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DHS组和PFN组,每组各32例。DHS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的固定方式,PFN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方式。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DHS组相比,PFN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Harri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PFN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关节功能。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HS组(n=80,采用DHS内固定)和PFNA组(n=80,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DHS组患者的68.75%(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S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方面效果相当,但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1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Harris疗效和手术时间、失血量、下地时间、再手术率和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大于对照组,失血量和下地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82.54%,对照组优良率66.13%,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z=11.574,P=0.000);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15例(24.19%),再手术率6.4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例(4.76%),无再手术患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femur plate,LPFP)、防旋型 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治疗老年股骨粗 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DHS、LPFP、PFNA、FHR内固定方法治疗112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从手术时间、术中平 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上,PFNA 组较其他组 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 组,LPFP 组和FHR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上,PFNA 及人工关节组较其他2 组为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 组和FH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 组内 固定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应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组24例;手术治疗组128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外固定架23例、髓内固定28例(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Gamma钉等)、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26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the 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28例。对各种治疗方式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t=8.045,7.583,8.673,8.023,8.672,X2=9.124,4.809,6.603,4.276,14.444,P0.05);各手术组之间比较:各组卧床时间无显著差异(F=0.241,P0.05),外固定架组和LCP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优于其余各组(P0.05);保守组术后Harries评分低于手术组。结论: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并发症较少;外固定架创伤较小,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疗效较好,其中LCP可作为优先考虑方案。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使用PFNA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方式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创伤小、负重时间短、固定牢靠等优点,可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间69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37例(PFNA组),动力髋螺钉(DHS)32例(DHS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治疗费用、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结果: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DHS组(P<0.05);术后并发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治疗费用高于DHS组(P<0.05);术后随访时间11-20个月,两组病例均临床愈合,PFNA组优良率高于DHS组(P<0.05).结论:PFNA与DHS均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材料,PFNA更符合生物学特点,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恢复好的优点,但治疗费用较高,临床应用可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状况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 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 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 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 < 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 <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74例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B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每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A组均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可更早负重、恢复好,而且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患者急性胆囊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65岁以上因急性胆囊炎实施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LC组)和剖腹胆囊切除术组(OC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腹腔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OC组比较,LC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术中出血、腹腔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C组中转开腹10例,占7_35%;其中粘连严重导致胆囊三角解剖不清6例,无法控制的出血2例,结石嵌顿胆囊管2例。结论: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置换组和内固定组两组,每组各60例,内固定组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人工置换组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评定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结果:人工置换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4.8±16.7)min、(369.2±99.7)ml,明显高于内固定组的(73.5±15.1)min、(78.4±25.6)ml;但人工置换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5.3±4.8)d,明显低于内固定组的(40.2±7.5)d;人工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66.7%,人工置换组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其中,泌尿系褥疮的组间差异最为显著;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相比于内固定组的61.67%,人工置换组为78.33%,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方面各有优劣,对于能够耐受人工关节置手术且经济条件好的的老年患者而言,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胡戈亮  明江华  马永刚  王钢  陈庆  徐格 《生物磁学》2013,(35):6864-686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分剐在术前、术后1d以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WAS),观察随访期间Cobb角的矫正程度和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Cobb角的矫正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Cobb角的矫正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对照组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显著缓解OVCF疼痛,但是PKP比PVP更有利于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同时降低骨水泥渗漏和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阴式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分别统计其年龄、肌瘤大小和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等共八个因素进行分析,并作统计对比,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时间阴式组最短为64.8±14.5min,腹腔镜组最长为105.8±32.3min,术中出血量阴式组最少为89.4±21.6mL,腹式组最多为230.6±45.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肠胃功能恢复:阴式组为24.6±12.3h,为三组中最短;腹式为33.2±8.9h,为三组中最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日:腹腔镜组与阴式组术后住院日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腹式术后住院日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为1.40%,少于阴式和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恢复快的明显优势,但其对病灶的选择性较大,适合切除下段的肿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发症少,术后恢复也较快,是值得选择的方式。而腹式手术在各方面都不具有特点,只是在解决高难度的子宫肌瘤上是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