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族(Triticeae)植物的野外调查、收集通常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为了探讨小麦族植物在野外调查、收集的科学取样策略,本项研究以小麦族具有自花授粉习性的3个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 var. media Keng)居群、每个居群30个单株为材料,对11个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取样策略的建立,对于指导野外调查、收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鹅观草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中国7个地区、40个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Ohwi)居群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鹅观草15个表型性状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25,表明鹅观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内多样性指数为1.453,居群间为0.372,表型分化系数为28.38%,表明居群内的遗传变异是引起鹅观草变异的主要因素;在7个不同分布区,鹅观草的多样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四川(1.583)>云南(1.392)>新疆(1.372)>甘肃(1.351)>内蒙古(1.284)>宁夏(1.235)>山西(0.890)。因此在进行鹅观草种质资源收集时,建议对四川和云南地区的鹅观草种质资源应给予较大关注。 相似文献
3.
小麦族鹅观草属三种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研究了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的3个种: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 Neuski 2n=4x=28),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Trin.) Nevski 2n=4x=28)和鹅观草(R. kamoji Ohwi 2n=6x=42)及其种间杂种的形态变异和染色体配对行为。各杂种F_1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数较高,但杂种高度不育。在杂种减数分裂中还观察到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形成。以上结果充分表明该3种植物享有两个共同的基本染色体组,在S和Y染色体组之间发生过染色体相互易位,缘毛鹅观草的染色体组可拟定为S~PY~P。 相似文献
4.
鹅观草属三个种的形态变异与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对鹅观草属的三个种: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纤毛鹅观草(R. ciliars (Trin.) Nevski)和竖立鹅观草(R. japonensis(Honda)Keng)的形态学比较和核型分析研究了该三个种的系统关系。R. kamoji与R. ciliaris、R. japonensis形态上的差异明显,而后二个种差异甚小,难以进行划分。R. kamoji的核型公式为:2n=6x=42=30m+8sm+4SAT;R. ciliaris为:2n=4x=28=18m+6sm+4SAT;R. japonensis为:2n=4x=28=18m+6sm+4SAT。t-测验的结果表明R. ciliaris与R. japonensis的核型无显著差异。因此笔者认为R. ciliaris和R. japonensis应合并为一种系内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5.
鹅观草种质资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地理类群的90份鹅观草野生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A-PAGE(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蛋白质水平遗传多样性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居群的鹅观草共分离出26条谱带,每个材料可以分离出5~26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 平均谱带数为16.39条,其中平均多态性谱带为12.65条,多态性比例为77.22%;基于供试材料醇溶蛋白每个位点谱带出现的频率,分别计算了地理类群内多样性指数(0.345)和总多样性指数(0.471),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26.8%,表明鹅观草变异的73.2% 来源于类群内;90份供试材料醇溶蛋白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33 3~1.00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95 7;利用种子醇溶蛋白可将90份材料分为12类,鹅观草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规律;不同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云南>四川>内蒙古>新疆>山西>甘肃>宁夏>河北.因此在进行鹅观草种质资源收集和原地保护时,建议对云南和四川地区的鹅观草种质资源应给予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42个引物产物的290条谱带中,257条(88.62%)表现出多态性,说明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90个RAPD标记,计算材料间Nei氏遗传相似性系和遗传距离,在NTSYS程序中利用UPGMA进行聚类。结果表明,Elymus sibiricus种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距离在0.097-0.180之间。E.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trix patula的种间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458-0.605之间。H.patul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近。R.caucasic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
鹅观草与大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活体/离体幼胚培养法成功地获得了鹅观草(Roegneria kamooji,2n=12,SSHHYY)与大麦(Hordeum vulgare,2n=14,11)间的属间杂种。杂交结实率为31.4%,胚培成苗率60.9%。杂种表现一年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形态上偏向鹅观草。F_1自交不孕,用大麦回交亦不结实。杂种具有预期的2n=28(SHYI)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形成26.38个单价体,0.67个棒状二价体,0.12个环状二价体和0.02个三价体。本文对双亲染色体组间的同源性以及在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种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小麦品种基于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基础和历史演变,本研究以所收集的该省近60年来审(认)定的125个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以8个农艺性状为基础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变异比较丰富,以每穗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高(52.63%),其次为单株粒重和有效分蘖数,每穗小穗数的变异最小;多样性指数从20世纪70年代的1.62增加到目前的1.89,平均值为1.76,但略低于其他省份.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用最长距离法可将125份材料聚为3大类,其中80.8%(101个)的品种归入第3大类,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品种.这说明该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在逐步提高的同时,其遗传基础仍需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9.
小麦族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禾木科小麦族中包含了三种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即:小麦、大麦和黑麦以及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牧草种类。小麦族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态多样,具有极其丰富的形态和遗传变异类型。作为巨大的基因资源库,小麦族植物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而导入外源有益基因的麦类作物育种程序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价值。然而对于小麦族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了解还远远不足。同时在全球环境的不断改变和遭到破坏的今天,一些小麦族的物种已处于濒危的状态而面临灭绝,因此对于小麦族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鹅观草属三个种的染色体组分析与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通过对鹅观草属的三个种: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Trin.) Nevski)和竖立鹅观草(R. japonensis (Honda)Keng)的染色体组分析和二种同工酶电泳酶谱的分析,研究了这三个种的系统关系。两个种均含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R. kamoji和R. ciliari、R. japonensis的杂种F_1减数分裂均不正常,不能结实;而R. ciliaris和R. japonensis的正反交杂种F_1减数分裂规则,结实正常,两个种之间无生殖隔离。R. kamoji的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谱与R. ciliaris和R. japonensis有明显区别,而后二种的上述酶谱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均一致地支持了将R. ciliaris和R. japonensis合并为一种的观点,将R. japonensis处理为R. ciliaris的变种。 相似文献
11.
不同居群野生早樱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数量分类学手段对福建武夷山和江苏宝华山不同居群野生早樱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2大居群24项形态指标的分析,不论是聚类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2大居群的各个个体均归并为2类,自然体现出不同居群野生早樱表型特征的较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叶部特征的长度、宽度、叶基夹角等,以及花部特征的花萼筒、花冠幅、花序总梗等是造成不同居群野生早樱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结论。最后,建议在分类学关系上将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做为大叶早樱新变种处理。 相似文献
12.
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分布在浙江省境内的7个短柄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用于正式扩增的ISSR引物,在7个种群14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1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9.39%,各种群P平均为58.87%。短柄袍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933、Nei指数(h)为0.3347,各种群,平均为0.3362、h平均为0.2291。P、I,h均显示云峰种群最高,天台山种群最低。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67.9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32.03%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54。短柄袍种群间的基因流为(Nm)为1.0853。7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39。利用UPGMA法对7个种群进行聚类,结果显示天台山和雪窦山种群聚成一类,其它5个种群聚成另一类。 相似文献
13.
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624份豌豆资源20个形态性状的评价,初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特点,为解决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遗传基础狭窄问题提供思路.对性状表现平均值、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豌豆资源群闻的遗传变异大;三维主成分分析探测到参试资源由国内和国外两大基因库构成;资源群体间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国内外豌豆资源聚成两大不同类群,印证了三维主成分分析得到的豌豆资源两大基因库构成的结论.本研究证明基于形态性状评价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14.
随机挑选148份羽衣甘蓝种质资源和高世代材料,分析了成熟种子的含油量、蛋白质、硫苷和7种主要脂肪酸成分的表现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羽衣甘蓝成熟种子平均含油量为29.48%,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5.13%,含油量和蛋白质总量为74.61%。硫苷含量的变幅最大,变异系数为31.72%。7种主要脂肪酸成分中,油酸和芥酸的含量较高,其次为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较低。除硫苷含量和硬脂酸含量外,其余9个性状的表现均呈单峰正态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多数性状间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这与对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3种类型油菜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羽衣甘蓝中存在一些优异的种质资源,通过筛选可以在油菜优质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黄瓜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苗期和初花期形态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2份黄瓜核心种质进行苗期和初花期形态学标记分析,以评价供试核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黄瓜核心种质的苗期和初花期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不同种质间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0%,其中第一雌花节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9.4%;始花期最小,为14.2%。聚类分析表明,在Pearson相关系数为6.5时,把92份黄瓜核心种质划分为3大类群;Pearson相关系数为3.5时,把92份黄瓜核心种质划分为8个类群。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黄瓜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为今后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龙生型花生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生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 var.hirsute)是中国引进最早、种植最早的花生类型。经过不断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并逐渐形成了次生中心。本实验对15份龙生型花生资源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及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龙生型花生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分子水平上差异也较大。变异系数在5.10~34.60之间,多样性指数在1.17~2.04之间,同时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基于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的聚类分析在阀值为6.5将龙生型花生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另一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基于AFLP分析的聚类结果在阀值为0.39处分为5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其它4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18.
19.
报道了内蒙古冰草属一新变种——毛稃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 var. helinicum L.Q.Zhao et J. Yang)。该变种外稃密被长柔毛,颖光滑无毛不同于沙芦草(A. mongolicum Keng)和毛沙芦草(A. mongolicum Keng var. villosum H.L.Y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