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长白山北坡椴树红松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长白山北坡椴树红松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郝占庆,赵士洞,陶大立,王淼森(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SpeciesdiversityofhigherplantsinLimekoreanpineforestonnortkernslopeofChangbaimountain¥HaoZhanqing;ZhaoSidong;TaoDali;WangMiao(InstituteofAppliedEcology,AcadenziaSinica,Shenyang)China,110015):ChineseJoutrnalofEcology,1993,12(6):1-5.TheShannondiversityindexandevennessareusedtoanalysethespeciesdiversityofhigherplantsinlimekoreanpineforestonnorthernslopeofChangbaiMountain。TheresultsshowthatShannondiversityin-dexis2.8228forwoodyplants,2.9766forherbs;theSha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不采取任何营林和治虫措施的皖南九连山林场马尾松纯林中设林分相似的2块样地,面积均为22m×22m。1997年1月~1998年12月,每月1次垂直分层对两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表明每样地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类群的物种数占该样地总物种数的百分比分别约52%、14%、8%和20%;每样地的益害物种数之比都约为11.2;益害个体数之比是15.7和16.6;相同林间层次的优势目昆虫或优势种蜘蛛相同;每样地的物种数量都是以灌木草本层最多,依次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两样地乔木层、灌木草本层、土壤层和枯枝落叶层的节肢动物平均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39.6%、33.1%、22.8%和4.6%。3~8月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大,5、8月为物种数高峰期。主成分分析显示群落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人工阔叶红松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Shah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指标研究了辽宁东部山区人工营造20年生5种阔叶树水曲柳、刺愀、紫椴、色赤汤、白桦与红松形成的混交林及人工红松纯林内各层次高等植物物种多佯性,并对该6种林分的垂直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内植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红松纯林内的植物种数仅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42%~52%,植物总数量只有混交林的11%~37%。人工阔叶红松林各层次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均好于人工红松纯林,但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相比。人工阔叶红松林的物种多样性还较低。在林分垂直结构方面,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成层现象明显,层次结构复杂,垂直多样性丰富;红松纯林只有1个主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较矮,林分垂直结构单一。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蒙古栎红松林3个年龄阶段物种和结构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森林的更新状况良好,早期阶段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阔叶树的更新数量相同,后期更新树种以红松为主;在森林发育早期阶段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阳性树种占优势,中期为红松和阔叶树占优势的混交林,后期形成红松占优势的林分;随着森林的发育,灌木和草本层动态呈现复杂的变化。通过对该类型森林直径分布变化的研究得出,在林分发育的早期,阔叶树中大径级木较多,针叶树中小径级木多,在林分发育的后期呈相反的规律。用理论概率模型拟合直径分布表明,韦布尔概率分布模型是描述蒙古栎红松林直径分布的最适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了解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对不同地形下的阔叶红松林乔木和灌木种,进行了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较、物种多度分布模型拟合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排序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在阴坡、半阴坡的丰富度显著高于半阳坡;灌木在坡度25°处的均匀度显著高于坡度6°处,在谷地处的4个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坡位,在阴坡、半阴坡处的4个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平地。统计模型、生态位模型、中性模型在不同地形下均能够通过拟合优度检验,物种多度分布在不同地形间差异不明显;地形对乔木的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海拔凹凸度坡度坡向坡位,对灌木的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坡位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土壤对乔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有效N含量土壤速效K含量,对灌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土壤全N含量土壤全P含量。总体而言,物种多样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阴坡处最高,谷地处最低。 相似文献
7.
在安徽省长江南岸自西向东相同地理纬度的金寺山、戴公山、九连山和麻姑山林场各选面积相等(22 m×22 m) 、林分和立地条件相似的样地2块,1998年8月~1999年7月每月下旬对乔木层、下木层(灌木草本层)、地表和落叶层、土壤层中直翅目昆虫的调查和分析表明:① 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 Stal)是各场优势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anilensis (Meyen)、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I. Bolivar、日本绿螽斯Holochlora japonica Brunner Wattenwyl和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为常见种;② 1周年内戴公山、金寺山、麻姑山和九连山林场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是:27、159、1.28 ;26、70、1.32;35、171、1.42和 20、90、1.33;③ 下木层中含有全部调查到的种类和80 %以上的个体;④ 麻姑山林场下木层中植被复杂、盖度大,草本植物比其它林场丰富,生境也较湿润;多年来大面积施药对天敌群落损害较大,可能由于这些因素导致该场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种类数和个体数较多、群落多样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功能多样性比物种多样性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在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马尾松次生纯林是一种亟待改造的森林类型,而在亚热带地区香樟是马尾松林改造的理想树种之一。为了完善马尾松林向香樟林改造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马尾松林改造的实践,本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马尾松林向香樟林改造过程中4种不同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改造的进行,林下植物的物种数目、功能性状多样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均匀度在改造前期达到峰值,而物种数目和功能离散度则在改造中期表现最高。(2)比较森林改造的4个时期,林下植物功能多样性的综合表现大致为:改造前期>改造中期>改造后期>未改造时期。(3)森林改造过程中,林下植物\"光响应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功能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但前者比后者对改造的响应更敏感。(4)在森林改造过程中,林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扩散受到林下光照资源的影响,并在长时间的生物竞争中逐渐表现为物种种类、多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最终影...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原始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早春(5月5~20日)、夏季(6月20日~7月10日)和秋季(8月20日~9月10日)的三次调查,结果表明其物种多样性是很丰富的,一年内共有123种(包括6个变种)草本植物在该森林内出现。同时其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早春、夏季和秋季的草本植物物种数分别为:79,101,和98;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829,3.3140,2.9677;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284,0.7181和 0.6473。早春的草本植物以银莲花(Anemone spp)、延期索(Corydalis spp)、顶冰花(Gagealutea)等为主,夏秋季则美汉草(Meehania urticifolia)和一些苔草(Carex spp.)占优势。草本植物一年内的水平及垂直结构也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在湘中丘陵区马尾松林内用灭幼脲Ⅲ号作的喷药试验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不仅直接影响鳞翅目昆虫的物种组成主多样性水平,而且对膜翅目昆虫(主要是蚂蚁)和蜘蛛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有间接影响。在时间过程中,施药区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的多样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如对照区大,膜翅目和蜘蛛的多样性水平则有较大程度的上升,因此林内昆虫群落趋于相对稳定。由于药剂对蚜虫种群无影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分布着超过20万km2的典型戈壁生态系统, 且这些戈壁生态系统正遭受着持续性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的影响。然而, 土壤、气候、空间变量等因子对阿拉善戈壁大尺度植物β多样性及其关键组分的相对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阿拉善典型戈壁生境的276个样方进行植物群落组成调查, 并结合气候、土壤等数据, 探讨了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对阿拉善戈壁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表明: (1)在阿拉善戈壁区, 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 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物种周转组分显著增加, 而且β多样性主要源于物种周转组分, 物种嵌套组分的贡献非常有限; (2)偏Mantel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和地理距离对β多样性及其物种周转组分均有显著的单独作用; 方差分解结果进一步表明, 环境因子和地理距离共同解释了植物β多样性及其物种周转组分10.84%-17.67% (Bray-Curtis)和15.47%-24.81% (Sørensen)的变异, 但环境因子可以单独解释更多的变异(6.62%-9.97% (Bray-Curtis)和8.98%-14.51% (Sørensen))。在众多环境因子中, 气温日较差、土壤含水量和地表砾石盖度对植物群落β多样性和物种周转组分的贡献更大。以上结果表明, 环境过滤、扩散限制以及其他未知过程可能共同影响阿拉善戈壁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格局, 其中环境过滤可能具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利用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设置的 9个样方的调查资料 ,对我国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 9个样方共记录到物种 137种 ,隶属于 5 3科 98属。利用TWINSPAN将 9个样方分为 3组 4个类型 ;同时 ,TWINSPAN还将 2 7个乔木种划分为 7个群落类型。不同样方的群落结构指标相差较大 ,这与群落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年龄有关。平均胸径与立木密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后者随前者增加而递减。群落结构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但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不显著。对于多样性(H′)和均匀度 (E)来说 ,一般有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的趋势 ;而在各自的取样面积内 ,物种丰富度 (S)差异不大。对所有调查区域内的植物而言 ,长白山的阔叶红松林在三地中拥有最高的丰富度 ,并且这主要来源于草本层和灌木层的贡献 ,乔木层的丰富度在三地并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群落谱系结构将物种系统发育信息整合到群落中,给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为探讨水淹干扰下水库水滨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以丹江口水库水滨带为研究区域,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运行前的原有水滨带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水淹干扰强度下群落谱系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水淹干扰强度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显著降低。谱系结构指数虽无显著差异,但随着水淹干扰强度增加呈现由发散到聚集的变化趋势。表明水滨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生境过滤和生态位分化共同驱动的结果,并且随着水淹干扰强度增加呈现生境过滤作用增加、物种间竞争排斥作用减弱的生态过程影响规律。(2)坡度、土壤质地、速效氮和全氮含量对整个水滨带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影响显著。此外,土层厚度和速效磷对物种丰富度和土层厚度对谱系多样性也影响显著。而仅有速效氮含量对谱系结构指数影响显著;轻度水淹干扰下坡向、速效磷含量与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中度水淹干扰下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总氮含量与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土壤pH、全氮和全磷含量与谱系结构指数显著相关;重度水淹...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黔西北地区不同杜鹃灌丛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本研究以5个不同的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5个群落共有33种植物,属16科23属,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有27种和6种;优势种和共优势种植物分别为小果珍珠花、小果珍珠花+露珠杜鹃、小果珍珠花+露珠杜鹃、露珠杜鹃、露珠杜鹃+黄山杜鹃。5个杜鹃灌丛群落灌木层的α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灌木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露珠杜鹃+黄山杜鹃灌丛群落(V)最大,小果珍珠花灌丛群落(I)最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小果珍珠花+露珠杜鹃灌丛群落(II)最大,小果珍珠花灌丛群落(I)最小。露珠杜鹃+黄山杜鹃灌丛群落(V)有进一步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趋势。杜鹃属植物覆盖度大的临近群落的Whittaker指数、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值均较覆盖度小的临近群落大。 相似文献
15.
探索和揭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和维持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 但综合物种、系统进化和功能属性等方面的多样性海拔格局研究很少。该文以关帝山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 综合物种、谱系和功能α和β多样性指数, 旨在初步探讨关帝山森林群落多样性海拔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海拔的升高(1 409-2 150 m), 关帝山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谱系多样性指数(PD)和功能丰富度指数(FRic)整体上表现出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海拔1 800 m以上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 总β多样性(βtotal)和更替(βrepl)上升趋势明显, 而丰富度差异(βrich)则逐渐下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物种、谱系和功能多样性海拔格局差异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 草本植物S和物种多样性指数(H′)上升趋势高于木本植物。影响草本植物S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子, 而影响木本植物S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历史过程。随着海拔的升高, 木本植物βtotal上升趋势要比草本植物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 木本植物βrepl和βrich分别表现出单峰格局和“U”形格局, 而草本植物βrepl和βrich则分别表现出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格局。随着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的增加, 群落间物种、谱系和功能β多样性显著增加。环境差异(环境过滤)对木本植物的β多样性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 而环境差异(环境过滤)和地理距离(扩散限制)共同作用于草本植物的β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阔叶红松林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关系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植物多样性对森林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而其潜在驱动机制还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依托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阔叶红松林9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利用2005年和2015年的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生产力均呈正相关,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强,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逐渐减弱;小尺度下系统发育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大于物种多样性.生产力还受到非生物因素影响,在不同尺度下土壤因子与生产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随着尺度的增大,土壤因子对生产力的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今后研究中应将进化信息与生态系统功能相联系,可为其他多样性度量提供额外的解释力,同时还应考虑空间尺度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深入了解森林生产力的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山茶Camellia japonica 所在的阔叶林和灌丛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 个植物群落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147 种,隶属于65 科118 属;地理成分多样,热带成分大于温带、亚热带成分,表现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性质,同时反映出群落所在生境热量条件相对优越。山茶所在的阔叶林群落中,乔木层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 指数与演替趋势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处于岛屿较高海拔的灌丛和疏林,其灌木层和藤本层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 指数大于阔叶林;受相应群落乔木层的优势种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或台湾蚊母树Distylium gracile 以及更新层的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 优势突出影响,乔木层与更新层的Pielou 指数波动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日本落叶松(L. kaempferi)林及太白红杉(L. chinensis)林是华北地区常见的3种落叶松林类型, 其中日本落叶松林为人工林, 华北落叶松林既有天然分布又有人工种植, 太白红杉林则主要是天然林。该研究基于野外调查数据, 对这3种落叶松林的分布、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3种落叶松林的分布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 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 落叶松林的天然分布减少而人工种植的分布增加。3种森林中落叶松的林分径级及树高均为右偏分布, 说明3种落叶松林均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3种落叶松林均拥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且差异显著, 其中太白红杉林的物种丰富度最大(39.3 ± 17.9), 而华北落叶松林的物种丰富度最小(人工林27.2 ± 17.7, 天然林27.5 ± 13.8)。除最大树高与经度的关系不显著以外, 落叶松林的最大胸径和最大树高及物种丰富度均随经纬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此外, 年平均气温对落叶松林的总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 但是对其群落结构影响显著。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 落叶松林的最大胸径显著降低而最大树高却显著增加。落叶松天然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与落叶松林总体的基本一致, 但群落结构的格局不尽相同: 随着经纬度的增加, 落叶松人工林的最大树高增加而天然林的最大树高减小; 落叶松天然林的最大胸径和最大树高分别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和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小, 而落叶松人工林的最大胸径和最大树高分别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和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海岛人工林建设有利于减弱和消除海岛生态脆弱性,但目前单一的人工林群落结构存在较多的缺点,选用的植被也存在不适应海岛环境的问题。通过样方法对宁德三都澳6个海岛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半自然林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植物功能性状、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冗余分析法分析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旨在了解其演替状况,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丰富当地植被基础资料,同时为海岛人工林建设、植被修复选择及当地马尾松林的合理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 40个样方共记录维管束植物86科168属255种(含5变种),在生活型谱上,以乔木(37.25%)和灌木(30.20%)植物种类最多,高位芽植物(83.92%)占比显著,对光耐受性以中性植物(69.02%)为主。(2) 通过组平均聚类法将研究区植被划分为5类群系33类群丛,分属于常绿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针叶林2种植被型。(3) 常绿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显著(P<0.05)高于常绿针叶林,但受林分郁闭度的影响,马尾松+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林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明显偏低。(4) 灌木层是马尾松林中的绝对优势层片,多样性指数(除Pielou指数外)均显著(P<0.05)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草本层受芒萁化感作用的影响,多样性指数明显偏低。(5) 冗余分析法(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和速效钾显著(P<0.05)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两者对物种多样性的总解释量为27.6%。(6) 灌木层鹅掌柴重要值与群落郁闭度之间存在显著(P<0.05)的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