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以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简称C群脑膜炎球菌)为研究对象,探索一种新的细菌荚膜染色方法。方法制备C群脑膜炎球菌悬液,分别以Anthony法和新的荚膜染色法进行染色,新的荚膜染色法首先使荚膜与相应的抗血清进行免疫反应,生成易被染色剂染色的物质,再进行染色制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荚膜染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Anthony法染色后,仅菌体着色,为深紫色;荚膜透明不着色,表现为一圈白色的光环;荚膜与背景呈一定色差,但不明显;荚膜附着于细菌表面,边界不清晰,无法准确判断荚膜厚度。新的荚膜染色法染色后,菌体被染成深紫色,荚膜呈蓝绿色,与背景的色差明显;荚膜形状完整,均匀地附着于菌体表面,边界清晰,能够准确判断荚膜厚度。结论新的荚膜染色法染色效果好、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可用于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的染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细菌荚膜染色纸片的制备和应用结果。与常用的墨汁法相比较,证明了用荚膜染色纸片进行细菌荚膜染色的可能性。本法操作简单,纸片携带方便.染色效果良好,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前期构建的猪链球菌2型中国强致病株05ZYH33荚膜缺失株Δcps2B进行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通过比较野生株05Z33和荚膜缺失株Δcps2B生物学特性发现,Δcps2B株显微形态发生改变,失去与2型荚膜特异抗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能力,突变株更易被全血清除,对上皮细胞HEP-2的粘附能力增强。动物保护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荚膜缺失株Δcps2B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提示荚膜在细菌抵抗吞噬和细菌粘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的细菌荚膜染色方法孙迅,王宜磊,朱陶(山东省菏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274015)本文推荐一种用淀粉作为背景衬托基质的细菌荚膜染色法。该法能够较好地适用于实验教学常用菌株如圆褐固氮菌等的荚膜染色。荚膜染色无论在实验教学还是在细菌学鉴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细菌荚膜染色法约有10余种(如米亨氏染色法、刚果红染色法、骆氏美蓝染色法等),但由于细菌荚膜易被固定步骤所破坏或变皱而失去原有形态,致荚膜不完整或在菌体周围出现残缺及模糊不清的环圈。笔者使用了细菌荚膜保护液,使细菌荚膜染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改进的细菌荚膜染色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草鱼催乳素抗血清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从草鱼垂体中分离纯化的催乳素免疫兔子制备了特异抗血清。用常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表明该抗血清与马哈鱼生长激素及促性腺激素完全没有交叉反应,而与草鱼生长湟级向弱交叉反应。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表明该抗血清主要与草鱼垂体前叶催乳素细胞发生结合反应,与垂体间叶细胞有微弱染色反应,但与神经垂体琢垂体后叶细胞则完全没有免疫结合反应。  相似文献   

7.
用FFTC标记的抗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球蛋白和RB-200标记的抗无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菌体球蛋白进行双重染色,结果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显示特异性染色反应,其荚膜发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荚膜内的菌体里黄红色。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形成荚膜或不形成荚膜的)等都被染成红色,与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避免了交叉反应,成为一种特异性很高的快速检验炭疽芽孢杆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细菌荚膜染色制片效果的好坏,和选用菌在培养中荚膜的形成量有关。经试验,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只有在含糖量高,含氮量低的培养基中,方能形成大量的荚膜。下面就培养基配方及染色等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用苯唑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对脆弱类杆菌、多形类杆菌、核梭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艰难杆菌等5种厌氧菌进行L型菌的诱导。通过诱导,可见到脆弱类杆菌、多形类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形成油煎蛋状或颗粒状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菌体肿胀,并有丝状体、圆球体和巨球体。细胞壁染色法可见到部分细菌因胞壁缺损而被结晶紫透入菌体着色。诱导后的少数细菌可转变成可滤过型而能通过0.4μm孔径的滤膜。核梭杆菌诱导后形态改变极显著而较难识别。艰难杆菌形态改变小。建设在临床标本细菌培养时,有时尚需增加L型厌氧菌培养,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细菌荚膜的染色方法很多,但都是先在载玻片的一端用水或染液制成菌悬液,然后用另一片载玻片向另一端刮成涂面,再经固定、染色与冲洗等步骤而制成标本片,这样做不但麻烦而且还会使荚膜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一般都染不出多少甚至完全染不出清晰而又完整的荚膜来,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两种新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4株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临床标本(性病门诊病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及用沙保氏琼脂平板分离培养、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出芽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菌种;小白鼠与家兔试验、荚膜肿胀试验、透射电镜等观察荚膜,观察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的荚膜结构并探讨其形成条件。结果显示:(1)C1-1、C1-2、C1-3、C1-4四株临床分离菌株均为革兰阳性、念珠状菌;能形成芽管、假菌丝、厚膜孢子;能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又产气;发酵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2)在感染小白鼠及家兔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环境而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边界明显;荚膜肿胀试验阳性。4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可被鉴定为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12.
取临床标本(性病门诊病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及用沙保氏琼脂平板分离培养、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出芽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菌种;小白鼠与家兔试验、荚膜肿胀试验、透射电镜等观察荚膜,观察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的荚膜结构并探讨其形成条件。结果显示:(1)C1-1、C1-2、C1-3、C1-4四株临床分离菌株均为革兰阳性、念珠状菌;能形成芽管、假菌丝、厚膜孢子;能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又产气;发酵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2)在感染小白鼠及家兔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环境而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边界明显;荚膜肿胀试验阳性。4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可被鉴定为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13.
肺炎克雷伯菌荚膜糖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肺炎克雷伯菌荚膜糖蛋白为免疫原,获得了兔抗肺炎克雷伯菌荚膜糖蛋白抗血清,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与吸附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抗血清进行纯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肺炎克雷伯菌荚膜糖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031 mg/L,线性检测范围为2.5~30.0 mg/L,批内误差为1.04%~3.22%,批间误差为2.61%~8.3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产气荚膜梭菌经小鼠腹腔传代后的毒力变化。方法:选择10只小鼠,腹腔注射浓度为5.0×108 cfu/mL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液1 mL,记录第一代小鼠存活时间;收集第一代死亡最早的小鼠腹腔内的细菌,经血平板厌氧培养24 h后配制5.0×108 cfu/mL浓度的菌液,并腹腔注射10只小鼠,每只1 mL,记录第二代小鼠存活时间;重复实验并记录第三代、第四代小鼠的存活时间;死亡小鼠腹腔收集的细菌以革兰染色涂片镜检,血平板培养,用API 20A试剂条进行生化鉴定;用SPSS 13.0软件分析每代小鼠的存活时间组间差异。结果:小鼠腹腔收集的标本经革兰染色后均可见两端钝圆棒状的革兰阳性杆菌,血平板厌氧培养均为边缘呈锯齿状有双溶血环的较大菌落,API 20A的结果为产气荚膜梭菌;小鼠存活时间随小鼠腹腔传代数不断延长,第一代与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之间的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代、第三代与第四代两两之间的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型产气荚膜梭菌经小鼠腹腔第一次传代后毒力显著减弱,随后传代中毒力基本不变,与传统的细菌经动物腹腔培养后毒力增强的观点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是1928年由格里芬(Griffith)所作的肺炎双球菌对小家鼠的感染实验中发现的。十六年后,阿维利(Avery)等重复了上述实验,并进一步将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DNA、蛋白质、荚膜提纯,然后分别与活的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结果证实能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而蛋白质、荚膜等物质并无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菌的带电现象与其生长环境选择、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生理情况下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具有阻止病原菌侵袭肠粘膜及抑制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屏障作用。我们曾发现某些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具有不同的带电现象,此可能同病原菌的致病性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方法,及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以产气荚膜梭菌16srRNA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和探针,以伤口分泌物和脓液提取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已经优化的引物和探针进行PCR反应;同时与细菌培养作比较,验证此方法的快速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建立的反应体系在上游引物浓度为0.45μmol/L,下游引物浓度为0.15μmol/L,探针浓度为0.3μmol/L时,具有很好的敏感性,与21种其他细菌均无交叉反应,其敏感性为9cfu/反应体系。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灵敏、快速,能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做出准确的检测报告,具有对战时高发疾病气性坏疽进行快速和定量检测潜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实验室保存的72株脆弱类杆菌(Bf)及18株其它菌株,采用培养基添加血清和短期连续传代的方法,然后用Hiss荚膜染色法染色镜检,结果显示所检Bf均有厚薄不一的荚膜,其中具有厚的荚膜的计34株,中度厚度荚膜的19株,薄的19株,而所检的卵形类杆菌,核梭杆菌等未见荚膜,作对照的产气荚膜梭菌亦有厚的荚膜。作者对Bf的荚膜与致病关系以及荚膜染色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绿脓杆菌外膜蛋白Opr F可有效激活机体的免疫机制对抗细菌的感染,在疫苗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采用分子克隆方法获得绿脓杆菌外膜蛋白Opr F表达菌株;利用SDS-PAGE电泳切胶纯化、尿素梯度复性获得Opr F蛋白,免疫小鼠制备Opr F蛋白多克隆抗体。ELISA法表明,Opr F抗血清滴度达1∶12 800倍,Western blotting证实抗血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通过DNAMAN软件对Opr F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其C端在不同细菌间存在较高同源性;采用MEGA软件对Opr F的系统发生分析发现假单胞菌属细菌的亲缘关系高于其它属细菌。  相似文献   

20.
用硅酸盐培养基分离荚膜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 《生物学通报》1995,30(2):39-39
用硅酸盐培养基分离荚膜菌李宏(重庆教育学院生物系630067)细菌荚膜的观察是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的基本内容之一。实验中用于观察荚膜的菌种常为圆捣固氮菌,而圆褐固氮菌在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上较长时间培养后,荚膜特征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查阅有关资料后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