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志》2018,(2)
正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急救技术。为提高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医疗机构有必要开展医护配合心肺复苏团队演练。现就心肺复苏的现状、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作一综述如下。1我国心肺复苏的现状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1])。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8名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心肺复苏,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复苏开始时间和地点、复苏过程和复苏结局等多项指标,统计分析复苏效果。结果:1198名患者,72例取得最终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6.4%;2不同年龄(=15.380,P0.001)、基础性疾病(x~2=11.465,P=0.043)、复苏开始时间(x~2=57.968,P0.001)、地点(x~2=61.384,P0.001)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6~60岁、非心血管疾病、心脏骤停5分钟内、院内开始心肺复苏者成功率较高;3复苏成功者和失败者复苏持续时间(t=-5.961,P0.001)和气道建立时间(t=-4.045,P=0.00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功者复苏持续时间要短于失败者,而气道建立时间要早于失败者。结论:快速建立人工气道,不盲目延长心肺复苏时间,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02例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然后将影响患者心肺复苏的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采用肾上腺素联和血管加压素治疗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常规复苏组的患者,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对于心脏骤停者的院前心肺复苏治疗,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非常多,而采用肾上腺素联和血管加压素则能够大大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ROS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心肺复苏ROSC的148例心脏骤停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预后良好48例(32.43%),预后不良100例(67.57%)。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开始至ROSC时间、复苏后72 h体温、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后D-二聚体(D-D)水平、复苏后血pH值、复苏后第3 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均是影响心肺复苏后ROSC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后ROSC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应尽可能缩短心肺复苏时间,遵循10 min内抢救原则,有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丽凤  任骏 《生命科学》2023,(11):1527-1534
心脏骤停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尽管心肺复苏技术取得了进步,但与心脏骤停相关的死亡率仍然很高。NLRP3炎症小体是细胞内多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在先天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组织损伤后,NLRP3炎症小体激活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最终导致炎症性细胞死亡(细胞焦亡)。虽然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利于损伤组织愈合,但过度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会产生不利影响。NLRP3炎症小体在大量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中发挥关键作用。心脏骤停和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损伤)可以通过各种信号通路激活NLRP3炎症小体。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可以改善心脏骤停和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该文将讨论NLRP3炎症小体在心脏骤停和复苏过程中对细胞损伤的作用,同时针对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改善心脏骤停和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6.
覃碧云  唐夏楠  周涛 《蛇志》2015,(2):199-201
<正>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有效排血停止,引起各脏器包括心脏本身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突然死亡[1]。心肺复苏(CPR)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时实施的基本急救措施,其目的是保护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保持完善的脑功能[2]。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10min后实施CPR的成功率几乎为零[3],每早1min复苏成功率提高10%。但目前我国的院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的急救措施对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并对如何改善急救时护理的方法来提高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对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年中在我市某医院急救的84例心跳骤停者分为死亡组、有效组合存活组3组,并回顾和分析了84例患者的CPR时间(TC)、患者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和除颤开始时间。结果分析:在急救的84例患者中,死亡的52例,复苏成功的有32例患者。结论分析: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过程中,早期的复苏及其熟练的配合抢救是心肺复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多器官保护的作用和组织灌注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亚低温脑保护,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护器官功能及血液净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连用2周,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各项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血清淀粉酶和血乳酸水平测定等)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心率、血清淀粉酶、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情况,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多器官保护作用并,改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邓海霞  黄丹 《蛇志》2013,25(2):150-15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在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和ICU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4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1例,常规组给予持续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降颅压、基本复苏药物及亚低温处理,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和眼球运动变化、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ROSC)以及两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存活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GCS、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能改善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救治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影响因素,持续改进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救治措施,以提高CA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不同科室发生CA实施CPR患者281例的临床资料,以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为标准,观察不同科室进行CPR时的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复苏开始时间、电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麻醉医生到场时间、患者年龄、性别以及ROSC成功率,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各个科室发生CA并行CPR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从病例分布来看,CA患者主要常见科室为急诊科、ICU、心肺病房居多。急诊科及ICU、手术室在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电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病房、普通病房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时间长于急诊科、ICU和手术室,但心肺病房所需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电除颤时...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 I/R)最常见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血流再通后以及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rdiac arrest/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CPR)后,在再灌注的病理因素条件下引起的脑功能损伤,最终会导致细胞死亡。大量研究表明,脑I/R诱导的细胞死亡形式包括凋亡、焦亡、自噬、坏死性凋亡、铁死亡等,研究细胞死亡可以揭示脑I/R损伤的病理机制,从而为寻找治疗靶点来改善神经功能提供线索。儿茶素作为抗氧化剂能够抑制因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死亡,而脑I/R诱导细胞死亡的形式存在多样性表明其病理机制具有多样性。因此,本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揭示其规律,以期能为研究开发治疗脑I/R损伤的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探究p38通路在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过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表达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经食道交流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VF)建立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rdiac arrest/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CPR)模型。假手术(SH)组大鼠只行手术操作,不诱导CA/CPR(n=6)。恢复自主循环后的48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SKF86002(SKF)组(2.5 mg/kg,iv.,n=24)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n=24),每组分别设12 h、24 h、48 h、72 h四个检测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大脑皮层过氧化物岐化酶的荧光密度,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CPR后,SKF组在各时间点的SOD1和SOD2的荧光密度均较模型组较高(p0.05)。但是CPR后72 h,SKF组的凋亡率明显较模型组高(p0.05)。表明SKF干预治疗能显著提高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模型大鼠脑组织的SOD的表达水平,但并不能抑制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心脏学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于2010年10月颁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新指南强调了早期心脏按压的重要性,简化了心肺复苏的流程,对心脏按压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患者长时间存活率并未提高,仍有25%~50%的心跳骤停患者虽然恢复了自主循环,但仅有2%~10%的患者不出现神经功能缺陷[2]。临床上心肺复苏后脑功能完全恢复非常少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开展心肺复苏团队实战演练提升医疗机构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 将140个医护小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队,两组的急诊小组各16队,非急诊小组各54队。实验组通过设计的院前2人组及院内3人组、4人组的救治流程进行训练,对照组先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心肺复苏训练,3个月后考核两组的团队总成绩、首次除颤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和首次静脉肾上腺素给药时间。考核后对照组再按实验组的方法进行训练,训练3个月后再次对两组进行考核。结果 两组的团队总成绩、首次除颤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和首次静脉肾上腺素给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急诊与非急诊团队比较,两组的团队总成绩、首次除颤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和首次静脉肾上腺素给药时间上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由急诊科负责指导开展的心肺复苏团队实战演练,能保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对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氧化应激反应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骤停时间≤10 min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2 mg,复苏后用纳洛酮0.4 mg/(kg·d)微量注射泵24h持续泵入。比较两组的CPR成功率、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监测其不同时点脑氧摄取量(CEO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复苏后24 h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组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复苏后24 h,两组MDA含量均显著升高,SOD、GSH-PX活性明显减弱,而治疗组各氧化应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复苏早期CEO2迅速升高,但在复苏后24 h开始下降,48~72 h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治疗组各时间点CE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心肺复苏影响以及对体会其护理操作,为心肺复苏的成功实施提供有效的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等临床急救技巧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采用一定的胸外按压频率,在本组研究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和护理后,可以发现其中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21例,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6例,I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2例,另外有1例患者在经过心肺复苏。结论: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于心脏的复苏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也是患者抢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周开隆 《蛇志》2010,22(1):57-57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急救医学最紧急而又困难并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之一。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CPCR)的成功率,是临床急救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问题。我院按照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进行抢救的11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门诊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凤艳  彭美姣  龙宽心 《蛇志》2010,22(3):297-298
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因素及非心脏因素使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导致循环中断。发生心脏骤停后,复苏时问开始越早,预后越好,如果救治不及时,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死亡。我院门诊部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9例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进行心肺复苏(CPR),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急救技能抢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9.
心脏骤停复苏过程中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含量变化及影响的报道甚少 ,本文以电刺激方法致心脏骤停兔模型为研究对象 ,动态观察了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浆ET、CGRP含量的变化 ,以期为临床心肺复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材料 日本大耳白兔 30只 ,体重 2 .2~ 3.3kg ,雌雄兼用 ,随机分为实验组 2 0只和对照组 10只。ET、CGRP放射免疫试剂盒 ,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CAT RIA16放射免疫全自动γ计数器 ,日本日立公司生产。(2 )动物模型制作 实验组用 3%戊巴…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分析便携式呼吸机对急诊危重病人SpO_2、HR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救危重需采用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辅助呼吸方式不同,随机选择60例分别作为人工气囊辅助呼吸组(对照组)和便携式呼吸机组(观察组)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状况和SpO_2、HR指数,并以血氧饱和度差值作为指标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后心肺复苏成功率,观察组成功率为35%,对照组为18.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SpO_2、HR指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33%vs 66.7%)。本研究表明,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可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数,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