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时间到了21世纪,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生根发芽了,越来越多的保护区加入到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了中国保护区的中坚力量。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已经发展成连结国内外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沟通桥梁,而中国的生态学事业也借助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东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该计划长盛不衰的秘密何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让其有如此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提出“人与生物圈”计划.率先明确提出“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应该与自然协调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生物与自然的主宰。水生生物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和经济价值.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40周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将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出版《人与生物圈》杂志系列特别纪念专辑是其中之一。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项伟大的全球性政府间科学计划,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与生态科学处处长兼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秘书处秘书长NatarajanIshwaran先生(简称Ishwaran)。  相似文献   

4.
“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问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至今巳实施了40年。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非常明确: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环境保护的问题不能脱离与人类生活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研究和持续利用的关键区域。中国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已建立自然保护区700多处,在实施“联合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内和国际的联合行动。为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联合行动,1993年4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做出这一决定的考虑是: ——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是十分有影响的国际渠道,这一计划所提出的生物圈保护区的  相似文献   

6.
1997年7月,我们参加了福建省首届武夷山GEF项目自然保护夏令营。武夷山是国家重点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她列入MAB计划,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赴保护区的火车上我知道了保护区设有旅游公司,觉得这似乎与自然保护有矛盾。在以后的活动中就留神,看到与自然保护不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和实施”人与生物圈(MAB)”计划40周年。人与生物圈计划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决策者及社会公众相结合,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地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提供资助,云南省科委配套资助,从1994年开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MAB)国家委员会的主持与协调下,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执行,加拿大国家公园的专家提供咨询和合作,在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内勐养保护片开展了题为“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研究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加有效而实际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研究了保护区内各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状况以及有关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何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中,提出了“生物圈保护区”这个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保护区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全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是实施生物圈保护区战略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国家之一,至今不仅已有24个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而且还建设了自己的国家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拥有102个成员。它们都是我国保护区管理较有成效的佼佼者,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待完善。一、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概念与任务生物圈保护区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与日俱增,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地提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项具有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政府间生态学研究计划。该计划的总目标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围内,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以及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基础,预测目前人类活动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从而增强人类有效地管理生物圈自然资源的能力"。它有着多项重要贡献:率先明确提出人是生物圈的组  相似文献   

11.
《人与生物圈》杂志作为中国人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平台,创刊23年来一直致力于联合科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宣传与推广,第四届世界生物圏保护区大会的召开关系到人与生物圏计划的未来,为了深入了解这次本次大会的意义和主要成果,MAB和世界生物圏保护区网络(WNBR)的发展与走向以及今后10年将要面对的挑战和机会等问题,本刊记者陈向军通过微信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于生物圈计划韩群力秘书长。  相似文献   

12.
发起于197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全球性科学计划KAILAS品牌支持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课选自人教版7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2章第3节。本册教材从内容框架上是要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所属的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就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本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则是在前一节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考虑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从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辩证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生物与环境     
顾来  陈明 《生物学通报》2004,39(3):47-50
“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教材内容主要阐述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水平、任务及意义.是从宏观的角度阐明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研究生物圈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护生物圈相对稳定性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章知识内容的复习应把握下列知识要点:  相似文献   

15.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这是一项致力于全球环境与发展的长期性科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培训、示范、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人类对生物圈的有效管理能力。MAB计划和以往有关资源与环境的科学计划相比,更注重于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对人为因素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作用正在改变着不断变化的环境总体。换言之,人类是生物圈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而且是最积  相似文献   

16.
朱兆泉 《人与生物圈》1996,(1):30-31,35
生物圈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也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当地群众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方面受到了一些限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保护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找不到更多增加收入的门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给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协调好自然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使当地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尽快富裕起来,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锡林郭勒——寻访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198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护网络。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占地1万多平方公里。锡林河南北向蜿蜒于  相似文献   

18.
<正>(Richard B.Primack(美)、马克平、蒋志刚主编)该书编译自美国波士顿大学Richard B.Primack教授编写的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Fifth Edition)一书。书中汇集了当今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辅以中国的重要案例,如丹顶鹤的保护、中国人与生物圈项目以及在喜马拉雅地区阻止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等。从这本新版的《保护生物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保护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如何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目前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展,特别是国际社会的努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并充满厚重的使命。中国虽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形势仍不容乐观,每一位公众应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成为自然的  相似文献   

19.
五大连池保护区的遗产价值和有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保护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40佳、中国矿泉水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显然旅游和资源的开发活动在这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与此同时,许多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如果保护工作搞不好,旅游和资源的开发就难以持续,所以如何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成为它进一步建设必须解决的任务。因此,它希望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借助生物圈保护区管理模式来改进它的工作。前不久,笔者有机会随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组,对五大连池保护区作了短期考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将滇西北藏区传统生态文化应用于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 以推动社区参与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的方法, 调查了位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3个藏族村寨(巴珠、柯功、追达)的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等, 应用SWOT分析法和社区参与式保护途径, 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 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 社区生计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保护自然圣境是社区水平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及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藏族自然圣境是基于传统信仰文化并经过长期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保护形式, 藏民社区长期遵从和实践自然圣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