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居民预包装食品消费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沈阳市、哈尔滨市、济南市、郑州市、长沙市、南宁市等9个城市的706名成年居民进行预包装食品消费状况调查。 结果:成年居民营养标签知晓率为59.6%。年龄和教育程度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44.9%的成年居民关注脂肪,其次是糖(44.2%)、蛋白质(43.5%)、能量(37.7%)、碳水化合物(36.8%)、膳食纤维(35.4%)和钠(28.2%)。93.3%的成年居民在超市购买预包装食品,其次是便利店(54.1%)、市场(38.4%)和网络(14.3%)。 结论:应开展全民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居民读懂营养标签,引导居民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8年中国15省份成年居民膳食钠的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源于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该项目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记录食物摄入量及称重法记录的家庭调味品消费量。本研究选取2018年15个省份调查中数据完整的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共计14 320人)进行钠摄入量分析,比较不同特征居民膳食钠的摄入量差异。结果: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摄入量中位数为3 838.6 mg/d;男性的钠摄入量(4 114.7 mg/d)高于女性(3 598.2 mg/d);45~59岁居民(4 098.1 mg/d)高于其他年龄组(18~44岁居民为3 745.0 mg/d,60岁及以上居民为3 700.7 mg/d);大学及以上居民(3 711.1 mg/d)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组(小学及以下居民为3 788.1 mg/d、初中居民为3 945.6 mg/d、高中居民为3 849.8 mg/d),农村居民(3 881.6 mg/d)高于城市(3 747.2 mg/d)(P值均<0.05)。膳食钠摄入量高于2 000 mg/d 的占86.7%。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主要来源于调味品(78.8%),其次为天然食物(11.1%)和加工食品(10.1%)。调味品中,食盐提供的钠占62.3%,其次为酱油(占11.4%)。结论: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摄入较高,调味品是膳食钠的主要来源,应关注加工食品对居民钠摄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消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参加8轮调查并有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鱼虾类食物消费率、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1991—2001年间,调查人群鱼虾类食物消费率上升了38.9%、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中位数增加了13.3 g;鱼虾类食物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下限的人群比例上升47.0%。结论:中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摄入发生显著变化,但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鱼虾类食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4.
从消费者需求价值特点的视角展开藻类食品市场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中国藻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于2017年基于全国813份样本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以购买本土海带、紫菜等藻类食品为主;主要购买散称和简包装,但消费者普遍认为包装精美的藻类食品质量更好;年长和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对藻类食品在营养保健等方面的诉求更明显;沿海与内陆地区居民的藻类食品消费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为了更好满足藻类产品消费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从藻类食品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研发创新、市场销售及打造差异化品牌优势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在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状况。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将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调查数据的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所有调查对象的食物消费信息,采用称重法收集调查对象的调味品消费量。分析研究对象膳食水产品消费量现状并比较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居民各类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2015年我国18~64岁成年居民水产品类食物消费量为28.6g/d、水产品类食物人群消费率为43.1%。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研究对象各类食物消费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产品类食物的消费水平将对我国成年居民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带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现状,为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及科普宣传提供数据支撑及政策建议。方法:采用配额抽样法,对我国23个省市的318个县/区的9 800名消费者随机进行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 19.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9 719份有效问卷中,了解转基因食品的有3 075人(31.7%)、认为对转基因食品一般了解的有3 168人(32.6%)、认为不了解转基因食品的有3 476人(35.7%);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有3 954人(40.7%)、不清楚是否安全的有3 488人(35.9%)、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有2 277人(23.5%)。当问及消费者是否会购买转基因食品时,18.6%表示会购买、34.9%表示不会购买转基因食品、而有46.4%的消费者表示不确定。通过卡方检验得出,户籍和文化程度都是影响转基因食品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总体偏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农村的转基因食品科普宣传;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体制,保障公众食品安全,促进转基因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成都市消费者挂面消费行为的基本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了影响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鸡蛋面和原味面是最受欢迎的挂面种类。就杂粮面而言,消费者比较喜欢全麦面和荞麦面。产品的口感和配料表/营养成分表是影响挂面和杂粮面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儿童面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品牌知名度和生产执行标准,口感不再是主要因素。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消费群体在购买挂面、杂粮面和儿童面的行为上存在差异。在选购挂面和杂粮面时,女性比男性更加关注价格,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关注口感。在选购儿童面时,学历越高的消费者对品牌越关注,收入较低的人群会更多地考虑包装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消费情况,在河南地区消费者调研的基础上,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油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3.41%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其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长期短期均有害的占36.22%、自己不会购买转基因食品的占64.4%。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油在脂肪酸、维生素E和甾醇的种类上一致,其中非转基因大豆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转基因大豆油,其余各组分含量在两者中差异不显著;两者脂肪酸总量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超过80%,β-谷甾醇在甾醇中的含量最高。综上,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度、关注度较高,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油在主要营养成分上差异不明显。本研究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政府制定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美果汁在营养标签法律法规、营养声称及营养功能声称标示、营养成分表含量的差异。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果汁品牌丰富的大型综合超市与部分购物网站,对中国和美国果汁食品营养标签内容及营养声称等进行调查。结果:美国果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钠的含量比中国果汁高,能量和脂肪含量比中国果汁低。美国果汁在营养声称及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方面更加详细;中国果汁防腐剂、调味剂、色素比率低于美国果汁。结论:美国果汁和中国果汁各有优势和不足,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呼和浩特市及近郊旗县儿童和青少年饮料消费现状,通过访谈和社交网络对消费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1 503份有效问卷。消费者对饮料的选择倾向为:乳及乳饮料41.7%、饮用水22.3%、果汁饮料14.7%、碳酸饮料8.3%、植物蛋白饮料6.1%、茶饮料4.4%;每周饮用量排序依次为1~3瓶/罐(占42.6%)、4~6瓶/罐次之(占25.9%)、少于1瓶/罐(占15.6%)和大于7瓶/罐(占16.0%);消费和购买最多的地点是大型超市,占63.9%,在肯德基、麦当劳等餐饮店消费占14.4%,而小超市和小卖店购买仅占14.0%;消费者最常购买正价饮料产品,占68.4%,表示买降价产品的占10.3%,促销等推送措施对饮料购买的影响似乎不大,仅占8.5%,说明大众消费饮料有常态化趋势。消费者对饮料卫生和生产日期的总关注率为37.7%,但直接认为饮料不安全的人则占18.8%;对营养价值和配料表的关注率分别为20.8%和8.8%;而品牌、口感、价格的关注度依次为13.4%、10.6%和7.5%。认为应该制定饮料相关标准的占68.5%,说明消费者对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较高。市区和近郊旗县饮料品种、档次与价格差距不明显。各文化层次人群对饮料普遍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直辖市)成年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项目,选取2015年调查中数据完整的18?64岁居民共计11960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调查法。结果:我国成年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2.2 g/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8.5 g/d。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食物来源是蔬菜和谷类,分别占36.3%和29.0%。结论:指导我国成年居民合理膳食,提高膳食纤维摄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小城市中小学生油炸式快餐食品饮食行为现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邛崃市中小学中抽取2 571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他们上个月消费油炸式快餐食品的次数、消费原因以及认知情况。结果:初中生消费率最高为65.1%,其次为4~6年级小学生64.3%,1~3年级小学生60.0%,高中生最低为58.2%。消费原因主要为口感好(70.1%)、就餐环境好(37.7%)、干净卫生(30.6%)等。对油炸式快餐食品潜在危害认识最全面的是高中生,而初中生和小学生则明显不足。结论:中小学生消费油炸式快餐食品的频率较高,但绝大多数对油炸式快餐食品潜在危害和营养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餐单营养标识对就餐者能量、脂肪和钠购买消费的影响。方法:在杭州市选取某连锁中餐厅的2家餐馆,其中1家为干预店、1家为对照店。收集餐馆食物信息,计算每道菜肴的能量、脂肪和钠含量。干预店使用餐单营养标识开展为期3个月的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在干预餐馆和对照餐馆收集2d(1d工作日、1d周末)销售小票,每餐馆每天随机抽取小票2人桌20单、4人桌20单、≥6人桌10单,合计400单。分析干预餐馆和对照餐馆平均每人每餐能量、脂肪和钠的购买消费变化差异。分析就餐时间和就餐人数对干预餐馆就餐者能量、脂肪和钠购买消费变化的影响。结果:共收集餐馆菜肴175份,每份菜肴平均提供能量709kcal、脂肪40.1g和钠1 876.2mg。餐单营养标识对就餐者能量和脂肪的影响在干预和对照餐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餐馆钠的购买消费减少了450.7mg/(人·餐),与对照餐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能量和脂肪的购买消费变化在不同就餐人数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人桌就餐者分别减少297.0kcal/(人·餐)和17.4 g/(人·餐),≥6人桌就餐者分别减少243.0 kcal/(人·餐)和6.0g/(人·餐),2人桌就餐者能量和脂肪购买消费有所增加。钠的购买消费变化在不同就餐时间和就餐人数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餐单营养标识可以减少钠的购买消费,就餐人数对于能量和脂肪的购买消费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赵鑫 《生物技术通报》2018,24(11):49-53
以北京及伯明翰地区大学生为例,就消费者对于乳品产业的安全的信任度展开调查。利用Survey Monkey软件共收集电子问卷368份,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频率分布、列联表分析、Kruskal Wallis(KW)Test、Mann Whitney Test。结果表明:伯明翰地区消费者的人均奶制品消费量远大于北京消费者。伯明翰地区消费者在巴氏杀菌奶、黄油和奶酪品类的消费量较大,而北京地区奶制品消费量较大的品类包括UHT牛奶、奶油、冰激凌。影响伯明翰地区消费者进行乳品购买的主要因素包括价格、营养价值、风味、货架期;除上述影响因素较大外,北京消费者还会受到广告、促销行为、包装设计、家人及朋友推荐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消费者更加关注乳品三聚氰胺(60.5%)、乳品造假的安全问题(69.3%),而伯明翰地区对于乳品本身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关注度不高,更加关注动物福利的问题(29.8%)。北京地区消费者更加相信进口乳品的安全,而伯明翰地区消费者,特别是伯明翰地区的英国人对于本土乳品的信任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6—2017年我国小学生乳类及制品的消费状况。方法:分析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研究对象为全国275个监测点4 2930名小学生。采用食物频率法的膳食调查问卷,收集小学生的乳类及制品消费情况。结果:2016—2017年我国小学生乳类及制品的消费率为80%,男生为79.5%、女生为80.5%,城市为89%、农村为71.9%,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乳类及制品的消费率分别为93.2%、87.9%、73%、69.2%。液态奶(53.7%)和酸奶(59.5%)的消费率相对较高。2016—2017年我国小学生消费乳类及制品的频次≥1次/d、4~6次/w、1~3次/w、<1次/w、不消费的百分比分别为41.7%、13.3%、21.9%、3.2%、19.8%,≥1次/d百分比最高。消费乳类及制品的小学生,液态奶、奶粉、酸奶和其他乳制品的日均消费量分别为154.7、46.6、92.4、23.7 g。将所有乳类及制品的消费量折合成液态奶的消费量,2016—2017年我国消费乳类及制品的小学生折合液态奶的消费量为198 g/d,城市(230.9 g/d)高于农村(161.2 g/d);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贫困农村分别为264.4、220.2、164.1、153.4 g/d,呈现下降趋势。2016—2017年我国小学生乳类及制品消费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摄入量的比例为13.3%,在消费人群中为16.6%。结论:2016—2017年我国小学生乳类及制品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农村地区,需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生及其家长相关的健康教育,增加小学生乳类及制品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和多元回归模型,以身体质量指数(BMI)衡量肥胖程度,从是否饮茶和饮茶量两个方面定量分析饮茶与不同肥胖程度中国成年居民肥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是否饮茶与中国成年肥胖者的BMI指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9;饮茶量与中国成年超重者的BMI指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2。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分析显示:茶叶的减肥功效针对部分消费者有效。从公共健康和减肥视角推动国内茶叶消费的政策,需要考虑茶叶消费的二阶段和饮茶居民的多元化,以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调查资料,选择有完整个人信息的18~65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较高蛋类食物摄入量的人群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结果:调查对象每日蛋类食物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为25.5%。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的成年居民BMI、能量摄入水平以及性别、饮酒、教育水平、人均家庭收入和居住地区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女性较高水平蛋类食物摄入(≥50 g/d)的人群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是蛋类食物摄入适量(25~50 g/d)人群的1.26倍(OR=1.26,95%CI:1.01~1.58,P=0.04)。结论:我国9省区女性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现状,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北京朝阳区2 024名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调查的2 024份问卷中;88.66%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60.87%的调查对象认为其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主要困难是信息太多、可信性差。部分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低于50%。结论:社区居民对所调查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水平一般,存在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食品购买、储存、制作的错误认识,但对获取食品安全知识具有良好意愿。要根据社区人群特点,帮助人们弥补相关知识欠缺,纠正转变不健康的食品购买、储存、制作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环渤海地区常见贝类消费量及消费习惯等状况,为贝类毒素暴露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烟台市、辽宁省大连市等3个环渤海城市开展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消费量最高的季节平均1个月内常见贝类的消费种类、频率、消费量,消费的季节特征,购买、清洗和烹调习惯等内容。贝类的食用量以可食部生重计。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850人,其中男性466人(54.8%)。消费品种以蛤蜊(92.5%)、扇贝(84.1%)、牡蛎(76.9%)、贻贝(50.2%)为主。烟台市调查对象贻贝的消费比例在3个地区中最高(P<0.05);烟台和大连扇贝、牡蛎、毛蛤蜊和蛏子的消费比例高于青岛(P<0.05),而烟台和大连之间没有差异(P>0.05);蛤蜊的消费比例在3个城市中没有差别(P>0.05)。消费量方面,贻贝合计人均消费量最高,为1 370 g/月,其次是蛤蜊,为1 122 g/月。青岛蛤蜊的人均消费量最高,为1 198 g/月;烟台和大连均以贻贝人均消费量为最高,分别为1 963 g/月、826 g/月。贝类消费的卫生习惯方面,55.6%的人吃扇贝会去除内脏,95.2%的人处理完贝类会洗手。在所有调查对象中,贝类毒素的知晓率仅为17.6%(150/850)。结论:3个城市调查对象贝类海产品消费比例和消费量均较高,是贝类毒素和其他贝类相关危害因子的高风险人群,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