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稻螟赤眼蜂是三化螟卵的一种寄生蜂。根据前人研究,它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各世代间的变化缺乏规律,常呈波浪式的消长现象,在应用时就很难掌握。故此,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所1963年进行水稻螟虫预测预报时,对该蜂进行了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从左表可以看出,赤眼蜂的寄生率是逐代上升的,尤其是第三代到第四代,寄生效果的变化幅度颇大,卵块寄生率由71.7%上升到100%,卵粒寄生率由17.3%上升到64.5%,第四代三化螟卵平均每块孵出蚁螟数仅7.8条,由于寄生率高,对减轻当年晚稻螟害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敌对稻螟的抑制,在某些地区个别年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四川南充第三代三化螟卵盛期的卵寄生率,一般都在40%左右,晚期高达82.87%。湖南长沙1954年第三代二化螟卵寄生率63.54%,1962年双峰第四代三化螟寄生率77.86%(等腹黑卵蜂达71.88%);1963年长沙三化螟卵寄生率第一代28.35%(稻螟赤眼蜂达20.25%),第二代47.78%(稻螟赤眼蜂达42.49%),第三代28.27—53.45%(稻螟赤眼蜂21.37—33.94%),第四代45.99—54.70%(等腹黑卵蜂达38.93—41.61%)。湘中邵东第四代卵寄生率高达83.46%(螟卵啮小蜂达71.17%)。浙江余姚第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为80.82%,第三代最高达87.70%;浙江加兴二化螟卵寄生率最高达90.74%(1956年5月)。 稻螟幼虫天敌种类为数更多,作用也不小,例如1962年长沙越冬幼虫被三化螟虫霉(Erctomophothorasp.)寄生致死平均达48.65%,1963年长沙西数大队  相似文献   

3.
朱道弘  张超  谭荣鹤 《生态学报》2011,31(15):4365-437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为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未见报道外,南起海南北至东北均有分布,在许多的分布区域1年发生1代。为探索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季节适应特征,通过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调查了其发生代数、孵化率和卵滞育率的季节变化及越冬卵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中华稻蝗长沙种群为1年2代和1年1代混合发生:第1代卵产卵后大部分孵化为若虫而1年完成2代,但亦有19.4% -4.1%的卵不孵化而1年只能完成1世代。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初开始孵化,9-10月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产卵。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中华稻蝗长沙种群6-8月(第1代)和10-11月(第2代)所产卵块均为部分滞育,滞育率为30%左右,皆无显著差异。然而,其卵滞育率在12月以后显著降低,仅为6.6%或以下,卵滞育快速地得以解除。因此,包括非滞育卵和滞育解除卵,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越冬卵皆以非滞育状态度过其后的寒冷季节。即使是遭遇长江流域2007年末至 2008年初异常寒冷的冬季,在长沙地区越冬后其卵的存活率亦在98%以上。非滞育状态的中华稻蝗长沙种群越冬卵完全能安全地越冬,其滞育的发生并非是为了提高其耐寒性而安全度过不适环境。并探讨了中华稻蝗长沙种群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育历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哈尔滨对白菜上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d,平均为30.95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为10.80℃,幼虫为10.95℃,蛹为9.79℃;有效积温卵为64.82日.度,幼虫为117.37日.度,蛹为64.36日.度。  相似文献   

5.
为明晰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人工气候箱800μL/L与400μL/L两种不同CO_2浓度下,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粘虫3代后,分析其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等种群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CO_2浓度处理下各世代的粘虫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幼虫成虫蛹卵,幼虫1-3代的发育历期在两种CO_2浓度下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CO_2浓度倍增条件下的蛹重和成虫体重较对照条件下明显下降;CO_2浓度倍增对粘虫的性比影响不大,但可导致粘虫雌成虫寿命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单雌日均产卵量下降。高CO_2浓度下第1代粘虫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分别延长了1.19和1.24 d,1-2代粘虫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呈下降趋势,至第3代略有回升,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高CO_2浓度条件下粘虫1-3代的存活率分别为44%、31%和33%,分别较对照条件下对应世代粘虫的存活率低10%、27%和22%,其中第2、3代粘虫的存活率在两种CO_2浓度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第1代粘虫在高CO_2浓度下存活率明显下降,至第3代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随着世代的延长,粘虫对高CO_2浓度的适应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6.
<正> 据调查,在我市郊区寄生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蜂以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Ashmead为优势种。1976—1983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统计,8年平均,二代卵寄生率为5.59%±6.66%,三代卵寄生率为29.14%±15.52%,四代卵寄生率为22.41%±14.96%,对稻纵卷叶螟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 为了保护利用稻纵卷叶螟的卵寄生蜂,有必要对寄生蜂的出蜂期给以预测。但是,初产一二天的稻纵卷叶螟卵(白色至淡黄色)难以区分  相似文献   

7.
系统研究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江西龙南(24°9′N,114°8′E)种群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虫仅在春季和秋季发生为害,以成虫在土中越冬和越夏。由于成虫滞育期的差异,该虫显示出生活史多样性,有些个体隔年繁殖;有些个体是一化性,仅在春季或秋季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二化性,在春季和秋季各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多化性的,春季1代,秋季2~3代,因此,在田间1年可发生1~4代。春季,滞育成虫于2月中旬至4月初陆续出土繁殖,羽化的成虫于4月上旬至5月中旬陆续入土越夏;秋季,滞育成虫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陆续出土,羽化的成虫于9月中旬至12月中旬陆续入土越冬。成虫一生能多次交配,在25℃下,春季世代雌虫产卵期为8~29d,平均产卵量为776粒;秋季世代雌虫产卵期为9~39d,平均产卵量为1003粒。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在18~28℃间,卵为8.66~3.85d,幼虫为19.37~7.92d,蛹为8.57~3.41d。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11.5和11.9℃。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28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交繁殖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的影响,为室内繁殖小菜蛾种群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连续饲养6代小菜蛾种群,比较近交种群和杂交种群在交配行为、繁殖能力、蛹重、成虫寿命及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近交繁殖各代蛹重达极显著差异,尤其第3代后,蛹重显著下降;近交各代的雌雄成虫在交配次数和交配持续时间上显著减小,尤其是第4代后,下降幅度极其明显,F6代雌(雄)成虫的交配次数和交配持续时间分别是F0代的12.9%(13.8%)和8.3%(8.9%),表明自F4代后,近交小菜蛾种群已呈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同样,F4代后近交种群的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卵孵化率、成虫寿命等均极显著下降,但世代历期显著延长。同时,近交对雌雄成虫体长有显著影响,F6代雌雄成虫体长是F0代的60%左右。【结论】自近交繁殖3代始,会导致小菜蛾种群交配行为、繁殖及形态的变化,尤其是近交繁殖4代以后变化更为明显,使种群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因此,在小菜蛾室内繁殖时,隔一段时间(至多3代)采集远源虫源,避免种群衰退。  相似文献   

9.
棉褐带卷叶蛾两个宗的杂交试验及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棉褐带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北方宗苹小卷叶蛾与南方宗茶小卷叶蛾进行杂交试验,后代卵孵化率为20%左右。F1代全是雄性与亲本母体回交.后代卵孵化率为6%-8%。4十回交组的子代均能产生雄性和雌性成虫.但其生存能力显下降,结果表明棉褐带卷叶蛾南北方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两个种群的脂酶同工酶发现,它们的酶谱差异很大,可见种群间遗传变异的程度很大。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于1991—1993年6月利用性引诱剂诱杀第1代棉铃虫雄蛾,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简要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991年在河北饶阳示范3000亩,每亩棉田设诱捕器3个。一代成虫期雄蛾量减少了39~55%,雌蛾交配率下降13~31%,交配2次以上的仅占总支配雌蛾的6~26%。二代卵的孵化率为25~27%。  相似文献   

11.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本项研究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本文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成虫期饲毒对小菜蛾种群繁殖力的影响,将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和溴虫腈3种药剂用10%蜂蜜水分别配制成终浓度为250 mg/L、125 mg/L和229.25 mg/L的溶液,饲喂敏感品系小菜蛾成虫,观察对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配制终浓度分别为50、20、10和5 mg/L的氯虫苯甲酰胺浓度蜂蜜水溶液,研究对小菜蛾成虫交配率、成虫寿命、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子代幼虫生命表,分析摄入不同浓度药剂后对子代幼虫存活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杀虫剂的摄入,对小菜蛾成虫具有直接毒杀作用;降低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摄入剂量后,成虫交配率和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0.05);雌成虫平均寿命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下降幅度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分析子代幼虫生命表,发现子代成虫产卵量仍显著减少(P<0.05).计算各处理对子代幼虫种群控制作用干扰指数(IIPC),结果表明小菜蛾成虫摄入杀虫剂后,至少2代内子代种群发展产生较强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不同控制条件下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作用因子组建的种群生命表方法组建了4种不同控制措施下的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第3、4代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4.93%、1.19%,被捕食率平均21.11%和15.80%。第3、4代幼虫寄生率分别为19.34%、16.20%。结果表明,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增长指数分别仅为0.1921、0.1228;采用选择性杀虫剂IKI和Bt制剂组合防治棉铃虫后。第3、4代种群  相似文献   

14.
甜菜夜蛾人工饲料及饲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人工继代繁殖甜菜夜蛾饲料配方及饲养方法 ,测定了各虫态发育历期、幼虫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蛹畸形率及不同世代蛹重。采用改进的饲料配方饲养的深圳种群 ,第 2代幼虫死亡率、化蛹率、蛹畸形率、羽化率分别为 7 8% ,97 3 % ,2 7%和 93 8% ,第 2 ,5 ,9,1 2代平均单头蛹重分别为 1 1 9 7± 1 6 1 ,98 3± 1 1 4,94 3± 1 2 6和 82 4± 9 6mg,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 1 1 3 7 2± 63 3 ,684 5± 5 3 7,45 6 9± 40 2和 3 91 7± 45 6粒。人工饲养的甜菜夜蛾 ,卵、幼虫、蛹、雌性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 2 5~3 5 ,1 0~ 1 2 5 ,7~ 8 5和 8~ 1 4天 ,完成一个世代需要 2 1~ 2 5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成虫种群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性诱捕器调查了棉铃虫越冬代至 3代棉铃虫成虫种群的种群密度 ,而后用 4种地统计模型拟合其种群的空间结构 ,并分析它们的空间关系 ,其结果如下 :( 1 )越冬代种群在全方位、90°及 1 3 5°方向上空间模型均为线型 ;在 0°及 4 5°方向上分别为球型和指数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越冬代成虫的空间相关距离为 6.0 1~ 8.0 1空间单位 (单位为 1 0 0 m,下同 ) ,异质系数为 54.60~ 83 .50 ,空间依赖度为 1 50 .0 0~ 1 80 .60。 ( 2 )一代种群在全方位、0°、4 5°、90°及 1 3 5°方向上的空间模型分别为线型、球型、线型、球型和球型 ;模型的种群参数表明一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是 53 6.0 0~ 588.1 0 ,相关距离为1 6.0 2~ 1 9.0 7空间单位 ,空间取样方差约是 2 60 0。 ( 3 )二代成虫在全方位、0°和 4 5°方向的空间模型均为指数型 ,在 90°及1 3 5°方向的模型均为球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二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为 5.56~ 2 5.93 ,空间取样方差是 53 .4 9~ 64 .96,相关距离为 4 .54~ 5.3 3空间单位。 ( 4)三代种群在全方位、0°、4 5°、90°及 1 3 5°方向的模型分别为指数型、球型、指数型、线型和指数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三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为 2 91 .93~ 4 93 .67,空间取样方差为 1 1 99.53~ 2  相似文献   

17.
我区稻纵卷叶螟自1970年以来发生普遍,为害极为严重。稻纵卷叶螟在我区一年发生4代,主要以第2、3代为害水稻。我区在稻纵卷叶螟第2代发生很轻,第3代为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于1974年2代产卵末期及3代产卵期间在店子分场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作放蜂试验。在长江以北初步获得对第3代的较好放蜂效果;卵寄生率98.4%,较对照区提高34.8%;幼虫数较对照区下降94.6%—97.9%;被害叶数较对照区下降92.4%—94.5%。基本上控制住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蛹期土壤水分对其种群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9-2000年在室内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棉铃虫蛹期的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对其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以及对出土成虫的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和不同时间土壤浸水对棉铃虫的入土和化蛹无影响,但却能显著影响其羽化和出土。此期土壤干燥(土壤相对含水量≤20%)对棉铃虫的羽化出土十分有利,大于4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其羽化出土不利,饱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对棉铃虫的影响则是毁灭性的(羽化出土率≤10%);而棉铃虫入土后的第2天、第3天和第10天土壤浸水对其羽化出土的影响也很大,羽化出土率分别为16.33%、9.28%和21.05%。此外,土壤水分状况通过影响棉铃虫的土中生态而间接影响出土成虫的存活、卵巢发育、交配和产卵,乃至下代卵的孵化,进而影响下代种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印度瓜野螟种群的增长力及其密度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福 《动物学研究》1989,10(3):233-239
在养虫室内群体饲养条件下,对印度瓜野螟种群动态的测定结果表明: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种群内禀增长力(rm)分别为0.0792和0.0487,它们的累计产卵率随时间而表现出逻辑斯蒂曲线变化。在相同的生活和取食空间内,幼虫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随种群密度的增长而下降;每对成虫的每天产卵量随成虫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单对成虫密度下的产卵率比17对成虫密度下的产卵率高达18倍左右。  相似文献   

20.
张坚 《昆虫知识》1992,29(1):7-9
<正> 水稻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o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生长发育有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在三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中,提出了利用水稻对三化螟生长发育不利的生育期来避开三化螟卵盛孵期,以减轻三化螟的为害;具体做法是早稻利用早熟稻早播、早植,使它提前齐穗,以避开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调查了三化螟对早、迟熟水稻的为害情况,及其对三化螟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