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记述采自江西省修水县的管蛛属蜘蛛一新种:中华管蛛Trachelassinensissp.nov.。该种与日本管蛛T.japonicaBoes.etStr.,1906在体型,体色及腹部背面的斑纹上非常相似,但该种的身体明显大于后者,两者外生殖器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3.
隆肩圆蛛(Aranea abscissus)已知分布于辽宁和吉林,在辽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广大山区的柞林里。隆肩圆蛛不仅能捕食多种林业害虫,而且能大量为害柞蚕。据观察,一头隆肩圆蛛每天最多能捕食一龄柞蚕18头,平均10.4头,是小蚕期食害柞蚕最严重的一种蜘蛛。为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采自湖北省恩施和咸宁地区的球蛛科圆腹蛛属一新种-湖北圆腹蛛Dipoena hube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5.
刘龙  朱明生 《蛛形学报》2008,17(2):81-82
记述产于我国海南、贵州和四川的圆尾银板蛛Thwaitesia glabicaucla Zhu,1998,其雄性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不同体重肩斑银鳞蛛和大腹园蛛圆网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在自然条件下不同体重肩斑银鳞蛛Leucauge blanda和大腹园蛛Araneus ventricosus所织圆网的结构特征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体重小于35.1 mg的肩斑银鳞蛛所织圆网的捕丝长度、捕食面面积、捕丝间距和半径丝根数均与个体体重呈显著正相关,而体重大于35.1 mg的个体中,这种关系并不显著,但其圆网的上、下部捕丝长度比与体重呈显著负相关,即圆网随个体的体重增加而表现出更强的不对称性;体重小于144.9 mg的大腹园蛛所织圆网的捕丝长度和捕食面面积均与个体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体重小于103.8 mg的大腹园蛛所织圆网的半径丝根数与个体体重呈显著正相关,而大于这一体重分界值的个体中,这种关系同样不显著.大腹园蛛圆网的平均捕丝间距与体重未呈现出相关关系,体重大于85.4 mg的个体中,其网的上、下部捕丝长度比与体重呈显著负相关.两种蜘蛛圆网结构特征的变化及圆网结构特征与个体体重关系变化的不同体重分界值,可能反映了它们在不同生境下不同生长阶段的捕食投入与捕食策略.  相似文献   

7.
吴芳  潘红春 《蛛形学报》2012,21(1):51-60
本文从妖面蛛总科和园蛛总科系统发生关系、园蛛总科网型不同的蜘蛛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及蛛网构建行为等几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圆网蛛类系统发生及网型进化的研究进展.圆网蛛类系统发生与其网型进化有效地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将有助于圆网蛛类的起源及网型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狼蛛、蟹蛛和跳蛛分别是蜘蛛目中三个科的蜘蛛的通称。这三类蜘蛛包括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游猎型蜘蛛的大部分种类,它们在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中所起作用也较大,所以作为动物学教学中的例子加以介绍。 (一)狼蛛狼蛛在地面或植物上疾驰,凶狠如狼,故名。体长3-25毫米,但多数种类在5-8毫米间。体色多黄褐色,不鲜艳。8眼,排成三列。前列4个小眼,中、后两列各2个眼,较大;后列两眼的间距稍大于中列两眼的间距(图1左)。卵袋扁球形,由两片半圆形丝膜缝合而成。卵袋挂在母蛛腹部后端的纺器上,由母蛛随身携带。幼蛛孵出后不分散,而是爬伏在母蛛腹部  相似文献   

9.
黄褐新圆蛛生物学以及对棉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新圆蛛在湖北省以初孵幼虫在卵袋内越冬,一年可完成三个世代。雌蛛交配一次可终生产受精卵,一生最多可产9个卵袋。每个卵袋含卵粒数一般为80—90粒,单雌产卵量平均在450粒以上,最多可产869粒。卵的孵化率在90%以上。 成蛛的寿命较长,温度和食物对寿命有较大影响;有较强的耐饥能力。 在棉田内以结网捕食害虫,可捕食棉铃虫、红铃虫、棉小造桥虫、小地老虎、棉二点叶蝉、棉大卷叶螟和大青叶蝉等害虫。  相似文献   

10.
奎孔蛛(跳蛛科)雌蛛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奎孔蛛的雌性和雄性鉴别特征。雌蛛最初记述于越南,雌蛛系新发现。文内附以雄蛛左触肢的腹面观和侧面观,其中侧面观的角度与原定名人的附图的角度不同,以供读者参考。本种在我国系新记录,产于湖南和云南两省,其实际分布范围尚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新园蛛(Neoscon,doenitzi)和茶色新园蛛(N.theisi)为我国农田常见害虫天敌。其幼蛛特征尚未见报道。鉴于在调查和统计种群数量时常易混淆。为此将两种蜘蛛通过室内饲养获得各龄期标本,进行描述。其各部位的量度统一以蜕皮后三天的幼蛛进行测量,比较如下:一龄幼蛛均在卵囊内。体淡黄色。附肢半透明状。头胸部的放射沟及颈沟均不显。眼列较为相似。但茶色新园蛛各眼显著大且黑于黄褐新园蛛。身体及附肢上具短毛。黄褐新园蛛腹部较茶色新园蛛圆。茶色新园蛛腹部背面隐约可见淡黄色的斑块。二龄幼蛛两种园蛛腹背均具淡黄色斑块,但黄褐新园…  相似文献   

12.
以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成熟雄蛛的求偶延迟时间和触肢伸展次数作为参数,观察研究了雄蛛通过视觉与处女雌蛛拖丝单独和共同诱导情况下的求偶反应,发现视觉是触发雄蛛求偶行为的主要信号,而雌蛛的拖丝则不能单独激发雄蛛的求偶行为,表明雄蛛能够通过视觉接受雌蛛的信号。在此基础上,又测定了雄蛛通过视觉接受亚成体雌蛛、处女雌蛛和交配未产卵雌蛛信号时的求偶反应,发现雄蛛对处女雌蛛和交配未产卵雌蛛的求偶动作次数显著多于亚成体雌蛛,表明雄蛛能够通过视觉区分雌蛛是否成熟,但是仅依靠视觉无法判断雌蛛是否已经交配。本实验表明视觉在沟渠豹蛛雄蛛对雌蛛识别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证实狼蛛的视觉比较发达。  相似文献   

13.
郝定豹蛛 Pardosa bedini 系Schenkel于1936年依据采自甘肃的一个雌性标本而订立,迄今无人再次报道过。我们近年来在北京八达岭两次采到这种豹蛛(2,1979.  相似文献   

14.
圆网蛛类(妖面蛛总科 园蛛总科)是否为单系,圆网究竟经历一次进化还是多次进化,这是多年来有争论的、悬而未决的蛛形学难题之一。本文测定了包括妖面蛛总科、园蛛总科和非圆网蛛类等类群在内的9科10种蜘蛛线粒体12S rDNA、16S rDNA及核18S rDNA、28S rDNA等4个基因片段序列,并基于4个基因序列的整合数据,分别通过邻接(NJ)法、最大简约(MP)法、最大似然(ML)法和贝叶斯法(Bayesian)分析,对园蛛总科和妖面蛛总科蜘蛛之间的分子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系统发生结果表明:1)园蛛总科和妖面蛛总科蜘蛛不是姊妹群,从而支持这两个类群的圆网是平行演化而非同源演化的观点;2)筛器类蜘蛛并非单系发生而为多系发生。另外,依据编码大壶状腺丝蛋白-1(MaSp1)C末端非重复氨基酸序列区段的核酸序列重建的系统发生树也证实圆网蛛类并非单系发生。  相似文献   

15.
尹长民  鲍幼惠 《蛛形学报》1995,4(2):127-130
首次记述2种中国园蛛-类高居金蛛ArgiopeaeheroidesYinet.al.1989和双隆园蛛AraneusprominensYinetal.1989的雄蛛。  相似文献   

16.
拟荒漠豹蛛雌蛛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荒漠豹蛛Pardosa paratesquorum为Schenkel(1963)报道的我国狼蛛新种,但笔者在研究中国狼蛛时发现,原描述中雌、雄配对有误。由于Schenkel指定雄蛛为本种的模式标本,故现将其配对的雌蛛作一补充报道。原Schenkel记述的雌蛛已作为新种(似荒漠豹蛛Pardosa tesquoroides)另文报道。拟荒漠豹蛛Pardosa paratesquorum Schenkel,1963雌蛛体长6.3—8.5mm。背甲深褐色。正中斑黄色,前端膨大,起自后眼列后缘,此斑在颈沟处明显内凹。放射沟清晰。侧斑由2—3个间断的黄色斑点组成。前眼列前凹,短于中眼列。前中眼明显大于前侧眼;前中眼间距大于前…  相似文献   

17.
关于蜘蛛幼蛛各龄期特征的描述,在国内外研究和报道较少。因此,当釆到幼蛛时,就无法进行鉴定。但是,在野外釆集以及农田统计天敌蜘蛛的种类和数量时,往往又会遇到大量的幼蛛。如何能正确区别幼蛛的种类和计算其  相似文献   

18.
杨友桃  唐迎秋 《蛛形学报》1995,4(2):142-143
报道采自甘肃文县的东方法老蛛雌蛛,为该种雌蛛的首次记述。  相似文献   

19.
哈蛛属Hasarina自1963年Schenkel建立以来,至今仅知一种,即螺旋哈蛛Hasarina contortospinosa Schenkel, 1963 (Mem. Mus. Hist. Nat., 25A: 462—464, f. 262)模式标本釆自甘肃。Schenkel仅记述了雄性个体。继后 Wesolowska 于1981年再次报道了该种,也仅记述了雄性个体。(Ann.Zool. Warszawa, 36(7): 132—133, f. 10—13)。笔者整理我国跳蛛科蜘蛛标本时,从采自福建崇安、湖南张家界、四川峨眉山的标本中,发现了该种雌蛛,现将其补充描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虎纹捕鸟蛛雄蛛的修订(蜘蛛目:捕鸟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民  鲍幼惠 《蛛形学报》1995,4(2):131-133
修订了王家福等所订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huwenaWanget.al,1993的雄蛛,并将近期所采得的该种雄蛛作了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