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天然侧柏林的种类组成以菊科、禾本科植物最多,豆科、百合科、蔷薇科植物次之。组成天然侧柏林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和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较大,地下芽植物次之,一年生植物的比例略高于地上芽植物。31年生人工侧柏林以胸径4—5cm、树高3—4m的植株数量最多。侧柏的胸径、树高与茎重、枝条重,叶重、根系重之间具显著相关。以胸径为自变量。树木各部分干重为应变量所获得的优化模型为:茎重(Ws)=169.82D1.92(P<0.001),枝条重(WBr)=28.64D2.41,(P<0.01),叶重(WL)=10D2.82(P<0.001),根系重(WR)=e4.99+0.387D(P<0.001)。由此估算得侧柏林的各器官干重:茎15.56,枝条为6.57,叶5.16,根5.29吨/公顷。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32.58吨/公顷。林下灌木和草本层在生长季中变化明显,9月的总生物量为7.17吨/公顷。人工侧柏林总生物量为39.75吨/公顷,年平均净生产力为1.28吨/公顷。  相似文献   

2.
赵晶  汪溪远 《植物研究》2017,37(2):304-311
为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生活型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分配特征,通过取样调查当地34种草本植物的生物量研究表明:(1)采集到的每个物种样本的总生物量大多小于4 g,其中多数个体(大于80%)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别在2和0.5 g以内,根冠比主要集中在0.25以内;(2)类短命植物向地下部分分配较多生物量,根冠比较大,集中分布在1.67左右;短命和一年生长营养期草本向地下部分配的生物量远小于类短命植物,两者的根冠比较小,主要集中在0.15左右;(3)短命植物地下与地上部生物量间为等速生长关系,而类短命植物和一年生长营养期草本植物地下与地上生物量间为异速生长关系,其中类短命植物随个体增大向地下部分配生物量的比例增多,而一年生长营养期草本则相反。综上所述,短命、类短命和一年生长营养期草本植物地下与地上生物量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特征,与各自独特的生活史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沱江流域亚热带次生植被生物量及其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标准地法、标准木及回归分析法(乔木)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和草本)研究了沱江流域清水河支流次生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并从生物量协调性角度探讨了主要树种的适宜性。 1.应用11种回归模型研究沱江流域主要次生植被类型优势种生物量与胸径或材积因子的关系,表明以y=aXb模型相关性最好,应用性强,其相关系数范围在0.946~0.999。 2. 不同群落类型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柏木、栓皮栎林>桤木、柏木林>柏木林>铁仔、黄荆灌丛>马桑灌草丛,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95.721、77.546、38.719、11.969和4.073t·hm-2。另外两类墨西哥柏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21.065和16.810t·hm-2。 3.乡土树种和墨西哥柏根桩及粗根的生物量占各自总根量的比例分别为80.42%和62.09%,其地下部分生物量占各自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23.89%和7.44%,占各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17.67%和6.9%,表明引入沱江流域的墨西哥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不协调,存在潜在的易倒趋势。 4.对比分析和评价了主要次生植被类型及树种生物量分配及垂直结构,生产潜力和防护效能,提出较高演替阶段的群落为该区域多功能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4种处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地域相邻的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石栎-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设置固定样地,结合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收获法和建立主要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测定和估算群落生物量。结果表明:(1)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减弱,群落总生物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增长(P0.05),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表现为异速生长,LAG与PLL乔木层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个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各器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先下降再增高,凋落物层现存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LVR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相当,LCQ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占明显优势,草本层生物量下降,PLL和LAG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低于10%;(3)群落总生物量与树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表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造成群落树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是导致群落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山西芦芽山14种常见灌木生物量模型及生物量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木生物量模型是估算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而灌木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是其适应周围环境的重要体现。基于对山西芦芽山地区14种常见灌木的各器官(根、茎和叶)、地上和总生物量,以及基径、树高、冠幅的测定,建立了各器官、地上及总生物量的最优估算模型,探究了各器官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如叶质比、茎质比及根质比)及地上-地下生物量(根冠比)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幂函数和线性函数对这些灌木生物量的估测效果较好。(2)生长低矮、分枝数多的灌木种采用冠幅面积估测生物量效果较好;生长直立或分枝数少的灌木种采用总基径的平方与茎干高度乘积估测生物量效果较好;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灌木种采用冠幅体积估测生物量效果较好。(3)14种灌木的平均根冠比是0.61,叶质比0.17,茎质比0.48,根质比0.35;此外,带刺灌木种除叶质比显著大于不带刺灌木种外,茎质比、根质比和根冠比都显著小于不带刺灌木种。  相似文献   

6.
研究秦岭南坡商洛地区不同径级栓皮栎的地上部分构型、生物量及其分配和构型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径级栓皮栎地上部分构型与生物量的分配存在差异.随着径级的增大,栓皮栎树高、胸径和冠幅逐渐增大;平均递减率先增大后减小;栓皮栎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先增加后下降;不同径级栓皮栎垂直方向上的比叶面积为0.02~0.03,叶重比、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比的较大值在径级为Ⅰ、Ⅱ、Ⅲ时出现于树干中、上部,在径级为Ⅳ、Ⅴ、Ⅵ时出现在树干中部,径级进一步增大则在垂直方向上出现2个峰值,分别位于树干中下部和中上部.栓皮栎地上部分生物量中,树干生物量占71.8%~88.4%,枝生物量占5.8%~19.6%,叶生物量占4.2%~8.6%.随着径级的增大,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先减小后增大,而枝、叶生物量所占比例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栓皮栎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冠幅和逐步分枝率(R2∶1)呈显著正相关,与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R3∶2)呈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树干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与树干递减率呈负相关趋势,枝生物量、叶生物量与树干递减率呈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Tang Y  Jiang DM  Chen Z  Toshio O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1955-1960
榆树疏林草原对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和景观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双因素两水平控制试验,从幼苗生物量、地下/地上生物量、茎高、根茎比、叶片数等方面,研究了草-树地上、地下竞争对科尔沁沙地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1年生榆树幼苗,单株平均生物量表现为无竞争>地上竞争>全竞争>地下竞争;地下/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地下竞争>全竞争>无竞争>地上竞争;幼苗高度表现为地上竞争>无竞争>全竞争>地下竞争;根茎比表现为地下竞争>全竞争>无竞争>地上竞争;叶片数表现为地上竞争>无竞争>地下竞争>全竞争.地下竞争对1年生榆树幼苗生长影响显著,而地上竞争对榆树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地上竞争与地下竞争对2年生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科尔沁沙地草本植物对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地下竞争的方式实现,但地下竞争并没有改变榆树幼苗的资源分配方式.随榆树幼苗龄级的增长,草本植物竞争作用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地下芽植物能够通过地下储存器官占据生境资源、储存营养物质等策略来获得生态优势,其地下储存器官多样性以及生物量分配策略,对地下芽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下芽植物,对森林地下芽植物的了解仍然缺乏。采集了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分布的693个草本植物个体,分析了地下芽植物及其地下储存器官的类型与多样性,比较了地下芽植物与非地下芽植物的地上、地下各器官的绝对、相对生物量。结果显示:(1)地下芽植物的相对丰富度为69.1%,相对多度为88.2%。大多为根状茎植物,主要由禾本科、莎草科、堇菜科和蕨类植物组成。(2)除茎外,地下芽植物各器官的绝对生物量(叶:1.94g,根:0.65g,地上部分:2.0g,地下部分:4.1g)均大于非地下芽植物(叶:0.26g,根:0.13g,地上部分:0.68g,地下部分:0.13g)。(3)地下芽植物叶(0.40)与茎(0.14)的相对生物量小于非地下芽植物(叶:0.48,茎:0.35),地下部分相对生物量(0.56)大于非地下芽植物(0.17)。本研究表明,以根状茎植物为主的地下芽植物是古田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的主要构成者,且个体普遍较大,倾向于将生物量投资于地下器官。这些结果为认识地下芽植物的生态策略与功能以及草本植物群落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8年生人工油松林标准地设置在西山海拔300一350米的南坡与北坡山地。试用了多种数学模型预测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应用w(树干)=2.372(D2H)0.664, w(枝条)=1.317(D2H)0.992,w(叶子)=1.417(D2H)0.833和w(根系)=1.593(D2H)0.757幂函数方程,分别获得树干、枝条、叶子和根系的生物量。南、北坡油松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9.13吨/公顷和42.46吨/公顷。用直接收获法测得不同坡向油松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季节动态,以8月份生物量计,南、北坡灌木层生物量为8.05吨/公顷和5.78吨/公顷,草本层为0.74吨/公顷和0.77吨/公顷。南,北坡油松林的总生物量为38.08吨/公顷和48.68吨/公顷。  相似文献   

10.
陆生植物生物量分配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陆生植物地上、地下各组织中生物量分配对氮沉降的响应,为研究大气氮沉降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植物生物量分配、立木收获、定向培育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63篇论文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用以定量评估氮沉降对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通过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物种类、氮肥形式、施氮水平和持续时间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施氮会显著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植物叶生物量和茎生物量在施氮条件下均显著增加;然而地下生物量所受促进作用要低于地上部分,表现为植物细根生物量和粗根生物量在氮输入下并没有显著变化;植物根冠比在氮沉降下显著降低;叶重比、茎重比和根重比在氮沉降下没有显著变化。此外,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类型和植物类型会显著影响植物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对氮沉降的响应,草本植物在氮沉降下的生物量累积明显优于木本,这说明短期氮沉降可能会增加草本的覆盖面积;施肥形式对根冠比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于尿素,硝酸铵对植物根冠比的作用更显著;不同施氮水平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分配,中氮水平(本研究为60—120 kg hm-2a-1)促进作用最大,高氮水平(本研究为≥120 kg hm-2a-1)促进作用明显减弱,这与总生物量的变化一致,表明过高的氮沉降量将抑制植物生长;氮沉降处理时间长短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当施氮时间高于3年,氮沉降对地上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几乎消失。总之,短期氮沉降会使植物分配更多生物量给地上部分,且氮沉降对草本植物生物量的累积作用明显优于木本,这些发现可为未来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碳存储、植物群落结构、植被动态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average height of 31-aged 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 in west mountain of Beijing is 7 in and the mean breastheight diameter of tree is 8.3 cm. The number of tree per hectare appears 1750. The canopy coverage of plantation shows 0.5. Using tile diameter square at tree breast height times tree height (D2H), as an independing variable, to estimate the dry weight of various parts of trees, between them the significient correlations occur. According to the modle of Wstem=58.88(D2H)0.88 (WBranch)=e7.77+0.001(D2H) (Wleaf)=e5.71+0.0008(D2H) (Wroot)=e7.67+0.0009(D2H) 28.45 t/ha of the stem biomass, 11.6 t/ha of the branch biomass. 0.97 t/ha of the leaf biomass, 7.6 t/ha of the root biomass are estimated in arbor layer.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of shrub and herb layers axe 13.71 t/ha and 10.72 t/ha respectively in September, the biomass of shrub and herb layer is 24.43 t/ha. 73.05 t/ha of the total biomass in 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 is obtained.  相似文献   

12.
 A secondary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on clearcut sites was studied in Western Sichuan. The coverage and biomass of trees, shrubs and herb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uccession have been survey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verage and biomass of trees and shrubs have changed greatly in the succession. After the forest was cut, raspberry’s (Rubus daeus) coverage was the greatest during the first 0–15 years, Red birch’s coverage was the greatest during 16–29 years, while the total coverage of other shrubs was greater than those of raspberry and red birch during 10–20 years.The following empirical formulas with good fitness have been used:Ctree=0.803+2.347t1/2 (r=0.88 p<0.01) Cshrub=l0.481 l0.392T+0.373T2 (r=0.87 p<0.01)Cherb=0.489+87.001/T (r=0.93 p<0.01) C: biomass, kilogram/ha T: time period, year According to the curves, the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herb stage. 0—3 years; raspberry stage: 4—10 year; shrub and small broad-leaved forest stage: 11—20 years, and small broad–leaved forest stage: 21—29 years.  相似文献   

13.
皖南黟县次生灌草丛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法,以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老池流域高山灌丛为研究对象,建立灌丛地上生物量与易测因子(冠幅周长和灌丛丛高)之间的关系,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对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影像(GeoEye-1)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提取出灌丛盖度的空间分布,建立灌丛地上生物量与盖度之间的关系式,估算灌丛地上总生物量.结果表明: 研究区灌丛地上总生物量为1.8×103 t,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为1598.45 kg·hm-2;灌丛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700 m范围内,并且阳坡(1.15×103 t)>阴坡(0.65×103 t).  相似文献   

15.
Xishuangbanna is a region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ropical Asia. Biomass estimates of its tropical rain forest have not been published in English literature. We estimated forest biomass and its allocation patterns in five 0.185–1.0 ha plots in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s of Xishuangbanna. Forest biomass ranged from 362.1 to 692.6 Mg/ha. Biomass of trees with diameter at 1.3 m breast height (DBH) ≥ 5 cm accounted for 98.2 percent of the rain forest biomass, followed by shrubs (0.9%), woody lianas (0.8%), and herbs (0.2%). Biomass allocation to different tree components was 68.4–70.0 percent to stems, 19.8–21.8 percent to roots, 7.4–10.6 percent to branches, and 0.7–1.3 percent to leaves. Biomass allocation to the tree sublayers was 55.3–62.2 percent to the A layer (upper layer), 30.6–37.1 percent to the B layer (middle), and 2.7–7.6 percent to the C layer (lower). Biomass of Pometia tomentosa, a dominant species, accounted for 19.7–21.1 percent of the total tree biomass. The average density of large trees (DBH ≥100 cm) was 9.4 stems/ha on two small plots and 3.5 stems/ha on two large plots, illustrating the potential to overestimate biomass on a landscape scale if only small plots are sampled. Biomass estimations are similar to typical tropical rain forest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Neotropics.  相似文献   

16.
皖南黟县次生灌草丛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处中亚热带的安徽黟县次生灌丛和灌草丛以及常绿阔叶幼林共9个样地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黟县常绿阔叶幼林、次生灌丛和灌草丛的地上部分为81.74、16.83和5.28t/ha。所调查的5个群落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可回归成线性方程Y=3.88+0.14X,净生产力随生物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东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素积累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碳素含量、碳密度及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碳素含量表现为乔木层(418.58 g/kg)灌木层(387.26 g/kg)草本层(382.80 g/kg)枯落物层(378.11 g/kg)土壤层(31.48 g/kg),差异极显著(P﹤0.01),乔木不同器官表现为干根叶枝,差异不显著(P0.05),灌、草层均表现为地上地下,土壤碳素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34.68 t/hm2,表现为土壤层(170.00 t/hm2)乔木层(57.02 t/hm2)枯枝落叶层(5.48 t/hm2)灌木层(1.81 t/hm2)草本层(0.37 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72.44%、24.30%、2.34%、0.77%和0.16%;植被层碳密度为58.79 t/hm2,占了生态系统碳密度的25.09%;乔木层各器官以树干的碳密度最高,占了乔木层碳密度52.43%;灌木层、草本层地上部分碳密度分别是地下部分的2.85倍1.64倍;土壤表层(0—20 cm)碳密度为70.40 t/hm2,显著高于其它各层(P﹤0.001),占了土壤(0—80 cm)碳密度的41.41%,有很强的表聚性,因此,防止地表的水土流失,可有效保持土壤对碳的吸存。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征  刘宏茂  刘伦辉  曹敏  冯志立   《广西植物》1999,19(4):309-314
用标准木回归分析法( 乔木、木质藤本) 和样方收获法( 灌木、草本) , 研究了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雨林总生物量为692-590 t/hm2 , 其分配为: 乔木层占98-66 % 、灌木层占0-76 % 、木质藤本占0-50 % 、草本层占0-09 % , 生物量主要集中于乔木层。乔木层生物量的器官分配向树干和树根集中: 树干占69-80 % , 树根占21-56 % , 树枝占7-77 % ,树叶占0-77 % ; 生物量径级分配向中等径级(60 ~70 cm) 和最大径级(150 ~160 cm) 集中; 生物量垂直分配向上层集中; Ⅰ亚层( 高度> 40 m) 占60-55 % 、Ⅱ亚层(20 ~40 m) 占36-72 % 、Ⅲ亚层(3 ~20 m) 占2-73 % ; 优势种番龙眼生物量占乔木层的20-07 % ; 乔木层叶面积指数为6-91 。  相似文献   

19.
氮沉降是驱动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认为氮沉降会改变物种多样性, 而且在外源氮添加条件下, 禾草类植物和落叶灌木比杂类草和常绿灌木更具竞争优势。不过该结论更多是从高寒草甸和荒漠草原等生态系统中得到, 主要是针对同一生活型内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不涉及不同生活型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且由于草原和草甸等生态系统没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同一层次中植物的高度差异较小, 有可能高估了光照因素对植物的作用。因此从森林生态系统入手, 可以进一步阐述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氮沉降的响应。本文以我国北方典型的落叶阔叶林——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为研究对象, 设置CK (0 kg N·ha -1·yr -1)、N50 (50 kg N·ha -1·yr -1)和N100 (100 kg N·ha -1·yr -1) 3个梯度氮添加实验,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8年连续的氮添加实验结果显示: (1)氮添加显著降低了林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 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 (2)氮添加提高了灌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 降低了草本植物的丰富度; (3)氮添加降低了禾草类植物的重要值, 提高了杂类草的重要值。该研究表明, 长期氮添加会显著改变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 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氮添加的响应亦有所差别。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土壤环境变化(如养分含量提高, pH值下降)和植物获取光照能力强弱(如灌木植物获取光资源要多于草本植物)导致。  相似文献   

20.
浙江天童苦槠+白栎灌丛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直接收获法研究了浙江天童地区苦槠+白栎次生灌丛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该区次生灌丛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6.77t/hm^2,还不到常绿阔叶林幼林生物量(地上部分)的1/3。次生灌丛生物量的分布,从群落层次上看,主要集中于藻木层;从垂直高度上看,主要分布在0-4m之间;从种类组成上看,主要分布于苦槠、白栎、山矾、茅栗等优势种中。根据生物量的研究,文中还对如何加速次生灌丛的进展演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