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河北嶂石岩风景区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朱立敏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937-1940
2007年7月对河北赞皇嶂石岩国家级风景区蜘蛛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局地取样与随机扫网相结合的方法,共采集蜘蛛标本1 226头,隶属于24科61属81种.嶂石岩风景区蜘蛛物种多样性丰富,漏斗蛛、蟹蛛、皿蛛和狼蛛是该地区的优势类群.不同生境中的蜘蛛种类和个体密度均有差别,其中,灌木丛生境中蜘蛛种类(54)、个体密度(20.9头·m-2)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3.264)均明显高于森林落叶层和滩涂生境;森林落叶层生境中蜘蛛分布的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0.116),导致其种类分布均匀性指数(0.749)最低;滩涂生境中种类分布均匀性指数最高(0.853),这与其种类多为游猎型有关.对该地区蜘蛛物种和多度关系分析表明,嶂石岩风景区蜘蛛群落结构与Fisher对数级数分布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  相似文献   

2.
蜘蛛在茶园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不同生境条件和管理方式的茶园蜘蛛群落结构差异和多样性变化,于2011年3月份—2011年10月份,运用振落承接和过筛法对3种不同类型茶园的蜘蛛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3种类型茶园蜘蛛群落组成:3种类型茶园蜘蛛群落在科、属、种的组成及个体数量上,均表现为有机茶园高,无公害茶园次之,普通茶园低,且在物种数和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管巢蛛科和狼蛛科是3种类型茶园的优势类群,球蛛科、跳蛛科、狼蛛科、皿蛛科的物种优势度大于10%。(2)蜘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重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茶园蜘蛛群落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普通茶园最低,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3)多元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茶园蜘蛛群落组成与普通茶园差异较大,无公害茶园与普通茶园蜘蛛群落组成差异较小;3种类型茶园的茶丛蜘蛛群落个体数、物种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地表,且表现为机茶园多,无公害茶园次之,普通茶园最少。蜘蛛的功能群采集发现,在3种茶园中结网蜘蛛少,而主要是游猎蜘蛛。(4)不使用化学农药的茶园,因其周边生境结构复杂(竹林、小灌木及杂草),植被丰富,形成植被缓冲带,改善了茶园小气候环境,增加了茶园土表覆盖度,可明显提高茶丛和地表游猎蜘蛛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态条件好、干扰少的有机茶园中的蜘蛛物种数量、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受损生态系统和人为干扰强的普通茶园。  相似文献   

3.
任海庆  陈建  袁兴中  刘杰 《生态学报》2016,36(6):1774-1781
为探索天然林和橡胶林蜘蛛多样性现状,于2010年8月在海南黎母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天然林和橡胶林,采用扫网法、陷阱法和单位面积法收集蜘蛛标本,分析两种林型之间蜘蛛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群差异,并以蜘蛛科和数量分布为属性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探讨林型中样方之间蜘蛛群落的相似性。共采集蜘蛛标本3609头,用于统计分析的成蛛969头,归属于23科,162种。天然林20科,100种,优势类群为跳蛛科、球蛛科和园蛛科;橡胶林17科,87种,优势类群为肖蛸蛛科、狼蛛科和猫蛛科。从蜘蛛的数量分布看,橡胶林蜘蛛个体密度显著高于天然林;而天然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橡胶林。橡胶林中结圆网型和游猎型蜘蛛显著高于天然林,结皿网型显著低于天然林,伏击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CA分析结果表明,24个样方趋于分成天然林和橡胶林2组,并且天然林样方之间相似性极高,而橡胶林样方之间相似性相对较低。以上结果表明:(1)橡胶林替代天然林后蜘蛛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多样性降低;(2)增加生境结构的复杂性和减少人为干扰对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境片段化对蜘蛛群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多集中于不同植被类型间蜘蛛群落的比较研究。在千岛湖片段化景观中选取16个陆桥岛屿,从2010年春季到2011年秋季,按季度(春、夏、秋季)6次采用Winkler法收集蜘蛛标本,分析其物种多度、多样性、季节动态和功能群差异,并对不同大小岛屿上蜘蛛的功能群的多度以及功能群比例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共收集到蜘蛛标本3503头,用于统计分析的成蛛1438头,归属于30科82种,其中幽灵蛛科(Spermophora)、管巢蛛科(Clubionidae)、螲蟷科(Ctenizidae)、蟹蛛科(Thomisidae)分别占总数的7.37%、6.61%、5.84%、5.29%,螲蟷科(Ctenizidae)在16个岛屿上均有分布。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物种丰富度在秋季最高。在功能群上,伏击型蜘蛛的多度最高,其次为游猎型蜘蛛,结圆网型蜘蛛多度最低,穴居型蜘蛛的多度与其他各功能群呈显著差异(P0.05);游猎型蜘蛛与伏击型蜘蛛的多度均显著高于结皿网型蜘蛛与结圆网型蜘蛛(P0.05);蜘蛛的各功能群数量在小岛与大岛这两种不同的岛屿类型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小岛上伏击型蜘蛛的物种数显著高于大岛上的物种数;比例上,结皿网型蜘蛛和伏击型蜘蛛在小岛上占功能群总体数目的比例显著低于大岛上的比例(P0.05),小岛上的游猎型蜘蛛占功能群总体数目的比例显著高于大岛上的比例(P0.05),结圆网型蜘蛛与穴居型蜘蛛在不同类型的岛屿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秋季蜘蛛物种丰富度最高,蜘蛛的多样性与季节相关;生境片段化对蜘蛛功能群的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4年4—10月,在甘肃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采用巴氏诱罐法采集土壤蜘蛛2164头,隶属于19科43种。研究表明辽东栎林(Quercusliaotungensis)、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和杨树林(Populusdavidiana)3种森林植被类型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生境蜘蛛群落的组成成分和多样性指数各异;从各生境中捕获的蜘蛛个体数量分析,皿蛛科、平腹蛛科和科狼蛛科的数量最多,优势类群的组成相似;各生境类型中蜘蛛功能集团的组成及多样性也有明显差异。同时,分析了影响蜘蛛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生境的植被类型和生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棉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优势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应才  竺锡武 《蛛形学报》1994,3(2):137-140
通过棉田定点调查,初步鉴定陕西大荔棉田计有蜘蛛8科17种,其中主要成分依次为狼蛛、皿蛛、球蛛、蟹蛛,园蛛和肖蛸等;蜘蛛群落结构在棉花苗期和蕾铃期有明显不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和均匀度等分析,棉花苗期物种多样性明显小于蕾铃期,优势种为丁纹豹蛛和草间小黑蛛;分析了丁纹豹蛛种群消长动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江西水浆自然保护区蜘蛛14科48属111种,并利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c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对园蛛科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保护区内蜘蛛分布具有水平和垂直地带性特点.在14科中,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低依次为:园蛛科、跳蛛科、狼蛛科等.该保护区有17种汀西新记录种和25种未确定种蜘蛛.  相似文献   

8.
丘陵地区果园及其边界蜘蛛群落结构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4月~10月用陷阱法对莱阳丘陵苹果园、桃园和二者边界进行了定点调查,初步鉴定该区游猎性蜘蛛群落有8科19种,其中优势种依次为狼蛛科Lycosidae、逍遥蛛科Philodromidae、蟹蛛科Thomisidae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对3个生境的蜘蛛群落研究表明,(1)各生境各季节蜘蛛群落组成不同;蜘蛛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有差异。(2)早春季节蜘蛛主要栖息在边界;随边界植株的长高,蜘蛛迁向两侧的苹果园和桃园中,其生态位开始分离。(3)农事操作后,边界可作为蜘蛛的保护场所聚集部分蜘蛛。通过对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分析,提出了应将每年的5月和8月作为蜘蛛的重点保护时期,尤应加强边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1990年8月对梵净山和张家界两个自然保护区内蜘蛛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内蜘蛛资源极为丰富,经初步鉴定,计有蜘蛛27科85属180种,其中主要成分依次为肖蛸、园蛛、狼蛛、球蛛和皿蛛等。蜘蛛发生量折合每亩为17,585—54,000头。八个不同生境类型蜘蛛群落的种类数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各种蜘蛛分布群在群落内的比例随栖息地结构变化而改变,因而也导致蜘蛛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和均等度等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04年4—10月,在甘肃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采用巴氏诱罐法采集土壤蜘蛛2 164头,隶属于19科43种。研究表明: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和杨树林(Populus davidiana)3种森林植被类型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生境蜘蛛群落的组成成分和多样性指数各异;从各生境中捕获的蜘蛛个体数量分析,皿蛛科、平腹蛛科和科狼蛛科的数量最多,优势类群的组成相似;各生境类型中蜘蛛功能集团的组成及多样性也有明显差异。同时,分析了影响蜘蛛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生境的植被类型和生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天河机场地区蜘蛛群落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武  王国秀 《蛛形学报》2000,9(2):107-111
1999年7月-10月对天河机场地区4种生境的蜘蛛资源进行了调查,蜘蛛群落有12科34属52种。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优势种为三突花蛛、锥腹肖蛸、茶色新园蛛、斜纹猫蛛、食虫沟瘤蛛、纵条蝇狮;不同生境、不同季节,群落结构组成不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不同;4种生境中的蜘蛛群落相似性很小。这主要与植被类型、密度等直接有关,另外也受农事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10月,采用随机捕捉法、扫网法和扣管法相结合,对贵州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的灌丛、竹林、稻田等生境的蜘蛛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蜘蛛标本1937头,隶属于24科81属159种,其中以跳蛛科(38种)、园蛛科(29种)和球蛛科(23种)最多,占总量的56.6%。稻田内结网型蜘蛛数量明显少于竹林和灌丛,而游猎型蜘蛛数量则相对较多,群落稳定性较差;灌丛空间异质性大,蜘蛛数量大、种类丰富,群落稳定性强;竹林生境单一,但受人为干扰较小,地面相对干燥,结网型蜘蛛介于灌丛和稻田之间,游猎型蜘蛛则很少,但均匀度较高。3种生境蜘蛛群落结构为中等不相似,表明植被类型与蜘蛛群落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发现5~10月灌丛蜘蛛群落里肖蛸科的西里银鳞蛛Leucauge celebesiana处于优势种地位,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放牧强度对赛罕乌拉草原蜘蛛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蜘蛛作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 对维系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最普遍的方式, 了解放牧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原上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中的蜘蛛多样性,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比较各样地中的蜘蛛多样性, 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e, NMDS)和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比较各样地间的蜘蛛物种组成相似性, 再结合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植被高度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重度放牧强度样地的蜘蛛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未放牧及轻度放牧样地; 具体到常见科上, 放牧强度对织网型的园蛛物种数和个体数影响显著, 而对游猎型的狼蛛、跳蛛却不明显; 织网型蜘蛛主要受植被结构影响, 而游猎型蜘蛛更可能受潜在猎物可得性的影响。NMDS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 蜘蛛类群的物种组成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 放牧强度越低, 物种组成和未放牧样地越相近。相关性分析表明草原植被高度与蜘蛛多样性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即植被高度越高, 蜘蛛多样性越高。其中依靠植物构建蛛网的园蛛科和在植物上层伏击猎物的蟹蛛科、逍遥蛛科等与植被高度显著相关。这说明植物资源及其空间异质性可能对草原蜘蛛多样性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降低放牧强度有助于保护草原蜘蛛群落的多样性, 特别有利于织网型蜘蛛。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平原越冬稻田蜘蛛共有8科16属21种,其中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为优势种.异质性大的越冬稻田及田埂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均大于异质性小的越冬稻田和三光田埂,越冬稻田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大小主要由群落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决定,与均匀度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贵州稻田蜘蛛的多样性及优势种,为利用稻田蜘蛛防治水稻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贵州省水稻种植区内的黔东南州丙妹镇(A)、黔东南州凤城镇(B)、遵义市官仓镇(C)、黔南州毛尖镇(D)、贵阳市禾丰乡(E)、安顺市双堡镇(F)、盘州市新民镇(G)的水稻分蘖盛期和灌浆期的蜘蛛多样性进行调查、鉴定,并对其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相似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到蜘蛛标本6 856头,隶属13科51属111种,其中优势科为狼蛛科Lycos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优势种为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长螯肖蛸Tetragnatha mandibulata、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华丽肖蛸Tetragnatha nitens、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唇形狼蛛Lycosalabialis、横纹金蛛Argiopebruennichia、栓栅蛛Hahniacorticicola、卡氏蒙蛛Mendozacanestrinii、钳形猫蛛Oxyopesforcipiformis。不同地点蜘蛛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依次为C> B> G> D> A> F> E,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大小依次为C> B> E> D> F> A> G> F,Pielou均匀性指数的大小依次为C> B> F> G> D=A> E,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的大小依次为E> D=F=A> G> B> C。不同地点蜘蛛群落相似性和聚类分析表明:稻田的蜘蛛群落两两之间的相似度都是中等不相似,其中凤城镇(B)与官仓镇(C)相似度最高。【结论】贵州稻田蜘蛛群落物种丰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稻田蜘蛛优势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农田地表蜘蛛的边缘效应及优势种群动态特征,本文采用陷阱法对辽宁省岫岩地区大豆田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共采集成熟蜘蛛3312头,属于11科23属38种。其中狼蛛科和皿蛛科为优势科,白纹舞蛛、晨豹蛛、赫氏豹蛛、草间钻头蛛、锯胸微蛛为优势种。清种大豆田边缘样带与内部样带的蜘蛛物种数和优势种均存在差异。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从大豆田边缘到内部,地表蜘蛛的物种数量、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大豆田地表蜘蛛存在着明显的边缘效应。群落相似性分析的结果也证明了边缘效应的存在。大豆与玉米间作可以显著提高地表蜘蛛的均匀度指数,对蜘蛛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很小。通过优势种的动态分析发现,地表蜘蛛优势种的时间动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04~2005年,对珠海市斗门区有机、常规和天然荔枝园的蜘蛛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荔枝园蜘蛛群落丰富度S值天然>有机>常规荔枝园;多样性指数H'值有机>天然>常规荔枝园;均匀度E值有机>天然>常规荔枝园.说明进行有机管理的荔枝园对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和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力.有机、常规荔枝园的优势类群均为园蛛科、皿蛛科和球蛛科,而天然荔枝园除这三者外,跳蛛科也明显增加.除天气因素外,更重要的还与人为农事活动干扰程度直接相关.有机荔枝园不使用化学农药,蜘蛛种类多,个体数也较多.而常规荔枝园由于频繁地使用了化学合成物质,蜘蛛种类和数量较少.说明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对蜘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山东青州玉米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州地区玉米田蜘蛛群落结构和组成有13科,21属、30种,其中微蛛科的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狼蛛科的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为优势种。空间优势位于玉米植株的中、下部,8月下旬蛛量达到最高峰。间作田蜘蛛群落的种类丰富度、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参数均高于净玉米田。用药田的蜘蛛种类和数量明显低于非用药田。并且间作田用药后蜘蛛群落的恢复速度快,所以,间作田蜘蛛群落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19.
坝上地区农田及两种恢复生境中蜘蛛多样性与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蜘蛛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天敌,其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直接决定了农田的害虫控制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农田及其周边的恢复生境是蜘蛛重要的栖息地。本研究采用陷阱法,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871、1360、1635 m 3个海拔农田、自然恢复草地及人工修复林地的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恢复生境中蜘蛛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蜘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人工修复林地蜘蛛的多度为124.3只,显著高于自然恢复草地(70.1)及农田(38.6)的蜘蛛多度;人工修复林地(16.3)与自然恢复草地(21.4)的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别,但均显著高于农田(8.9);人工修复林地(2.04)及自然恢复草地(2.05)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农田(1.55)。3种生境的蜘蛛群落组成均具有显著差异;蜘蛛体长与蜘蛛捕猎类型呈正相关,大型蜘蛛倾向于通过捕猎获取食物;自然恢复草地与农田蜘蛛以游猎型为主,而人工修复林地倾向于拥有更多的结网型蜘蛛,高海拔地区的蜘蛛体积通常较小。自然恢复草地与人工修复林地均可以提升蜘蛛群落多样性,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生境蜘蛛群落组成出现了显著分化,即蜘蛛群落总体的功能特征发生改变和保留了部分生境特有种。2种恢复生境蜘蛛多样性指标优于农田生境,且2种恢复生境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均具有保护特有种的功能,研究结果对农田及区域尺度蜘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南苍山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艳滟  李巧  冯萍  杨自忠 《生态学报》2013,33(3):964-974
为了解云南苍山针阔混交林火烧迹地恢复过程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变化,于2009年1月份-2009年12月份,运用陷阱法,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调查了苍山森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期样地(火干扰后2、10、18、23、33a和对照样地)地表蜘蛛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不同恢复期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优势类群更替趋势明显;(2)多样性:恢复1Oa样地地表蜘蛛群落多度显著大于其他恢复期(P<0.05),而不同恢复期地表蜘蛛物种多样性却没有显著差异;(3)群落相似性:PCoA相似性分析将地表蜘蛛群落发展过程划分为火烧后2a、火烧后10a和火烧后18-33a 3个阶段;(4)指示物种:西菱头蛛Sibianor sp.1等是阶段1的指示物种,格氏狼蛛Lycosa grahami等是阶段2的指示物种,花蟹蛛Xysticus sp.2等是阶段3的指示物种,弱蛛Leptoneta sp.1等是对照的指示物种.火干扰改变了苍山针阔混交林原有的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指示物种对生境的选择能够反映出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环境变化;5个不同恢复时期火烧迹地中恢复最久的火烧迹地地表蜘蛛群落仍没有完成恢复,说明云南苍山火迹地地表蜘蛛的恢复需要30a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