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由自噬相关基因组成的预后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为其个性化诊疗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利用TCGA数据库中HCC的测序信息与人类自噬数据库联合,筛选差异表达的自噬相关基因,对其进行GO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分析筛选与患者生存预后明显相关的风险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术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245例我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临床资料、手术过程、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水平、术中出血量、TNM分期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术前AFP水平越高、术中出血量越大、TNM分期越晚则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此外,患者出现肿瘤组织局部坏死、门静脉癌栓,则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术前AFP水平、术中出血量、TNM分期是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细胞癌患者复发及死亡的相关因素,对于临床医师判断预后及延长术后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治疗困难、预后很差,是肿瘤相关死亡中的第4大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却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探索能调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志物或能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分子仍十分必要。环状RNA是前体mRNA通过反向剪接产生的由3′, 5′ 磷酸二酯键首尾连接形成的共价闭合环状结构,主要有外显子circRNA(exonic circRNA,ecircRNA)、环状内含子RNA(circular intronic RNA,ciRNA)及外显子 内含子circRNA(exon-intron circRNA,EIciRNA)三大类。由于环状RNA具有普遍性、高度保守性和稳定性,其可以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可作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及预后因子,因此,这是一类新型且非常有潜力应用于临床诊治各阶段的分子。近年来,有大量关于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环状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其机制多样。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环状RNA在肝细胞癌中的最新进展,总结不同环状RNA分子对于肝细胞癌细胞恶性表型、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作用,以及其在肝细胞癌临床转移、分期、诊断、预后等各阶段中发挥的功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4.
环状RNA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治疗困难、预后很差,是肿瘤相关死亡中的第4大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却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探索能调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志物或能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分子仍十分必要。环状RNA是前体mRNA通过反向剪接产生的由3′, 5′ 磷酸二酯键首尾连接形成的共价闭合环状结构,主要有外显子circRNA(exonic circRNA,ecircRNA)、环状内含子RNA(circular intronic RNA,ciRNA)及外显子 内含子circRNA(exon-intron circRNA,EIciRNA)三大类。由于环状RNA具有普遍性、高度保守性和稳定性,其可以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可作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及预后因子,因此,这是一类新型且非常有潜力应用于临床诊治各阶段的分子。近年来,有大量关于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环状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其机制多样。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环状RNA在肝细胞癌中的最新进展,总结不同环状RNA分子对于肝细胞癌细胞恶性表型、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作用,以及其在肝细胞癌临床转移、分期、诊断、预后等各阶段中发挥的功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上皮转换蛋白1(NET-1)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68对HCC和正常肝组织(NLT)样本中NET-1的表达水平。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评估HCC的预后。结果:在368例HCC组织中NET-1表达的阳性率为86.7%(319/368),与Edmondson-Steiner分期(P=0.02)以及TNM阶段(P=0.01)呈正相关。NET-1表达水平与肝内转移(P=0.008)和门静脉侵润(P=0.007)呈正相关。高表达NET-1的HCC病人比具有低表达NET-1或表达缺失NET-1(分别为P=0.001和P=0.002)的病人具有更短的无病存活期或者总存活期。多元Cox回归分析表明NET-1蛋白表达(相对危险性[RR],5.8;P=0.01)对HCC病人是一个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结论:NET-1的表达情况可能成为HCC病人存活期的一个新预测因素。为研究针对NET-1靶点的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为二十几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调控RNA,通过序列特异性翻译抑制或mRNA裂解来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生物学进程。近期的研究发现,miRNA具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发现若干miRNA直接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miRNA表达谱与肝细胞癌的诊断、分期、进展和预后等相关。作为一类新的分子靶标,miRNA应用于肝细胞癌的诊断和生物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肝细胞癌(HCC)预后不良相关基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获取符合分析条件的肝细胞癌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并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EGs),再运用生物学信息注释及可视化数据库 (DAVID) 和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 (String) 分别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相关差异基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人类HCC数据库 (GSE84402),共筛选出114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基因720个,下调基因421个。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CDK1、CDC6、CCNA2、CHEK1、CENPE 、PIK3R1、RACGAP1、BIRC5、KIF11和CYP2B6为HCC预后的关键基因。TCGA数据库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DC6、PIK3R1、RACGAP1和KIF11的表达升高,CENPE的表达降低与HCC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结论:CDC6、CENPE、PIK3R1、RACGAP1和KIF11可能和HCC的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未来HCC预后研究的参考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五、死亡率居第二的恶性肿瘤。对HCC进行特异及灵敏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疗效和存活率的关键。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其对HCC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及肿瘤复发监测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就PIVKA-Ⅱ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筛选泛素化-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预后模型,并探究泛素化-铁死亡相关基因对HCC预后的影响。使用R包DESeq2对TCGA-LIHC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获取HCC差异表达基因(HCC_DEGs)。将HCC_DEGs、泛素化相关基因(ubiquitination related genes, URGs)和铁死亡差异表达基因(ferroptosis_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FERR_EDGs)取交集获得泛素化和铁死亡相关基因(UBFE_EDGs),将UBFE_EDGs依次进行LASSO回归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筛选出最佳独立预后基因用于构建HCC预后模型(ubiquitination and ferroptosis-related prognostic model, UBFE)。由生存曲线、 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估UBFE的预测准确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UBFE风险评分是否为HCC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甲基化CG位点建立并验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相关模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利用R语言平台分析肝癌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LIHC)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SE136380)甲基化组学数据,采用limma包分析TCGA-LIHC和GSE136380数据差异甲基化CG位点,采用wgcna包对GSE136380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确定三者交集为关键甲基化CG位点集,共获得83个甲基化CG位点。利用LASSO-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甲基化CG位点,包括cg15744128、cg24282479、cg17922226、cg13090969、cg23505966和cg08708079,构建并验证HCC外科切除术后的预后模型。拟合模型在训练集中1、3和5年的AUC分别是0.756(95%CI:0.644~0.876)、0.749(95%CI:0.638~0.854)和0.797(95%CI:0.661~0.920);测试集中1、3和5年的AUC分别为0.848(95%CI:0.680~0.990)、0.833(95%CI:0....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目的是寻找HCC相关的mi RNA预后生物学标志物,预测HCC患者的风险程度和生存时间,为他们提供有效的预后信息.使用4种方法从TCGA中识别差异表达的mi RNAs(DEMs).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从DEMs中筛选肝癌预后相关的mi RNA.最终4个HCC的预后mi RNA生物学标志物(hsa-mi R-132-3p、hsa-mi R-139-5p、hsa-mi R-3677-3p、hsa-mi R-500a-3p)被筛选出来组合成一个风险评分模型.目前还没有实验证据表明组合中的hsa-mir-3677-3p与HCC相关,是本研究新发现的mi RNA.生存曲线、ROC曲线、卡方检验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的评价结果均表明,该模型计算出的风险分值能有效预测患者的风险程度(P<0.000,风险比=2.551,95%置信区间=1.751-3.717).低风险组HCC患者1-5年生存率比高风险组高20%-30%.通过与临床数据分析发现,组合的生物学标志物较其他临床指标相比具有更好的预后效果,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最后,预测了4种mi RNA的靶基因,包括AGO2、FOXO1、ROCK2、RAP1B、CYLD等,并在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中富集.  相似文献   

12.
microRNA(miRNA)在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miRNA通过结合特定靶标参与调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发生,可作为辅助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肝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并为有效地监控和预防肝病提供了新途径。寻找miRNA靶标,阐明miRNA参与肝癌发生的调控机理,有利于肝癌的临床靶向基因治疗。通过总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寻找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介入治疗的靶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HCC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有2类:肝炎、酒精、黄曲霉素、代谢紊乱引起的肝损伤,进而导致的肝硬化;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或对应染色体区域的扩增或缺失。细胞内一些信号通路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包括RAF/MEK/ERK、P13K/AKT/mTOR、WNT/β-caten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生长因子调节的血管新生等6类信号通路。抑癌基因通过调节信号通路而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过程。我们简要概述HCC相关的肿瘤抑制分子及其所在的信号通路及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是导致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预后极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蛋白质异常糖基化与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过程关系密切,人体内至少有50%的蛋白质发生了糖基化修饰.本实验采用IgY12去除血清高丰度蛋白、多植物凝集素亲和层析技术分别从20例肝癌和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非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纯化N 连接糖蛋白、二维电泳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鉴定了18个差异表达的糖蛋白和/或其异质体(12种高表达和6种低表达).ExPASy数据库比对结果表明,本实验鉴定的糖蛋白质分子含有至少1个已报道的N 糖基化位点.这些差异表达的糖蛋白属于急性期反应蛋白,分别具有蛋白酶抑制、生物转运、凝血和纤溶等功能,表明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产生的急性期反应物可能是潜在的肝癌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人肝癌裸小鼠常位移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硫贲妥钠(30mg/kg、30%乙醇配制)麻醉和蘸上立止血(250kIU/ml)的明胶海棉止血措施确保了人肝癌裸小鼠常位移植术能安全、可靠地进行。本中心建立的两株人肝癌裸小鼠移植瘤株(HHC4、HHC15)已成功地移植于裸小鼠(SPF级)肝脏内,移植瘤生长良好、传代稳定和持续分泌AFP。荷瘤(HHC15)3~6周裸小鼠血清AFP含量与瘤体积的增加呈正相关。常位移植前(7d)裸小鼠皮下注射0.1ml0.5%CC1(V/V。橄榄油配制)能明显提高HHC4常位移植的成功率(X2检验、P<0.01);在微量CCl4作用下,裸小鼠肝细胞受损伤,发生肝硬化,在此基础上所移植和生长的人肝癌常位移植瘤与大多数人肝癌病变发生的肝脏病理生理学特点相似,本模型的建立更适用于抗肝癌药物的模拟治疗和筛选。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肝切除术后复发性肝癌(RHCC)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20年6月医院介入放射科就诊的224例肝切除术后复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联合组44例,TACE组180例,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按1:1匹配分为联合组40例和TACE组40例。联合组使用TACE联合MWA(TACE-MWA)治疗,TACE组使用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匹配后肿瘤应答与不良反应,使用Logrank进行生存分析,使用Logisi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PSM匹配后,术后1月、3月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60.00%、77.50%)高于TACE组(37.50%、40.00%),术后3月联合组的疾病控制率(92.50%)高于TACE组(65.00%)(P<0.05);联合组3年的生存率(45.00%)高于TACE组(20.00%)(P<0.05);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发热、腹痛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HCC患者术后的3年生存率与年龄、乙型肝炎(HBV)感染、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直径、TACE次数、治疗方法有关,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HBV感染、TACE次数≥3次是3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TACE-MWA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TACE联合MWA治疗肝切除术后复发性肝癌可显著改善RHCC患者的病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受年龄≥60岁、HBV感染、TACE次数≥3次、治疗方法4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HCC的治疗效果还很有限.作为一个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去乙酰化酶, SIRT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 )参与了代谢、应激反应、衰老以及肿瘤的演进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进程.临床研究显示,SIRT1在HCC患者中异常高表达,并可预测其不良预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IRT1在HCC演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且作用范围广泛,分子机制复杂.这提示,SIRT1有望成为新的HCC治疗靶点和诊断、预后标志物.本文拟对SIRT1在HCC的演进和预后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作一总结,并就SIRT1作为肝癌治疗靶点和诊断、预后标志物的可行性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许多研究表明,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呈家族聚集性发病的倾向比较明显,肝癌家族史阳性的人群罹患肝癌的风险远超阴性人群。但关于肝癌聚集性发病的机制并未得到全面的阐释。该文对近几年来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发病相关的研究作出综述,以期为肝癌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基因组复制时,以病毒前基因组RNA作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DNA,催化该过程的逆转录酶缺乏校对功能,所以HBV易出现变异。近年来,各国学者通过比较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和非HCC患者的HBV基因序列,发现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的A1762T/G1764A变异或T1753V变异、增强子Ⅰ区的G1053A或G1229A变异、前S蛋白的F141L变异、前s2区基因缺失变异和x基因的截短变异,分别是HCC的易患因素,而前c区常见的G1896A变异,与HCC的发生无关。增强子Ⅱ区的C1653T变异在c基因HBV感染中可能与发生HCC有关,而在A基因型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20.
The growth rate of tumors should be assessed in terms of both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eath. The former is considered to be determined by growth fraction and cell-cycle time, whereas the latter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apoptosis, especially in tumors with a low level of necrosis. While mo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s) in a relatively early stage contain only a small amount of necrosis, the growth rate supposedly depends mainly on growth fraction, cell-cycle time, and apoptosis. However, their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remains unknown. We have derived a novel theoretical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this relationship in nonnecrotic HCC, using Ki-67-positive index, apoptotic score, and a correction factor, all calculable by histological assessment without injecting labeling agents. Furthermore, we confirmed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formula, using a xenograft model of human HCC with less than 15% necrosis. In this model the values of cell-cycle time calculated from the formula were very close to those estimated by a conventional double-labeling method and showed high correlations. Since our novel formula can clarify the cell kinetics without cumbersome labeling procedures, it is expected to be clinically applicable to HCC with a small portion of necrosis, using the radiographically measured growth rate and the histologically assessed cell kinetic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