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1985年至1986年对南山马尾松林衰亡现象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针叶受害症状,枝叶生长情况,针叶解剖,树干解析和根系观察等,濒死马尾松针叶呈现枯斑,枯尖或会叶枯黄,针叶组织破坏,针叶提前脱落,根系不发达,细根少,分枝减少,侧枝死亡,树干生长率下降,从树干解析可知,这种生长势减弱现象大约在十几年以前就已开始,初步研究结果启示,南山马尾松林衰亡可能与环境污染(如酸雨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冷水江市大嵊山大气污染与马尾松衰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对湖南省冷水江市大嵊山大气污染与马尾松衰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气综合污染指数在3个研究点上分别为1.00(对照)、1.76和2.23。而以林分密度、林分非衰亡率、针叶长度、针叶干重、马尾松平均高、平均胸径等因子计算出的林分外貌综合得分从173.9下降到143.5和132.5。在一年四季,马尾松针叶中叶绿素含量也是清洁区显著高于污染区,而叶绿素a/b值则是污染区的高,峰值较正常的提前。马尾松在受到大气污染作用后,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氮。根据树干解析发现大气污染对马尾松高生长和胸径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但并不表现出同步效应,对高生长的抑制有一个滞后现象,时间在2~3年。另外,大气污染对马尾松的结果影响很大,污染区的马尾松单株拥有球果数仅为清洁的25%,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马尾松材积与相关影响因子进行关联度分析发现,材积与综合污染指数的倒数有很好的关联性,关联度达到了0.773。  相似文献   

3.
鼎湖山马尾松林营养元素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马尾松林营养元素的分布和生物循环情况。马尾松林内各组分营养元素浓度总的规律为:针叶-细根-林下层植物-凋落物-树皮-树干;在树皮,树干和凋落物组分中各营养元素的排序为:N-Ca-K-Mg-P,其它组分中则为:N-K-Ca-P-Mg。马尾松林各营养元素的总贮量(kg/hm^2)为:2278.51(N*),280.01(P),567.90(K),456.84(Ca),144.76(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干蚧(Matsucoccus massonianae Y. & H.)是同翅目珠蚧科(Margarodidae)松蚧属(Matsucoccns)的一个种。1973年秋首先在宁波市郊和鄞县天童林场育王林区的马尾松林中发现。以后在台州、舟山等地的马尾松林中也相继发现。它以若虫寄生于松树树干或树冠下部大枝条的皮层缝隙内,吸食树液。被害的植株轻则树势衰弱、生长缓慢,严重者树冠下部枝条下垂,针叶枯黄,树皮翘裂,并引起小蠹虫(Blastophagus sp.)等次期害虫的侵袭,以致整株枯死。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三种主要林型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浓度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碳在森林内部以及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转运动态 ,对鼎湖山 3种主要林型 (马尾松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森林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TOC)浓度进行了一个雨季的观测 ,结果发现 :(1)穿透水中 TOC浓度相对大气降水中 TOC浓度的增量为 :季风常绿阔叶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1>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2 >马尾松林 ;(2 )树干茎流平均 TOC浓度为 :马尾松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2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1>季风常绿阔叶林 ;(3)各林内土壤水 TOC浓度差异不明显 ,但根系层 (2 5~ 30 cm)土壤水 TOC浓度均大于母质层 (5 0~ 80 cm) TOC浓度 ;(4 )马尾松林的溪水具有较高的 TOC浓度和较大的月际波动 ;(5 )总体上 ,整个森林水文学过程中 ,3种林型 TOC浓度变化趋势相似 ,均为 :树干茎流 >穿透水 >根系层土壤水 >母质层土壤水 >溪水 ,但变化幅度不同 :马尾松林的变化幅度最大 ,季风林的最小 ,而两个混交林居中。这表明 ,(1)森林演替过程中 ,林冠层结构、树种构成等的改变可能引起森林水文学过程中 TOC浓度的变化 ;(2 )森林水文学过程转运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内部 ;(3)成熟森林的抗干扰能力高于先锋群落  相似文献   

6.
2009年3月-2011年11月,研究了重庆铁山坪酸雨区马尾松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及其对针叶凋落的影响,并确定了其相应的土壤水分阈值.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少水年,马尾松林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均明显分为丰富期(5月前)、下降期(6-7月)、伏旱期(8-9月)和恢复期(10-11月);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减少后增加,各土层间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随年降水量的下降而减小;生长季中马尾松林的月针叶凋落量与0~60cm(尤其是20 ~50 cm)的蓄水量显著相关;土壤田间持水量(或毛管孔隙度)和82%的田间持水量(或80%的毛管孔隙度)是影响针叶凋落的重要土壤水分阈值.酸雨区马尾松林极易遭受缺水胁迫,特别是在伏旱期.其与酸害共同构成了酸雨区森林健康的多重胁迫.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养分变化特征,该文在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选择了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八种林分,分析了马尾松针叶和根系的C、N、P含量和比值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龄林与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N∶P比值均大于16,表明该地区马尾松明显受P限制,幼龄林更加明显。(2)马尾松针叶C含量随着林龄增长逐渐增大后下降,N与P含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导致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呈微弱上升趋势,但没达到显著水平;根系C含量、P含量和C∶N比值逐渐增大,N含量、C∶P比值和N∶P比值呈U字型且都在幼龄林最大;针叶和根系在成熟林阶段均具有较高的P含量和最高的C含量。(3)中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的C和N含量较高且P含量最高,C∶N比值较低且C∶P比值和N∶P比值最低;根系的C、N和P含量较高,而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较低。(4)马尾松的根系养分尤其是P含量在不同龄林和不同密度林之间的变化比针叶更加剧烈,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比针叶更强。综上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受P限制,在低龄林加强P肥管理和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中等密度)则有利于缓解马尾松受P限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重庆酸雨区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增多,这将和酸雨等环境胁迫一起影响森林健康.在重庆铁山坪于2010年监测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的凋落物数量和组分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月凋落物量呈“双峰”模式,第1高峰出现在8-9月份伏旱期,第2高峰出现在冬季休眠的12月份;枯死针叶占年凋落物总量的48.42%,凋落物组分比例为针叶>树枝>阔叶>有机碎屑>树皮及球果;除阔叶凋落物外,其它组分凋落物在伏旱期均明显增加,与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特别是30-40 cm和40-50 cm土层;此外,马尾松林凋落物量还与表征气象干旱的气象指标显著相关.和健康森林相比,酸雨区受害林木的细根数量变少和分布变浅导致马尾松林针叶的年形成量与凋落量减少,但枝凋落量及其占总凋落量的比例增大;凋落发生对于旱胁迫更加敏感,年凋落物量的时间分布更集中在伏旱期;酸雨和干旱的双重胁迫将进一步恶化研究地区的森林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当年生幼苗中会出现全初生叶和全次生针叶两种变异类型,它们的根系生长以及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真菌群落是否也表现出差异,截止目前尚不明晰.本研究以马尾松全初生叶及全次生针叶幼苗类型为材料,采集幼苗根系,利用万深LA-S植物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根系形态,采用TTC...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叶的养分含量最高,树干材的养分含量最低,凋落物的养分含量与树枝或树皮的养分含量接近,土壤中K、Mg元素丰富,N、P、Ca 3种元素亏缺。树叶、树枝、树皮和树根中各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K>N>Ca>Mg>P,树干材中则是Ca>K>N>Mg>P,5种元素含量随马尾松林分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5种元素贮存总量为460.19~1950.32 k  相似文献   

11.
黄缘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又名松结网锯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扁叶蜂科(Pamphiliidae),分布于我国福建、湖南、广西及江西等省,在我省进賢、瑞金、萍乡、贵溪、弋阳、兴国、新建等县的马尾松林内,严重发生,1960年据我们调查统计,仅在进賢县马尾松林内发生面积,就约达5—6万亩,其中被害特别严重的虫口密度,在7—8年生马尾松树上可有幼虫500余条左右,最多达1,000余条,最少也有50—60条,绝大部分针叶全被吃落,呈现出一片枯萎景象。作者等曾于1960年二月初旬至七月底,在被害严重地区固定研究点,进行了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相的松针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混交林中松树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机制,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马尾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与取食湿地松针叶的相比,其发育历期缩短,死亡率降低,幼虫及蛹(雌、雄)重增加,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提高;且其幼虫的代谢量(取食量与排泄量)更大,对食物的利用与消耗的各项指标均高。取食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同一种松树(马尾松或湿地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以取食纯林松针的幼虫生长发育更快,死亡率更低,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更高,对食物的利用、转化和消耗率更强。混交林中的松针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鼎湖山地区由演替初期到成熟森林过程的典型代表,对3种林地的降雨量及其再分配过程进行观测,并测定该过程中养分(N、P、K、Ca、Mg)浓度。结果表明,大气降雨经过冠层再分配后,除Ca外,各养分浓度在穿透雨和树干流中都有所增加,树干流增加的幅度更大。穿透雨中Ca元素浓度低于大气降水,这一现象在3种林型均有表现。穿透雨和树干流中养分浓度在演替系列上没有显示出一致的规律,但比较不同演替阶段的输入量可以看出,树干流养分输入量随演替进行呈增加趋势。经过冠层作用后,雨水带来的养分输入量大于凋落物分解输入量,这种现象在马尾松林和混交林尤为明显。表明大气降雨不仅促使养分元素从冠层向地表迁移,而且提供了演替初期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养分。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松林内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92-2001年5种不同混交林型的马尾松林内各代幼虫发生量,受害面积和有虫株率的系统调查,研究了各种不同林型的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混交的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马尾松毛虫在马尾松纯林中发生量多,为害最严重。暴发周期最短;在与杉木等混交的马尾松林中发生次之;而在与阔叶树混交的马尾松林中平均每株虫口数少,发生与危害率及有虫株率均较其它林型小,不易引起松毛虫暴发为害。  相似文献   

15.
叶际微生物作为最先定殖在凋落叶上的微生物类群,可能直接参与凋落叶的分解。为验证此猜想,该研究通过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室内分解实验,探究了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叶际微生物多样性及叶际微生物对马尾松凋落物的分解影响。结果表明:(1)马尾松的叶际存在着丰富而多样的微生物群体,针叶在凋亡后,叶际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成熟针叶、凋落针叶、分解层针叶共有大量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2)马尾松针叶分解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分解期(前8个月)和缓慢分解期(8个月以后)。衰亡针叶(刚凋落但未接触土壤)叶际微生物可直接参与马尾松凋落针叶分解,且分解速率表现为叶际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处理>叶际微生物处理>土壤微生物处理。在马尾松针叶分解过程中叶际微生物与土壤微生物存在协同作用。(3)凋落针叶分解速率与木质素和纤维素分解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木质素和纤维素分解酶活性无显著相关关系。木质素分解酶——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纤维素分解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纤维二糖苷酶活性则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该研究结果表明叶际微生物可直接参与凋落针叶的分解,且其对...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的变化已使得人类日益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变化.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为例,开展马尾松林碳储量估算模型的研究.通过2010年的野外样地调查获得了马尾松林的实测数据,并将其与同年的ALOS遥感影像对应样地的植被光谱信息进行比较.通过研究5种遥感植被指数与马尾松林碳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中选取了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研究区最佳马尾松林碳储量反演模型.精度分析表明,该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1.95%,均方根误差为3.01 t/hm2,因此可以有效地用于反演研究区的马尾松林碳储量.利用该模型反演出河田盆地2010年马尾松林的总碳储量为114.58×104 t,碳密度为34.92 t./hm2.  相似文献   

17.
安徽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是叶>枝皮>干皮>枝木>干木;同化器官——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规律为N>K>Ca>Mg>P,非同化器官为Ca>N>K>Mg>P;不同器官营养元素的贮量为干木>干皮>叶>枝木>枝皮,同化器官对不同营养元素的贮量呈N>K>Ca>Mg>P,非同化器官为Ca>N>K>Mg>P;不同立地条件下,马尾松林生产1t干物质所贮存的营养元素不同,立地条件愈好,营养元素效率愈高,贮存愈少;母岩、土层厚度和养分总量是影响马尾松林地上各器官,特别是针叶营养元素含量的重要因子,土壤N、P含量越高,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越大。  相似文献   

18.
在森林中招引食虫鸟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森林害虫的措施。用木板巢箱招引的方法效果很显著,已为国外很多试验所证明。 我国幅员广大,林种及其类型很复杂。在目前条件下,招引工作宜先在针叶纯林中进行,如华中、华东地区的马尾松林,北方各省的油松林等。我们曾先在辽宁的落叶松(Larix)林中进行了这项工作。因为落叶松有“北方杉木”之称,生长快,材质好,但多系人工营造纯林,结构单纯,树干上没有树洞,鸟类的种类和  相似文献   

19.
以桂北地区的4年生、20年生桉树林和22年生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 9~11月分别对这3种林分的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进行了3个月的观测.结果表明:(1)4年生桉树林及22年生马尾松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大于20年生桉树林,4年生桉树林与22年生马尾松林无显著差异;(2)3种林分自养呼吸速率 4年生桉树林显著大于20年生桉树林及22年生马尾松林:异养呼吸速率22年生马尾松林显著大于 4年生桉树林及20年生桉树林.4年生桉树林的自养呼吸贡献率明显大于20年生桉树林和22年生马尾松林;(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主要环境因子,3种林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均呈显著的指数关系.22年生马尾松林的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种桉树林的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4)对温度敏感性系数 Q10值的分析表明,3种林分中20年生桉树林和22年生马尾松林的温度敏感性较大,4年生桉树林最小.  相似文献   

20.
了解不同林分结构森林的水文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林分抚育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三峡库区九领头林场设置14块20 m×30 m马尾松林样地,观测其林冠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雨量,调查马尾松林分结构因子,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叶面积指数、混交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等)对水文效应(冠层截留率、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的影响。研究期间(6—10月)林外降雨总量1008.4 mm,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别占总降雨的16.3%、82.3%和1.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胸高断面积、冠幅面积与冠层截留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穿透雨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树干茎流率与树高、冠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文效应的再分配特征能被结构变量组合解释59.6%,蒙特卡罗置换检验结果表明:冠层截留率和穿透雨率主要受蓄积量这类结构组合变量的影响,蓄积量越大,冠层截留率越高,穿透雨率越低,树干茎流率主要受林分竞争状况及水平结构(R~2=0.46,P0.05)和蓄积量(R~2=0.51,P0.05)的影响。林分结构与冠层水文效应密切相关,林分生长状况越好,蓄积量越大,马尾松林涵养水源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