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第二届国际药理学会议于1963年8月20—23日在捷克布拉格召开。我国由科学院组成代表团出席会议。参加的51国其出席1600人。这次会议共宣读论文980篇,有37国的科学家在会上报告了论文。我们代表团主要参加了专题组的活动,先后宣读了3篇论文,其中一篇系综合性报告,在专题讨论会上作了介绍,另2篇在论文报告会上宣读,还作了一次补充报告。这些报告介绍了我国药理学的一部分成就,引起了国外科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第三届国际笔石会议于1985年8月27日—30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45人,我国有7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中国科学院系统2人(穆恩之、李积金),煤炭部系统2人(邓宝、李崇楼),地质部系统1人(汪啸风),教育部系统1人(方一亭),冶金部系统1人(韩乃仁)。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59篇,其中我国有15篇;宣读论文43篇,其中我国代表宣读8篇。会前会后还组织了野外地质旅行,考察了挪威奥斯陆地区6个地点的奥陶系剖面;考察了瑞典斯堪尼亚地区和丹麦波恩霍尔姆岛10个地点的奥陶系和志  相似文献   

3.
<正> 第18届国际昆虫学会议于1988年7月3日至9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3300余人出席了会议:美国882人,日本200人,我国42人(包括台湾省17人)及来自荷兰、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等国的留学生,可谓一时之盛! 会议共收到论文2486篇(此数只是会刊列出的,与下数有不符之处),其中在开幕和闭幕大会上特邀宣读的论文各1篇,在各个专题小组上宣读的有近2000篇,其中包括我国台湾学者4篇,大陆学者18篇;另外作为墙报展出的有590篇(我国学者3篇)。  相似文献   

4.
本次会议于1989年8月24—28日在沈阳召开,是继1979年以来十年中的第七次会议。与会代表206人,其中女代表130人,约占63%o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100多个单位的代表中,副研以上72人,助研54人,助教80人,中年人居多。大会共收到论文129篇,宣读论文80余篇,其中大会的8篇报告是:干扰素及有关细胞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二次学术会议已于1979年10月8日至14日在成都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20人,分别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会议收到论文、论文摘要、报告140余篇,大会宣读了与我国农林牧副渔业生产重大问题有关的论文17篇;分组会上宣读了2~4篇。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是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引起全国的重视和研究。因此,会议得到国家科委、国家农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等单位的重视。国家科委和农委副主任童大林同志  相似文献   

6.
1970年当英国治蝗研究中心成立25周年之际,于7月6—16日在伦敦召开了关于近代和将来蝗虫学问题的国际研究会议。这是继1938年于比利时召开首次国际蝗虫会议之后的一次非政府性的国际蝗虫学学术会议,有39个国家近200人参加。会上宣读论文63篇,进行了21次讨论,并于1972年出版了会议论文专集。在64篇论文中,关于蝗虫分类学与蝗虫危害问题方面的各5篇,蝗虫种群研究方面的24篇,生理学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全国植物形态学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11月12日至16日在杭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78人,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其中科研机构的28人,高等院校50人。大会共收到论文140多篇,宣读了49篇。代表们认为这次会议中提出的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上届会议有所提高,涉及的面也比较广泛。代表们反映较好的,植物解剖学方面有:“内蒙西部地区几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中国昆虫学会林虫专业委员会主持下,于1979年11月10—16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7个省(区)市的科研单位、农林院校、林业部门等单位的代表共71人。会议收到论文86篇,大会宣读10篇。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轻工学会联合召开的1980年全国发酵制品学术交流会于9月8日至13日在无锡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19个单位的180名代表。大会收到应征论文124篇,会议期间宣读论文75篇,其中“工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遗传学会成立大会,于1981年11月25日至28日在合肥举行。知名学者,安徽省副省长杨纪珂、省科委副主任王劲草、省科协负责人杨寿男、安徽大学吴东儒教授等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75人,宣读交流论文46篇。会议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盛祖嘉、上海细胞生物所研究员匡达人分别到会作了题为“从孟德尔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动物学会曾于1963年11月24日-12月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寄生虫学专业讨论会。出席代表66人,列席和旁听120人;会议共征集论文244篇,宣读82篇。会议的开幕式与中国微生物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联合举行,冯兰洲教授致开幕词,郑作新教授代表动物学会秉志理事长致贺词,国家科委范长江副主任到会作了重要报告。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全体代表及其他会议的代表并合影留念,大家感到莫大的光荣和鼓舞。  相似文献   

12.
<正>第19次日美霍乱协作会议于1983年10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召开。会议宣读的论文日本方面11篇,美国方面28篇,共计39篇。此外还有美国的23篇书面材料,所有资料均很有意义。美国方面的研究范围广泛,以上接论文报告顺序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草原环境保护学术讨论会,于1986月7日15日至20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国家环境保护局、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呼伦贝尔盟公署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生产单位的代表共70人,荷兰、日本等国家的草地生态学专家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47篇,在会上宣读了17篇论文。会议论文报告涉及面很广泛,很丰富,反映出我国科技工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第六届全国精神病遗传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0月11日至15日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华医学遗传学会副主任委员张思仲教授、精神病学组顾问刘协和教授和沈其杰教授出席会议。会议共有59名代表参加,收到论文56篇,32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并有5个专题学术报告。从此次参会论文中可看出,国内许多非教学单位的精神病院也开展了精神病学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使我国精神病遗传学研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医学遗传学会原精神病遗传学组的委员会议,并由24人组成了新一届中华医学会全国精神病遗传学组的委员会议,并…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农业生态研讨会于1984年12月13—18日在四川省新都县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生态学学会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筹备召开的。出席会议代表98人,来自47个单位,华南农学院吴灼年教授与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曾昭顺研究员出席并领导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农业生态研究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与讨论研究方法。会议共收到论文120篇,大会宣读论文36篇,通过论文宣读与分组讨论,代表们交流了经验,研讨了方法,一致认为会议是成功的,对农业生态的研究进展表示满意,并提出了进一步召开专题或区域农业生态研讨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孢粉学会主持召开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孢粉学术会议”于1982年11月30日—12月4日在西安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石油、地质、煤炭、科学院和有关院校等80多个单位的孢粉工作者,13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摘要76篇,全文6篇。大会一天,宣读论文12篇,其余在分组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动物学会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分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于本年度11月2日至9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各界学术代表78人,收集论文200余篇,在会议上宣读并讨论了其中100余篇。此次会议促进了生物科学在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学学会于1983年1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动物种群数量变动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单位的8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黄文几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大学陈德明教授致开幕词,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马世骏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北京大学林昌善教授致闭幕词。会议收到论文(摘要或论文题目)60多篇,大会宣读的论文有23篇。中国科学院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夏武平研究员首先向大会宣读了“棕背(?)22年数量变动周期”的论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学会主持召开的首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术会议于1982年9月26日至10月3日在安徽黄山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药院校与科研单位的代表87人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会议共收到科研论文92篇,其中抗炎药理学术论文46篇,免疫药理学术论文59篇,除部分论文进行书面交流外,均在会上宣读。  相似文献   

20.
人体和动物组织与细胞超微结构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10月8—1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00人,收到论文148篇。其内容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学、生殖、肿瘤和病理、正常生理、放射生物学、原生动物和寄生虫以及技术、方法等。大会宣读了9篇有关方法学方面的报告,其他方面的论文则分别在三个专业小组会上进行了宣读。另外还在会上举办3个小型图片展览和用幻灯放映研究照片等。使与会代表有更多机会相互了解和进一步交流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