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205例行输液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进行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经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置入留置针进行输液,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发生液体外渗、堵管、静脉炎、针体滑出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经济实惠、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也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持了输液治疗的连贯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唐梅珍 《蛇志》2017,(1):61-62
目的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诊疗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收集行输液治疗的患儿16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穿刺,比较两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儿科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穿刺较传统头皮针穿刺具有优势,临床操作过程中与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可有利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4年12月接诊的132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提供常规儿科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则在接受儿科护理服务的同时,另给予静脉留置针护理。统计两组患儿留置针成功率、并发症发病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留置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改善儿科护理水平,在儿科护理减少患儿痛苦,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安全型留置针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将2012年6~12月在我科行输液治疗使用留置针的患儿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为使用安全型留置针输液;对照组150例,为使用普通型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种留置针的并发症,操作者针刺伤发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在静脉炎、外渗、堵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操作者针刺伤发生率为0,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安全型留置针可起到预防针刺伤的作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延长了留置时间,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两种静脉进针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效果,为临床护理选择适宜的进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福州儿童医院住院输液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穿刺点的上方与皮肤呈15~30度角进针,对照组静脉穿刺均采用40~45度角进针,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儿穿刺引起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有5例,进针无回血2例;对照组50例患儿穿刺引起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21例,进针无回血6例。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以皮肤15~30度角进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可减少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无回血以及血管破裂导致皮下淤血现象,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卢艳如  黄艾芬 《蛇志》2013,25(2):161-162
目的 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肥胖危重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98例肥胖危重儿随机分为腋静脉留置针组(42例)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56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首针穿刺成功、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腋静脉组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患儿首针穿刺成功率较高,脱管、堵管、静脉炎、渗血和外渗发生率均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组低.结论 在肥胖危重婴幼儿救治中,选择腋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  相似文献   

7.
刘璞 《蛇志》2009,21(3):207-208
目的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方法将6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z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前臂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外渗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单通道1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能有效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在儿科应用的优点。方法将1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使用注射器采血,并对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无溶血现象;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低,且易使标本溶血。结论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优点是穿刺部位易掌握、血管易暴露、针头易固定,且方便、安全、有效,穿刺成功率高,值得儿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检查效果。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实验组采用18G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24G静脉留置针于静脉留置后注射造影剂。实验组患者造影剂渗透率和疼痛感低于明显对照组,扫描成功率、穿刺成功率和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使用18G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造影剂渗透率、扫描成功率、穿刺成功率和图像质量并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48例,两组分别在低剂量扫描、常规剂扫描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比较两组扫描范围、X射线剂量、图像质量、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剂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扫描范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图像质量1级1例、2级1例、3级46例;常规剂量组1级0例、2级1例、3级47例,两组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87.50%,常规剂量组穿刺成功率89.58%,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常规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应用低剂量扫描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但不影响图像质量和穿刺成功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未增加,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顾琦云  潘习桃  孙金芳 《蛇志》2009,21(1):50-5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不易穿破血管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普通的静脉穿刺,每日需要穿刺1~2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减少患儿的痛苦,还能有效保持静脉通路,提高了救治效率,而且减少了护理工作量。然而应用中不同年龄对留置效果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成功率。现就我院儿科病房的240例住院患儿留置针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彩色超声引导与盲探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将我院拟择期(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23~81岁,体重32~81kg。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彩色超声组(C)和盲探穿刺组(M)各50例。记录两组病人黑色细针试穿中静脉时次数、薄壁蓝空针穿刺中静脉时次数、穿刺点的数目、导管置入失败的次数,并记录病人由于穿刺引起的机械并发症及术后留置导管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机械并发症,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误穿动脉、血气胸及心律失常或心脏损伤的情况。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较盲探穿刺高,盲探穿刺刺破颈内静脉后壁概率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组高,其余机械并发症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5 00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 5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及输液操作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选取我科40名护士随机分为护理对照组和护理研究组,每组各20名。比较两组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风险防范质量、风险处理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6.00%(2 400/2 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2 050/2 500)(χ~2=250.26,P0.05)。护理研究组护士风险管理意识、风险防范质量以及风险处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对照组(t=6.782 3、5.892 3、8.992 3,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0%(140/2 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600/2 500)(χ~2=232.22,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操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产生明显临床效果,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风险防范质量以及风险处理能力,有助于降低输液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家长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使用单根胸腔引流管联合负压引流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放置一根30#多孔胸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放置一根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VAS评分及CRP及PCT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引流管留置时间和胸腔总引流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30#多孔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再次胸腔穿刺率显著短于/低于对照组(P<0.05),肺不张、漏气、积液或积气等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和术后5 d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的CRP及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使用单根胸腔引流管联合负压引流管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30#多孔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再次胸腔穿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缓解患者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规范化治疗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规范化治疗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30例,循证护理),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BI、SW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规范化治疗中,效果良好,改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姜爱琴 《蛇志》2016,(3):330-331
目的观察新型水胶体敷料在新生儿皮肤护理方面的有效性。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住院患儿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使用新型水胶体敷料进行皮肤保护,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压伤发生率和外踝擦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无皮肤破损现象,仅有局部压红;对照组发生留置针压伤、CPAP鼻塞压伤及呼吸机管道压伤、脚外踝擦伤等而导致皮肤坏死结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水胶体敷料具有较好的皮肤保护作用,可预防皮肤破损,且对颈部和臀部红疹有一定治疗作用。可明显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利庆华  黄德斌  李焱  谢绍英 《蛇志》2016,(3):331-332
目的探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实验组采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并于置管后1、2、3、5天于穿刺口取样及拔管前取导管血、拔管后导管头端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细菌培养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术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2例有恶性肿瘤病史需行PICC置管、浅静脉直视下不明显或触摸不到、不适合盲穿患者42例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改良方法包括穿刺支架超声引导以及用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替代Seldinger包内的穿刺针进行,并与23例标准PICC法对比分析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均为100%,其中改良PICC患者4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7.6%;标准PICC患者2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1.3%。两种方法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改良患者中发生2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1例及导管异位1例;23例标准PICC患者中发生6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2例,导管异位1例,静脉炎1例及局部感染2例。两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5,(4)
目的探讨情景游戏干预对门诊输液室学龄前儿童输液治疗的影响。方法按时间段法将100例门诊输液室学龄前儿童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按门诊儿童输液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情景游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输液治疗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依从性、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儿输液治疗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依从性、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情景游戏干预有利于提高门诊输液室学龄前儿童输液依从性、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使输液疗程能顺利完成,同时也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杨丽青 《蛇志》2017,(3):364-366
目的降低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探讨有效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行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持续时间24h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采取多项联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94%,实验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