)中,除1,8-桉树脑始终对烟粉虱具有引诱作用外,丁子香酚、苎烯、里那醇和月桂烯则是分别在10-4~10-6,10-1~10-4,10-1~10-4和10-1~10-4μL/μL时,才具有引诱作用;α-蒎烯、顺-3-已烯-1醇则在高浓度下(10-1和10-2 μL/μL)对烟粉虱具有排斥作用,低浓度下对烟粉虱没有任何影响;正十二烷在任何浓度下对烟粉虱均没有任何作用。4)在辣椒上分别喷施番茄挥发物模拟样和甘蓝挥发物模拟样,均显著增加对烟粉虱的引诱作用,而在番茄上喷施辣椒挥发物模拟样则无明显增效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挥发性物质在B型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时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