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同放牧强度对人工草地牧草生殖分配及种子重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包国章  康春莉  李向林 《生态学报》2002,22(8):1362-1366
不同放牧强度对白三叶,红三叶,鸭茅的生殖分配及种子千粒重影响极显著,一定强度的放牧干扰有利于提高休牧后三叶草的花序密度,但鸭茅花序密度却随放牧强度却随放牧强度的提高而出现明显下降,放牧草地三种牧草种群的生殖分配均低于对照草地,在放牧草地,随放牧强度的提高,白三叶生殖分配逐渐增加,红三叶及鸭茅生殖分配逐渐减少,提高放牧强度后,三叶草千粒重出现递减趋势,而鸭茅却出现递增趋势,在无放牧干扰草地,三叶草种群趋于生产数量较少的大粒种子,在放牧干扰下,趋于生产数量较多的小粒种子;鸭茅种群则出现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放牧及土壤斑块质量对白三叶密度及分枝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白三叶长期禁牧草地及土壤斑块质量不同的春季休牧草地的研究结果显示,4月份,在中等放牧强度草地上,约有76.5% ̄80.4%的白三叶植株为茎部出现断折的残株,放牧草地植株密度明显高于对照草地。放牧草地较好的土壤营养条件使白三叶单株构件数量明显上升,但使分枝强度略有下降。白三叶各构件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样地上白三叶的分枝均以2、3级分枝为主。放牧草地的分枝角度大小顺序为:1级分枝角>2级分枝  相似文献   

3.
放牧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对内蒙古科尔沁沙质草地5年的放牧试验结果表明,过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很大,连续5年过牧使草地生物多样性、植被盖度、高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别较禁牧区低87.9%、82.1%、94.0%和57.0%,草地现存生物量仅为禁牧区的2.1%,土壤粘粒、C、N含量和微生物、小型动物数量也较之降低6.0%、31.9%、25.0%、95.0%和75.9%,地表紧实度提高274.0%,特别是次级生产力从第3年转为负增长,使草地产出功能完全破坏,封育对沙质草地十分有益,封育5年草地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增加,轻牧和中牧下的植被盖度、高度、土壤状况处于禁牧区和重牧区之间,其中轻牧区植被情况要好于中牧区,但次级生产力低于中牧区,根据多年调查和本次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内蒙古东部半干旱沙质草地牧草的利用率应为45%~50%,草地载畜量以3~4羊单位·h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人工草地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为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建植与检测人工草地提供参考。在贵州省独山县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 以2012 年10 月11 日建植的多年生黑麦草: 高羊茅: 鸭茅: 白三叶: 紫花苜蓿=3.5: 2: 2: 1: 1.5 的人工草地0.33 ha, 设置禁牧(围栏封育)、中度、重度3 个处理, 于2015 年10 月13 日开始放牧, 61 d后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人工草地土壤营养元素与活性有机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 放牧显著影响pH 值、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与pH 值在中度放牧的0-10 cm 土层中最高, 土壤总氮和碱解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强而上升, 磷元素与钾元素的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强而下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碳及易氧化碳的含量都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 并且它们两两显著相关。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建植人工草地与维护人工草地可适当补充磷肥与钾肥, 在草场质量检测中微生物碳和易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作为土壤质量监测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5.
放牧及刈割强度对鸭茅密度及能量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引  言放牧及刈割对牧草种群的影响 .一直是草地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科学的放牧、刈割管理制度是保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作为南方人工草地优势植物之一的鸭茅(Dactylisglomerata) ,是一种经济效益高、生产价值大、在我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优良牧草 .通过对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进行的梯度放牧及刈割实验 ,本文分析比较了不同放牧及刈割强度对鸭茅种群密度及能量积累的影响 ,旨在为该地区合理刈牧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2 1 自然概况研究地点位于湖北长阳火烧坪 ,地理位置在 30…  相似文献   

6.
放牧是影响草地土壤碳固存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及水蚀区,以各区20年以上退耕封禁地为对照,分析3个放牧强度下(羊粪球密度分别为0~10、10~20、>20 ind·m-2)退耕草地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研究放牧及其强度对退耕草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放牧对交错区西部0~20 cm、东部0~10 cm,水蚀区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显著影响,对交错区中部各土层均无显著影响;羊粪球密度0~10、>20 ind·m-2强度的放牧使交错区西部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降低了34.8%~50.9%,而在其他3个区域,放牧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退耕封禁地差异不显著。在交错区东部,放牧强度是影响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而其他3个区域有机碳储量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和(或)枯落物生物量的影响。羊粪球密度10~20 ind·m-2强度的放牧对各区域退耕草地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任强  艾鷖  胡健  田黎明  陈仕勇  泽让东科 《生态学报》2021,41(17):6862-6870
放牧作为家畜饲养方式之一,是草地最简单、有效的利用方式,放牧中的家畜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畜牧生态学研究的焦点。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虽然在青藏高原地区已有较多放牧对草地影响的研究,但探究连续4年放牧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定位实验却鲜见报道。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缘选取典型高寒草地,使用高原特有且分布最广的牦牛作为大型草食放牧家畜,设置了4个牦牛放牧强度(禁牧:无放牧、轻牧:1头/hm2、中牧:2头/hm2和重牧:3头/hm2)以研究其对高寒草地土壤和植物功能的影响。开展4年试验后的结果表明:放牧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而土壤容重、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对放牧强度均无显著性响应;土壤全氮和pH的响应主要在表层0-20 cm,其中全氮为轻牧和重牧处理分别显著高于中牧,中牧处理下的土壤pH为显著高于轻牧;土壤全钾含量在禁牧处理中显著高于放牧处理;而土壤有效氮和速效钾均为中牧处理显著高于禁牧;放牧可以显著降低植物地上生物量。牦牛放牧强度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有效养分和植物地上生物量,而对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弱。本研究结果揭示放牧对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管理和合理放牧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放牧、刈割及摘顶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比较放牧、刈割及摘顶3种干扰发现,适度放牧、刈割提高了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鸭茅、黑麦草种群的适应性,部分原因在于2种干扰均对牧草进行了摘顶.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及生殖生长。放牧、刈割对牧草产生的生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摘顶而实现。从而提高种群密度、热值及能量积累.单因子的人工摘顶试验表明,牧草顶端优势的维持降低了牧草种群密度,抑制了能量积累。从抑制了种间竞争.持续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促进了牧草密度及能量的增长,从而提高了牧草种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牧草资源特点及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泠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06,26(2):601-609
以长岭县为例,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的牧草资源分布格局、牧草资源承载力和利用现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系统(草地-林地-农田组成)提供的牧草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地畜牧业对牧草资源的需求。草地承载力仅占当前实际载畜量的16.6%,草地-林地-农田放牧系统承载力为实际载畜量的47.3%;作物秸秆转化为牧草资源的潜力巨大。经估算,作物秸秆占总牧草资源的78.3%,是当前畜牧业对牧草资源需求量的2.4倍。当前,农牧交错区牧草资源的粗蛋白含量普遍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动物生长的需要,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根据当地畜牧业现状、牧草资源潜力,提出:应合理利用草地-林地-农田3个放牧子系统所提供的牧草资源,充分利用其它牧草资源,如作物秸秆;有汁划地建立高产优质、富含粗蛋白的人工牧草基地,增加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牲畜对牧草资源的利用效率(吸收率);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牧草资源,减轻草地放牧压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防护林草地已成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主要放牧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对防护林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牧防护林草地严重退化,与极度放牧防护林草地最为相似.未放牧和极度放牧均抑制了防护林草地的生长,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却促进了防护林草地的生长,草地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并合理地利用了杨树叶资源.未放牧防护林草地质量指数仅为15.51。属严重退化草地范畴;轻度放牧草地质量指数为86.4,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因此,应提倡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防止未放牧和极度放牧现象出现,促进防护林草地生长,并充分利用杨树叶资源增加畜牧业牧草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有机肥对桃园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4—2005年在北京市平谷区有机桃园设置不同有机肥处理:2年连续施有机肥,年均67 500 kg·hm-2(T1);第一年不施肥,第二年施有机肥135 000 kg·hm-2(T2);第一年不施肥,第二年施有机肥67 500 kg·hm-2(T3);不施肥对照(CK),并于2006年对0~120 cm土层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土壤中硝态氮分布较均匀,T1和T3在0~120 cm土层硝态氮浓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其中60 cm以上较高,在60~120 cm逐渐降低;而T2土壤硝态氮浓度由浅到深逐渐增加,峰值出现在100~120 cm土层,其在60 cm以下土层的硝态氮浓度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说明过量施用有机肥易导致硝态氮的淋失.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的浓度和分布与多年施氮总量、最近一年施氮量和检测点与树的距离呈显著相关关系,并据此建立了有机肥施用与土壤剖面硝态氮浓度之间的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2.
退化草原冷蒿群落13年不同放牧强度后的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振国  李镇清 《生态学报》2006,26(2):475-482
放牧过程通过家畜的啃食、践踏干扰草原环境,使草原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对退化草原中的冷蒿群落在经历13a不同放牧强度——无牧(0.00只羊,hm^2)、轻牧(1.33只羊/hm^2)、中牧(4.00只羊/hm^2)、重牧(6.67只羊,hm^2)的围栏放牧后的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3a的演替变化,(1)无牧处理下植被密度显著低于其它3个放牧处理下的植被密度,而其它3个放牧处理之间的植被密度差异不显著;(2)无牧处理下羊草成为群落的优势种,轻牧和中牧处理下冷蒿依然是群落的优势种。这3种处理下寸草苔的种群密度最大;重牧处理下优势种变为星毛委陵菜,并且其种群密度最大;随着放牧强度增加,不同放牧退化阶段指示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冷蒿为先增大后减小,而星毛委陵菜为先急剧增大,然后平缓增大,最后再急剧增大;(3)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中牧处理下最大,在无牧处理下最小,说明中牧处理下群落的多样性最高,无牧处理下群落的多样性最小。而优势度指数正相反。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是由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不同植物对放牧响应的不同策略、植物种间的竞争、动植物协同进化以及由放牧改变的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此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退化草原在继续放牧干扰下的演替规律以及为退化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旱地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渭北旱塬2007-2010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不同施用量(低量7500 kg·hm-2、中量15000 kg·hm-2、高量22500 kg·hm-2)对连作玉米地土壤有机质、团聚体各层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层,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量有机肥处理提高4.1%~4.6%,高、中量有机肥处理较对照提高4.6%~11.2%,低量有机肥处理在施肥第4年(2010年)较CK提高4.7%~6.3%.0~30 cm土层,所有有机肥处理>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增幅最大,其含量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团聚体稳定率,且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中、高量有机肥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增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与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芒(Miscanthus sinensis)、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var. nepalensis)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等6种植物之间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的竞争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黑麦草草地群落退化演替的机理,为今后这种草地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水分条件和土壤肥力两个压力因子处理及刈割频率和刈割强度两个干扰因子处理,其中,水分条件处理包括自然降水(1 800 mm)和自然降水+浇水(2 300 mm)两个水平;土壤肥力处理包括施肥0 kg·hm-2·a-1、75 kg·hm-2·a-1和150 kg·hm-2·a-1 3个水平;刈割频率处理包括每年刈割1、3、6次3个水平;刈割强度处理包括刈割留茬2 cm和10 cm 两个水平。在专门设计的固定试验装置中,按各种植物单植和分别与黑麦草混植的方法以相同密度种植植物,通过对各处理植物产量的测定,运用de Wit提出的植物相对拥挤系数(RCC),确定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黑麦草对其它6种植物的竞争关系。试验表明,黑麦草对白三叶、鸭茅、地榆、白茅、芒、绣线菊的竞争力依次增强。同时,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水分条件和土壤肥力的提高,黑麦草的竞争力也明显增加,其中刈割次数对黑麦草竞争力变化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试验还表明,黑麦草等栽培牧草的生长速度和竞争力及耐刈割干扰程度均高于大部分野生杂草植物,但它们忍受环境压力的能力明显低于野生杂草植物,在环境压力大的地区,它们对杂类草的竞争力明显减弱,使得杂类草逐渐占优势。此外,分析表明,对于黑麦草来说,在试验的其它6种植物中绣线菊是压力忍耐(S)型植物;白三叶和鸭茅属于干扰忍耐(D)型植物;其它几种植物对压力和干扰的忍耐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5.
Question: How are plant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roup composition, and potential sward height affected by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grazing regimes on previously abandoned semi-natural grassland? Location: The Jizerské mountains, northern Czech Republic. Methods: We established a randomized block experiment with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unmanaged control (U), intensive (IG) and extensive (EG) continuous grazing, first cut followed by intensive (ICG) and first cut followed by extensive (ECG) continuous grazing for the rest of the growing season. The percentage cover of all vascular plant species was recorded in 40 permanent plots. Results: Total plant species richness increased in all managed treatments, whereas species number was reduced in U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all forbs (Aegopodium podagraria, Galium album, Anthriscus sylvestris, Cirsium arvense) as well as tall grasses (Elytrigia repens and Alopecurus pratensis) were more abundant in U.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both grazing treatments (IG, EG) were Dactylis glomerata, Festuca rubra agg. and Phleum pratense. Agrostis capillaris, Taraxacum spp., Trifolium repens, Ranunculus repens and Cirsium vulgare were promoted by ECG and ICG. Abundance of tall grasses and tall forbs reflected the intensity of management in the order U>EG, ECG>IG, ICG. Prostrate forbs,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d their cover with increasing intensity: ICG>IG>ECG>EG. Conclusions: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of semi-natural grasslands is affected by the defoliation regime. Continuous grazing on abandoned grassland alters the sward structure towards a permanent pasture with short, light-sensitive grasses and prostrate forbs. To maintain or enhance plant species richness in semi-natural grassland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razing regimes o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6.
人工抚育措施对油松林生长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研究了人工抚育年后油松林的生长状况、群落组织和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抚育措施的油松林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采取抚育措施的两个样地间的油松胸径和冠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的胸径(7.8±0.29cm)、树高(5.5±0.09m)和平均冠幅(249±7.24cm)最大,未打枝和间伐的油松林最大;随着人工抚育措施加强,单株油松的平均新叶、老叶和枝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不同抚育措施下,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大(44.0t·hm-2)、未打枝和间伐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大(14.9t·hm-2);油松新叶和老叶长度的差异性显著;油松的比叶面积在生长初期(5月和月)和末期(9月)差异性显著;人工抚育措施增加了林下植被的种类数量和盖度.  相似文献   

17.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慈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Li RH  Tu LH  Hu TX  Zhang J  Lu Y  Liu WT  Luo SH  Xiang YB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649-1655
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在华西雨屏区采用0(对照)、50、150、300kg.hm-2.a-1施氮处理和红外CO2分析法,研究了模拟N沉降对慈竹林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慈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年内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曲线,7月末最高,为(3.36±0.20)μmol.m-2.s-1,2月末最低,为(0.33±0.07)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0.001),10cm深的土壤温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91.6%;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2=0.0758).2008年6—11月根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在46%~59%.50、150和300kg.hm-2.a-1施氮处理的年CO2释放量分别比对照低23.6%、46.7%和50.5%.0、50、150和300kg.hm-2.a-1施氮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Q10值分别为3.72、3.51、2.95和2.71.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grazing upon the establishment, surviv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a grassland annual Geranium dissectum growing in a sward dominated by grasses were examined in a replicated grazing experiment with sheep. Seeds were sown in both summer and autumn, and grazing was controlled to produce two levels of grazing in winter, two levels in spring, and two in summer, combined in a 2 x 2 x 2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 Higher intensities of grazing in the period immediately before emergence benefitted plant establishment, but subsequent survival showed many interactions between factors, demonstrating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at certain times grazing was detrimental.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G. dissectum in the grassland was low because the heavy grazing conditions that foster seedling emergence also jeopardize subsequent survival. This may also be why productive grassland communities in general contain few palatable dicots.  相似文献   

19.
不同间伐强度下麻栎人工林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择江淮山地丘陵区分布较广的麻栎人工林进行间伐试验,通过样地调查,分析不同间伐处理5年后麻栎林分的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间伐15% (T15)、间伐30%(T30)和间伐50%(T50)处理的树木碳密度分别增加9.1%、29.6%和28.4%,不同间伐处理树木碳密度在各器官的分配特征均为树干>根系>树枝>树皮>树叶.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地凋落物碳密度逐渐降低,土壤(0 ~50 cm)碳密度略有增加,但凋落物和土壤碳密度在间伐与未间伐处理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林分总碳密度大小为T30 >T50 >T15>CK,总碳密度分别比CK增加16.3、14.5和3.6 t C·hm-2,但间伐与未间伐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5、T30和T50间伐处理的土壤呼吸均高于CK,仅T30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在江淮山地丘陵区,间伐有利于麻栎人工林碳密度的增加,其中以间伐30%最适宜林分碳储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