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报道了分布于我国福建西部的壳斗科(Fagaceae)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Oerst.)一新种——软枝青冈(Cyclobalanopsis reclinatocaulis M.M.Lin)。该新种与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相似,但冬芽淡红褐色;叶薄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边缘常具浅锯齿,叶背干后常呈暗灰色;壳斗环带8~10环;小坚果常为倒卵球形或倒卵状椭球形,先端略凹陷,密被短柔毛,柱座底宽3~4 mm,有7~8圆环而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3.
4.
5.
长叶粉背青冈 新种 图1 Cyclobalanopsis pseudoglauca Y.K.Li et X.M.Wang,sp.nov. Species C.glaucae(Thunb.)Oersted affinis,sed foliis aristato-serratis,subtus crassiorius albo-farinoso-stratis,et pilis villosis adpressis obtectis,nervislateralibus utrinque(7-)9—11;cupulis lamellis concentricis 5,integrisfacile differt.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记述象甲科中国1新记录属:潜叶象属Dinorhopala,1新记录种;李潜叶象Dtakahashii。 相似文献
9.
11.
12.
栎属青冈亚属(壳斗科)的叶表皮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栎属青冈亚属Quercus subgen. Cyclobalanopsis 48种植物的叶表皮,尤以对叶下表皮的毛被特征观察较为仔细。共观察到8种不同类型的叶表皮毛:单列毛、单毛、乳突、星状毛、溶和星状毛、具柄束毛、多出毛和水母状毛。其中乳突在青冈亚属中较常见,而在壳斗科其他属中仅在石栎属 Lithocarpus 少数种类中有报道;水母状毛首次在壳斗科中发现。毛被可能遵循以下的演化规律:乳突→单毛→星状毛;星状毛依照从简单→复杂的演化途径,分化出各种形态各异和结构复杂的毛系。初步讨论了毛被以及叶表皮其他特征(如毛基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的类型和密度等)的分类和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在贵州省荔波县进行翼手目动物调查过程中,于荔波县洞塘乡捕获14只鼠耳蝠,经鉴定为狭耳鼠耳蝠Myotisblythii。主要鉴别特征:体型中等,前臂长64.60(60.78~67.72)mm(n=14,SD=1.71);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顶端尖锐;第三指最长、第五指最短;后足长约为胫长之半;无距缘膜;尾长67.99(60.56~73.82)mm(n=14,SD=3.7);雄性个体无阴茎骨,阴茎长12.58(8.42~15.72)mm(n=5,SD=2.86);颅全长24.09(23.48~24.72)mm(n=6,SD=0.55);头骨窄长;听泡发达;矢状脊较低;上颌内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小附尖,外门齿小,与上犬齿分离;第2上前臼齿(P3)稍位于齿列内侧。此种鼠耳蝠为贵州省翼手目新纪录。 相似文献
14.
15.
描记2009年8月采自贵州省荔波县茂兰自然保护区内洞塘乡地下河中的金线鲃属一新种,命名为洞塘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dongtangensis Zhou,Liu et Wang,sp.nov,正模标本编号为:20091123005,全长213.02 mm,体长167.12 mm;副模标本编号:20091123002,全长182.36 mm,体长139.26 mm.背鳍ⅲ-8,臀鳍ⅲ-5,胸鳍ⅰ-15-16,腹鳍ⅱ-8,尾鳍分枝鳍条16,不分枝鳍条10,下咽齿3行,2·3·4-4·3·2.该种的胸鳍和臀鳍等性状以及体形大致与巨须金线鲃S.hugeibarbus、高肩金线鲃S.altishoulderus和尧兰金线鲃S.yaolanensis相似,但新种的侧线鳞和第1鳃弓鳃耙数与三者都有一定差距,新种的侧线鳞为6520-26/16-1867;巨须金线鲃为6628-31/14-16-v71;高肩金线鲃为5414-17/9-11-v58; 尧兰金线鲃为5220-21/10-1154.新种的第1鳃弓鳃耙数为15;巨须金线鲃为9~11;高肩金线鲃为10~12;尧兰金线鲃为12~14.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和2018年5月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号标本)、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3号标本)和麻江县(1号标本)共采集到5号游蛇科Colubridae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赵氏后棱蛇Opisthotropis zhaoermii,这是该种在模式产地湖南省古丈县外的首次发现。线粒体cyt b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武陵山系以西)和模式产地(武陵山系以东)的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与模式产地的为0.08%;分子遗传学结果表明,赵氏后棱蛇分布于武陵山系东、西两侧。武陵山系的余脉(如佛顶山)对赵氏后棱蛇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可能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