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解答     
答:在中学、大学的生物学教学中,恐龙常常作为讲授的教材。由于恐龙中有一部分是古代动物中的庞然大物,学生有时会问到恐龙的身体有多少重的問題。了解恐龙的重量,不仅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且对研究陆生脊椎动物体积的极限、体积与温度以及与其它物理环境因子的关系、恐龙进化的生长率等有关进化的问题都有很大的关系。过去对恐龙体重的测量不外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依据化石骨架的大小,再参考与其大小相近的現代动物的体重来推  相似文献   

2.
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立恐龙公园附近,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大小似袋鼠的恐龙化石。这是生活于1.3亿年前的用后肢行走的肉食恐龙,起名窄趾龙。窄趾龙最令人惊奇之处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达的头骨。这说明它的脑子很大,从脑量和体重比率讲,与早期的哺乳类相等。脑量和体重的比率是科学家用来测定动物智力高低的标准。我们知道,哺乳类和恐龙类的智力水准相差悬殊,“前者要比后者聪明得多”。  相似文献   

3.
正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而恐龙足迹化石则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生活痕迹,而且还不会像有些骨骼化石那样在埋藏前被水流或其他介质搬运。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在探讨恐龙生活习性、复原古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动物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恐龙曾经的存在。足迹化石是研究古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  相似文献   

4.
在古生物陈列大厅里,巨大的恐龙骨架常常吸引着观众,激起人们的思索:恐龙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一度如此繁盛,又走向了衰落、绝灭?最近出版的《恐龙的故事》(甄朔南、董枝明编著,科学出版社74年8月出版)就正是向读者解答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本书以叙述已绝灭的中生代一大类爬行动物——恐龙的发生、发展和绝灭为主线,比较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形形色色的恐龙,并着重说明,恐龙在中生代的兴起、繁盛,是因为它起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根据三维软件虚拟复原的头骨来获取测量数据的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古生物,特别是古人类学的研究中,然而对于三维软件不同精度虚拟复原的头骨,其测量数值是否有差异,研究者并不是很清楚。本文以Mimics软件为例,根据其复原模型简化规则,选择未精简的最佳精度模型作为标准进行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通过对43例云南人头骨的顶骨矢状弦长、颅周长、头盖部面积、乳突小房表面积、颅容量、乳突小房体积等六个测量项目的对比和分析,对Mimics软件低、中、高、最佳四种精度3D虚拟复原头骨间的测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颅周长、头盖部面积、颅容量、乳突小房体积四项的所有简化精度模型的测量数据均与最佳精度模型测量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而除高精度组外,顶骨矢状弦长及乳突小房表面积的其余精度组测量数据均与最佳精度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此外,顶骨矢状弦长、颅周长、头盖部面积、颅容量的简化精度与最佳精度的测量差异占比均小于3%.而乳突小房表面积的低精度与最佳精度测量差异占比可超过50%,乳突小房体积的低精度与最佳精度测量差异占比可超过120%。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测量Mimics复原的三维模型时,体量大差异小的测量项可以在较低精度的复原模型上进行测量;而对头骨内部腔窦这样体量小表面粗糙的结构,复原模型的精度选择及测量数据比较需要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6.
《化石》1975,(1)
博物馆的地质古生物学工作者对装架恐龙的技术,也是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而不断提高的。最早人们是按照解剖的特点,把恐龙的骨骼平放在陈列柜或陈列枱上。以后又采用了“墙装法”,即把恐龙的骨骼装在一面墙上,缺失部分用石膏或木制模型补齐,肌肉部分可用油画或粉画绘出。随着科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又进一步用几根铁管作支柱,支持恐龙的体重,即所谓“支柱法”,目前我国展  相似文献   

7.
一般古生物化石标本复制模型,过去都是用石膏来制作;根据古生物化石标本的情灭,复制一般的模型确也是以石膏为适宜。但对体型较大的,如大型恐龙化石标本,和体型较小的,如人类牙齿般大小或再小些的化石标本,其模型用石膏复制就不太理想。体型大的化石标本,由于它的体积大重量也大,用石膏复制的模型则很笨重,在制做、搬动、装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京商业区的步行街有一个行人游憩的场地。日本艺术家的设想出人意外,点缀场地的雕塑竟是恐龙。在西方国家,恐龙作为艺术品在各种场合出现已司空见惯。人们对恐龙形象的熟悉程度与猫狗不相上下,无论在广场、公园或其它公共场所,甚至在学校园里,都可以见到它。所以化石不仅仅有科学价值,而且还有艺术价值,其魅力可使千万人为之倾倒。最早用恐龙制作雕塑品的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艺术家和解剖学家霍金斯。他把用混凝土、石块、铁条制成的恐龙雕塑,陈列在英国锡德纳姆的水晶宫广场上,可惜在一九三六年的一次大火中被毁掉了,现在只剩下这群雕塑的残迹。在复原和塑造恐龙形象的专家中,美国解剖学家奈特的成就最为出色。他绘制的恐龙像最为逼真,因此被誉为“恐龙插图之父”,成为后来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作品中的插图,以及制片厂拍摄恐龙电影时的蓝本。  相似文献   

9.
地点:美国蒙大拿州北部。时间:白垩纪后期(8000万年前)。一天中午,热浪滚滚,太阳光直射大地,一群鸭嘴龙在叫着。这些9米长的恐龙在为筑巢而忙忙碌碌。这时,一只二吨重的雌性恐龙在窝边似乎紧张而又激动。窝有1.8米高,是用烂泥和烂植物枝叶垒起来的。过了一会儿,这只恐龙用它那巨大的嘴移动着上层的枝叶,露出了20个恐龙蛋(一次就孵这么多)。这蛋个个象大梨子似的。它用嘴把蛋一个个敲开。几个小时后,蛋里的小恐龙唧唧喳喳地吵着要出来。这样一个场面似乎难以相信:恐龙也会象鸟似地培育后代吗?这种恐龙与其他种类的恐龙不同吗?正是这样。最近,古生物学家找到证据足以说明恐龙在培育后代方面各不相同。杰克·霍纳尔是知名的恐龙专家之一。十多年以  相似文献   

10.
张富强 《化石》2011,(1):14-16
古生物化石(比如恐龙化石骨架)的展出往往离不开模型制作,有的化石模型(特别是脊椎)结构复杂,模具的制作难度较高,因此,要准确复制这些化石模型,掌握模具制作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制作这些模具,下面我就以合川马门溪龙第二背椎为例,介绍结构复杂化石模具的制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最近,美国古生物学家在安第斯发现了地球上更古老的恐龙化石。它生活在距今二亿三千万年前。由于这块化石保存得非常完好,所以古生物学家复原比较容易。这种恐龙体型较小,站立时约6英尺高,体重约300磅。然而,它却能捕捉到比它大的动物,它的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Clark et al.,2006),其中包括许多零散的骨骼和牙齿标本。本文报道一个产自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牙齿化石(IVPP V 15310),对于全面了解石树沟脊椎动物群具有一定意义。V 15310保存了一个近乎完整的上颌齿或下颌齿的齿冠。它具有典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特征:强烈侧扁,向后弯曲,前后缘有锯齿。齿冠有几种不同的磨蚀面:齿尖磨蚀成近圆形,靠近齿尖的齿冠前缘有一较大的平的磨蚀面,锯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磨蚀。V 15310很大,相关的测量数据和一些白垩纪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测量数据相近。依据我们定义的一个定量评估锯齿大小的指标(锯齿大小指数),得出V 15310的锯齿大小指数非常小,与霸王龙相似,这与锯齿和齿冠大小具有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Farlow et al,1991)。V 15310的另外一些形态特征对于推断它在兽脚类中的系统位置也提供了帮助。这些特征包括后缘锯齿明显高于前缘锯齿以及齿冠的唇侧和舌侧都有微弱的釉质褶皱。根据牙齿大小、釉质褶皱的发育程度以及锯齿的形态(Sereno et al.,1996;Chure et al.,1999;Holtz,2004),V 15310被归入中国盗龙类。其中,后缘锯齿和前缘锯齿的基部长度近似,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特征组合可能是中国盗龙类的一个鉴定特征。这一特征组合也见于四川的中国盗龙类。相比而言,V 15310在已报道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牙齿中尺寸最大(Smith,2005;Smith et al.,2005),大小接近白垩纪的一些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兽脚类至少在晚侏罗世早期就已演化出了这种巨型体型。  相似文献   

13.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选作恐龙自然保护区。这个占地六千公顷的奇特地区,现在被看作是最重要的恐龙保护区之一。这是红鹿河沿岸24公里长的一个地区,三十年内在这里挖掘出了30种不同种类的恐龙骨架约300具。  相似文献   

14.
柳郭里阳 《化石》2010,(2):29-29
在盛产侏罗纪恐龙化石的美国犹他州,自1927年起,古生物学家就在那里不断地发掘恐龙化石。多年后,在克里夫兰·劳埃德恐龙化石采集场这样一个不大的地方,居然挖出了44具异特龙(Allosaurus)的骨架化石,其中不仅有成年个体,而且还有幼年个体。  相似文献   

15.
张建军 《化石》1992,(2):20-21,3
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化石陈列馆等展厅内,高大的化石骨架令观众叹为观止,一些人更会饶有兴致地驻足在栩栩如生的古生物生态复原像前,细心地对照化石标本观祭,认真的品味。这正是展览设计人员和展品制做者的苦心所在。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曾指出:“好的展出方法要通俗化,趣味化。加深对展品的感性认识,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  相似文献   

16.
脊椎动物化石从地层中出土,到它的复原塑象的作成,是一个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创作过程;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古代动物同现代:动物一样,尽管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它们都是生气勃勃地生活在大地上。科学复原象就要充分展示它们活灵活现的生活情景,向人们生动地揭示自然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史前奇观     
一个春光明媚、百花吐艳的时节,笔者参观了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室。它,坐落在重庆市北郊风景区嘉陵江之滨。该馆收藏着八万余件动物、植物、岩石矿物和古生物珍贵标本,并有“四川恐龙”、“生物进化”和“四川脊椎动物”等专题陈列。馆内环境优美,植物繁茂,建筑典雅,是参观游览的好地方,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外观众光临此地。国内第一个恐龙专题陈列:“四川恐龙”陈列,一直吸引着中、外游人,我也慕名而至。怀着猎奇的心情,我步入展厅,那高大的空间,宽阔的展壁,陈放着巨大的恐龙骨架,衬以巨幅恐龙生态油画以及中生代的各类化石和模型、图表,一派古远幽深的气氛。目睹这一切,与我们现生的自然界相比,真是另一个世界,使人犹如置身于那洪荒的恐龙时代之中。陈列的第一部分,是四川盆地海陆变迁的地质历  相似文献   

18.
霸王龙,凡是参观过恐龙展览的,或者观看过描写恐尤电影的人都会对它的印象极深:身高体壮,体长可达十几米,重约6~8吨,特别是那巨大的头颅上上下两排尖利的牙齿,短小精悍的前肢,极为粗壮有力的后肢,一看就是善于撕杀格斗的“凶神”,它是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在美国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着一个恐龙头骨架化石,是从1942年就出现在那里的,说明上  相似文献   

19.
付华林 《化石》1999,(3):25-26
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热,在追求现代自然的同时,追求古代自然,了解古代自然也是这股热中的一部分,现在风靡世界的恐龙热(电影热、展览热、恐龙玩具热)就证明了这一点。笔者就是从事恐龙等化石模型的复制工作的。曾在1988年《化石》杂志1—2期“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关于染色体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就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已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尽管目前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染色体骨架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染色体中存在一个由非组蛋白或核糖核蛋白(RNP)组成的骨架结构,进一步研究染色体骨架的组成、结构特点对于认识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蔡树涛等在甲藻染色体中观察到骨架结构并证明其主要成分是酸性蛋白,他们认为这些成分在甲藻染色体高级结构的组建和维持上可能起支架作用。本文用RNP优先染色和银染的方法对甲藻染色体中的RNP和银染蛋白进行初步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甲藻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以及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