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2005年2月26日和3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4只越冬黑颈鹤佩戴卫星信号发射器(PTTs),跟踪研究其迁徙路线和迁徙停歇地。2005年春季迁徙中,有2只跟踪黑颈鹤到达繁殖地,其中1只黑颈鹤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完成从繁殖地返回越冬地和从越冬地再次到达繁殖地的迁徙过程。2只春季迁徙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致相同——沿着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一直向北到达黄河上游白河及黑河沿岸若尔盖湿地内。春季迁徙过程中,途中停歇3—4次,总迁徙距离是674—713 km,迁徙全程所用时间3—4天。秋季迁徙全程所用时间8天。在4个PTTs工作期间,共确定有13个黑颈鹤迁徙停歇地,其中11个停歇地在河流滩地;其他2个停歇地在高山湖泊附近。总体上,黑颈鹤一般选择海拔在1 900 m以上湖泊、河流等湿地内,距离耕地较近且人、畜干扰较少的栖息地停歇。 相似文献
2.
3.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日间越冬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0月—2007年4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进行了越冬时间分配和日间活动节律的研究。取食是黑颈鹤越冬期间最主要的行为,占(53.05±4.93)%,其次为警戒(18.75±2.65)%、搜寻(10.38±1.34)%和休整(10.32±4.93)%,其余行为依次为:行走(4.90±1.59)%、飞行(1.70±0.38)%、其他(0.55±0.41)%、争斗(0.36±0.25)%。黑颈鹤的出飞时间与日出时间、飞回时间与日落时间分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各时间段(1h)(09:00—18:00)和各月份间(2006.11—2007.03)行为差异极显著(P<0.05),并呈现出上午和下午取食双峰、中午休息高峰的规律性变化。气温高时黑颈鹤增加休整时间减少取食时间;气温低时则减少休整时间增加取食时间。偏相关分析说明:环境温度独立地对越冬时间分配产生影响,湿度通过温度对黑颈鹤越冬时间分配产生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秃鹫(Aegypius monachus)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物种。每年冬季或者早春在渤海湾都会救护到因体质较弱而无法飞行的秃鹫,为了对秃鹫及其迁徙路线进行更有效的保护,于2016年春季对两只救护放飞秃鹫(ID1051和ID2016),利用卫星跟踪技术研究其迁徙路线和活动区,旨在为秃鹫的救护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ID1051和ID2016都迁徙到蒙古国的布尔干省和后杭爱省交界处,行程分别为2 200 km和2 400 km。ID2016在度夏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活动区面积(50%Fixed Kernel),分别为31 261.01km^2、1 492.96 km2和11 027.70 km^2。秃鹫在迁徙过程中主要时间在静息,其次是飞行和寻觅行为。在0至7时和19至24时,即晨昏和夜间秃鹫都处于静止状态。从8时开始,秃鹫开始活动,并在12和13时达到活动高峰,随后活动逐渐趋缓,直至18时趋于静止状态。本文提供了秃鹫的春季迁徙路线以及重要中途停歇地,为秃鹫的救护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猎隼(Falco cherrug)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为探究猎隼的迁徙规律,2018年9月26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成功为1只猎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对其迁徙活动进行了跟踪。此猎隼个体的秋季迁徙路线涉及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6个省区,自东向西迁徙,越冬地为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迁飞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放飞阶段、游荡期和迁飞期,三个阶段的飞行距离分别为297.62 km、1 129.69 km和2 040.9 km。此猎隼个体每天的飞行时段为(7:33±2:01)时到(18:12±1:09)时,即在白天飞行。平均日飞行时间为(10.44±1.76)h,一天中平均飞行速度有三个高峰,分别为9:00、14:00和18:00时。迁飞过程中的平均飞行速度为(45.77±20.88)km/h,平均日飞行距离(188.65±113.90)km。此猎隼个体在越冬地晚间没有固定的休息点,休息地的海拔在1 500~2 000 m的位点较多,90%的活动区域面积为85.5 km2。2019年3月7日发现此猎隼个体被电死并悬挂在一根电线杆上,漏电电线杆... 相似文献
6.
了解迁徙候鸟的活动区域、迁徙节律和迁徙路线等信息,是制定候鸟保护策略的关键,对候鸟保护工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0月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湾捕获1只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并为其佩戴了卫星定位追踪器以记录活动信息.本次跟踪监测从2020年10月23日持续到2021年10月16日,追踪器每6 h返回一次青脚鹬的活动信息,包括时间、经纬度位置、瞬时速度和瞬时高度.该个体在雷州湾越冬,于2021年5月15日开始春季迁徙,途径我国鄱阳湖、渤海湾、呼伦湖等地,历时28d,于6月11日抵达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维柳伊河流域,行程约5 076 km.2021年7月16日该个体开始秋季迁徙,途径呼伦湖、渤海湾、长江口等地,在10月13日到达江西省乐平市,并在16日失去信号,秋季迁徙历时89 d,行程约4 186 km.春季迁徙路线上共有8个停歇地,秋季迁徙路线上共有5个停歇地,主要的能量补给地为鄱阳湖区、西拉木伦河、呼伦湖区、渤海湾和长江口.不论是春季还是秋季迁徙,该青脚鹬主要在夜间飞行,单次飞行的距离约在88~1613 km之间,记录到的瞬时飞行速度范围为73.2~112.6 km/h,瞬时飞行高度范围在572~2 386 m之间.本研究记录了青脚鹬在一个迁徙周期内基本完整的迁徙路径,为发现和了解该物种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的迁徙路线和重要停歇地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8.
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迁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综述了利用人造卫星跟踪技术进行鸟类迁徙研究的现状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鸟类栖息地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现状。指出了这两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弄清候鸟迁徙定向、迁徙路径选择的机理,揭开候鸟迁徙策略之谜,有助于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并预测环境变化给候鸟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亚黑鹳(Ciconia nigra)是怎样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2002~2003年由捷克科学院和捷克广播电台共同策划了利用卫星跟踪黑鹳的计划,中国的研究小组配合进行地面监测。2002年7月初,专家们开始在西伯利亚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寻找目标,经过近20天的艰苦努力,终于给三只黑鹳成鸟分别挎上“背包”(约100g重的PTT卫星无线电发射器和短距离无线电发射器)。经血液DNA检测确认它们为二雄一雌,分别被命名为“皮特”(♂)、“罗马”(♂)和“凯特林娜”(♀)。 相似文献
10.
卫星跟踪技术在候鸟迁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应用基于Argos系统的卫星跟踪技术开展候鸟迁徙研究以来,鸟类学家取得了许多利用传统鸟类迁徙研究方法所无法取得的成果。但在中国,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迁徙中的应用尚属空白。作者利用参与中国首次应用卫星跟踪技术跟踪候鸟迁徙研究之机,对该技术用于候鸟迁徙研究的技术平台、主要内容和未来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揭示迁徙路线和重要停歇地点;寻找新繁殖地和越冬地;利用卫星数据对栖息地及其利用进行评价;探讨鸟类的迁徙策略。期望该技术能够成为中国濒危鸟类保护的有效方法,并尽快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于2005年及2006年春季在云南大山包和贵州草海给8只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放置了卫星发射器,观察结果表明,其中6只黑颈鹤至少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春季或秋季迁徙。黑颈鹤在四川省汉源停歇的乡镇包括:乌斯河镇、河南、坭美、梨园、宜东、三交坪和皇木;在美姑停歇的乡镇包括:柳洪、依果觉、农作、拉木阿觉、炳途、瓦古、峨曲古龙门和尼哈。2005年6月4~8日和2006年6月8~14日实地考察了汉源和美姑两县的黑颈鹤停歇地点。黑颈鹤在两县的停歇地点都在海拔1900m以上且人为活动稀少的区域,或为草甸覆盖的高山浑圆山头,或为高山缓坡的林间空旷草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利用Friedman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在贵州草海对其觅食栖息地选择的结果。在草海的黑颈鹤越冬觅食栖息地可分为5种——莎草草甸、浅水沼泽、草地、玉米地和蔬菜地。黑颈鹤对莎草草甸的选择性最高,对玉米地的选择性最差,对其余类型栖息地的选择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草海的人为活动很多,是影响黑颈鹤利用和选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对改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日间行为模式与年龄和集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云南省西北部纳帕海,采用路线调查结合瞬时扫描行为取样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时间分配及其与年龄、集群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说明,黑颈鹤越冬活动主要是以觅食为主,占日间时间的(76.81±9.1)%。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行为的节律性较为明显,具有适应高寒气候的特点。集群形式对成鹤的行为有着显著影响,集群和家庭中活动的成鹤在觅食、警戒和争斗中存在显著差异(F1,76= 0.27、0.77, U= 279, P= 0.001—0.000)。年龄是影响鹤群行为的因素之一。幼鹤相比成鹤有较多的觅食时间和休息时间,警戒行为比例较低(F1,76= 0.04—2.59, U= 188—299, P= 0.006—0.000),且不受集群形式的影响。随着越冬期间的早、中、晚3个时期的环境变化,黑颈鹤的时间分配有显著变化(F2,36= 4.63—26.54, 61539;22= 5.29—13.68, P= 0.0016—0.000)。不同越冬地的黑颈鹤行为存在差异。气候、食物资源和人为影响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野外种群数量少,许多动物园以及保护区等机构用迁地保护的方式对黑颈鹤进行保护和繁育,然而长期以来笼养黑颈鹤繁殖率低。本研究运用非损伤的研究方法,并结合行为观察,对繁殖期黑颈鹤的繁殖生理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进入繁殖期黑颈鹤的雌二醇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有效监测雌性黑颈鹤繁殖期生理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繁殖前期雄性黑颈鹤的睾酮水平显著升高,与非繁殖期以及繁殖期的其他阶段差异显著,表明睾酮可有效监测雄性黑颈鹤的繁殖生理状态,为人工采精选择合适的时间提供理论基础;交配成功的雌性黑颈鹤繁殖中期的孕酮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阶段,表明该指标可有效监测雌性黑颈鹤的交配状态。综上,通过非损伤性的采样研究手段,遴选合适的生理指标参数可以为黑颈鹤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P. Luschi F. Papi H. C. Liew E. H. Chan F. Bonadon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Neuroethology, sensory, neural,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1996,178(4):447-452
Four green turtle females were tracked by satellite during their post-reproductive mig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ree of them reached their feeding grounds 923–1551 km distant. During nesting activity, a female was displaced twice, and her return trips to the nesting beach from 11 and 284 km were tracked by a direction-recording data-logger and by satellite, respectively. Part of the journeys occurred coastwise, indicating that leading geographical features had been utilised. The straightness of the turtles' tracks in open seas, both over shallow and deep waters, and their ability to pinpoint distant targets and home after displacement off their usual routes, provides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for a true navigation mechanism.Abbreviation PTT platform transmitter terminal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