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菌磁的生物技术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磁的生物技术开发和利用任修海(上海大学生物工程系,上海201800)磁细菌即向磁性细菌沿地球磁力线移动,其细菌内含有自身合成的生物磁颗粒,这些颗粒细小均匀,外被生物膜,呈链状排列。最近在磁细菌的分离及培养技术上获得许多进展,为细菌磁的大规模生产奠...  相似文献   

2.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菌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菌素吴健胜,王金生(江苏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南京210095)细菌素是一种细菌的某些菌系所产生的对该种细菌的另一些菌株或关系较近的细菌有杀伤作用,非复制性的含蛋白的抗菌物质[1]。继1946年Fredericq报道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杆...  相似文献   

3.
趋磁性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75年Blakemore’‘’偶尔发现自然界中存在一类奇特的微生物一一趋磁性细菌以来,生物磁学的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趋磁性细菌(MagnetotacticBacterium)是一类对磁场具有趋向性反应的细菌总称,不是分类学的单位p’。在前对年中,磁细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l趋磁性细  相似文献   

4.
磁细菌和细菌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细菌具有磁性趋向性,可沿地球磁场磁力线向磁极移动,甚至在磁力较弱的地域也是如此.Blakemore (1975)首先进行了描述,他们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海水,淡水的生物沉积物中.磁细菌能够合成胞内磁铁颗粒(Fe_3O_4),因而具有磁性趋向性.这些磁粒在50~100nm的特定范围内为膜所包围,10~20个颗粒相连成线状,构成细菌磁.许多研究者已成功研制了生产细菌磁的机械装置,但到目前为止,还设有细菌磁直接应用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细菌生物膜研究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在固体表面上生长的一种与游走态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只要条件允许,绝大多数细菌都可以形成生物膜。一旦形成了生物膜细菌就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在医疗、食品、工业、军事等诸多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细菌生物膜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难题,也是目前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结合细菌生物膜研究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生物膜发生装置及检测量化技术,并对其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磁性细菌胞内可以产生磁性颗粒,因此具有趋磁性,基于这种特性,利用磁分离的原理,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磁性细菌分离仪,提供了一种分离磁性细菌的新方法。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为例,使用磁性细菌分离仪进行分离,可以得到强磁菌和弱磁菌。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强磁菌胞内磁性颗粒明显多于弱磁菌;半固体平板磁泳实验也表明强磁菌趋磁性明显强于弱磁菌。各项实验结果表明磁性细菌分离仪可以有效地分离磁性细菌,这是一种分离磁性细菌的新方法,将促进磁性细菌分离培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液态培养基内跟踪细菌生长和一个新的细菌生命模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增加液态培养基的粘稠度到 8 4centipoise即 0 .0 84g·cm-1·s-1以上 ,实现了长达 6h的对大肠杆菌个体生长和家族形成的实时连续观察 .观察结果显示主要为单一方向的大肠杆菌生长和繁殖并提示在所观察到的大肠杆菌生命周期中有1次以上的繁殖 .由此提出一个新的细菌生命模式 :每个细菌都有一个稳定的细胞极性并会转变成不同代的 2个细菌 ;每个细菌的生命周期可含有 1次以上的生殖周期 ;每个细菌的年龄应以它所经历的时间划定 .这个新的细菌生命模式与权威的细菌生命概念不同 ,但符合从直接观察大体生物所得出的所有基本生命原则 .  相似文献   

9.
<正>在人型支原体的膜蛋白特性的研究过程中,人型支原体的一个主要膜相关蛋白45KDa膜蛋白的特异抗体呈现和一些支原体属细菌的约42~48KDa的膜相关蛋白的强烈交叉反应。研究了抗发酵型支原体的43KDa膜蛋白的特异抗体和一些支原体以及细菌株的交叉反应性。在所检测的支原体、G~-细菌以及是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发现了取决于细菌本身的显而易见们分子量为42000~48000的交叉反应抗原(称为45000分子重量[45K]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钱韦 《微生物学通报》2014,41(3):445-449
基于《微生物学通报》创刊40年来发表的植物相关细菌研究论文的数量与内容,对该领域研究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对比。提出了学术期刊与研究方向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1.
铁,锰氧化还原细胞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刘杰  李蕾  王莹莹 《微生物学通报》2014,41(10):2100-2111
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生理特性及现有检测方法的限制,自然界中大部分细菌不能被传统微生物工具所观察,这类微小细菌被称之为"看不见的主体(Unseen majority,USM)",在大多数天然水环境中营养物浓度较低,微小细菌(USM)占有主导优势,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但是,微小细菌对传统富营养培养基比较敏感,且生物体积微小(小于0.1μm3),难以被传统培养基所检测分离,人们对其认识仍然很局限。总结关于微小细菌的一些特性概念,概括微小细菌的检测和培养方法及在水环境中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讨论其生态作用及应用,最后对微小细菌的生理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前,紫外线消毒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对细菌的杀灭作用早已是众所周知,但对L型细菌杀灭作用的报导甚少。我们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枯草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50例行肺切除术中,分别采集病肺、支气管切缘、健侧支气管内分泌物450份,做常规细菌和细菌L型培养及药敏试验。分离出需氧菌和真菌60株,厌氧菌12株、细菌L型42株。菌群主要分布在病肺内约占50%。需氧菌种中G+球菌占61.7%,葡萄球菌多见;其次G ̄+杆菌占23.3%,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厌氧菌占细菌型16.7%。细菌L型特点与细菌型一致。围术期选择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抗生素,以杀灭细菌型及细菌L型感染。  相似文献   

15.
浙江晚稻稻种非致病细菌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关林 《生物多样性》2002,10(3):311-317
为了解特定生态环境中晚稻稻种的非致病细菌多样性以更有效地治理水稻主要病害,于1996~2001年间对采自浙江平原、丘陵及山区的606份稻种样本进行了非致病细菌种类、频率及对水稻纹枯病和恶苗病的抑菌作用研究.从中分离出9605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及部分细菌学特征(革兰氏染色、KMB培养基上的荧光色素和扩散性非荧光色素、YDC培养基上黄色菌落的产生、好气性、鞭毛及芽孢的染色镜检等)测定后,选出代表菌株622个,连同80个对照菌株用Biolog及脂肪酸分析法(FAME)进行测试.鉴定出Pseudomonas 属11个种或型及其他14属的23种非致病细菌,并发现Pseudomonas 属中55%的种及其他属中49%的种存在对水稻纹枯病或恶苗病的拮抗菌株,但不同种间的抑菌率存在较大差异.3类稻区均以Bacillus spp.、Acinetobacter spp.和P. putida等3个种群为主导并同时存在许多其他相似种,其中7个常见种的分离频率在不同稻区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低氧区异养细菌及氮磷细菌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Du P  Liu JJ  Zeng JN  Chen QZ  Jiang ZB  Zhu X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316-1324
2009年8月15-28日,对长江口低氧高发海域的异养细菌、无机磷细菌、有机磷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氨化细菌数量最高,表层水、底层水和表层沉积物的数量均值分别为307.52×104个·L-1、184.50×104个·L-1和199.97×102个·g-1;其次为异养细菌,数量均值分别为87.35×104 cfu·L-1、86.85×104cfu·L-1和64.26×102cfu·g-1;再次为有机磷细菌,数量均值分别为19.26×104 cfu·L-1、18.82×104cfu·L-1和19.56×102cfu·g-1;无机磷细菌只分布在长江口内和河口南槽至舟山海域,数量均值分别为18.50×104cfu·L-1、31.00×104cfu·L-1和7.17×102cfu·g-1;反硝化细菌分布广,但数量较低,均值分别为3.94×104个·L-1、23.08×104个·L-1和6.22×102个·g-1.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盐度、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pH是影响水体和表层沉积物异养细菌、磷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分布的主要因子;底层水和表层沉积物异养细菌、磷细菌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底层水异养细菌和有机磷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正相关;表层沉积物无机磷细菌与DO呈显著正相关,氨化细菌与DO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说明:低氧对表层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趋磁细菌及磁小体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趋磁细菌及磁小体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陈明杰,卫扬保(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武汉430072)一趋磁细菌研究现状1趋磁细菌的发现1975年,美国人Blakemore在显微镜下观察湖泊底部污泥的富集样品时,发现有一类细菌总是聚集在视野的靠北...  相似文献   

18.
寡营养细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颖群  严共华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5):302-304
寡营养细菌王颖群,严共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Kuznetsov等将“寡营养(oligotrophic)细菌”定义为第一次培养时能在含碳1-15mg/L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 ̄[1],这个定义已为大家普遍接受。如果它们不...  相似文献   

19.
水生细菌荧光显微计数法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兵  徐怀恕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6):357-362
  相似文献   

20.
混合培养对光合细菌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光合细菌不同菌株,光合细菌株与异养细胞株间混合培养,比较它们与单株培养物生长量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组合的混合培养物春生长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单株培养物。光合细菌株间混合培养物生长量约高于对照0.36-17.4%;多数增长11%以上。光合细菌株与异养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