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产于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红柳沟组的戈壁跳兔 (Alloptoxgobiensis)头骨化石 ,是Al loptox属头骨化石的首次发现。其主要特征是 :个体较大。颅顶平缓 ,额骨有眶上嵴且两侧平行。颞嵴、上枕骨、项嵴和枕外嵴发育。眶裂后的翼蝶骨上排列有 6个孔。有外颈动脉孔 ,颈静脉孔为圆形小孔。下颌骨水平支唇侧上缘前倾 ,垂直支前缘有一深沟 ,冠状突位于垂直支前缘唇侧壁中部 ,呈薄片状。基于头骨性状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 ,Alloptox与非洲的Kenyalagomys亲缘关系最近 ,应归入亚科Sinolagomyinae。Alloptox和Kenyalagomys可能起源于亚洲的共同祖先 ,由Sinolagomys或与其相近的属种演化而来 ,在新近纪早期迁入非洲。 相似文献
2.
记宁夏同心中中新世的Bunolistriodon intermediu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同心中中新世地层中的 Bunolistriodon intermedius 化石,讨论了丘齿型利齿猪与脊齿型利齿猪之间的关系,认为过去所发现的\"中间型\"利齿猪皆应归入 Bunolistriodon 属. 相似文献
3.
宁夏同心中新世铲齿象化石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本文记述了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哺乳动物群中铲齿象化石——同心铲齿象 (Platybelodon tongxinensis) (原定为同心嵌齿象 (Gomphotherium tongxinensis). 通过与国内外已现的有关铲齿象对比,确认其与国内已发现的葛氏种关系最近,可能属同一枝系.同心种与葛氏种相比,是性质相对原始分布层位较低的我国第二个铲齿象种.文章初步讨论了其 M_3 的某些变异性状.并结合现有的其它标本初步阐述了铲齿象类下门齿的两种结构类型,原始型的同心层状结构和衍生型的齿质柱状结构.建议根据这两种结构仍将铲齿象类划分为 Platybelodontinae 和 Amebelodontinae. 相似文献
4.
宁夏同心中中新世三种植食性哺乳动物牙齿碳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同心中中新世Platybelodondanovicheni,Amebelodontobieni和Stephanocemasthomsoni化石牙齿的δ1 3C值为 - 8.7‰~ - 1 0 .3‰ ,说明这些动物可能以δ1 3C值为 - 2 0 .7‰~ - 2 5 .3‰的C3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根据齿冠高低与取食嫩叶或硬草的关系 ,这三种动物的低冠齿所指示的食性支持了牙齿釉质的碳稳定同位素所指示的食性。 相似文献
5.
江苏泗洪松林庄、双沟和郑集早中新世(山旺期,约与欧洲新第三纪陆相哺乳动物分带MN4相当)的新种泗洪跳兔Alloptoxsihongensissp.nov.是迄今为止该属中出现最早、个体最小的种。该种已有较明显的形态分化。主要表现在p3上。p3在形态和大小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美个体较大,珐琅质厚度分化较明显,个别p3的下后尖前端已呈圆钝的角状,具有两个前外沟。第二类个体较小,珐琅质厚度分化较差,下后尖前端浑圆,仅具一个前外沟。由于对Alloptox的系统进化尚无足够的了解,现将其作为同一个种处理。根据上下齿列尤其是p3的形态分析,推测Alloptox可能由晚渐新世的Sinolagomysulungurensis或与其相近的鼠兔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山西忻州中新世鼠兔科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记述了山西忻州发现的跑兔属—新种.该种以个体较小, P~2 较简单,无前沟, M~2 后叶无后突, P_3 小,无前内沟与前外沟等特征与属型种 B. forsythmajori 相区别,命名为杨胡跑兔 B. yanghuensis sp. nov..新种在进化水平上较属型种稍原始,但两者显示出较近的系统关系.根据 B. yanghuensis sp. nov. 的进化水平,推断其地质时代可能为中中新世早期,约相当于欧洲 Orleanian 期. 相似文献
7.
中华鼠兔一新种(兔形目,鼠兔科)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记录了中华鼠兔一新种——乌伦古中华鼠兔(Sinolagomys ulungurensis sp.nov.)。标本采自新疆北部乌伦古河北岸的晚渐新世索索泉组。材料表明:中华鼠兔,特別是乌伦古种,与中新世亚洲跑兔(Bellatona)和非洲的肯尼亚鼠兔(Kenyalagomys)有较接近的牙齿形态。 相似文献
8.
江苏泗洪林庄,双沟和郑集早中新世(山旺期,约与欧洲新第三纪陆相哺乳动物分带MN4相当)的新种泗洪跳兔,是迄今为止该属中出现最早,个体最小的种,该种已有较明显的形态分化,主要表现在P3上,P3在形态和大小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个体较大,珐琅质厚度分化较明显,个别P3的下后尖前端已呈圆钝的角状,具有两个前外沟,第二类个体较小,珐琅质厚度分化较差,下后尖前端浑圆,仅具有一个前外沟,由于对Alloptox的 相似文献
9.
10.
鼠兔科虽然是地质历史时期较为繁盛的一个门类,但现在仅有一个属(鼠兔属Ochotona)。Ochotona被认为与Bellatona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由后者衍生而来。详细描述了内蒙古大庙上猿化石地点发现的鼠兔科化石,识别出一种古老类型Desmatolagus moergenensis以及其他三个种Bellatona cf.B.forsythmajori,Bellatonoides eroli,Ochotonacf.O.lagreli。归入Bellatona,Bellatonoides和Ochotona的这三个种的p3具有相似的形态,并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Bellatona的p3具有两个唇侧褶沟,但无舌侧褶沟;Bellatonoides的p3具有浅的舌侧前褶沟,但与唇侧前褶沟分开较宽;Ochotona的p3则具有深的舌侧前褶沟,与唇侧前褶沟之间仅以很窄的齿质桥连接。M2从无后突起、较小的后突起至发育的后突起,也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中间颊齿则难以区分。因此,推测这三个种之间存在连续的线性演化关系,Ochotona可能直接起源于Bellatonoides。磁性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显示该地点的年代约为12Ma,与根据分子钟推测的Ochotona的分化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