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使用不同导联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trocrrdiograhy;AECG),评价导联方法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诊断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的方法对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组:12导联组,3导联组;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12导联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的病例比例高于3导联(P<0.05),缺血部位明确.(2)12导联和3导联在不同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诊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12导联对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存在可行性.结论:12导联(AECG)相对3导联更能及时检出缺血性ST-T改变,并准确定位;对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准确;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定位存在可行性,对提高心电图临床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ST-T的动态改变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有ST-T段改变的患者,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电图状态,并重点监测ST-T改变的动态情况,并回归性分析及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心电图ST-T改变有动态变化率的冠心病确诊率为67.9%,明显高于无动态变化组32.3%的确诊率。两组确诊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有动态改变的ST-T段改变能提高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确诊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癌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之间于我院就诊并进行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161例,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动态心电图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物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窦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ST-T段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后6个月时较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心脏V20、心脏V30、心脏V40以及心脏V50是动态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及心脏V40为动态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调强放疗后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ST-T段改变明显升高,性别及心脏V40为动态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12-Holter)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对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方法:①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择50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心律失常情况的统计分析,并同时选择500例小于65岁的心电图作为对照;②另选择50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十二导联普通心电图(ECG)作为对照,对比分析12-Holter与ECG两种方法对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结果:①65岁以上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各种心律失常、ST-T改变的发生率高。而在各类心律失常中房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发生率较高。②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十二导联心电图。结论:①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率高;②与普通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月于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常规12导联及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①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室过感知、心房感知不良、心室感知不良检出率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明显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③24 h动态心电图HRV时域指标24 h内所有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RMSDD)、全程每5 min时间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且对心率变异性诊断相对敏感,对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12导联心电图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9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及100例无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在入院后1~2 d上午8:30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ST段改变、心率失常、心率震荡(HRT)指标、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T段压低或抬高的比例、ST段压低位移幅度及持续时间、ST段抬高位移幅度、窦性心动过缓(SB)、室性早搏(VPB)、加速性室性自主心率(AIR)、室颤(VF)的发生率、震荡初始(TO)、动态心率震荡(TD)均明显升高(P0.05),震荡斜率(TS)、总体标准差(SDNN)及均值标准差(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比较准确地检查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HRT、HVR等方面的异常,在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大鼠心肌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睡眠剥夺2 d组(SD 2 d)、睡眠剥夺4 d组(SD 4 d)、睡眠剥夺6 d组(SD 6 d)、大平台对照组(TC)、正常对照组(CC),利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利用BL-410机能实验系统描记体表心电图,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测定心肌线粒体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睡眠剥夺组大鼠心率加快,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心肌细胞染色质、肌浆网、线粒体、闰盘等亚细胞结构出现损伤性改变,部分心肌纤维溶解、坏死,心肌间质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线粒体MDA水平升高,SOD活性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有降低趋势。结论:睡眠剥夺能够引起大鼠心肌损伤,其引起的氧化应激可能是心肌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242(CA242)、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变化,并分析上述指标对胰腺癌的联合诊断价值,为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86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89例胰腺炎患者(胰腺炎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取同期来我院检查的26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的血清CEA、CA242、CA199水平变化,对比分析血清CEA、CA242、CA199的单一以及联合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并绘制ROC曲线以分析上述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受试者血清CEA、CA242、CA199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胰腺炎组和胰腺癌组的血清CEA、CA242、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胰腺癌组患者的血清CEA、CA242、CA199水平明显高于胰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EA诊断价值最大,CA199诊断价值最小。CEA是胰腺癌单项肿瘤标志物中敏感度最高的,为85.48%;特异度最高的为CA242(96.72%);三项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准确度增加至92.27%,敏感度增加至95.16%,特异度相比略有下降。结论:与单一肿瘤标记物诊断胰腺癌相比,CEA、CA242、CA199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明显升高,可以明显改善胰腺癌的漏诊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按照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分为损伤组152例和正常组108例,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的心率变异、心脏变时功能不全和心率震荡。结果:两组间平均心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组的最慢心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最快心率和差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间震荡初始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组的震荡斜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损伤组的窦性心搏间期均值的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和5 min心搏间期均值的标准差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指标和心率震荡、心率变异指标能准确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利用心电图诊断右心室肥大的临床指标,探讨提高其临床诊断率的方法。方法:筛选出右室肥大患者心电图记录75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采集传统诊断方法和改进方法所需各项指标,并分别加以判断。结果:传统组合诊断指标的灵敏度为85.3%,特异度为93%;改进的组合诊断指标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100%。结论:由QRS波群面积、倒置T波面积、心电轴右偏度数组成的改进指标是心电图诊断右室肥大最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心律失常(Arrhythmia)患者诊断中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两种诊断方式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CHD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ECG和DCG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判断2种方法冠心病检测阳性率、心律失常检出率的情况。结果:动态组检测的阳性率为63.10%(53例),常规组为58.33%(49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项心律失常指标中房性/室上性早搏早发、方式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项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时采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阳性率和心律失常检出率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多尺度快速样本熵与随机森林的心电图分析方法对常见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自动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不同心律失常疾病的心电信号存在复杂性差异的特点,通过多尺度熵计算心电信号在不同尺度下的样本熵值以组成特征向量;利用kd树提高多尺度熵的计算效率,增强算法的实时性。利用训练样本的特征向量构建随机森林分类器,再根据众多决策树的分类结果结合投票原则确定测试样本心律失常疾病的类型。结果:本文提出的心电图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正常心律、房性早搏(APB)及室性早搏(VPB),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1.60%。结论:本文提出的心电图分析方法对常见心律失常(APB,VPB)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个体化快速心律失常虚拟介入手术体系定位手术靶点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室性早搏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共120例,(其中室性早搏4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80例),平均年龄40.6±9.7岁,获取数字新电机记录18导体表心电图(ECG)、数字食道调搏图、心脏CT成像原始数据,并记录手术靶点。所有采集心电图和CT数据进行多模式序列识别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处理,然后再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两名心内科医生人工对心电图进行分析定位,并不告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射频消融手术最终靶点定位结果,按照室性早搏和房室旁路的诊断定位标准进行诊断,随后两名医师对处理后的心电图进行诊断,再次得出诊断结果,以术中成功消融靶点定位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个体化快速心律失常虚拟介入手术体系定位手术靶点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ECG+CAD组诊断准确度高于单独ECG组,ECG组ROC曲线下面积(Az)=0.742,95%可信区间[0.652-0.832];ECG+CAD组:Az=0.934,95%可信区间[0.882-0.985];ECG+CAD组:精确度0.908;敏感性:0.905;特异性:0.923;阳性预测值:0.818;阴性预测值:0.934,较单独ECG组明显提高。结论:与单独体表心电图定位诊断相比,虚拟介入手术体系显著提高快速心律失常诊靶点定位的准确度,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低风险胸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接诊的194例疑似低风险胸痛ACS患者,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低风险胸痛ACS患者的心电图特征,观察心电图结果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的关系,计算心电图诊断低风险胸痛ACS的特异性、敏感性等效能指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curve,AUC)定量分析ST段偏移值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结果:在194例疑似低风险胸痛ACS患者中,低风险胸痛ACS患者134例,低风险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心电图表现以ST-T缺血性改变为主,发作时改变明显或呈现伪性改善;低风险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心电图表现为肢体和胸导联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ST-T改变持续存在和呈动态衍变;低风险胸痛ACS患者心电图结果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P>0.05),与狭窄程度有关(P<0.05);心电图诊断低风险胸痛ACS的特异性为71.67 %,敏感性为69.40 %,阳性预测值为84.55 %,阴性预测值为51.19 %,符合率为70.62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经ROC曲线分析,ST段偏移值预测低风险胸痛ACS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截值为1.85 mm,AUC为0.695,对比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的0.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风险胸痛ACS患者心电图具有多样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有助于初步诊断和风险评估,且ST段偏移值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CA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心电图仪检测记录24h心电图信息,将动态心电图检测为心肌缺血的患者分为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B组(有症状心肌缺血),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心肌缺血发作阵次、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及心率失常发生率。结果:120例CAD患者中有95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其中A组66例(占69.47%),B组29例(占30.53%),差异显著(P0.05)。A组ST段阵次改变明显高于B组,A组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明显低于B组(P0.05)。A、B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表现出昼夜节律,在时间段6:00-12:00最高,在时间段0:00-6:00最低(P0.05)。A组患者平均心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价值。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315例冠心病患者先后实施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结果,并调查患者对不同检测方式的评价情况。结果:24 h动态心电图的冠心病阳性检出率为81.90%,与常规心电图的76.5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较常规心电图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对24 h动态心电图的准确性认可度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监测价值较好,能够更加准确地呈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结合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我院疑似冠心病的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A、动态心电图及临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分析比较冠状动脉CTA、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及两者联合诊断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和一致性。结果:104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确诊93例(89.42%)。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32%,特异性为72.73%,阳性预测值为96.55%,阴性预测值为47.06%,准确率为88.46%,与冠状动脉造影的Kappa值为0.813,一致性好。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4.95%,特异性为63.64%,阳性预测值为95.18%,阴性预测值为33.33%,准确率为82.69%,与冠状动脉造影的Kappa值为0.724,一致性较好。有夜间ST段动态改变的冠心病检出率(84.95%,79/93)明显高于无夜间ST段动态改变的冠心病检出率(15.05%,1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冠状动脉CTA结合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6.77%,特异性为90.91%,阳性预测值为98.90%,阴性预测值为76.92%,准确率为96.15%,与冠状动脉造影的Kappa值为0.923,一致性好。结论:冠状动脉CTA结合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优于冠状动脉CTA或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单独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龄孕妇孕早期ECG异常及心律失常发生特点,记录孕早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后期转归情况。方法:290例孕妇按照年龄分为35岁以下组,35~39岁组和40~45岁组。行心电图检查,系统分析心电图波形,采集记录异常心电图变化,包括ST段改变、各型心律失常等,记录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好转率及加重率。结果:35~39岁组和40~45岁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35~39岁组和40~45岁组ST段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40~45岁组QRS波增宽发生率高于35岁以下组(P<0.05)。35~39岁组和40~45岁组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和房性早搏发生率显著低于35岁以下组(P<0.05);40~45岁组阵发性室上速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35~39岁组和40~45岁组室性早搏和房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40~45岁组的房性心律失常恢复率显著低于35岁以下组(P<0.05);40~45岁组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加重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35~39岁组的ECG异常组、40~45岁ECG异常组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和35~39岁组的ECG正常组(P<0.05);35~39岁组及40~45岁的ECG异常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结论:高龄与孕早期心律失常发生有正相关,并且高龄因素降低孕期心律失常自行恢复率而升高心律失常恶化发生率,高龄孕妇伴有心电图异常对围生儿状况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