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均为呼吸道炎症,70%~80%的哮喘患者均伴有变应性鼻炎,二者在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目前认为,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在Ι型变态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在哮喘患者研究中,白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可促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均是由有多种炎性细胞和Th2细胞因子及其它炎症介质参与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其流行病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等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而治疗两者也表现出一致性和协同性。因此,临床上被称为"同一气道疾病"。本文就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在治疗方面的一致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顺尔宁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肺表面活性蛋白A、D水平的影响及近期疗效观察。方法:纳入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成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组不伴哮喘组106例,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者组75例,健康成人组20例作为实验对照组。连续应用顺尔宁8周后,统计患者鼻部总体症状评分,以及血清SP-A、SP-D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单纯变应性鼻炎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组患者治疗4周后、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鼻部总体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单纯变应性鼻炎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组患者血清SP-A、D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单纯变应性鼻炎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组患者血清SP-A、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顺尔宁可影响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SP-A、SP-D水平,改善鼻部不适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设计"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问卷调查表"。采用多阶段抽样及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青岛地区常住(5年及5年以上)居民,年龄在5-70岁,均无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疾病及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居民。共调查人数为2052人:调查分三个阶段:问卷调查阶段、根据问卷结果筛选AR可疑对象、对AR可疑对象进行专科检查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以确诊。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放问卷总数为2400份,有效问卷为2052份,有效率为85.5%,青岛地区5-70岁居民AR患者248例,其中20例合并支气管哮喘,AR患者合并哮喘的患病率为8.06%,其中男7.14%,女9.26%,男女AR患者合并哮喘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 P>0.05)。结论: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的患病率为8.06%,初步了解青岛地区人群中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现状,为临床医生对其综合治疗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脂多糖对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其中,变应性鼻炎组经腹腔注射及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LPS刺激组经鼻腔滴入LPS(10μg/100μL);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为大鼠激发成变应性鼻炎后再以LPS滴入鼻腔。观察各组的症状变化,如喷嚏,流涕等。行常规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鼻黏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行高倍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过敏症状评分高于其余各组(P<0.01);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变应性鼻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PS刺激可以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及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中总IgE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实验组)血清中IL-17,IL-17R及IgE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17,IL-17R及IgE的含量均明显升高.IL-17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gE成正相关(r=0.9678,P<0.05),而IL-17R与IgE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L-17和IL-17R均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诊断变应性鼻炎的新指标,且降低IL-17的含量有助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糠酸莫米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鼻腔粘液菌群(包括需氧菌和真菌)的影响,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儿童AR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糠酸莫米松进行治疗,检测其治疗前后鼻腔粘液的菌群分布情况,同时与对照组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经糠酸莫米松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显著减轻。细菌检出率和真菌检出率方面,对照组为90.0%和3.3%,观察组治疗前为86.7%和16.7%,治疗后为93.3%和20.0%,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鼻腔粘液菌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过敏症如今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尤其是工业化国家尤为普遍,除了花粉热,过敏性哮喘如今被认为是最普遍的一种过敏症了,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莱比锡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等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蛋白,该蛋白在气道变应性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该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与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S)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 P)方法在新加坡华人中检测11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及101健康对照组IRF5位点上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rs4728142,rs11770589,rs2280714)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IRF5基因的3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变应性鼻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加坡华人IRF5 rs4728142,rsl1770589,rs2280714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穴位敷贴与传统药物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系统评价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可行性,为临床实践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全面检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独立的评价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偏倚风险表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s应用Re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2个RCTs共1736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治疗组(穴位敷贴治疗)97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766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穴位敷贴治疗对比常规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治疗总有效率优势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13,95%CI(2.40,4.07)];对文献的定性研究表明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后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血清特异性IgE对比药物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总有效率高于传统药物治疗,但对于疾病的实验室指标的改善还需进一步验证。穴位敷贴可能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实。今后还需进一步规范临床实施标准,深入机制研究,以期为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TAT-N15多肽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的抗炎症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卵清蛋白(OVA)致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通过比较0. 1%和0. 3%TAT-N15多肽滴鼻液、0. 1%富马酸酮替芬滴鼻液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的行为学评价、组胺的组织学评价、以及鼻粘膜组织中NF-κB p65、PCNA、Ki-67蛋白表达水平,评价TAT-N15多肽滴鼻液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的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 3%TAT-N15多肽滴鼻液组能减轻大鼠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减少组胺释放64%,鼻腔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TAT-N15多肽滴鼻液能减少鼻粘膜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表明,TAT-N15多肽能显著降低鼻粘膜组织中NF-κB p65、Ki-67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论]TAT-N15多肽能起到缓解大鼠变应性鼻炎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免疫应答过程中,micro RNA(miRNA)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对AR中miRNA研究进行回顾,以期为AR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视角。首先,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中miR-7和miRPlus-E1194等差异表达。其次,在T辅助细胞发育、分化与活化过程中,miR-181a、miR-155、miR-21、miR-1、miR-31、miR-223、miR-139-3p、miR-126、Let-7家族成员会发生显著上调或下降,而且某些miRNA的相关作用靶点也得到验证。再次,嗜酸粒细胞定向分化祖细胞向成熟嗜酸粒细胞的分化过程中,miR-21和miR-223都有所上调。最后,在肥大细胞激活和脱颗粒过程中,miR-221和miR-222以及其他miRNA显著上调。以上miRNA参与了T辅助细胞分化与活化、嗜酸粒细胞发育、肥大细胞脱颗粒等AR病理进程的各个环节,而且,miRNA还会参与前期的抗原提呈等环节。可见miRNA对AR调控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重性。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急性发作可危及生命。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家族成员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IL-17A、IL-17F和IL-17E与哮喘密切相关,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现对IL-17家族不同成员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哮喘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艺  周天鸿 《遗传》2000,22(5):323-327
哮喘病和易感症的遣传学病因是复杂的,现可通过候选基因和易感位点筛选技术来进行研究。本文综述了哮喘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同时讨论了哮喘遗传学研究对哮喘临床的应用前景。 Abstract:The genetics of asthma and atopy is complex,but can be approached by studies of both candidate genes and mapping of susceptibility loci.The progress in susceptibility genes for asthma and atopy is reviewed.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asthma which are based on the study on asthma genetics for future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有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的区别,发现过敏性鼻炎对慢性鼻-鼻窦炎的影响,从而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138位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伴有过敏性鼻炎组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组,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视觉类比评分)记录患者主观症状评分;Lanza-Kennedy法记录鼻内镜评分,Lund-Mackay法记录CT评分;抽外周血查血常规;最后比较两组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13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有36(26.2%)名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组中有52.78%的患者有变应性体质,22.2%的患者有哮喘病史;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组有21.57%的患者有变应性体质,3.9%的患者有哮喘病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组总VAS评分、鼻塞和流鼻涕症状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组,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组中显著增加,其检测结果与不伴过敏性鼻炎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相对于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有更多的变应性体质和哮喘病史;鼻塞和流鼻涕的的症状更重;对于这部分病人应该给予更充分的认识和抗过敏的针对性药物以及手术治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血常规可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分布及变应原阳性率等变化,了解老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武汉地区294例50~84岁的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点刺试验结果,描述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分布及各变应原阳性率随时间变化的临床特征.结果:老年期患者(≥65岁)人数在受试老年患者总人数的比例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间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粉尘螨阳性率为历年最高,其次为屋尘螨,两者的阳性率在5年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蒿、豚草花粉、真菌Ⅰ组、真菌Ⅱ组阳性率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艾蒿、豚草花粉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真菌Ⅰ组、真菌Ⅱ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多价兽毛阳性率有增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花粉Ⅰ组、春季花粉Ⅱ组阳性率均呈波动性改变,其中春季花粉 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人数显示逐年增长趋势,尘螨过敏在老年患者中仍为最为常见的变应原,但无整体人群体现出的增长趋势,真菌阳性检出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兽毛过敏有较弱升高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 3例变应性鼻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施以微波凝固筛前神经鼻外侧支治疗,对照组32例施以抗组胺药物治疗。结果:两组近期和远期有效率分别是93.5 %、81.5 %和5 3.1%、4 5 .4 %。两组间疗效有显著差异(p <0 .0 1)。结论: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与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5和IL-13等II型辅助性T细胞(type 2 T helper cell,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II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在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related orphan receptorα,RORα)和GATA结合因子3(GATA-binding factor 3,GATA3)控制下由骨髓中的淋巴样祖细胞发育而来。ILC2s能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如IL-5和IL-13,有助于启动和维持II型免疫反应。近期研究表明,ILC2s在变应性哮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ILC2s对于了解变应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主要综述ILC2s的发现、发育、分布与功能及其与变应性哮喘关系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AR的发病机制可能和肠道菌群有关。因此,肠道菌群和AR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热点,而益生菌在AR中所发挥的治疗作用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Th17/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参与AR的发病。本文综述益生菌对Th17/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促进耐受性的DCs活性以及TLRs对DCs和Th17/Treg细胞的刺激作用的相关研究,探讨AR的调节机制,并阐明益生菌可能是治疗AR的潜在新方法,为AR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观察小鼠鼻腔黏膜组织的重塑情况。方法:20只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致敏组和对照组,使用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鼻黏膜的大体重塑情况,吉姆萨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阿辛蓝-过碘酸-希夫染色观察杯状细胞;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生物学行为评分为6.5±1.3,提示造模成功。与对照组相比,致敏组鼻腔黏膜出现上皮细胞脱落、坏死,杯状细胞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固有层和黏膜下层腺体增生、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固有层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造模后鼻腔黏膜结构存在重塑。致敏组小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杯状细胞计数分别为(26.4±5.72)和(24.14±3.12),而对照组分别是(8.31±2.42)和(9.41±1.22),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致敏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为(18.9±3.1)pg/ml,对照组为(8.3±1.4)pg/ml,致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卵清蛋白诱导建立的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鼻腔黏膜存在组织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