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产蕺菜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及核穿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属三白草科蕺菜属,俗称鱼腥草、侧耳根等,主要分 布于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常见。蕺菜药蔬兼用,为极具开发前景 的植物资源。部分学者曾对蕺菜染色体数目进行过报道,但报道的染色体数目不尽一致(梁汉兴,1991,1995; Hsu,1968; Nilsamranchit et al, 1999),并且对此 现象未作较为详细而深入的解释。本文对国内部分省区收集的蕺菜种质资源进行染色体数目分析,旨在从细胞学角度探讨蕺菜的遗传多样性,为  相似文献   

2.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3.
陈黎  吴卫  郑有良   《广西植物》2006,26(6):697-701
分别对鱼腥草16个不同居群幼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氨基酸成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发现,鱼腥草不同居群的氨基酸含量不尽相同,同一居群幼嫩地上茎叶和地下茎的氨基酸含量也有差异,多以地上茎叶高于地下茎。在分析的17种氨基酸中,所有居群均含有16种氨基酸,都不含Cys-SS-Cys。地上部分氨基酸中Glu含量最高,His含量最低;地下部分氨基酸中Glu含量最高,Tyr含量最低。地上部分氨基酸总量以W01-16为最高,而地下部分氨基酸总量以W01-99为最高,分别为27.89mg/g和15.46mg/g。蕺菜与峨眉蕺菜间氨基酸成分间无显著差别。鱼腥草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与染色体数目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疏花水柏枝结构性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茎的11个解剖结构参数作为表型性状,对覆盖整个分布区域的居群进行部分抽样取样,研究了该物种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及其格局、表型性状的分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居群间以及不同居群总体性状之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63%的表型分化属居群内分化,37%为居群间地理差异引起的分化,居群内性状的变异程度与立地环境条件的分化程度一致,奉节以上居群相似程度较大,而以下居群相似程度则较小,并有独立分化的居群出现,这表明表型性状的多样性中心是在三峡河谷区域内,而不是在三峡以上的河谷区段。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区青檀叶片的解剖及表皮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叶表皮离析法,对我国8个省共15个居群的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叶片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各居群的栅栏组织细胞层数多数为2层,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同居群的叶片横切面解剖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叶片上表皮细胞有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而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上表皮细胞垂周壁为平直形、圆形、浅波形或深波形,差异较明显,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则仅有深波形和浅波形两种.叶表皮毛的分布位置在各居群间不同,而表皮毛的类型在居群间稳定,且在多数居群中表皮毛与周围细胞形成花环结构.各居群的气孔器类型均为不规则型且均仅在下表皮随机分布,但气孔器的密度、大小等特征在不同居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境地的气候因子对青檀叶的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檀叶的解剖特征在不同居群间差异性较大,青檀叶表皮的气孔密度等特征在居群间有一定差异,而气孔器类型和表皮细胞形状等特征较稳定,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中国藁本属20种及山芎属1种植物的果实表面微形态进行首次研究,并对其中15种进行果实解剖特征观察。结果表明:藁本属植物果实微形态在外果皮表面突起度、细胞轮廓、表面纹饰和表皮分泌物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果实解剖特征上,果棱形状、油管数目、胚乳形状等种间差异明显且稳定,而种内居群间无变异,可作为藁本属种间鉴定及种间关系探讨的重要参考性状。结合前人对伞形科其他类群果实微形态与解剖结构特征的研究及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证据,得出如下结论:(1)藁本属不是一个自然类群;(2)支持拟藁本属归入藁本属;(3)对藁本属部分种的系统位置和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蕺菜rDNA ITS扩增反应的优化体系.方法:以蕺菜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影响蕺菜rDNAITS区扩增的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最优蕺菜ITS-PCR的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含Tao酶0.75U、Mg2+2.5mmol/L、dNTP 0.15mmol/L、引物对0.6μmol/L、模板DNA 10ng.扩增程序为在94℃下预变性4min,然后进行36个循环(94℃变性45s,60℃退火50s,72℃延伸90s),最后在72℃延伸8min.结论:这一体系的建立为利用蕺菜rDNA ITS区研究蕺菜种质资源的系统进化提供了标准化程序.  相似文献   

8.
三白草科的比较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裸蒴(GymnothecachinensisDecne)胚胎的发育,同时对三白草(Saururuschinensis(Lour).Baill)和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胚胎也进行了观察,并对三白草科(Saururaceae)各属间的胚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探讨三白草科的内的系统关系。裸蒴具腺质绒毡层。小孢子同时型,极少数小孢子弱细胞的减数分裂II不进行,形成有壁  相似文献   

9.
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别名鱼腥草、侧耳根、菹莱,为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全株有强烈的鱼腥味,主要以嫩茎叶及肥嫩的根茎供食用,营养丰富,在中国食用历史悠久。全草可入药,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性喜温暖湿润,生长适温为15—20℃。较耐寒,气温低至-15℃仍能越冬。耐荫、耐瘠薄。喜肥沃、疏松、水分充足的土壤条件。蕺菜的地上茎直立,高20—50厘米;叶片心脏形或卵圆形,长5—7厘米,宽4—6厘米、全缘、叶面光滑、暗绿色,有暗红色不规则晕斑,叶背带紫色,叶脉处有绒毛;托叶…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形态与表皮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16个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片形态特征、叶表皮特征的观察及叶片主要性状的测量,探讨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型、叶表皮特征多样性,为属下种间鉴定提供依据。对16个居群轮叶蒲桃叶型多样性进行观察,采用直尺测量叶片主要性状如叶长、叶宽等;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6个居群轮叶蒲桃叶片中,闽西居群叶形为阔椭圆形;闽东、闽北、闽南等各地居群叶形为长椭圆形或近带形。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片表皮毛、角质层纹饰、气孔器形态与类型等表现一致,但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差异明显,具波状、浅波状、平直、弓形等几种类型,且在上下表皮间存在式样一致或有多元化现象。由此说明,福建省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形与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均处于较强烈分化的状态,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不能作为属种间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鱼腥草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莲  袁艺 《激光生物学报》2007,16(6):722-726
目的:利用鱼腥草的叶片和叶柄为材料,进行体细胞胚胎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方法:运用正交设计试验,考察在改良的MS固体培养基上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物质组合及其配比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鱼腥草无菌苗叶片在含有2,4-D 1.0 mg/L 6-BA 0.5 mg/L的改良MS培养基上能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在含有6-BA 1.0 mg/L的改良的MS培养基上诱导体细胞胚的发生;叶柄在含有6-BA 1.0 mg/L改良MS培养基上直接产生体细胞胚。体细胞胚在改良的MS NAA0.1 mg/L 6-BA 1.0 mg/L的培养基上能够快速繁殖,形成大量不定芽,在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就可以萌发出不定根,发育为成完整植株,在MS IBA 1.0 mg/L的固体培养基上能够形成大量的根。结论:建立了鱼腥草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铮铮  伍钧  唐亚  杨刚 《生态学报》2007,27(12):5441-5446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铅、锌及其交互作用对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b浓度的增加,鱼腥草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但无显著变化。Zn在一定浓度下能提高鱼腥草叶绿素含量,而在高浓度Zn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鱼腥草叶片中SOD、POD和CAT 3种酶活性都是随着Pb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随着Zn浓度的增加,SOD和CAT也是先上升后下降, POD则是逐渐上升。Pb-Zn交互作用增加了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对SOD和P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对CAT活性影响不明显。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单一Pb、Zn对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大于Pb、Zn二者的共同作用,其中高浓度Zn对鱼腥草的伤害作用最大,而当溶液Pb处理浓度达到400mg/L时,鱼腥草仍能正常生长,说明鱼腥草具有较强的耐Pb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铮铮  伍钧  唐亚  杨刚 《生态学报》2007,27(12):5441-5446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铅、锌及其交互作用对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b浓度的增加,鱼腥草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但无显著变化。Zn在一定浓度下能提高鱼腥草叶绿素含量,而在高浓度Zn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鱼腥草叶片中SOD、POD和CAT3种酶活性都是随着Pb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随着Zn浓度的增加,SOD和CAT也是先上升后下降,POD则是逐渐上升。Pb—Zn交互作用增加了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对SOD和P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对CAT活性影响不明显。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单一Pb、Zn对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大于Pb、Zn二者的共同作用,其中高浓度Zn对鱼腥草的伤害作用最大,而当溶液Pb处理浓度达到400mg/L时,鱼腥草仍能正常生长,说明鱼腥草具有较强的耐Pb能力。  相似文献   

14.
鱼腥草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袁艺  李燕  应明 《激光生物学报》2004,13(6):414-417
通过对鱼腥草组织培养过程中激素配比、碳源的研究,得出适于鱼腥草侧芽分化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1.0~2.0mg/L NAA0.1—0.5mg/L。碳源以蔗糖浓度2%-3%最佳。适宜鱼腥草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 NAA1.0mg,L 6-BA0.25mg/L。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鱼腥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特征与花粉育性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卡宝品红染色法对2个鱼腥草居群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并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I2-KI染色法、B-K培养基培养法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法来检测鱼腥草花粉的活力及萌发率。结果发现:(1)鱼腥草减数分裂的进程与花序大小、花药颜色、花药长度均有密切的关系。(2)2个居群的鱼腥草中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正常占88.2%,有11.8%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3)减数分裂异常表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微核、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不均等分离、多分体等现象,并发现在二分体阶段及单核花粉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融合。(4)2个居群的鱼腥草花粉活力均不超过1.5%,花粉几乎不萌发。研究认为,鱼腥草花粉育性低的主要原因是单核花粉的发育过程异常,而非鱼腥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有机、化肥和野生折耳根表面的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揭示细菌群落结构与ARGs相互关系。【方法】高通量测定16SrRNAV3-V4可变区序列分析样品表面附生细菌群落结构;PCR和qPCR扩增29种ARGs基因分析样品表面ARGs污染情况;冗余分析(RDA)探讨细菌群落结构与ARGs的相互关系。【结果】折耳根表面检测到35个属的细菌,其中有机折耳根表面附生细菌多样性低于化肥和野生折耳根(P0.05);29种被检的ARGs中,有14种在折耳根中被检出,其中有机折耳根含有全部被检出的ARGs,化肥和野生折耳根则含有部分被检出的ARGs。折耳根表面ARGs污染的多样性和丰度显著受到样品表面的菌群结构影响,其中Lactococcus、 Escherichia、Fluviicola、Enterococcus、Sanguibacter和Acidovorax是影响ARGs最主要的菌群。【结论】有机种植极大地改变了折耳根表面附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增加了ARGs的多样性和丰度,对有机折耳根的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有必要将ARGs污染监测纳入到有机折耳根的食品安全考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有植物裸蒴属及其近缘属的叶片表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将采自湖南的20个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通过测定9个叶片表型性状和6个叶片相对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鱼腥草居群叶片形态的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质园栽培的20个鱼腥草居群叶片15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居群间差异大于居群内差异;(2)居群内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5.63%~9.08%,说明居群内多样性程度较低,其中株洲攸县居群(P16)变异系数最高(9.08%),怀化溆浦居群(P3)变异系数最小(5.63%);(3)15个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3.71%~10.28%,说明各性状的多样性程度也较低,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10.28%),叶宽与叶中部宽之比(W_2/W_4)的变异系数最小(3.71%);(4)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面积与叶宽、叶中部宽、叶长、叶基至叶宽处的距离、叶柄长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与叶尖夹角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叶基夹角关系不大;(5)叶片15个性状中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3.66%,聚类分析可将20个居群划分为心形、小心形、狭心形和大心形4类,呈现出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6)同质园实验说明叶表型性状多样性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对其多样性分析能为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鱼腥草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HPLC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不同鱼腥草材料间及其两个不同采收时期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差异 ,筛选游离氨基酸种类较多 ,含量较高的新品系 ,并确定适宜的采收时期。对 1 9份鱼腥草材料阴干地上部分游离氨基酸成分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6月和 1 0月采收的鱼腥草中分别含有 1 5种和 1 4种氨基酸 ,都不含Cysteine -ss -Cysteine和Lysine,1 0月采收的还不含有Tyrosine。氨基酸中Proline含量最高 ,Glycine含量最低。此外 ,1 0月采收的鱼腥草的游离氨基酸总量高于 6月采收的鱼腥草。供试材料中 6月采收的W0 1 - 86和 1 0月采收的W0 1 - 5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为同一采收时期的最高值。分别为 5 894 .76mg/kg和 6 1 6 6 .1 3mg/kg。此外 ,蕺菜与峨眉蕺菜间游离氨基酸成分间无显著差别。因此鱼腥草不同材料间及不同采收时期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尽相同 ,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染色体数目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