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暨豚脊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2头白暨豚的脊髓分别做成浸制标本和切片。其脊髓式为C8-T10-Lc12。根据Rexed的细胞构筑原则将其灰质分为10层,并对每层及其相关神经核的关系作了描记。在全髓白质中均发现特殊细胞群,包括侧索中的颈、胸、腰属外侧核,背索中的脊髓背索核,以及腹索中的散在细胞。还发现其软膜内陷到脊髓深部,在白质和灰质中形成腔隙和管道并充满脑脊液,神经细胞浸于脑脊液中。作者认为这些细胞应是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  相似文献   

2.
对1头雌成体中华白海豚的脊髓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其形态结构。光镜观察标本取自C6 、T8 和 Lc2, 冰切20~40μm, 硫堇及镀银两法染色。脊髓式为 C8-T12-L10-Ca4 (或 Lc14)。脊髓长占体长的27.48 %, 脊髓重占脑重的3.88%。蛛网膜小梁异常发达呈薄丝绵状, 软脊膜携血管随沟、裂内陷入脊髓实质。灰、白质具不规则血管周隙, 含淋巴细胞及脑脊液。神经细胞与微血管浸于脑脊液中, 故神经细胞为CSF-CN。根据 Rexed 的细胞构筑原则, 可将C6、T8、Lc2灰质分为10层, 并对每层及其相关神经核关系作了描述。在上述3节白质侧索、背索和腹索中均发现特殊细胞群, 即: 颈外侧核、胸外侧核和腰尾外侧核; 背索核和腹索中的弥散性细胞。
  相似文献   

3.
对1头雌成体中华白海豚的脊髓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其形态结构。光镜观察标本取自C6、T8和Lc2,冰切20~40μm,硫堇及镀银两法染色。脊髓式为C8T12L10Ca4(或Lc14)。脊髓长占体长的2748%,脊髓重占脑重的388%。蛛网膜小梁异常发达呈薄丝绵状,软脊膜携血管随沟、裂内陷入脊髓实质。灰、白质具不规则血管周隙,含淋巴细胞及脑脊液。神经细胞与微血管浸于脑脊液中,故神经细胞为CSF-CN。根据Rexed的细胞构筑原则,可将C6、T8、Lc2灰质分为10层,并对每层及其相关神经核关系作了描述。在上述3节白质侧索、背索和腹索中均发现特殊细胞群,即:颈外侧核、胸外侧核和腰尾外侧核;背索核和腹索中的弥散性细胞。  相似文献   

4.
白鱀豚上呼吸道的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鱀豚上呼吸道具有前庭囊、鼻额囊及前颌囊三对气囊,没有副囊和连接囊。三对囊均右大于左,其中又以前庭囊最为显著。喉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及一对杓状软骨组成,从喉腔壁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有室皱襞(假声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白鱀豚气管和肺的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鱀豚的肺分左右2叶,不分小叶,肺门位置高。气管分叉成左右主支气管和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分叉点的位置较高,情形与拉河豚相近。3条主支气管进入肺以后便成为肺内支气管树的主干,其分支的分布区可暗示假定肺叶的存在(共5叶,左2右3)。从气管起一直到呼吸性支气管都存在软骨组织。气管的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主支气管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又变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少。细支气管以下逐步改变为单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各级支气管均未见腺体存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管的通道口,有括约肌存在。各级支气管一直到肺泡壁均有平滑肌存在,从断续出现到连续的环层。弹性纤维在整个气管均很丰富。  相似文献   

6.
白鱀豚饲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饲养池水使用自来水是切实可行的。水温在冬季不低于4℃,夏季不超过33℃。白暨豚以淡水鱼类为食,其日食量一般占体重的10—11%,炎夏减到8—9%,寒冬可增到12%。豢养四年的淇淇,其体长和体重增长的关系式为:y=-237.4 2.2x。饲养的关键有二:一是水质,经常洗池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洁;二是食物,饲料鱼要挑选健康、新鲜,无污染的鱼类,喂前进行消毒,每天还要给以维生素类药品,以作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7.
白鱀豚的肾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4头雄性和9头雌性白鱀豚肾脏的结构和各项指标。白鱀豚肾脏是由许多小肾组成。肾脏和小肾的各项指标随着个体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与其他3种淡水豚相比,白鱀豚成体肾脏的小肾数比恒河豚多,比哑河豚少,而与拉河豚相近。白鱀豚幼体的肾脏和小肾的各项指标与恒河豚和亚河豚相近,但成体肾脏和小肾的各项指标比上述2种淡水豚大得多。并证实鲸类动物肾脏的小肾并生群在幼体即已存在,随着个体的长大,小肾化加剧,而并不是次级融合的结果。白鱀豚小肾的髓旁肌肉带的排列并无规律,它并不构成白豚鱀所特有的排列结构。  相似文献   

8.
白鱀豚的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的消化道,我们已作过胃的形态学研究并指出它与其它淡水豚的胃的区别(周开亚等,1979),另有两文简略提及肠的外形(姚闻卿等,1974、陈宜瑜等,1975),肠的构造尚未见报道,在解剖和组织学观察中,我们发现白暨豚的肠也有值得注意的特征。 白暨豚的肠取自在长江下游采到的四个个体。肠的长度和管径用福尔马林固定标本测量。组织学材料用Susa液或10%福尔马林固定,苏木精和曙红及Van Gieson法染色。嗜银细胞用改良龙桂开嗜银细胞银浸法显示。  相似文献   

9.
白鱀豚的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鲸类胃的复杂分室早有许多详细研究。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及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的胃在十九世纪就作过观察(Anderson,1878;Burmeister,1867),近年有详文论述(Yamasaki等,1971,1974),但对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及亚河豚Inia geollrensis的胃尚缺了解。白暨豚的胃仅两篇报道(Hinton和Pycraft,1922;陈宜瑜和陈炜.1975)曾提到几句,但未正确阐明其构造。鉴于白暨豚的形态研究对淡水豚类的系统发生及分类均具一定意义,现报道其食管后部和胃的解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0.
白鱀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时(约公元前200年)的辞书《尔雅》:“鱀,是”。晋代的郭璞(公元276-324年)对其形态及习性作了记述。这表明古代人们对白鱀豚的形貌已有一定的认识。1958年,白鱀豚开始受到我国动物学界的注意。目前这种水生哺乳动物的数量迅速减少,已成为接近灭绝的物种。 1.分布和分类位置白鱀豚是中国的特有种。美国的米勒(Miller)在1918年描记白鱀豚时,认为它分布在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长江中。至1958年,周开亚等首次证实白鱀豚不仅生活在  相似文献   

11.
白鲃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鲃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鲃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鲃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鲃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鲃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79—1990年,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江段,对白鱀豚的行为作了47次航行朋察。根据观察记录,对白鱀豚出水呼吸时所表现的集群,抚幼、觅食、求偶、玩耍、歇息、逃避等行为,作了较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白暨豚保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暨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暨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暨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暨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暨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82年4月—1983年4月对一头白暨豚进行了训练,目标识别实验的结果表明,白暨豚愿意满足训练员的要求,且记忆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白鱀豚(Lipotesvexillifer)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一种珍稀濒危动物。长江水体污染(如有毒元素等)被认为可能是白鱀豚种群致危的主要因素之一(Yang,1997)。迄今,有关白鱀豚体内微量元素的研究尚很少,只有陆佩洪等(1983)、杨利寿等(1988)曾报道过白鱀豚组织中铁(Fe)、铜(Cu)、锌(Zn)、锰(Mn)、镍(Ni)、铅(Pb)、汞(Hg)和镉(Cd)在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积累水平。本文对1头饲养条件下白鱀豚“淇淇”体内的必需元素Cu、Zn、锰(Mn)、钼(Mo)、硒(Se)和有毒或非必需元素砷(As)、Cd、铝(Al)的积累特征进行了报道,以期为白豚的保护提供…  相似文献   

16.
截线抽样法广泛应用于鲸豚类动物的考察。通过文献调查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本文从考察设计、
野外考察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分析了截线抽样法在我国水域应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考察设计,提出了截
线设计的建议。针对野外考察,主要从观察平台、人员配置、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几个方面提出建议。针对分
析过程,介绍了使用R 编程平台和Distance 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简要过程。笔者期望本文的相关
建议有助于促进我国鲸豚类考察方法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对白鱀豚腐皮病致病细菌的分离、培养、毒力试验和详细的生理生化测定,初步确定Ⅰ型荧光极毛杆菌为其病原菌。又对该细菌进行了药物抑菌试验,筛选出几种较为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白鱀豚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